企业中高层时事解读课2022第40期(总期139期)

部委决策
 
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部署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据悉,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10月25日召开会议,研究部署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审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关于加强和维护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若干规定》《中共中央政治局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实施细则》。
  会议指出,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国的首要政治任务。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原原本本学习研读党的二十大报告和党章,认真领悟党的二十大提出的新思想新论断、作出的新部署新要求。要紧密联系党的百年奋斗历程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加深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等重大问题的认识,深刻理解党的二十大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的战略部署,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精神上来。要把好基调、把好导向,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切实增强感召力、凝聚力、影响力,努力营造奋进新征程的良好社会氛围。中央宣讲团要发挥好示范作用,各地区各部门要抽调骨干力量组建宣讲队伍,组织好面向基层的宣讲,紧密联系广大干部群众思想实际和工作实际开展宣讲,让人民群众听得懂、能领会、可落实,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走进基层、走进群众。
  会议强调,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要联系实际、务求实效,把党的二十大的部署和要求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各方面。要深刻领会党中央关于国内外形势的分析研判,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增强忧患意识、强化底线思维,做好应对各种复杂局面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各级领导干部要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担当作为、求真务实,把各项工作抓紧抓好,让人民群众看到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实际成效。
  会议强调,坚持和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是全党共同的政治责任,首先是中央领导层的政治责任。中央政治局要带头严格遵守党章和党内政治生活准则,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坚持和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各项要求,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带头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会议强调,抓作风建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党的二十大对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作出新部署,必须始终把中央八项规定作为长期有效的铁规矩、硬杠杠,抓住"关键少数"以上率下,持续深化纠治"四风",重点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决破除特权思想和特权行为,推动全党坚决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全面推进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中央政治局的同志要带头弘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严于律己、严管所辖、严负其责,在守纪律讲规矩、履行管党治党政治责任等方面为全党同志立标杆、作表率。
 
二十大报告强调把发展质量摆在更突出的位置
 
  10月24日,中共中央举行新闻发布会,有关部门负责同志介绍解读党的二十大报告,并答记者问。在本次发布会上,中央改革办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国家发改委副主任穆虹与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江金权分别就如何推动高质量发展和共同富裕作出说明。
  把发展质量摆在更突出的位置
  穆虹指出,这次党的二十大报告把发展质量摆在更突出的位置,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各方面都要体现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对如何推动高质量发展作出战略部署,穆虹主要介绍了六个方面:一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基点,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促进各类生产要素充分流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安全性,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合作,形成内外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二是坚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向创新要动力。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以创新带动实体经济提质增效,同时,优化科技创新生态,建立多主体、多层次的创新体系。
  三是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向改革要活力。用好"关键一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充分激发和保护各方面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四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推动农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全面振兴,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五是着力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实施区域重大战略,使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东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六是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吸引全球资源要素,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构建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着力稳住宏观经济大盘 保持经济发展良好势头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一方面是由中国共产党性质宗旨决定的,我们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另一方面也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决定的,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显著特色。"江金权说,中国式现代化五个特征,其中一个就是共同富裕,这也是我们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就是为了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加幸福的日子。这是党的初心使命、理想信念、性质宗旨所决定的。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对这个问题作出了阐述。
  对于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江金权表示,当前,要着力稳住宏观经济大盘,保持经济发展良好势头。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要求,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着力破解突出矛盾和问题,有效防范化解各种风险。
  "实际上疫情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在全球总体还是亮丽的。"江金权说,当前面临的一些困难是在全球大背景下,比如因疫情和产业链、供应链受阻等影响,中国经济比前几年速度有所放缓,但总体形势是好的,未来预期是强的,大家应该对中国的经济有信心。
  江金权表示,要坚持就业优先、继续壮大实体经济,积极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努力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和创业机会,解决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问题,引导人们通过自己的双手创造幸福生活。这是当前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前提。
 
多部门召开会议传达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近日,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商务部、人民银行、国资委、银保监会、外汇局等部门分别召开会议,认真传达学习党的二十大和党的二十届一中全会精神,研究部署贯彻落实工作。
  国家发改委: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10月24日上午,国家发改委党组召开会议。会议强调,党的二十大对未来一个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做出了战略部署,作为党中央经济工作的参谋助手,国家发改委必须学在前、做在先。
  会议强调,发改委党员干部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会议强调,要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分配制度,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要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要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确保粮食、能源资源、重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
  财政部:完善财政支持创新发展政策举措
  10月24日上午,财政部党组召开专题会议。会议强调,要扎实贯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各项部署,进一步完善财政支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的政策举措,推动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持续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加强改革系统集成、协同高效,在健全现代预算制度、优化税制结构、完善财政转移支付体系等方面取得新突破。
  会议强调,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循序渐进、久久为功,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支持就业、教育、养老、医疗、社会保障、住房等领域财税政策,推动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在推进高质量发展中推动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商务部: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
  10月24日上午,商务部党组书记、部长王文涛主持召开党组会议。会议指出,商务部全体党员干部要准确领会"五个牢牢把握"的重要要求,坚持商务工作"三个重要"定位,推动党的二十大作出的战略部署在商务领域落地生根。要坚持和加强党对商务工作的全面领导,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持之以恒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会议指出,要着力扩大内需,推进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建设贸易强国,提高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合作水平,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维护多元稳定的国际经济格局和经贸关系,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
  会议指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践行商务为民,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要发扬斗争精神,统筹发展和安全,防范化解商务领域重大风险,坚定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央行、外汇局:维护股市、债市、楼市健康发展
  10月24日,人民银行党委、外汇局党组召开扩大会议。会议要求,人民银行、外汇局系统必须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不断增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使命感责任感,扎实履行职责,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着力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会议要求,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人民银行、外汇局要继续保持货币信贷总量合理增长,加大对科技创新、乡村振兴、区域协调发展、绿色发展等重点领域支持力度,稳定宏观经济大盘。深化汇率市场化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落实落细金融服务小微企业、民营企业敢贷愿贷能贷会贷长效机制,增强微观主体活力。加强部门协作,维护股市、债市、楼市健康发展。推进金融市场高水平双向开放,支持香港国际金融中心持续繁荣发展。
  国资委:发挥国民经济稳增长顶梁柱作用
  10月25日,国资委党委召开国资央企传达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视频会议,对中央企业、国资委机关、直管协会抓好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工作进行动员部署。会上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中央企业前三季度累计实现营业收入29.0万亿元,同比增长10.9%;实现利润总额2.1万亿元,同比增长5.7%;实现净利润1.6万亿元、同比增长4.7%,经济运行稳中向好、质量效益稳步提升。
  会议强调,要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强大动力做好当前重点工作。要深入贯彻"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重要要求,继续紧盯全年生产经营目标任务,全力以赴抓好提质增效稳增长工作,更好发挥国民经济稳增长顶梁柱作用。
  会议强调,要高质量收官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深入推进原创技术"策源地"和现代产业链"链长"建设工作,不断激发企业活力动力。高效统筹发展和安全,落实落细疫情防控措施,切实防范好生产经营风险,牢牢守住不发生重大风险底线。
  银保监会:资本市场具有长期投资价值
  10月24日上午,银保监会党委书记、主席郭树清主持召开党委(扩大)会议。会议要求,要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切实把全系统党员干部的思想统一到党的二十大精神上来,把力量凝聚到党的二十大确定的各项任务上来。
  会议强调,中国经济韧性强、潜力足、回旋余地广,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当前,金融风险整体收敛、金融体系总体稳健。人民币长期走强的趋势不会改变,我国持续的国际收支顺差和巨额的对外投资净资产,为人民币汇率稳定提供了强有力保障。在实体经济创新发展、稳步转型的背景下,资本市场具有长期投资价值、保持稳定运行的良好基础不会改变。
 
国务院会议要求继续狠抓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措施落地
 
  据悉,国务院总理李克强10月26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持续落实好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措施,推动经济进一步回稳向上;听取财政金融政策工具支持重大项目建设和设备更新改造情况汇报,部署加快释放扩消费政策效应;要求深入落实制造业增量留抵税额即申即退,支持企业纾困和发展。
  会议指出,要全面学习把握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各部门要继续勤勉履职抓落实,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今年4月份以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应对超预期因素冲击,靠前实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政府工作报告》确定的政策,及时果断推出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措施。政策措施有力合理,有利于稳住当前,有利于持续发展。二季度前期经济下滑势头及时得到扭转。当前经济回稳向上,极为不易,也是拓展回稳向上态势的关键窗口期。要通过抓落实持续释放政策效应,稳就业稳物价,努力推动四季度经济好于三季度,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一是继续狠抓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措施落地。深入落实退税缓税降费、稳岗补贴等政策。保障能源稳定供应。继续抓好交通物流保通保畅。促进平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稳住经济大盘督导和服务工作组要继续督导协调解决问题。二是更大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中国人民勤劳智慧,市场主体已超过1.6亿户,这也是中国经济韧性所在。要坚持改革开放,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对相关措施要督促检查落地,稳定市场预期,提振市场主体信心。三是各地各方面都要履职尽责保民生,实施好低保扩围、失业补助救助,落实好价格补贴联动机制,地方确有困难的中央予以适当补助,兜牢基本民生底线。
  会议指出,要针对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推动扩投资促消费政策加快见效。一是财政金融政策工具支持重大项目建设、设备更新改造,要在四季度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相关协调机制要持续高效运转,推动项目加快开工建设,确保工程质量。对未按时开工的,调整资金用于新项目。支持民间投资参与重大项目。加快设备更新改造贷款投放,同等支持采购国内外设备,扩大制造业需求并引导预期。二是促进消费恢复成为经济主拉动力。重大项目建设、设备更新改造要注意与扩消费结合,扩大以工代赈以促就业增收入带消费,将中小微企业和消费类设备更新改造纳入专项再贷款和财政贴息支持范围。落实支持汽车等大宗消费和生活服务业的政策。因城施策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
  会议指出,实施大规模增值税留抵退税,对助企纾困、稳经济发挥了关键作用,消化了大部分积累多年的留抵税额,对国有、民营、外资市场主体一视同仁。制造业新增留抵退税到账平均时间已压缩至2个工作日,要继续落实好这一即申即退举措,同时加大对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的退税服务力度,确保应退尽退快退、及时受惠,保市场主体、保就业和民生。对偷税漏税扰乱退税政策的依法惩处。
 
国办21项措施深化"放管服"改革
 
  10月26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第十次全国深化"放管服"改革电视电话会议重点任务分工方案》(简称《分工方案》)。《分工方案》提出,持续释放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改革和传导效应,降低企业融资和个人消费信贷成本。推动一批制造业领域标志性外资项目落地,增强外资在华长期发展的信心。
  《分工方案》从依靠改革开放释放经济增长潜力、提升面向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的政务服务效能、着力推动已出台政策落地见效三个维度提出了21条细则以及对应具体举措。
  在促进投资方面,《分工方案》提出,依法盘活用好5000多亿元专项债地方结存限额,与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相结合,支持重点项目建设。在专项债资金和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使用过程中,注重创新机制,发挥对社会资本的撬动作用。引导商业银行扩大中长期贷款投放,为重点项目建设配足融资。
  在具体举措中,《分工方案》要求,指导政策性开发性银行用好用足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额度和8000亿元新增信贷额度,优先支持专项债券项目建设。鼓励商业银行信贷资金等通过银团贷款、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等方式,按照市场化原则加大对重要项目建设的中长期资金支持力度。
  《分工方案》还提出,抓紧研究支持制造业企业、职业院校等设备更新改造的政策,金融机构对此要增加中长期贷款投放。完善对银行的考核办法,银行要完善内部考评和尽职免责规定,形成激励机制。持续释放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改革和传导效应,降低企业融资和个人消费信贷成本。
  在具体举措中,《分工方案》要求,继续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发挥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作用,释放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形成机制改革效能,促进降低企业融资和个人消费信贷成本。督促21家全国性银行完善内部考核、尽职免责和激励机制,引导商业银行扩大中长期贷款投放,为设备更新改造等配足融资。
  在促进消费方面,《分工方案》提出,落实好阶段性减征部分乘用车购置税、延续免征新能源汽车购置税、放宽二手车迁入限制等政策。同时,结合实际出台针对性支持其他消费领域的举措。
  在具体举措中,《分工方案》要求,延续实施新能源汽车免征车辆购置税政策,组织开展新能源汽车下乡和汽车"品牌向上"系列活动,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促进汽车消费。
  在促进出口方面,《分工方案》提出,支持企业到国际市场打拼,在公平竞争中实现互利共赢。加强对出口大户、中小外贸企业服务,帮助解决生产、融资、用工、物流等问题。加大对跨境电商、海外仓等外贸新业态支持力度,线上线下相结合搭建境内外展会平台,支持企业稳订单拓市场。
  在具体举措中,《分工方案》提出,2022年底前再增设一批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加快出台更多支持海外仓发展的政策措施。鼓励贸促机构、会展企业以"境内线上对口谈、境外线下商品展"方式举办境外自办展会,帮助外贸企业拓市场、拿订单。同时,鼓励金融机构积极创新贸易金融产品,提升贸易融资服务水平。支持金融机构按照市场化原则,为海外仓企业和项目提供定制化的信贷产品及出口信保等金融产品和服务。
  在促进吸引外资方面,《分工方案》提出,保障外资企业国民待遇,确保外资企业同等享受助企惠企、政府采购等政策,推动一批制造业领域标志性外资项目落地,增强外资在华长期发展的信心。
  在具体举措中,《分工方案》 明确,2022年底前制定出台关于以制造业为重点促进外资扩增量稳存量提质量的政策文件,进一步优化外商投资环境,高标准落实外资企业准入后国民待遇,保障外资企业依法依规平等享受相关支持政策。
  此外,《分工方案》还对诸多工作提出了时限要求,比如,在2022年底前,开展进口关税配额联网核查及相应货物无纸化通关试点;在交通物流、水电气暖、金融、地方财经、行业协会商会和中介机构等重点领域,集中开展涉企违规收费专项整治行动等。
 
国务院发布《促进个体工商户发展条例》
 
  据悉,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日前签署国务院令,公布《促进个体工商户发展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自2022年11月1日起施行。
  市场监管总局登记注册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条例》是在原《个体工商户条例》基础上制定的。原《个体工商户条例》以登记和管理为主要内容,支持发展的措施不明显,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
  《个体工商户条例》源自1987年《城乡个体工商户管理暂行条例》,是我国法律体系中唯一针对个体工商户的专门性立法,于2011年公布施行,2014年、2016年先后两次进行修订。从内容结构看,《个体工商户条例》共30条,其中17条是登记和监管规定,行政管理色彩较重。
  从法规协同性看,2021年公布的《市场主体登记管理条例》已充分整合《个体工商户条例》原有的具体登记规则、标准、程序等规定,对相关监督管理和法律责任条款也作了吸收和调整,形成统一的市场主体登记制度。因此,《条例》不宜再整体保留登记监管方面的具体规定。
  从调整范围看,《个体工商户条例》在个体工商户特别是"新个体工商户"的主体地位、监管方式、权益保障等方面还存在空白。因此,需要立足新的发展阶段,顺应新的发展形势,有针对性地调整完善。
  据介绍,《条例》规定了促进个体工商户发展各方面的政策措施。分别从登记注册服务、年度报告服务、各类信息服务、精准帮扶、经营场所供给,以及资金、财税、金融、社保、创业就业、社区便民、数字化发展、知识产权保护、纾困帮扶等多个方面,逐项进行了规定,为个体工商户发展提供全方位支持。
  《条例》在个体工商户变更经营者、分型分类培育、困难救助等方面有所创新。这是将"放管服"改革的成果制度化、规范化,是对近年来促进个体工商户发展各项政策措施的归纳、总结和提升。例如,《条例》调整了个体工商户变更经营者的方式,无论是个体工商户变更经营者还是"个转企",涉及相关行政许可的,都要求相关行政许可部门应当简化手续,依法为个体工商户提供便利。同时,特别强调了以"自愿"为基础,不得对个体工商户提出强制要求。
  促进个体工商户发展,需要充分发挥各类资金作用,严格落实相关财税支持政策,不断扩大贷款规模和覆盖面,多措并举解决资金问题。《条例》分别从资金、财税、贷款三方面对此作出了安排。
  加大个体工商户合法权益保护力度
  《条例》还加大了个体工商户合法权益的保护力度。要求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在制定相关政策措施时,不得对个体工商户进行歧视。同时,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违反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对个体工商户进行收费、摊派;不得诱导、强迫劳动者登记注册为个体工商户。机关、企业事业单位不得以各种形式拖欠个体工商户账款。
  另外,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不得将个体工商户数量增长率、年度报告率等作为绩效考核评价指标。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在促进个体工商户发展工作中不作为、乱作为,损害个体工商户合法权益,造成严重后果的,依法依规处理。
  具体来说,《条例》主要内容包括:
  一是明确个体工商户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促进个体工商户发展的基本原则。个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个体工商户是重要的市场主体,在繁荣经济、增加就业、推动创业创新、方便群众生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国家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积极扶持、加强引导、依法规范,为个体工商户健康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国家对个体工商户实行市场平等准入、公平待遇的原则。个体工商户的财产权、经营自主权等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害或者非法干预。
  二是完善促进个体工商户发展的工作机制。国务院建立促进个体工商户发展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国务院市场监督管理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促进个体工商户发展工作的宏观指导、综合协调和监督检查。国务院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研究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结合本行政区域个体工商户发展情况制定具体措施并组织实施。
  三是明确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在促进个体工商户发展方面的职责要求。国家加强个体工商户公共服务平台体系建设。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在市场主体登记、年度报告服务、经营场所供给、资金、财税、金融、社保、创业就业、社区便民服务、数字化发展、知识产权保护、纾困帮扶等方面为个体工商户提供支持。
  四是强化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履职约束,加大个体工商户合法权益保护力度。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在制定相关政策措施时,应当充分听取个体工商户以及相关行业组织的意见,不得违反规定在资质许可、项目申报、政府采购、招标投标等方面对个体工商户制定或者实施歧视性政策措施。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违反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向个体工商户收费或者变相收费,不得擅自扩大收费范围或者提高收费标准,不得向个体工商户集资、摊派,不得强行要求个体工商户提供赞助或者接受有偿服务。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在促进个体工商户发展工作中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职责,损害个体工商户合法权益,造成严重后果的,依法依规给予处分。
 
寿险与护理保险责任转换业务试点征求意见
 
  据悉,银保监会人身险部日前向人身险公司就《关于开展人寿保险与长期护理保险责任转换业务试点的通知(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
  试点期限拟暂定两年
  所谓人寿保险与长期护理保险责任转换业务(以下称转换业务),是指人身保险公司根据投保人、被保险人自愿提出的申请,将处于有效状态的人寿保险保单中的死亡或满期给付责任,通过科学合理的责任转换方法转换为护理支付责任,支持被保险人在因特定疾病或意外伤残等原因进入护理状态时提前获得保险金赔付。
  根据意见稿,转换业务拟自2023年1月1日起开展试点,试点期限暂定为两年。经营普通型人寿保险的人身保险公司均可参与转换业务试点。人身保险公司要根据通知的有关要求科学设计试点方案,试点方案向银保监会报告后即可实施。
  银保监会鼓励人身保险公司在开发普通型人寿保险产品时,在保险条款中增加使用保单贴现法进行保险责任转换的内容,为被保险人扩展提供长期护理保障责任。
  同时,鼓励人身保险公司充分发挥专业优势,积极探索提供适合居家护理、社区护理和机构护理的护理支付方式,满足客户差异化的护理保障需求。
  意见稿明确了试点要求。例如,人身保险公司要在充分评估公司人寿保险产品特点、长期护理保险经营和服务能力的基础上,科学审慎选择责任转换方法。要严格按照试点方案扎实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在半年度和年度结束后10个工作日内向银保监会报送试点进展情况。
  护理需求上升
  加强失能老年人长期护理服务和保障,是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重要工作部署。银保监会拟开展转换业务试点,是为加快发展商业长期护理保险,创新保险服务模式,丰富保险产品供给,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长期护理服务和保障需求。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中国保险与养老金研究中心研究负责人朱俊生表示,从成熟保险市场看,责任转换是寿险比较常见的附加条款。我国开展人寿保险与长期护理保险责任转换业务试点,很有意义。一般而言,传统寿险是要在被保险人身故之后,受益人才能拿到保险金,这一险种更多体现的是保障家庭责任。随着人进入老年阶段,子女已经长大,老人不用再承担很多家庭责任,而自身护理需求需要更多资源支持,因此如果寿险能够提前给付保险金,转换为与护理相关的支付保障,能更好满足需求。
我国的这一转换业务试点已经酝酿多年。早在2019年10月,国家卫健委等12部门联合下发《关于深入推进医养结合发展的若干意见》时就提到,"研究引入寿险赔付责任与护理支付责任的转换机制"。2020年银保监会等13部门印发《关于促进社会服务领域商业保险发展的意见》,以及今年2月国务院印发《"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的通知》等文件,也都提及研究建立寿险赔付责任与护理支付责任转换机制。
 
财政部就《会计师事务所从事证券服务业务信息披露规定》征求意见
 
  10月26日,财政部发布《会计师事务所从事证券服务业务信息披露规定(征求意见稿)》(下称《披露规定》)。《披露规定》提出,会计师事务所应当在每年5月31日前披露上一年度从事证券服务业务情况,包括客户家数、主要行业、资产均值等。
  此前,财政部、证监会已探索提高会计师事务所透明度、缓解市场信息不对称的有关措施。但是,会计师事务所从事证券服务业务的信息披露缺少专门、详尽的监管规则,现有的会计师事务所年度执业信息披露要求缺少相应的约束机制和法律效力,在强化会计师事务所信息披露主体责任约束、加大信息披露责任追究力度方面存在明显不足,难以满足监管需求,亟需健全信息披露相关监管规则,为信息披露监管提供充分依据和支持。
  《披露规定》共十五条,明确了会计师事务所从事证券服务业务信息披露的法律依据和适用范围,提出了会计师事务所信息披露应真实、准确、完整、及时的总体要求,主要内容包括两方面:
  一是强化对会计师事务所信息披露的责任约束。细化明确会计师事务所信息披露的时间、内容、披露途径等规定,提出会计师事务所信息披露应真实、准确、完整、及时的总体要求,并强调首席合伙人对会计师事务所信息披露的最终责任,以强化外部约束,提供会计师事务所信息披露质量。其中,《披露规定》提出,会计师事务所应当披露上一年度收入情况,包括总收入、审计业务收入、证券服务业务收入等。会计师事务所应当披露上一年度从事证券服务业务情况,包括客户家数、主要行业、资产均值等。
  二是聚焦会计师事务所专业胜任能力和投资者保护能力,会计师事务所信息披露内容涵盖业务收入、分支机构等基本情况,同时突出执业人员、执业经验、处理处罚、质量管理体系、职业风险保障等体现会计师事务所专业胜任能力和投资者保护能力的信息,为市场主体科学、合理选聘审计机构提供友谊参考,促进证券审计市场执业环境进一步改善优化。
 
六部门15条措施加大制造业引资力度
 
  据悉,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以制造业为重点促进外资扩增量稳存量提质量的若干政策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政策措施》)10月25日正式公开。
  《若干政策措施》从优化投资环境、加强投资服务、引导投资方向等三个方面提出了15条措施,进一步加大制造业引资力度,鼓励外商投资企业利润再投资,加快外商投资绿色低碳升级,支持符合条件的外商投资企业通过主板、科创板、创业板、北京证券交易所上市。
  优化投资环境 "扩增量"
  《若干政策措施》提出6条举措优化营商环境,包括深入实施外资准入负面清单、高标准落实外资准入后国民待遇、强化土地要素保障,保障制造业外资项目合理需求等。
  其中,在高标准落实外资准入后国民待遇方面,《若干政策措施》明确,要保障外商投资企业依法依规、平等享受国家产业发展和区域发展等支持政策,确保外商投资企业在要素获取、资质许可、经营运行、知识产权保护、标准制定、招标投标、政府采购等方面享受平等待遇。
  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聂平香表示:"我国正在不断优化营商环境,为外资企业在华经营提供更好的服务,包括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完善营商环境评价机制;建立外资企业项目服务保障机制,细化服务;完善外商投资企业投诉工作机制,更好维护外资企业合法权益等。"
  加强投资服务 "稳存量"
  《若干政策措施》还提出5条举措进一步加强投资服务。在金融支持方面,《若干政策措施》明确支持符合条件的外商投资企业通过主板、科创板、创业板、北京证券交易所上市,在新三板基础层和创新层挂牌,以及发行公司信用类债券进行融资。
  另外,《若干政策措施》支持各类金融机构,按照市场化原则为符合条件的外商投资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和融资支持;鼓励各地依法与各政策性银行、大型银行、股份制银行等金融机构共享制造业外商投资企业和项目信息,定期举办"银企对接"活动。
  在税收优惠方面,《若干政策措施》鼓励外商投资企业利润再投资,明确境外投资者以分配利润直接投资暂不征收预提所得税。
  引导投资方向"提质量"
  《若干政策措施》还提出了若干制造业中鼓励外资流入的方向,如在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方面,鼓励外商投资高端装备、基础元器件、关键零部件等领域。在现代服务业方面,鼓励外商投资研发设计、现代物流等领域。
  为加快外商投资绿色低碳升级,《若干政策措施》明确,引导外资积极参与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实施工业低碳行动和绿色制造工程,支持开发绿色技术、设计绿色产品、建设绿色工厂,打造绿色供应链,创建绿色设计示范企业。
据了解,更多吸引外资的政策在酝酿中。国家发展改革委新闻发言人孟玮在此前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发展改革委将抓紧推动出台《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2022年版)》。
 
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建设加快
 
  10月24日,交通运输部、国家铁路局、中国民用航空局和国家邮政局联合发布《关于加快建设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的意见》,提出加强主骨架路线联网、补网、强链;鼓励创新多元化融资模式,稳妥推进交通基础设施资产证券化。
  《意见》明确了未来一段时期的建设目标:
  到2025年,主骨架能力利用率显著提高,运行效率、服务质量和统筹融合发展水平明显提升,实体线网里程达到26万公里左右。"八纵八横"高速铁路主通道基本建成,普速铁路瓶颈路段基本消除,"71118"国家高速公路网主线基本贯通,普通国道质量进一步提升,国家高等级航道建设取得重要进展,综合交通枢纽体系一体化、集约化、复合化水平明显提高。
  到2030年,主骨架基本建成,实体线网里程达到28万公里左右。6条主轴基本实现高速铁路、普速铁路、国家高速公路、普通国道各有2条及以上贯通;7条走廊基本实现高速铁路、普速铁路各有1条贯通,国家高速公路、普通国道各有2条贯通;8条通道基本实现铁路干线、公路干线贯通;多层次一体化的综合交通枢纽体系基本建成。
  到2035年,主骨架全面建成,网络韧性显著增强,基础设施质量和安全、智能、绿色水平达到世界前列,有力支撑"全国123出行交通圈"和"全球123快货物流圈"构建,为基本建成交通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现代化高质量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拥有世界一流的综合交通基础设施体系,实现"人享其行、物优其流",全面建成交通强国,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有力支撑。
  《意见》明确,要加强资金保障,发挥政府和市场、中央和地方、国有资本和社会资本多方面作用,完善中央交通建设资金政策。鼓励创新多元化融资模式,推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规范发展,将符合条件的项目纳入地方政府债券支持范围,稳妥推进交通基础设施资产证券化,按照市场化原则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主骨架建设。
  《意见》指出,完善网络布局,加强主骨架路线联网、补网、强链,提升网络效益。加快贯通"八纵八横"高速铁路网,加强普速铁路建设和改造,推进既有铁路运能紧张路段能力补强。加强东中部地区、主要城市群国家高速公路拥挤路段扩容改造,加快打通中西部国家高速公路待贯通路段,提升西部地区普通国道二级及以上比例。以国家高等级航道为核心,加快长江干线、西江航运干线、京杭运河等干线航道扩能升级,积极推进航道向内陆纵深拓展延伸。
  《意见》还要求,加快发展多式联运,推动各种运输方式信息共享、标准衔接、市场一体化,鼓励传统运输企业向联程联运、多式联运经营人转型。坚持创新驱动,推进铁路基础设施智能化,打造新一代轨道交通移动通信系统,推动高速铁路智能化升级改造,推进下一代列控系统、智能行车调度指挥系统应用。开展公路数字化行动,有序推进公路基础设施全要素周期数字化。积极推进智慧航道、智慧港口建设和智慧机场建设。
  同时,要推进绿色转型,积极推行节地技术和节地模式;推进以低碳为特征的绿色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港区、机场、公路服务区、交通枢纽场站等近零碳示范区。推动交通基础设施标准化、智能化、工业化建造,推广永临结合施工,推进建养一体化,降低全生命周期资源消耗。
  《意见》还指出,要注重资源统筹,推进主骨架建设项目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线位、桥位、水域岸线等资源,提高国土空间利用率。明确空间布局和用地控制规模,加强交通基础设施线位、点位等与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城乡建设布局、河湖水域岸线等衔接协调。
 
民航局印发《全面深化民航改革行动计划》
 
  据悉,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巡视整改要求,全面落实民航局党组推动民航高质量发展五项重点任务工作部署,日前,民航局印发《全面深化民航改革行动计划》(简称《行动计划》)。《行动计划》聚焦民航主责主业,聚焦行业管理机制创新,明确重点改革任务20项、分目标47项、具体措施108项。
  《行动计划》明确,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全面深化民航改革的总体目标是通过全面深化民航改革,争取用3-5年的时间,在民航安全发展、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性改革成果,形成责任体系更加完备、风险防范更加有效、数据驱动更加精准、监管模式更加科学、系统管理理念更加突出的安全管理体系;形成资源配置更加高效、市场活力更加充沛、产业结构更加协调的宏观调控体系;形成权责边界更加清晰、协同保障更加有力、运行效率更加高效的运行管理体系;形成职能职责更加聚焦、运转协调更加顺畅、服务保障更加规范的行政管理体系;形成更加具有适应性、引领性和前瞻性的行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推动民航业服务国家发展战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航空出行需求的产业承载能力大幅提升。
  《行动计划》明确了3大类、20项重点改革任务。其中,聚焦党中央、国务院深化改革部署中涉及民航的任务共8项,包括:民航"放管服"改革、国家空管体制改革、军民航融合发展、大部制改革、民航公安管理体制调整、民航局属国有企业改革、航空运输业与航空制造业融合发展、航空碳减排市场机制建立等方面;聚焦民航主责主业的任务共8项,包括:安全监管模式创新、资源配置优化、智慧民航建设、机场建设管理机制完善、机场运营管理模式转型、外航安全监管体系建设、中小机场空管服务模式创新、民航服务领域数字化转型等方面;聚焦行业管理机制创新的任务共4项,包括:民航运行协同机制完善、通航监管模式改革、西藏区局改革、局属事业单位改革等方面。
  《行动计划》还明确了完善工作机制、注重统筹协调、严格责任落实、做好宣传引导等4项推动民航改革走深走实的举措,将深化民航改革重点任务清单作为附件,进一步分解了重点改革任务,明确了改革任务总目标、分目标、具体措施、完成时限、主办部门、协办部门。
 
新版《药品召回管理办法》11月1日起施行
 
  10月26日,国家药监局发布新修订《药品召回管理办法》(简称《办法》),自11月1日起施行。
  《办法》明确,持有人是控制风险和消除隐患的责任主体,药品生产企业、药品经营企业、药品使用单位应当积极协助,对于中药饮片、中药配方颗粒的召回,其生产企业按照新版《办法》组织实施。
  《办法》完善了持有人对可能存在质量问题或者其他安全隐患药品的调查评估要求,细化了持有人主动召回实施程序,督促和指导持有人对存在质量问题或者其他安全隐患药品及时主动召回,切实履行药品全生命周期管理义务。
  《办法》明确了召回药品标识、存放措施等应当与正常药品明显区别,防止差错、混淆;对需要销毁的,应当在持有人、药品生产企业或者储存召回药品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药品监管部门或者公证机构监督下销毁;对可以通过更换标签、修改并完善说明书、重新外包装等方式消除隐患的,或者对不符合药品标准但尚不影响安全性、有效性的中药饮片,且通过返工等能够解决该问题的,可以适当处理后再上市。
  境外生产药品涉及在境内实施召回,《办法》规定,由境外持有人指定的中国境内代理人按照《办法》组织实施。境外持有人在境外实施药品召回,经综合评估后属于相关情形的,由其境内代理人向所在地省级药品监管部门报告,境外持有人要研判境外实施召回情况,如需在中国境内召回的,也应当由其境内代理人按照《办法》组织实施。
  境外持有人在境外实施药品召回情形包括:1.与境内上市药品为同一品种,但不涉及境内药品规格、批次或者剂型的;2.与境内上市药品共用生产线的;3.其他需要向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的。
  对于境内生产并出口药品的召回工作,《办法》明确,要求境内持有人发现出口药品存在质量问题或者其他安全隐患的,应当及时通报进口国(地区)药品监管机构和采购方,需要在境外实施召回的,应当按照进口国(地区)有关法律法规及采购合同的规定组织实施召回。
 
政策要闻
 
  ▲四部门部署开展涉企违规收费专项整治联合检查行动
 
  据悉,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减税降费的决策部署,按照市场监管总局、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关于《涉企违规收费专项整治行动联合检查工作方案》的要求,10月24日,四部门召开联合检查行动动员部署培训会。市场监管总局副局长甘霖出席会议并作动员部署。
  会议强调,开展联合检查,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重要举措,是推动惠企政策落地、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举措,是规范收费主体行为、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的重要举措,是建立长效监管机制、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会议要求,检查中要坚持问题导向,按照"查工作、查政策、查问题、查整改"的要求,把联合检查工作抓准、抓深、抓实,着力解决企业反映的突出问题。
  会议强调,此次联合检查工作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要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协同配合,压实工作责任,切实提高联合检查的针对性、有效性,推动专项整治行动实现预期目标。
 
▲人民银行、外汇局上调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
 
  据悉,为进一步完善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增加企业和金融机构跨境资金来源,引导其优化资产负债结构,10月25日,人民银行、外汇局宣布将企业和金融机构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从1上调至1.25。
  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分析,"此次上调企业和金融机构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可以提升企业和金融机构跨境融资风险加权余额上限,鼓励市场主体跨境融资。"
  温彬介绍,根据政策规定,跨境融资风险加权余额上限=资本或净资产*跨境融资杠杆率*宏观审慎调节参数。
  "相当于一个阀门。"跨境金融研究院院长王志毅表示,参数调小,额度变小;参数调高,额度放大。人民银行、外汇局根据外汇市场和跨境资金流动形势,动态调整宏观审慎调节系数。
  本次上调将惠及市场主体。仲量联行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庞溟认为,上调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有利于进一步扩大利用外资和拓宽融资渠道,便利境内企业和机构跨境融资,降低实体经济融资难度和融资成本。其中,对境内企业和机构中净资产额较低的中小企业、民营企业而言更为便利,对中高资质的发行主体和优质企业而言更为有利。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表示,最新这项措施的政策目标与9月下调外汇存款准备金率以及上调外汇风险准备金率一致,均为阶段性增加人民币汇率波动的摩擦力,防止汇率大起大落。
 
▲电子烟征收消费税
 
  10月25日,财政部、海关总署、税务总局发布关于对电子烟征收消费税的公告,将电子烟纳入消费税征收范围,在烟税目下增设电子烟子目。电子烟实行从价定率的办法计算纳税。生产(进口)环节的税率为36%,批发环节的税率为11%。这是在国内市场销售电子烟的税收标准。
  国内资深烟草领域研究专家李有强认为,在生产环节,国内香烟有两个税收标准,甲级烟按照56%征收,乙级烟则按照36%征收,电子烟的的纳税标准和乙级烟等同,是比较低的纳税水准,未来要想调高也预留了空间。这符合国际市场惯例,电子烟税收标准相比传统香烟要低。批发环节,甲级烟和乙级烟税率标准都是11%,电子烟沿袭了这一标准。
  李有强认为,按照现在国家批准的国标烟额度,国内电子烟市场年销售收入大概在200亿元,按照这个税率粗略计算,将为国家增加100亿元税收,对国家的财政收入作出贡献。
  根据公告,"通过代加工方式生产电子烟的,由持有商标的企业缴纳消费税",国内大多数电子烟生产都是通过代工完成,意味着品牌方将多付出不少成本,品牌方的利润可能会受到很大影响。
  李有强认为,电子烟企业将优胜劣汰,国内电子烟品牌产能有70%~80%集中在思摩尔进行生产,未来产能还会向头部企业集中。
  中国电子商会电子烟专委会秘书长敖伟诺认为,这次电子烟征税政策更关键的部分是出口,"纳税人出口电子烟,适用出口退(免)税政策",这意味着出口电子烟继续享受13%的退税政策,出口电子烟继续受到政策鼓励,出口占整个市场的90%,这才是行业最关键部分。
 
国资改革
 
湖南省国资委实施“英培计划”
 
  人才是第一资源,在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收官之际,湖南省国资委再次大力度实施“英培计划”,以改善企业人才队伍结构、储备优秀人才为着力点助推国企改革和高质量发展。
  博士入选一次补贴6万元
  近年来,湖南省国资委党委高度重视企业人才工作,每年从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资金中安排1000万用于企业人才引进、培养、激励等工作,并研究制定《省国资委“英培计划”人才管理暂行办法》,在全国开创性开展“英培计划”人才选拔,每年由省国资委牵头,从国内知名高校中选拔优秀应届毕业生,为企业选拔储备一批未来领导人员、经营管理人员、科研技术人员和行业领军人才。
  “英培计划”启动以来,省国资委通过多家省内外媒体进行宣传报道,于2021年组织企业赴清华大学、北京大学进行现场宣讲,吸引高层次人才。“英培计划”人才选拔始终坚持高标准严要求,2021年、2022年人才选拔率分别为1.16%、1.79%。除国内知名高校外,还吸引了剑桥、耶鲁、香港科技大学等世界名校的优秀人才报名。为关心关爱“英培计划”人才,增加引才吸引力,省国资委对入选“英培计划”的博士、硕士、本科生一次性分别给予6万、4万、3万生活补贴。
  “一人一策”精准培育
  按照部署,省国资委要求选拔企业党委高度重视“英培计划”人才培养工作,把培养情况作为企业党委书记党建工作述职评议的重要内容,纳入省国资委综合绩效考核重要指标。并明确人才所在部门对培养负直接责任,所在部门党组织书记是第一责任人,负责做好传帮带工作,定期了解“英培计划”人才学习工作和生活情况,指导帮助解决具体困难和问题。
  省国资委还对纳入“英培计划”的人才作为企业储备型人才,进行复合培训、名师指导,要求企业制定“一人一策”培养方案,安排“英培计划”人才到重点科技攻关项目、重要改革创新活动及艰苦条件、复杂环境的基层一线等领域锻炼成长。迄今,湖南钢铁集团的职业导师、生活导师“双导师制”、湖南机场集团的“多岗位培养制”、湘投集团的“两上两下”等培养方式收效良好。
  湖南省国资委在推出“英培计划”外,还加大线上线下人才招聘力度。
  为加强动态跟踪,省国资委还实行“英培计划”人才工作年度报告制度,即企业党委每年向省国资委报告“英培计划”人才培养锻炼、年度考核及奖惩等情况,企业按规定还要建立“英培计划”人才培养管理档案,及时掌握教育培训、考核考察、奖惩等相关情况,定期分析评估,择优选拔录用。
  人才数量和质量连年递增
  省国资委透露,去年以来,连续两年两批“英培计划”对象,全部为国内知名大学或海外著名院校毕业生,人才数量和质量呈递增趋势。其中2022年“英培人才”数量是2021年的2.6倍,博士硕士研究生是2021年的2.4倍。湖南钢铁集团2021年实现引进清华大学毕业生零的突破,同时发挥以才荐才、以才引才正向效应,2022年再次引进清华大学毕业生7名。“英培计划”为企业引入了“源头活水”。
  在“英培计划”选拔的人才中,博士、硕士研究生占70.5%;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毕业生14人,海外著名院校毕业生3人。专业方面,工程、材料、机械、化学等理工类专业占91%,法学、金融学、会计学等专业占9%。“英培计划”人才进一步改善了企业人才队伍结构,为企业储备了一批优秀年轻干部。
  目前,第一批“英培计划”人才已全部安排在经营管理、技术研发等重要岗位锻炼,企业普遍反映“英培计划”人才素质高、能力强、技术硬,部分人才已成为所在岗位的骨干力量。湖南钢铁集团选拔的1名清华大学博士已成长为重要子企业技术研发部门负责人;海利集团选拔的1名武汉大学博士入选2022年“芙蓉计划”湖南省科技人才托举工程项目“小荷人才”;湖南建投集团选拔的1名同济大学硕士参与3项数智交通研发项目,初见成效。一支政治过硬、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人才队伍正逐步形成,将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人才保证。
 
自主创新
 
科技部印发《"十四五"技术要素市场专项规划》
 
  10月25日,科技部公布《"十四五"技术要素市场专项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提出"十四五"期间,现代化技术要素市场体系和运行制度基本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制度完备、治理完善的高标准技术要素市场基本建成;到2025年,我国技术要素市场制度体系基本完备,互联互通的技术要素交易网络基本建成,技术要素市场服务体系协同高效,技术要素市场化配置成效大幅提升。
  值得关注的是,到2025年,中国技术交易所、上海技术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3个国家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产权交易机构基本建成,与若干区域性、行业性技术交易机构互联互通,形成层次多元、特色鲜明、功能完备的技术要素交易网络;全国技术交易市场规模持续扩大,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5万亿元。
  《规划》还提出,到2025年,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达到20家,国家技术转移区域中心达到15家,国家技术转移机构达到500家,国际技术转移中心超过60家,技术经理人数量突破3万名。
  《规划》明确了6项重点任务,分别为:健全科技成果产权制度、强化高质量科技成果供给、建设高标准技术交易市场、提升技术要素市场专业化服务效能、促进技术要素与其他要素融合、加速技术要素跨境流动。
  《规划》指出,深入推进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探索赋权科技成果转化的管理制度、工作流程、决策机制、转化模式,建立职务科技成果转化容错纠错机制,及时凝练典型经验举措并推广;开展高校院所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改革试点,推动高校院所科技成果管理从"行政控制资产"向"市场配置资源"的转变。
  围绕强化高质量科技成果供给,《规划》提到,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全面提升企业在研究制定国家科技创新规划、科技计划、创新政策和技术标准中的参与度,把科技成果转化绩效作为核心要求纳入国有企业创新能力评价体系。同时,开展科技计划项目经理人制度和"业主制"试点,开展应用类科技计划项目后评估试点,以科技成果产业化应用或行业推广情况作为科技计划项目接续实施、滚动支持的重要参考。
  "提升技术转移机构专业化服务能力。"《规划》明确,完善国家技术转移区域中心布局,围绕国家区域战略,推动黄河流域、海南自贸港、粤港澳大湾区等国家技术转移区域中心建设;开展高校专业化国家技术转移机构试点。
  谈及促进技术要素与资本要素融合时,《规划》强调,"支持科技人员通过创业实施科技成果转化"。支持高校院所科研人员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兼职离岗创新创业。探索建立科技人才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流动机制,完善校企、院企科研人员"双聘门"或"旋转门"机制,畅通高校院所和企业间人才流动渠道,等等。
 
13项知识产权举措助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创新发展
 
  10月24日,国家知识产权局与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印发《关于知识产权助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聚焦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创新发展中的实际问题,从提升知识产权创造水平、促进知识产权高效运用、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强化知识产权服务保障等4个方面提出13项举措。
  9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向2022全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大会致贺信,强调要"着力在推动企业创新上下功夫,加强产权保护,激发涌现更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纲要(2021-2035年)》和《"十四五"国家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规划》均对强化企业知识产权工作、深化中小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推进工程作出部署。为更好发挥知识产权制度作用,助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带动更多中小企业走好"专精特新"发展之路,国家知识产权局、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制定印发《若干措施》。
  《若干措施》突出需求导向,聚焦企业在知识产权申请获权、转移转化、维权救济等方面的迫切需求,有针对性地提出知识产权有关支持和服务举措,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办实事、解难题,切实发挥保市场主体、稳经济发展的政策作用。
  在强化政策协同方面,《若干措施》以提升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和专业化水平为目标,加强部门、地方、企业协同联动,发挥政策合力,助力企业打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全链条,促进知识产权与创新能力融合提升,引导社会各方面广泛参与,为中小企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若干措施》创新服务举措,立足中小企业发展的时代特征,加强数字化、平台化、标准化手段应用,创新升级服务模式,推动各项惠企政策直通直达,实现知识产权服务供给与企业需求精准高效匹配,更好为企业创新发展强能力、增动力、提质量、优效益。
  《若干措施》从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特殊需要出发,提出13项针对性举措,并进一步突出政策间的融合支撑。
  一是强创造。《若干措施》提出,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享受知识产权优先审查政策,帮助企业高效获权。加强知识产权管理国际标准推广应用,推动知识产权管理融入企业创新全过程。面向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迫切需求,提升专利导航综合服务水平,更好发挥助力企业创新决策、防控知识产权风险、优化专利布局等作用。
  二是促运用。《若干措施》提出,深入推进开放许可工作,加快建立专利常态化供需机制,助力企业精准获取、高效实施专利技术。加大各级各类政策扶持力度,引导和支持企业开展专利密集型产品备案,提升产品含金量。增强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等金融服务供给,助力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实施品牌价值提升计划,加强商标品牌指导站规范管理和能力建设,打造企业和区域商标品牌发展高地。
  三是严保护。《若干措施》提出,加大涉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利侵权行政裁决办案力度,针对企业需求,强化知识产权快速协同保护。探索开展"专精特新"等中小企业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专项行动,加大企业海外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力度,护航企业"走出去"。
  四是优服务。《若干措施》提出,优化知识产权基础数据开放共享,为企业提供便利化、公益性信息服务。面向"专精特新"等中小企业加大服务机构评价信息推送力度,深入开展"知识产权服务万里行"系列活动,为企业提供精准化服务。推进"专精特新"等中小企业知识产权经理人队伍建设,强化企业知识产权人才保障。强化对企业知识产权服务的资金和政策支持,重点惠及优质中小企业。
为确保各项措施顺利实施,《若干措施》提出多项保障举措。从部门协同层面,国家知识产权局及工业和信息化部将强化资源衔接共享、政策协调联动,联合开展督促指导,推动各项措施扎实落地。从推进落实层面,各地方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工业和信息化部门要通过联合出台政策、制定计划、开展试点等方式,建立需求对接、信息共享机制,确保工作取得实效。从考核激励层面,将对各地方措施落实情况和工作开展成效定期开展绩效评价,作为相关工作的重要依据。
 
国家能源局建立科技创新项目实施监测机制
 
  10月25日,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发布关于建立《"十四五"能源领域科技创新规划》实施监测机制的通知。
  通知提出,发布《规划》任务榜单,按照"揭榜挂帅"、自愿申报的原则,广泛征集《规划》任务实施依托项目及能源领域其他相关重大科技创新项目,并建立集中攻关、示范试验实施监测项目库。健全实施监测项目信息报送、定期评估和动态调整机制,确保能源领域科技创新任务"攻关有主体、落地有项目、进度可追踪、动态化调整"。发挥地方能源主管部门组织实施主体及能源企业、科研院所创新主体作用,推动科技与金融紧密结合,实现规划、任务、项目、资源、政策一体化融通衔接。
  通知提出,要建立能源领域科技创新项目库。根据《规划》总体目标,明确重点任务(即"榜单",详见附件),征集《规划》任务实施依托项目,建立集中攻关、示范试验实施监测项目库。
  重点任务榜单主要分为先进可再生能源发电及综合利用技术、新型电力系统及其支撑技术、安全高效核能技术、油气安全保障供应技术、煤炭清洁低碳高效开发利用技术、燃气发电技术、能源系统数字化智能化技术领域。
  据了解,氢气制备、储运、加注关键技术,氢安全防控及氢气品质保障技术,燃料电池设备及系统集成关键技术等均在重点任务榜单之中。
 
节能减排
 
政府采购支持绿色建材促进建筑品质提升政策实施范围扩大
 
  据悉,为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加大绿色低碳产品采购力度,全面推广绿色建筑和绿色建材,在南京、杭州、绍兴、湖州、青岛、佛山等6个城市试点的基础上,财政部、住建部、工信部近日联合发布《关于扩大政府采购支持绿色建材促进建筑品质提升政策实施范围的通知》,决定进一步扩大政府采购支持绿色建材促进建筑品质提升政策实施范围。
  通知指出,自2022年11月起,在北京市朝阳区等48个市(市辖区)实施政府采购支持绿色建材促进建筑品质提升政策(含此前6个试点城市)。纳入政策实施范围的项目包括医院、学校、办公楼、综合体、展览馆、会展中心、体育馆、保障房等政府采购工程项目,含适用招标投标法的政府采购工程项目。各有关城市可选择部分项目先行实施,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扩大范围,到2025年实现政府采购工程项目政策实施的全覆盖。鼓励将其他政府投资项目纳入实施范围。
  通知指出,各有关城市要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运用政府采购政策积极推广应用绿色建筑和绿色建材,大力发展装配式、智能化等新型建筑工业化建造方式,全面建设二星级以上绿色建筑,形成支持建筑领域绿色低碳转型的长效机制,引领建材和建筑产业高质量发展,着力打造宜居、绿色、低碳城市。
 
北京建立生态环境标准新体系
 
  据10月26日召开的北京市生态环境标准体系建设新闻发布会披露,今年,北京市印发了《北京市"十四五"时期地方生态环境标准发展规划》,在原有标准体系基础上,扩展了应对气候变化和自然生态保护两个重点领域,建立了"两个层次、九个重点领域"的生态环境标准新体系,涵盖现行有效的地方生态环境标准111项,有力支撑生态环境监督管理,强力助推生态环境整体改善。
  据了解,北京市最新版的生态环境标准体系中的"两个层次",分别为强制性标准和非强制性(推荐性)标准。强制性标准以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控制)标准为主体;非强制性标准包括监测方法标准、污染防治技术规范、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等管理标准。
  "九个重点领域"则包括应对气候变化、大气环境保护、水生态环境保护、土壤生态环境保护、自然生态保护、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噪声污染防治、核与电磁辐射以及其他等九个领域。其中,应对气候变化和自然生态保护为今年扩展的两个重点领域。
  应对气候变化标准共28项,充分发挥标准约束引领作用,对标国际先进标准,完善行业碳排放限额和先进值、碳排放核算评价标准体系,逐步形成完善的低碳先进标准体系。发布实施《二氧化碳排放核算和报告要求》系列标准,指导碳排放企业开展碳排放核算。发布《企事业单位碳中和指南》《大型活动碳中和指南》等指导企业、大型活动碳中和相关工作。
  大气环境保护标准共42项,包括固定源排放标准21项,技术规范5项;移动源排放标准12项;产品环保标准4项。重点控制颗粒物、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VOCs)等主要污染物。
  水环境保护领域标准共4项,以水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城镇污水处理厂和农村污水处理设施排放标准为基准,强化各行业、各领域水污染物排放管控,开展相关涉水生态环境标准实施成效评估。根据实际需要,开展标准更新修订,指导推进科学、合理、可行的水污染防治技术应用。
  土壤生态环境保护领域标准共9项,分别涉及土壤环境风险评价、污染场地修复等内容,为污染场地修复工作提供规范和指导。
  自然生态保护领域标准共1项,围绕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强化生态监管体系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重点工作,将自然生态保护标准化工作分为生态环境质量评估、生态空间监管、生物多样性保护等三个方面。发布实施《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技术规范》构建了国内首个符合超大城市特色的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此外,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噪声污染防治、核与电磁辐射等其他重点领域标准也不断完善,结合生态环境保护各项重要工作,适时推出新的标准制修订项目,共同支撑着北京市生态环境标准体系。
 
上海市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发布
 
  据悉,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重大战略部署,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支撑作用,根据《中共上海市委 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实施意见》和《上海市碳达峰实施方案》,结合科技部等九部委印发的《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2022-2030年)》,10月26日,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等六部门印发《上海市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简称《方案》)。
  《方案》提出,以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为根本,以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为依托,以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为特色,着力推进低碳零碳负碳科技创新,实现绿色低碳科技自立自强,为上海市碳达峰碳中和战略推进提供基础性科技支撑和前瞻性科技引领,注重服务全国,为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贡献上海智慧、提供上海样本。
《方案》提出,到2025年,碳中和相关领域创新体系逐步形成,能源、工业、建筑、交通等重点行业和领域突破100项低碳关键核心技术,建成10个重大示范项目与工程,建设10个碳中和相关领域的重点实验室和5个绿色技术创新中心,助力产业新旧动能接续转换,支撑主要耗能产品和主要行业能效达到国际和国内先进水平。到2030年,绿色低碳科技创新体系更加完善,科技创新策源功能明显增强,低碳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形成规模,前期部署的前沿和颠覆性技术取得突破,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低碳零碳负碳关键技术和应用示范,为碳中和战略推进提供技术储备和路径指引,高质量支撑本市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本市低碳零碳负碳技术引领国际先进水平,支撑本市碳中和目标高质量实现,为国家碳中和战略做出积极贡献。
 
"氢动吉林"中长期发展规划发布
 
  据悉,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日前公布《"氢动吉林"中长期发展规划(2021-2035年)》(简称《规划》),将发展氢能作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能源结构调整的重要引擎,贯通氢能产业链条,构建新型产业生态,抢占绿色氢能产业发展新赛道制高点,打造"中国北方氢谷"。
  《规划》提出,2021年至2025年将逐步构建氢能产业生态,产业链逐步完善,产业规模快速增长。2026年至2030年,全省氢能产业将实现跨越式发展,产业链布局趋于完善,产业集群形成规模。2031年至2035年,吉林省将打造成为国家级新能源与氢能产业融合示范区,"一区、两轴、四基地"发展格局基本形成,氢能资源网格化布局延伸全域,并提升通化、白山、延边等地资源开发利用水平。
  根据《规划》,吉林省到2025年、2030年、2035年,氢能产业产值将分别达到100亿元、300亿元和1000亿元。
  氢能是一种来源丰富、绿色低碳、应用广泛的二次能源。发展氢能产业,对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的《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提出,到2025年产业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基本掌握核心技术和制造工艺,初步建立较为完整的供应链和产业体系。氢能示范应用取得明显成效,清洁能源制氢及氢能储运技术取得较大进展,市场竞争力大幅提升,初步建立以工业副产氢和可再生能源制氢就近利用为主的氢能供应体系。
  今年以来,辽宁、陕西、贵州、上海、山西等地均出台了氢能产业相关发展规划,制定氢能产业发展"路线图",强化顶层设计,积极推动本地区氢能产业发展。
  根据《山西省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2-2035年)》,到2025年,山西将形成较为完善的氢能产业发展制度政策环境,协同创新能力进入全国前列,基本构建较为完备的产业链体系。氢能示范应用取得明显成效,在不新增碳排放的前提下,初步建立以工业副产氢和可再生能源制氢就近利用为主的氢能供应体系。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达到1万辆以上,部署建设一批加氢站,应用规模全国领先。可再生能源制氢量显著增长,成为新增氢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力推动二氧化碳减排。
  值得注意的是,多地出台的氢能产业发展规划对燃料电池汽车发展进行了重点部署。
  《辽宁省氢能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提出,到2025年,全省燃料电池车辆(含公交车、乘用车、重型卡车、牵引车、环卫车等)保有量将达到2000辆以上,加氢站30座以上。
  按照规划,到2030年,山西省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将达到5万辆,可再生能源制氢在交通、储能、工业等领域实现多元规模化应用,形成布局合理、产业互补、协同共进的氢能产业集群。
  内蒙古提出,在交通运输领域,重点推进中重型燃料电池车辆应用,有序拓展燃料电池汽车在客、货汽车市场的应用空间,优先在乌海市、鄂尔多斯市等地区的矿区推进燃料电池重卡替代,探索在呼和浩特市、包头市、鄂尔多斯市推进燃料电池车替代非电动公交车、市政服务车辆。
 
广东支持加氢合建站和制氢加氢一体站建设
 
  近日,广东省住建厅发布《广东省燃料电池汽车加氢站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下称《办法》),对加氢站的规划、建设、运营和安全等进行要求,以助力氢能产业、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办法》明确,各地市要加快推进加氢站建设,重点支持加氢合建站和制氢加氢一体站建设。制氢加氢一体站制氢规模不得超过3000千克/天,储氢罐总容量不得超过3000千克,并允许在非化工园区建设制氢加氢一体站。鼓励各地市根据实际情况对加氢基础设施建设以及车用氢气供应量给予补贴。
  《办法》提出,经营性加氢站原则上为商业用地,鼓励加油(气)站利用现有土地改(扩)建加氢设施,鼓励新布点加油站同步规划建设加氢设施。允许在物流园区、露天停车场、港口码头、公交站场和燃料电池汽车运行比较集中的地方,建设自用的加氢站,但限于对自有车辆、租赁车辆等特定车辆加氢,不对外经营服务。
  《办法》明确,加氢站依法取得的燃气经营许可证(燃料电池汽车加氢站)有效期为3年。
 
欧盟拟严格立法治理空气和水污染
 
  据悉,欧盟委员会10月26日通过多项提案,建议制定更严格的法规治理空气和水污染,力争到2050年实现零污染。
  欧盟委员会当天发布公报说,空气和水污染会损害健康、经济和环境,而实施更严格的法规可带来明显的投资回报,欧盟应采取协调一致的行动,从源头上更好地解决污染问题。
  治理空气污染方面,委员会提议修订欧盟《环境空气质量指令》,制定2030年中期目标,以确保2050年前实现空气零污染。具体措施包括定期评估空气质量标准,降低主要空气污染物PM2.5年度限值,加强空气质量监测与信息公开,通过有效处罚保障污染受害者权益等。
  治理水污染方面,委员会提议严格城市废水处理及地表水和地下水污染相关规定,包括加强回收城市废水中的资源、系统性监测废水中微生物、要求相关制药和化工企业等污染物生产者支付清污费用、持续更新地表水和地下水污染物清单等。
  这些提案将由欧洲议会和欧洲理事会按照普通立法程序进行审议。提案一旦通过,将根据设定的时间目标逐步生效。
 
劳动用工
 
新职业将为中国经济打开更大发展空间
 
据悉,9月底,新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22年版)》审定颁布。经济参考报日前刊发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丁述磊的文章指出,新职业及其代表的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连接新需求,蕴藏新机遇,折射新窗口,将为中国经济打开更大的发展空间。充分激活新职业,畅通经济循环,释放经济发展新活力势在必行。
  数字技术创新催生新职业
  数字经济时代,数字技术创新的创造效应催生新职业。在企业层面,数字技术创新促使企业组织趋于网络化、扁平化,用工模式趋于多元化、弹性化。传统单一稳定的雇佣模式被打破,催生大量灵活雇佣模式。在个体层面,数字技术创新改变了传统就业观念,越来越多的个体更喜欢灵活自主的工作模式,追求工作、生活平衡。对于多才多艺的个体更喜欢根据自身能力让多种职业身份汇聚一身,成为典型的“斜杠者”。在劳动力市场层面,数字技术创新不断优化就业结构。高端化的数字产业化以及第三产业中科研和生活性服务业是新职业产生的重要源泉。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意愿不断增强,消费结构和消费质量持续优化,消费需求开始由“量”的增长向“质”的提升转变,消费观念趋于更加个性化、多元化、品质化,为满足群众消费需求也将催生越来越多的新职业。
  新职业有助于畅通经济循环
  新职业对生产方式产生重要影响。一方面,新职业影响数字生产力,推动以算力为代表的数字生产力不断提升。与数字前沿技术相辅相成的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工程技术人员等新职业应运而生。数字革命促使数据生产、分析和应用能力对资源配置效率产生的影响达到最大高度,数字生产力已经成为当下推动社会大踏步向前发展的核心生产力。另一方面,新职业影响数字生产关系,促使数字生产关系不断优化。在数字化时代,数据驱动人类生产活动的信息传递链条越来越短,管理体系越来越扁平化,数据的开发利用使信息传递在生产环节之间从未像今天这样迅捷便利,社会生产组织模式逐渐转变为“云端制”,越来越多劳动者开始尝试脱离大型商业组织,转向自媒体平台、电商平台、众包平台等形式参与社会生产活动。
  新职业促使生产过程高效运转。在生产层面,新职业有助于扩大生产。新职业作为社会分工深化的产物,从劳动者和企业维度提高供给能力,从市场维度优化供给结构,共同打通供需梗阻,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在劳动者层面,新职业促使个体专业化不断提升,推进知识创新和应用,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在企业层面,新职业驱动企业边界跨界融合。数字平台依托数字技术通过在客户、生产者与提供商之间创建网络效应以及在多边模型中促进互动可以创造巨大价值。在市场层面,新职业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随着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大量数字化技术应用新职业推动了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在流通层面,新职业有助于畅通流通。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工程技术人员为代表的数字技术新职业助力流通领域在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方面跨越式发展。建设现代流通体系需要提高供应链现代化水平,供应链管理师新职业的颁布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协同企业外部竞争者、合作者、供应商、客户和企业内部各组织机构,从而打通流通网络布局,推动企业流通创新与产业变革深度融合。随着互联网向农村地区日益普及,网约配送员、网络营销师等从业人员逐渐融入农村物流体系。农业经理人则利用数字技术提升农产品交易效率,加速农村现代物流体系建设。
  在消费层面,新职业有助于促进消费。一方面,新职业催生消费新场景。与传统消费场景相比,网络营销师连接了商品生产端和消费端,增加了商品供应链出货速度以及库存消化周期。借助直播互动,生产者、消费者、电商平台整合成现代化供应链网络体系,互相协调,快速迭代,这种全新购物模式突破了传统商业和零售模式,提升了消费体验,形成了数字化网络消费新场景。另一方面,新职业满足了消费新需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结构和消费质量持续优化,在医疗、养老、教育等领域不断释放出消费新需求。康复辅助技术咨询师、健康照护师、老年人能力评估师、在线学习服务师、职业培训师等新职业的产生为进一步满足人们品质化消费需求提供了新途径。
  新职业发展面临的新问题
  一是新职业人才需求规模庞大,大量新职业人才缺口或超过百万人,尤其是以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工程技术人员为代表的数字职业人才缺口巨大。人才缺口的背后是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二是许多新职业成长基础相对薄弱,存在一些市场发育不完善问题,如健康照护师、呼吸治疗师等与人类健康安全相关的新职业具有较高的行业准入标准,需要健全市场环境,完善准入标准和行业规范。三是数字经济时代社会用工关系从一种相对静态、固化形态,转向动态、变化形态,许多具有灵活就业性质的新职业面临权益保障不充分问题。四是新职业培训力度不足,大量新职业人才缺口背后是因为数字技能短缺,年轻人希望职业发展中获得有经验的前辈指导、接触新事物新技术的机会、技能提升培训等帮助。当下需要加大新职业培训力度,完善新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加快“互联网+新职业培训服务”体系建设。五是一些新职业社会认同度有待加强,家人不支持不理解、听起来不够体面也是影响年轻人从事新职业的主要顾虑之一。随着新职业快速涌现,需要及时认可和规范新职业,不断提升新职业人员社会认同度。
  进一步释放新职业社会活力
  第一,大力激发数字经济活力。一是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通过数据开放、共享、协调、服务等机制确保数据有序流动和数据市场有效运转,设计以市场为主体的激励机制,探索数据开放共享新模式,厘清数据要素市场主体的权责关系。二是坚持以经济增长带动新增就业,继续壮大数字经济,激活市场主体活力,加快发展育幼、养老、健康、家政、物业、文化、体育、娱乐等生活服务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价值链高端延伸,积极发展新就业形态。三是继续鼓励支持灵活就业,坚持放开搞活和规范发展并重原则,顺势而为,补齐短板,加快清理取消阻碍灵活就业发展的不合理限制,加强灵活就业政策服务供给,激发劳动者创新创业活力和趣缘合作能力。
  第二,持续推进产业结构升级。一是夯实产业基础能力。重点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加强新基建建设,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努力培养适应新职业发展的产业集群。二是加快发展产业链供应链和产业数字化转型。畅通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实现上下游和产供销的有效衔接,打通新职业产业链供应链结构性问题,提高产业链协同效率。三是努力提升服务业现代化水平,推动服务业领域催生的新职业同居民日常生活、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
  第三,深化高校教育改革。一是坚持以就业导向、服务导向和市场需求导向为宗旨,积极构建专业学科设置与调整的动态机制,主动与新职业、新技术、新需求相结合,精准对接数字人才缺口,不断提高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契合度。二是抓好政府、学校、企业和社会力量四个着力点,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学校为龙头,企业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职教联盟,推进多元办学,激发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人才培养的内生动力,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特别是行业龙头企业依托或联合高校设立创新基地、实践基地、产业学院。三是弘扬终身学习理念,构建终身学习保障机制,劳动者应积极拥抱新经济新业态,保持终身学习态度,持续提升数字素养和技能水平。
  第四,建立健全权益保障体系。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障制度的灵活性,逐步建立健全非标准劳动关系的社会保障制度。平台企业利用自身掌握的大数据对新职业从业者按照分类管理、突出重点和循序渐进的原则探索适应跨平台、多雇主间的灵活就业新职业从业者社会保障体系。各级工会组织、行业协会、市场监督管理部门等应充分发挥作用,全方位保障新职业从业者合法权益,推进新职业行稳致远。
 
郝敏:如何面向世界吸纳芯片领域人才
 
  英国《金融时报》最新爆料,中国一家芯片制造商迫于美国出口管制新规,已经要求在公司中担任核心技术职位的美国籍员工离职。美国商务部工业与安全局(BIS)日前发布《出口管制条例》(EAR)的最新修订规则,除了对满足某些参数的芯片制造设备增加管制之外,还将禁令的管控范围拓展到在中国芯片企业工作的“美国人”,规定开展9种“支持”中国先进集成电路“开发”或“生产”活动时,必须申请许可证。而美国出口管制下的“美国人”定义十分宽泛,包括美国的公民、永久居民、庇护民、依照美国法律设立的法人实体(包括中国在美的分支机构),以及位于美国境内的人士等。
  就在此项新规生效的10月12日,美国白宫发布新版《国家安全战略》,这是拜登政府发布的首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48页的报告几乎每个章节都充斥着对华竞争,其中强调“技术”87次,位居关键词榜首,阐明先端科技创新与STEM人才对赢得竞争的重要性。
对此,环球时报日前刊发国际关系学院知识产权与科技安全研究中心主任郝敏的文章指出,如何解读美国对华科技竞争升级的最新举措,又应如何应对,是我们需要直面的一个急切问题。
  美出口管制新规突破了EAR原有规则下以“物项管控”为基础的传统监管逻辑,将“美国人”参与中国境内半导体开发、生产活动,列为与需严格监管的“境外参与核、生化、导弹扩散活动”等行为等同,都将对之进行全面监管。违反美国EAR出口管制规定,可能会受到民事或刑事惩罚,包括25万-100万美元的罚金和最长20年的监禁,二者可以单处或并罚。
  在中国半导体各产业链环节任职的符合该条款的“美国人”不在少数,《华尔街日报》发现,在16家中国上市半导体公司工作的高级管理人员中,至少有43人是美国公民。另据《日经亚洲》引述分析师的推估,在半导体中企任职的美籍高管应有数百人。上市招股书信息显示,多家中国顶级芯片设备和材料公司的创始人和高管为美籍华人或持有绿卡。此外,中国驻美国分公司、研究院和合作机构的工作人员也都受此限制。鉴于美国政府颁发“人才许可证”的概率极低,这些被盯紧的芯片人才面临着被迫“二选一”的两难境地:要么继续在中国芯片企业中任职,放弃美国国籍或绿卡身份;要么从中国芯片企业辞职撤离,重新选择其他行当谋生。二者都绝非易事。
  面对美国此举,我们一方面必须“不惮以最大的恶意来揣测”对方可能采取的一切手段,努力应对;另一方面,要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着力形成人才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
  首先,加速制定吸纳人才回国的政策,切实提供各项保障。在半导体中企任职的美籍高管中,属于海外派驻的可以撤回到总部工作,但更多人属于在中国现地聘用的。如果他们选择留下来继续工作,解决其身份、国籍和生活问题,已超出企业自身能力应对的范畴。相关部门和机构可在充分调研基础上,联合出台更便利的永久居留和入籍政策,提供家庭人员定居和往返的便利。可选择多处试点城市或社区,系统性建设国际人才群落生态,打造更有利于实现人才价值的事业平台。
  其次,拓宽全球引才渠道,从芯片高地国家和地区加快引进与开展合作培训项目。全世界最多的半导体人才并不在美国,而是分布在中国台湾地区和德国、荷兰、韩国、日本等。美国的禁令无法阻遏中国向美国以外国家和地区吸纳人才,可以通过合作委托培训等方式,推进创新产业链和人才链的深度融合。此外,要注重通过完善和整合科技发展重点领域的国外人才数据库、留学人才以及高层次专业人才信息库,构建信息储存、沟通联络、招聘发布为一体的STEM人才网络。
  第三,利用美国人才外流趋势,提供宽松优质的科研环境,打造世界一流的人才高地。据普林斯顿、哈佛和麻省理工的联合研究表明,中美关系紧张促使华裔科学家从美国大学外流,2021年有1400多名科学家放弃了在美国工作,转而加入中国的学术机构或企业,该数据比前一年增加了22%。经合组织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已取代美国成为对全球高级人才最具吸引力的目的地,美国高级人才流入量从2015年的3000人降到1000人,中国则从高级人才净流出变成净流入,增加到1800人。STEM领域的高级人才无疑是影响中美长期战略竞争的基础资源。我们宜利用上述变化的有利趋势,为吸引人才回流提供优质的科研环境、国际化合作平台和宽松的学术氛围。国内科研机构要提高服务意识和大局观,尽量减少日常程序性管理工作的干扰,多为科研人员创造学术自由的空间。
  正如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的,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打造世界一流人才高地,就要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加强国际化科研环境建设,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
 
专家论坛
 
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新见解例说
 
据悉,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院长、发展中国家科学院(原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林毅夫10月24日在北京日报发表文章指出, 新结构经济学把结构的内生性和异质性引进现有主流理论中,其作用有如把没有结构的一维理论或以发达国家的结构为唯一结构的二维理论扩展为不同发展程度的国家有内生异质结构的三维模型,对新古典经济学将产生革命性的影响。新结构经济学将结构的概念引入新古典经济学中有关经济运行的所有子领域,都能产生新的见解。这里举几个例子来说明。
  货币是否中性
  主流理论认为货币对经济增长没有作用,货币宽紧只影响物价水平,这样的结论只在技术不创新、产业不升级或技术创新是外生给定的经济中才成立,如果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内生化,则货币就不是中性。新结构经济学认为利率的高低会影响企业家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投资的积极性。降低利率,有利于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进而促进经济发展。因此,货币政策并非是中性的,较宽松的货币政策有利于经济增长。但是,低利率补贴创新者,将导致收入向企业家倾斜,会带来收入分配不均的问题。并且,如果货币政策过度宽松,超过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可能速度则会导致通货膨胀,所以,要有一个最适度的货币增长速度。由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可能速度不同,所以,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最优货币增长速度不同。
  货币政策与流动性陷阱
  发达国家的产业在世界前沿,当经济下行时,需求减少就会出现产能过剩,这时利率政策通常是无效的。因为即使利率很低甚至为负,发达国家产能过剩时仍很难找到好的投资机会,即使有少数新产业(如3D打印、电动汽车),也不能拉动整个经济改变产能过剩情形。所以,货币政策对刺激投资基本无效,会导致流动性陷阱。但是,发展中国家则不一样。新结构经济学认为,在发展中国家,由于产业可以从现有的中低端向中高端升级,即使在衰退和萧条期现有产业出现产能过剩时,降低利率仍可降低升级成本,刺激企业向短缺的中高端产业投资,从而避免流动性陷阱。因此,在发展中国家,货币政策作为宏观调控的工具比发达国家的运用空间更大。
  超越凯恩斯主义的财政政策
  很多人反对凯恩斯主义的积极财政政策,担心出现“李嘉图等价”(理性人预期到未来政府通过增税消弭财政赤字,因此为平衡消费,减少现期需求)。但如果引进结构的概念,会发现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运用财政政策的机会和成效也并不完全一样。经济增长、产业升级需要完善基础设施。发达国家的基础设施较完备,改善老旧的基础设施可能就是挖个洞补个洞,效率增加不多,运用财政政策确实很有可能出现“李嘉图等价”。但发展中国家普遍是基础设施不足,如果政府在经济萧条的时候去投资基础设施,不仅可以增加当下的就业和需求,也能通过消除增长瓶颈,提高经济增长率,增加政府未来的税收,以未来税收的增加来弥补投资基础设施的财政赤字而克服“李嘉图等价”。我从2009年2月开始提出超越凯恩斯主义的观点,结合了周期政策和增长理论,提倡以基础设施的投资作为反周期的积极财政政策。现在这个观点已逐渐成为国际主流。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明确提出推进基础设施建设。
  人力资本投资
  不同发展阶段的技术创新速度和风险特性不同,人力资本的需求也会发生变化,人力资本投资应与发展阶段的产业特性和风险特性相匹配。有很多研究证明,人力资本的提高会提高一般人处理不确定性的能力。在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有赖于自己研发新技术和新产业,需要高金融资本和人力资本投入,在发达国家金融资本丰裕,不成为增长的瓶颈限制,因此,发达国家对人力资本的投资是决定该国发展的最根本甚至是唯一的因素。但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由于资本所限,无法像发达国家那样发展资本、技术密集产业,大幅提高人力资本的结果很可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没有合适的就业机会,在国内找不到合适就业机会就会到国外就业,造成人才外流;留在国内的人找不到好工作,则会产生很多社会、政治问题。另一方面,孩童阶段的学习机会成本低、收获期长,同时人力资本投资周期长,若等到产业需要升级时再来投资教育可能会来不及。因此,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国家,人力资本投资应先于产业升级。
  刘易斯拐点和人口红利
  根据刘易斯的二元经济模型,一个农业社会的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制造业会有人口红利。所以,按此模型,当农村剩余劳动力都转移到制造业部门后,就不再有人口红利。但从本质来看,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制造业转移的红利来自于劳动力从劳动生产率较低的农业转向劳动生产率高的制造业。现实中制造业并不是一个部门,而是一个无限细分的谱带,从劳动密集型到各种不同程度的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只要把劳动力从附加值比较低的制造业,按照要素积累、禀赋结构和比较优势的变化转移到附加值比较高的制造业,就会有人口红利。除非没有产业升级的空间,只要有升级空间,就有人口红利存在。我们在分析问题时,不能简单运用现成的理论,而是应该直接面对问题,了解问题的实质。
  投资的潮涌现象
  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处于国际技术前沿和产业链的内部,在资本积累、产业升级的过程中,很容易形成共识,认为应该进入到资本更密集的产业,许多人同时看好一个产业,投资就蜂拥而入。这样容易导致产能过剩。这种现象在发展中国家会发生,在发达国家中也会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末,发达国家大都看好互联网产业,一窝蜂投资造成互联网泡沫。在发展中国家,不仅是互联网这种新的产业会造成一窝蜂的投资,在利用后来者优势升级到许多新的符合比较优势的产业时,可能大家都看好,同时涌入,造成宏观的波动。如何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在投资的时候,预算约束要硬,投资应该有一定自己的资金投入,不能全部都是银行贷款或股市融资等外源资金;其次政府应该提供一些信息,让投资者知道这个产业的市场有多大,现在投资的情形怎样,会不会造成过剩的情形,等等。这对发展中国家宏观政策和政府的作用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
  经济开放:好还是不好
  很多发展中国家开放后经济发展,并未取得类似二战后13个成功经济体那样的持续高速增长,反而绩效表现更差。这是因为这些发展中国家在开放之前存在很多扭曲,而扭曲之所以存在,是由于许多开放前政府优先发展的产业违反比较优势,其中的企业没有自生能力。如果在开放过程中,没有采取双轨制,原先违背比较优势产业的政府支持和贸易壁垒被取消,这些产业就会垮掉,而新的符合比较优势的产业又没有得到有效的因势利导发展不起来,经济表现当然就会更差。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来发展快速,是因为中国采取双轨制的方式,对没有比较优势的产业继续给予转型期的必要保护补贴,维持稳定,对符合比较优势的产业进行因势利导,帮助企业进入并发展。总的来说,当经济体处于转型阶段时,对那些不符合比较优势的产业,政府可以提供某种临时保护;同时,对那些过去被严格管制和抑制但却符合比较优势的产业,则应放开准入,并因势利导其发展。否则,开放可能带来经济的危机、停滞和去工业化。
  卢卡斯谜题
  资本为何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主流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资本稀缺,回报率高,资本应该从发达国家流到发展中国家。但卢卡斯发现,现实中资本却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对此现象新结构经济学的解释是,如果一国采取违反比较优势的赶超战略,为了发展不符合比较优势的产业,政策会有很多扭曲,就会有很多寻租行为,依靠寻租获得的财富缺乏合法性,资本不敢也不愿在国内投资,而且国内投资的资本回报率低,资本就会大量外逃到发达国家。所以很多发展中国家的资金流向发达国家,跟这个国家的发展战略有关。
  农业对发展中国家的意义
  发展中国家的绝大多数劳动力都是在农村,依靠农业为生,农业对发展中国家非常重要。农业的发展不仅可以提高收入水平,消除贫困,也可以为国家的工业产品提供更大的市场,并且农村储蓄的积累,也为国家的工业化提供资金。但是农业发展同样需要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共同作用下,因势利导技术和产品结构按照经济发展、比较优势的变化不断进行创新和转型升级。这是因为提高农业生产力需要技术创新,也需要更多地从以粮食为主向经济作物、农副产品、蔬菜、水果、水产品多样化去转型,也要不断完善水利、电力基础设施使新技术得以运用,完善道路交通,使增加的产量可以进入到更大的市场,避免出现“谷贱伤农”增产不增收。
  资源诅咒还是资源祝福
  一般自然资源较丰富的经济体,经济发展反而更差,所以被称为“资源的诅咒”。地下资源一般都是国有的,开采必须经过政府批准,所以容易有寻租腐败,如果资源变成腐败的来源,就会不利于经济发展、收入分配、社会稳定。但如果国家对资源的开发有很好的管理,资源所创造的财富就能够进入政府财政,一部分留给下一代用,另一部分用来支持软硬基础设施的完善,支持产业的转型升级。所以,资源丰富是祝福还是诅咒取决于该国资源管理方式的好坏,以及该国是否使用资源产生的财富来解决软硬基础设施的瓶颈,促进产业升级转型。
  上面只是几个新结构经济学的视角所能带来的理论创新机会的例子。在现在主流经济学的各个子领域的理论都是总结于发达国家的经验、以发达国家结构为唯一的结构或暗含结构,引进新结构经济学的视角以后,可以产生很多新的见解。这些新的见解可以让我们的研究能够更好地符合发展中国家的情况,指导发展中国家的实践。
 
黄汉权:坚持把发展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
 
《经济日报》10月25日刊发国家发展改革委价格成本调查中心主任、研究员黄汉权的文章指出,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是财富创造的根本源泉,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支柱。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深刻把握国内外形势变化和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的重大论断,并在不同场合深入阐述关于实体经济发展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要求,回答了新时代如何发展实体经济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夯实高质量发展根基的战略谋划和工作安排,有力凝聚了全社会的共识,对中国经济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这些重要论述,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同时又遭遇严峻复杂的国际环境,必须深入系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实体经济的重要论述,不断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
  必须高度重视发展壮大实体经济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一定要有正确的战略选择,我国是个大国,必须发展实体经济,不断推进工业现代化、提高制造业水平,不能脱实向虚。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必须始终高度重视发展壮大实体经济,全面夯实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基,牢牢掌握发展主动权,不断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实体经济是我国经济的命脉所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体经济是大国的根基,经济不能脱实向虚。要扭住实体经济不放,继续不懈奋斗,扎扎实实攀登世界高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领导人民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制造业增加值已连续多年居世界第一位,220多种工业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我国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列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这些历史性成就的取得,都是我国高度重视发展实体经济的结果。反思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其根源在于美欧等西方国家经济长期“去工业化”“脱实向虚”导致供需严重失衡。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西方国家纷纷推行“再工业化”战略,着力振兴实体经济。不论经济发展到什么时候,实体经济都是我国经济发展、在国际经济竞争中赢得主动的根基。
  实体经济是构筑未来发展战略优势的重要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经济是靠实体经济起家的,也要靠实体经济走向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经验表明,国家强,经济体系必须强。当前,我国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
  实体经济是我国在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的根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创新的竞争。当前,我国面临着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既有来自主要发达国家实施“再工业化”战略推动制造业回流带来的挤压冲击,也遇到一些新兴经济体依托低成本优势吸引国际产业转移对我国形成的追赶压力。只有把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做实做强做优,才能有效应对来自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双重挤压,使我国在未来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权。
  实体经济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维护社会长治久安的可靠保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方面,实体经济覆盖了吃穿用住行、文教卫休闲娱乐等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方方面面,能够为广大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产品和服务,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实体经济是吸纳就业的蓄水池,对提高就业水平、促进共同富裕、维护社会稳定具有“定海神针”的作用。只有大力发展实体经济,才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才能实现社会长治久安。
  坚定抓好实体经济的信心和决心
  当前,受国内外因素等叠加影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有所加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回顾我国实体经济取得的重大成就,我们对中国经济发展充满信心。
  经济总量连上新台阶,制造业规模稳居世界第一位。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复杂的国内外环境,我国始终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妥善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高效统筹发展与安全,经济保持健康发展,综合国力显著增强。经济总量由2012年的53.9万亿元上升到2021年的114.4万亿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2021年我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的比重达18.5%,稳居世界第二位。2021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12551美元,连续3年超过1万美元。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重要基础,2021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27.4%,占全球比重近30%,持续保持世界第一制造大国地位。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创新驱动发展成效明显,2021年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7.5件,研发人员总量和专利合作条约国际专利申请量均居世界首位,全球创新指数排名跃升至第12位,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0%,一些领域已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由“跟跑”向“并跑”“领跑”转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稳步提升,2021年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65.4%,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逐步形成,“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人心,实体经济加快向绿色、低碳、循环方向发展,大气、土壤、水污染治理成效显著。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产业体系完备优势彰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供给体系质量不断提高。从产业结构看,2021年三次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分别为7.3%、39.4%和53.3%,服务业占据一半以上。乡村产业振兴和农业现代化扎实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和新型经营主体健康发展,粮食产量连续7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传统产业加快改造升级,先进制造业加速发展,制造业和服务业深度融合。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新技术新业态新产业不断涌现,新发展动能不断积蓄。服务业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动力,高技术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逐步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竞争力持续彰显。
  区域产业布局不断优化,先进制造业集群竞争力持续提升。随着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深入实施,各区域基于比较优势形成的分工协作不断深化,区域产业布局持续优化。重点产业生产力布局调整取得显著成效,钢铁、石化、煤炭等产业向更具发展条件和潜力的优势地区集中集聚,形成集约高效、链群协同的生产空间,产业集约化和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区域经济发展的协同性和整体性提升。产业梯度转移加快,一批高水平承接产业转移区域板块崛起,产业转移规模和能级不断提高,在中西部地区发展中的引擎作用更加凸显。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态势良好,集群的创新能力和配套功能不断增强,上中下游产业链共生发展、融合渗透的分工合作网络和产业组织形态不断优化,一批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逐步形成,影响力和竞争力持续提升。
  全方位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推进,有力支撑构建新发展格局。一系列高水平对外开放新举措深入推进,国内规则加快与国际接轨,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全面实施,外商投资准入限制措施大幅减少,外商直接投资领域不断拓展、质量稳步提高,21个自由贸易试验区和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进展顺利,共建“一带一路”不断走深走实,《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实施成效显著,开放型经济发展迈向新高度。我国连续13年稳居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出口国地位,是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处于重要枢纽地位。这既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打下坚实基础,也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作出重要贡献。
  实体经济发展面临新机遇新挑战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变,国内外发展条件发生深刻变化,要正确把握我国发展实体经济的有利条件和面临的机遇挑战,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认清有利条件与机遇。
  一是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处在实现重大突破的历史关口,大数据、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生物等技术相互渗透、交叉融合、加速迭代,关键共性技术、现代工程技术、前沿引领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从“点状突破”到“链式创新”,催生了一批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将重塑全球产业形态、产业结构、产业组织方式,重塑世界经济地理和全球产业竞争格局,有利于我国在新领域新赛道重塑产业国际竞争新优势,为我国对未来产业前瞻布局、在新兴产业领域抢占先机、在传统产业领域实现赶超提供了战略机遇。
  二是要素供给和设施支撑能力显著增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之道,唯在得人。截至2021年年底,全国技能人才总量超过2亿人,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3.8年,劳动力素质不断提升。科技投入能力明显增强,2021年我国研发经费支出2.79万亿元,连续多年居世界第二位,研发人员全时当量居世界首位,产业链和创新链协同联动的创新平台体系初步形成。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交通、能源、水利等传统基础设施网络体系逐步完善,互联网、5G、充电桩等新型基础设施全球领先。
  三是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逐步释放。我国拥有14亿多人口的超大规模内需市场,中等收入群体超过4亿人,已成为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消费结构升级趋势明显。市场主体总量超1.6亿户,拥有全球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工业体系和完善的配套能力,充分展现出我国经济强大韧性和巨大回旋余地。
  正视困难与挑战。
  一是外部发展环境错综复杂。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国际形势错综复杂,全球经济衰退的风险增加。同时,全球贸易摩擦增多,投资保护主义抬头,严重干扰世界经济正常运行。这些都不利于我国有效利用外部资源和国际市场,不利于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
  二是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面临重塑。受到多重因素影响,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分工合作出现收缩趋势,供应链安全稳定运行受到严重冲击,暴露出脆弱性和风险性。在此背景下,各国对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布局逻辑和发展模式进行反思,产业链安全性和供应链弹性受到更多关注,本土化、近岸化、区域化、多元化成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发展的新趋势,对我国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带来较大挑战。
  三是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压力加大。我国经济总量虽然稳居世界第二位,但与高质量发展要求相比仍有一定差距,经济发展不少领域大而不强、大而不优。我国基础研究能力较弱,科技创新质量有待提高,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尚未根本改变,产业链、价值链整体仍处于全球中低端水平。产业结构不够优化,高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偏小、牵引带动能力不够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面临较大成本压力和资金、人才、技术等瓶颈制约。
  把实体经济做实做强做优
  当今世界,国际政治经济形势波谲云诡,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实体经济是我国发展的本钱,也是构筑未来发展战略优势的重要支撑。要坚持以习近平经济思想为指导,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做实做强做优,不断夯实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物质基础。
  第一,大力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抓好制造业,既要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继续巩固锻造我国制造业规模体量大的长板优势,又要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加快建设制造强国。
  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广大人民群众的吃穿用住行等基本需求,都离不开传统产业,大型经济体更是如此。机械、电子、轻工、纺织等传统产业不仅是我国的基础产业,也是参与国际竞争的主要行业。传统产业要积极采用互联网技术、数字技术、智能技术、绿色技术等,推动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是培育发展新动能、获取未来竞争新优势的关键领域,对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新旧动能转换、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和深远的意义。要重点发展知识技术密集、资源能源消耗少、市场竞争力强、带动作用大、综合效益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把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绿色环保等产业打造成新支柱产业,培育壮大新动能。
  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是增强制造业转型升级、提升核心竞争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要以数字化技术深入应用为支撑,以产业转型、消费升级为驱动,强化产业链龙头企业、行业骨干引领和示范作用,提升平台型企业和机构综合服务效能,探索形成符合我国实际、具有不同区域特色和行业特点的融合发展业态模式和路径,使“两业融合”成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第二,依靠创新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国际竞争新优势越来越体现在创新能力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谁在创新上先行一步,谁就能拥有引领发展的主动权。
  切实加强基础研究。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要加大基础研究经费投入,稳步提升中央财政资金投入,鼓励企业和相关机构增加基础研究投入比重。改革基础研究的实施方式,既要鼓励和支撑原始创新研究,也要实施以重大科技问题为导向、通过承担重大科技任务方式开展的基础研究。创新驱动本质上是人才驱动,要加强基础学科教育,培养甘于坐冷板凳的基础研究人才队伍。
  努力攻克关键核心技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努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把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和市场机制活力,聚焦关键核心环节,以重大需求和应用场景为驱动,以新一代信息技术、轨道交通装备、高端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智能机器人、智能汽车、现代农业机械、高端医疗器械和药品、重要矿产资源、新材料等领域为重点,以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的创新等为突破口,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营造有利于创新创造的新生态。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聚焦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培育一批具有全产业链引领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挖掘国有企业创新潜力,支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做专做精做优,形成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格局。构建全链条创新创业服务体系,营造创新创业创造良好环境,促进产业链上中下游协同创新。
  第三,推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促进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
  加快推进数字产业化。要大力发展数字基础产业,深入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聚焦底层操作系统、高性能芯片、传感器、核心电子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基础工业软件等重点领域补齐短板,不断提高核心技术和关键产品的供给保障能力。做大做强数字经济优势产业,聚焦数字安防、区块链、5G等优势产业链,实施强链补链行动,增强产业链关键环节竞争力。前瞻谋划未来产业,瞄准元宇宙、量子信息、人工智能、柔性电子、第三代半导体、空天一体化等战略性领域布局新赛道,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
  深入推进产业数字化。以融合赋能提质增效为核心,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方向,利用互联网和数字化技术对制造业、服务业、农业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全链条改造,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制造业数字化要以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工程为抓手,支持和推动制造企业积极采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探索智能制造等新模式,加快数字化改造,打造一批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服务业数字化要以模式创新和消费场景升级为重点,大力拓展文旅、医疗、教育、体育等便捷化线上服务应用,鼓励餐饮外卖、共享出行等领域的商业模式创新和智能化升级。农业数字化要依托智慧农业建设,加快数字技术在农业领域推广应用,促进农业全产业链数字化,发展农产品电商、共享农业等新业态新模式。
  第四,推动资源要素向实体经济集聚。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按照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要求,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科技、人才、资金等要素向实体经济汇聚,形成支撑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
  强化科技创新对实体经济的引擎作用。面向经济主战场,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深度融合,聚焦国家发展重大需求,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系统打造我国战略科技力量。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一批引领企业创新和产业发展的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型领军企业。
  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把解决实体经济融资难融资贵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让金融回归服务实体经济本源。完善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改善金融供给结构,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更高质量、更有效率的金融服务。大力发展科技金融,鼓励金融机构开发符合高技术产业特点的信贷产品,引导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中。加快发展普惠金融,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积极发展绿色金融,对企业节能减排、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等项目提供绿色信贷,支持绿色发展。
  筑牢人力资源对实体经济的支撑。要实施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聚焦“高精尖缺”领域,选拔和培养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高水平创新团队和掌握交叉学科知识的复合型人才。瞄准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全球引进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弘扬企业家精神,积极培育具有全球视野和创新思维的优秀企业家。紧扣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需求,大力培育掌握先进制造技术的大国工匠和卓越工程师。
  第五,加快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现代化基础设施是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要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构建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战略布局,加快建设高速泛在、天地一体、云网融合、智能敏捷、绿色低碳、安全可控的智能化综合性数字信息基础设施,打通经济社会发展的信息“大动脉”。要不断提升信息基础设施支撑能力,加快推动5G网络部署,优化升级光纤宽带网络,一体化布局建设绿色数据中心。超前部署协同、先进、开放、高效的创新基础设施,因地制宜发展融合基础设施,推进传统基础设施“数字+”“智能+”升级。按照智慧城市建设和乡村全面振兴要求,大力提升城市新型基础设施水平,推进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
  改造升级传统基础设施。持续推进交通强国建设,完善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管道、物流等基础设施网络,加快建设形成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综合交通系统,提升交通物流畅通效能。着力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在严控煤炭项目的前提下加快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大力发展风电、光伏等新能源,有序发展水电,安全稳妥推进核电建设,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加快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构建互联互通的国家水网主骨架和大动脉,提升水资源配置效率,增强流域防洪减灾能力。
 
刘元春建议有针对地出台新一轮复苏政策
 
  据悉,近期公布的中国三季度经济数据显示,中国经济弱复苏,离常态化水平仍有距离。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10月26日在中国人民大学主办的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上表示,目前基建和制造业投资增速已经超过常态,消费疲弱仍是核心问题。前期宏观政策宽松程度已经不低,但并没有真正起到改变预期的作用,需要反思。
  根据统计局数据,2022年前三季度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41.3%,高于货物和服务净出口、资本形成总额26.7%和32%的贡献率,但与2021年同期相比,下降超过20个百分点。刘元春认为,消费疲软仍是核心问题。目前消费复苏主要来自汽车销售,贡献率超过一半,而受房地产下行和疫情反弹的影响,家具、装修行业以及服务类消费不振,对整体消费形成拖累。从供给端看,第二产业供应端已经常态化,但服务端依然低迷。他强调,疫情政策如何进一步科学化、精准化,如何探索在疫情常态防控下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仍然是焦点。
  经济弱复苏的原因
  刘元春表示,三季度数据出来后,整个市场和学界基本达成一致共识:中国经济依然在复苏进程中,但是复苏的力度仍然较弱,离常态化水平还有一段距离。之所以复苏进程并没有年初预期的那样顺利,很重要的原因不仅在于去年年底所总结的"供给冲击,需求疲软,预期转弱"三重下行压力依然存在,更为重要的是今年所出现了一系列新问题:一是新冠疫情的重返,其中部分重点城市疫情带来的冲击比预期要强烈。二是俄乌冲突带来国际地缘政治的变化,从而导致全球能源价格、大宗商品价格、全球通货膨胀的变异,引发了世界经济的深度调整。三是房地产在多重因素的冲击出现超预期的深度下滑;四是七、八、九月份异常的天气对生活生产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刘元春表示,从第三季度的具体数据看,可以进一步抓住弱复苏面临的关键。
  1.如果从核算数据看,消费贡献率是41.3%,投资贡献率26.7%,出口贡献率32%,所以很多人认为,当前经济复苏主要来源于消费拉动。但是,把前三季度的数据与去年同期进行比较,我们会发现消费贡献率较去年同期下降20.8个百分点,投资贡献率提升了8.7个百分点,出口贡献率提升了12个百分点,支撑中国经济当前复苏的核心力量依然是出口、投资。出口的弹性韧性体现为中国经济竞争力,尤其在全球格局变异中,中国制造业大国所展现出来的红利;而投资不仅在于出口带来相应制造业投资的景气,同时也是稳增长政策持续发力的产物。事实上,消费疲软依然是我们复苏乏力的一个核心重点。
  进一步进行数据分析可以看到目前消费复苏疲软的几大核心原因。一是剔除汽车销售之后,拖累消费的主体行业主要是家具行业、装修行业、餐饮、娱乐、运输,这些行业的负增长主要与房地产低迷和疫情多点散发密切相关。因此,消费不足的问题,不仅仅是国内多点散发疫情对消费的拖累,同时还有房地产深度下滑所带来的问题。
  2.三季度的投资是一个亮点,特别是制造业投资和第二产业投资都恢复到10.1%和11%。2015年到2019年间投资的平均增速为5.4%。因此,目前基建和投资的增速已经大大超过常态时期。值得重点关注的是第三产业的投资增速只有3.9%,其中房地产投资增速为-8%,同时房地产投资占第三产业投资基本接近了45%--房地产投资的拖累力度比较大。当然,接触性服务业的投资状况也十分低迷。因此,目前投资不振的原因主要是房地产投资和接触性服务业投资的疲软。
  投资领域另一个更为核心的焦点问题是民间投资同比增速已经下滑到近期新低的2.0%。值得注意的是,我们不能将这个问题泛化。一是制造业领域特别是高新技术的投资如火如荼,不存在资本躺平的问题;二是民间投资中接近40%集中在房地产,剔除房地产低迷的因素,其他行业并没有想象那么差;三是民间投资预期低迷不仅与一些理论噪音有关,同时也与全球经济增长预期低迷密切相关联。
  3.工业领域的变化,无论从工业增加值还是开工率,中国工业已经回到了常态化状态。过去非疫情期间,2015年-2019年五年平均工业增加值6.3%,目前达到6.3%,开工率也是如此。因此,供应端特别是第二产业供应端已经常态化,但是需求端依然低迷,这主要与疫情和房地产密切相关。
  "因此,要把问题的主线抓住。一是疫情政策如何进一步科学化、精准化,防止部分地方层层加码,这依然是我们的重点,探索在疫情常态防控下如何保证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依然是我们需要关注的焦点;二是房地产是我们的焦点;三是逆转相对低迷的预期和信心依然十分重要",刘元春总结说。
  科学谋划复苏下一程:推动多方面政策协同配套
  刘元春还围绕下个阶段的财政、货币、房地产、就业、消费等方面政策给出建议。
  第一,在财政方面,今年因为新出台的减税退税力度不小,当前财政收入有所下降,但是财政支出总量不低。今年年初定的财政赤字率是2.8%,但实际赤字率可能更高。因此,财政政策方面需要考虑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地方财政支出和中央财政支出的承受力出现分化。地方财政在各种隐形支出(包括防疫支出等)的压力下,收支平衡压力很大,能启动的积极财政政策力度有限。下一步,可以考虑将支出任务适度向中央财政转移,使地方支出、财政能力与刺激任务的承受能力相匹配。二是名义赤字率和实际赤字率应该更加精准匹配。市场主体看到的更多是名义赤字率,但是实际上政府实际上发了很多钱,但市场主体没有前瞻性的感知到。因此,下一阶段对于名义赤字率可以进行适度的提高,而不是过度的压低,使名义赤字率和实际赤字率能够相匹配,从而更加有力地引导市场预期。三是今年财政政策前置,导致四季度在项目和资金出现一个空档期。因此,目前要对四季度相应的政策空挡进行再谋划和再补充,避免在四季度出现项目较弱、支出无法落地等局面,以更好地推动经济加快复苏。
  第二,在货币政策方面也有改善空间。一是从目前M2增速、信贷增速、利率水平来看,货币政策的定位已经在转向宽松。目前通过MLF、LPR、特殊行业贷款利率的调整,利率水平已经下降得比较快,同时实际利率下降得更快。货币政策在名义上的定位与实际效能要更好地匹配上,要能够对市场有进一步的引导作用,要有前瞻性、系统性,防止这种非预期的挤牙膏效应。二是在经济面临下行压力以及全球经济低迷的状态下,货币总量政策应该在逆周期调整中扮演核心角色,结构型政策为辅。另外,应以价格型为主,数量型辅之。三是利率与汇率的同步协调也很重要。目前人民币汇率弹性比较充足,利率自主性较强。在目前全球金融市场大幅波动的状态下,应该保证货币政策的相对独立性。四是要考虑全球金融市场变异对我国资本市场带来的冲击,应考虑在资本市场上进行相应的稳定和对冲。五是货币政策在房地产领域的定位要有更加清晰的思路。
  第三,重点要聚焦在房地产问题。房地产问题是周期性、结构性因素叠加的产物,除了周期性政策应对,也需要结构性对冲。中国房地产发展的模式,需要从香港模式向新加坡模式加速转变,这个过程中需要对新型城镇化、低收入阶层和农民工的住房问题进行集中解决。建议构建真正意义上的新住房基金,建立新的住房性政策银行,来解决这个问题。在房地产政策上应该审慎,需要从中长期的角度来考虑短期政策的调控。核心要点是出台新的关于中低收入群体住房的解决方案,使中国的房地产模式从过去的高流转、高杠杆、高风险模式回归到市场与政府二轨的模式。这种加速回归是目前可以做的事情,虽然也许会花费上万亿的资金,但是如果从中期和中国的创新发展以及稳定的角度来看,是值得的。
  第四,就业政策需要更有针对性。这几年青年人失业率较高,要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状况。建议建立相应的大学生就业基金,同时出台以大学生就业为对象的系统性项目。可以考虑单列一些项目,让存量部门和企业按照市场原则来进行招工,这样能避免对劳动力市场造成负面影响,同时也能真正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第五,在消费上面一定要注重收入问题。前三季度居民可支配名义收入同比增长4.3%,但前三季度名义GDP增长速度是6.2%,也就是说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速是低于GDP名义增速的。2021年居民可支配名义收入增速9.1%,但是GDP增长速度是12.8%,也是类似的。在经济增长不够景气的时期,国民收入是超低分配,而不是超分配的。这可能带来循环收缩效应,也就是增长越低导致收入更低,收入更低导致消费更低和预期更差,从而导致经济增长速度更低。要打破这种循环,需要出台国民收入超分配效应政策,即居民的增长收入要略高于GDP增长速度,来推动消费扩张。我们可以从低收入补贴、价格补贴、消费券以及新消费等方面有所作为。
  刘元春表示,需要在财政、货币、就业、收入、房地产政策上形成配套,出台新一轮政策方案,调整市场的信心和内生动能。
 
中小企业
 
济宁市出台金融扶持措施支持中小企业恢复发展
 
据悉,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市有关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决策部署,降低本轮疫情对全市经济的影响,近日,山东省济宁市地方金融监管局联合人民银行济宁市中心支行、济宁银保监分局印发《济宁市金融支持受疫情影响中小企业恢复发展的重点措施》,包括持续扩大信贷供给、落实延期还本付息政策、推动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促进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发展等10条措施。
  在持续扩大信贷供给方面,全市金融机构将深入开展金融支持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专项行动、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竞赛活动,精准组织专题融资对接。各级地方金融监管部门、人民银行、银保监局将受疫情影响较大的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物流运输、文化旅游等重点行业及重点县市区中小企业融资需求信息及时推送金融机构,引导金融机构通过提供中长期贷款、展期或续贷支持等方式,加大受困中小企业信贷投放力度。对吸纳新市民就业较多的小微企业加大支持力度,提高信用贷款占比,支持小微等市场主体纾困解难。
  在完善金融服务小微企业激励约束机制方面,全市银行机构将认真落实人民银行印发的《关于推动建立金融服务小微企业敢贷愿贷能贷会贷长效机制的通知》,引导和推动金融机构优化评价指标体系,降低或取消对小微业务条线存款、利率、中间业务等考核要求,适当提高信用贷款、首贷户等指标权重;合理增加专项激励工资、营销费用补贴、业务创新奖励等配套供给,鼓励开展小微客户拓展和产品创新。
  在落实延期还本付息政策方面,全市金融机构将按市场化原则与中小微企业(含中小微企业主)、个体工商户和货车司机等自主协商,对其贷款实施延期还本付息,努力做到应延尽延。对因感染新冠肺炎住院治疗或隔离、受疫情影响隔离观察或失去收入来源的人群,对其存续的个人住房、车贷、消费等贷款,灵活采取合理延后还款时间、延长贷款期限、延期还本付息等方式调整还款计划。对延期贷款坚持实质性风险判断,不单独因疫情因素下调贷款风险分类,不影响征信记录,并免收罚息。
  在促进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发展方面,全市银行机构将加大产业链供应链企业金融支持力度,强化流动资金贷款等经营周转类信贷供给,支持核心企业通过信贷等方式融资后,以适当方式减少对上下游企业的资金占用,打通当前生产、供应、需求各环节衔接堵点,帮助产业链上下游中小微企业解决流动资金紧张等问题。
  在积极发挥地方金融组织作用方面,全市小额贷款、融资租赁、商业保理、典当行、融资担保等地方金融组织,对符合条件的防疫物资生产、流通、运输等小微企业和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物流运输、文化旅游等行业,将酌情降费减息或增加贷款、租赁、保理额度、担保增信,并为暂时受疫情影响严重的客户办理展期、延期等。鼓励政府性融资担保公司将符合融资担保贷款政策的人才企业、新市民创办的小微企业、托育服务项目纳入担保范围,推动“齐鲁进口贷”“齐鲁电商贷”“汇率避险担保”业务,为符合条件的中小微进口企业、电商经营主体、中小微外贸企业提供融资增信服务。
 
经贸态势
 
欧亚经济联盟会议呼吁加强经贸合作
 
  据悉,为期两天的欧亚经济联盟政府间理事会会议10月21日在亚美尼亚首都埃里温闭幕,与会各国同意进一步加强经贸合作、推动内部市场一体化。
  俄罗斯总理米舒斯京、吉尔吉斯斯坦总理扎帕罗夫、哈萨克斯坦总理斯迈洛夫、白俄罗斯总理戈洛夫琴科和亚美尼亚总理帕什尼扬出席了本次会议。
  据报道,与会国就发展电子商务、加强农业合作等签署了多份合作文件,并就形成油气产品共同市场、消除联盟内部市场障碍等问题进行了讨论。会议决定,下一次欧亚经济联盟政府间理事会会议将于2023年2月在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举行。
  欧亚经济联盟于2015年1月1日正式启动,成员国包括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白俄罗斯、吉尔吉斯斯坦和亚美尼亚。联盟的目标是在2025年前实现联盟内部商品、服务、资本和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并推行协调一致的经济政策。
 
投资视点
 
北京发布扩大文化和旅游新消费奖励办法
 
  据悉,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促进消费持续恢复的意见》《北京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实施方案(2021-2025年)》等文件要求,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10月25日发布《北京市扩大文化和旅游新消费奖励办法》(简称《办法》)。
  开发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旅游消费新产品、科技赋能旅游消费新场景、"旅游+""+旅游"的产业融合新业态和"北京礼物"新商品等,均在资金奖励的范围内。
  其中,《办法》指出,支持科技赋能旅游消费新场景。充分把握北京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的机遇,支持鼓励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5G、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新技术应用到旅游消费场景中,创造出更多新型的消费场景,促进传统的消费场景提质增效,推动旅游消费场景向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升级发展。
  支持发展"旅游+""+旅游"的产业融合新业态。积极发展产业融合度高、品牌影响力大和示范带动作用强,具有北京特色的旅游消费新业态,支持鼓励旅游与农业、工业、商务、体育、中医药等领域相加相融、协同发展,延伸产业链、创造新价值,推动旅游消费业态向多元化、特色化和品质化升级发展。
  据了解,《办法》以奖励为主,侧重"奖优奖强",不同于扶持资金和普惠性政策。通过较大力度的资金奖励,对创新项目进行引导和鼓励,推出一批品牌号召力强、市场影响力大、示范带动作用强的项目,也为今后的入境游复苏做好准备。
  "奖励资金"以自然年度划分,采取事后奖励方式。根据申报项目的创新性、示范性、社会效益和促消费效果等标准,按照新产品、新场景、新业态、新商品四个领域进行评定并给予奖励,单个项目奖励额度不超过100万元。
 
上海发布推动外贸保稳提质实施意见
 
  10月21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本市推动外贸保稳提质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从保障外贸企业稳定经营、加大国际贸易金融服务支持力度、推进外贸进出口结构优化、支持外贸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加强外贸企业服务保障五个方面提出20条具体措施,稳定外贸产业链供应链。
  其中,在加大国际贸易金融服务支持力度方面,《实施意见》提出了五项举措,分别是发挥出口信用保险作用,加强外贸企业信贷支持,优化中小微外贸企业金融服务,支持外贸企业加强汇率风险管理,优化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环境。
  围绕发挥出口信用保险作用,《实施意见》提出,上海要支持中国信保上海分公司进一步扩大出口信用保险年度短期出口险规模,对受疫情影响且有在手订单、无明显负面信息的业务予以限额资源倾斜。加快升级信保普惠融资产品和"担保+信保+银行"融资模式,加大外贸企业信保融资支持力度。
  为加强外贸企业信贷支持,《实施意见》明确,上海要鼓励银行机构对暂时受困的外贸企业给予延期付息和无还本续贷支持。推动银行机构针对外贸企业业务特点,提供本外币一体化金融综合服务。创新银行贸易信用结算工具服务,鼓励银行机构提供背对背信用证、中信保收款保单等信用支持免(减)保证金结算服务,减少贸易链上企业结算资金占用。支持中国进出口银行上海分行设立1500亿元人民币专项信贷额度和发行100亿元人民币主题金融债,重点投向外贸领域。根据近三年平均出口退税额,为外贸企业核定授信额度,依托中国信保保单和赔款权益转让增信。
  为优化中小微外贸企业金融服务,《实施意见》明确,鼓励银行机构对中小微外贸企业收汇、新开户及开具出口信用证等国际贸易业务给予手续费减免。支持银行机构优化客户分层管理机制,将更多有需求的中小微外贸企业纳入跨境人民币便利化试点范围。中国信保上海分公司对符合条件的专精特新"小巨人"等中小微企业实施不低于10%(含)的阶段性降费。对防疫重点企业和受疫情影响较大的中小微企业新申请的银行贷款,上海市融资担保中心融资担保费率阶段性调整为0.5%,再担保费率减半收取。
  支持外贸企业加强汇率风险管理,《实施意见》提出,鼓励企业合理运用外汇衍生产品管理汇率风险,减小汇率波动带来的影响。支持银行机构综合运用远期结售汇、外汇掉期、外汇期权等产品,为外贸企业提供与其风险承受能力相适应和套期保值需求相一致的外汇衍生品服务。
  围绕优化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环境,《实施意见》提出,鼓励银行机构进一步提升跨境人民币业务数字化水平,扩大跨境收付业务网银覆盖面,实现自由贸易账户业务网银全流程办理。鼓励外贸企业在涉外经济活动中使用人民币结算。推动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扩大人民币与小货币直兑交易服务范围。支持中国信保上海分公司对采用人民币跨境结算的出口贸易险业务,在限额额度分配、信用期限和审批效率等方面予以优先满足。支持通过跨境人民币业务自律机制,完善跨境人民币结算便利化试点操作指引。
 
辽宁省发布《辽宁产业投资基金管理办法》
 
  据悉,为进一步规范辽宁产业投资基金(以下简称辽宁基金)管理,提升管理市场化、专业化水平,10月24日,辽宁省政府发布《辽宁产业投资基金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
  《办法》规定,辽宁基金的投资运营方式主要通过与社会资本及其他政府性资金合作设立投资基金,或增资已设立的投资基金;以及经管委会批准的直接股权投资或其他投资方式。辽宁基金对产业发展类投资基金出资比例原则上不超过该投资基金总规模的30%,且不作为唯一最大出资人,省内各级政府合计出资比例原则上不高于该投资基金总规模的50%。对产业支持类投资基金,辽宁基金出资比例不超过该投资基金总规模的50%,省内各级政府合计出资比例最高可达该投资基金总规模的100%。
  《办法》规定,投资基金的设立应满足下列条件:投资基金原则上应在辽宁省行政区域内实际经营;投资基金对单个企业投资不超过投资基金总规模的20%;投资基金对辽宁省企业的投资额原则上不低于辽宁基金出资额的2倍,投资额认定根据实施细则有关规定执行;产业发展类投资基金对约定主要投资领域的投资额原则上不低于辽宁基金出资额的2倍,产业支持类投资基金应全部投资于约定的特定领域;投资基金期限一般不超过8年,经全体出资人一致同意可适当延长。
  退出和收益分配方面,《办法》规定辽宁基金对投资基金的投资,应在投资基金存续期满、或存续期内达到预期目标时,按照协议约定的方式适时退出。辽宁基金不早于国家级基金退出,不晚于省以下政府引导基金和其他社会投资者退出。《办法》还规定辽宁基金可无需其他出资人同意直接退出的四种情形:投资基金方案批复后超过1年,未按规定程序和时间完成设立的;辽宁基金出资资金拨付投资基金账户1年以上,投资基金未开展投资业务的;投资基金未按协议约定投资的;其他不符合协议约定情形的。
 
深圳发文规范融资租赁公司依法合规经营
 
  近期,财政部通报个别地方政府及其部门通过融资租赁公司等渠道新增地方政府隐性债务,严重影响了隐性债务风险防范化解工作成效。为进一步规范融资租赁公司依法合规经营,推动深圳市融资租赁行业高质量发展,深圳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深圳市前海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日前就有关事项发布通知。
  通知要求,各融资租赁公司应当严格遵守《融资租赁公司监督管理暂行办法》(银保监发〔2020〕22号)及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管理相关法律法规,不得开展涉新增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的业务。一是要完善尽职调查,建立重大项目风险评估机制,审慎评估融资主体的还款能力和还款来源,不得违法违规提供实际依靠财政资金偿还的融资。二是要规范租赁物管理,严格限制以不能变现的财产作为租赁物,不得以公益性资产(包括公立学校、公立医院、公共文化设施、公园、公共广场、机关事业单位办公楼、市政道路、非收费桥梁、非经营性水利设施、非收费管网设施等)、在建工程(包括未完工的不动产、构筑物)、未取得所有权或所有权存在瑕疵的财产作为租赁物。三是要强化资金投向管理,不得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向地方政府、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提供融资或要求地方政府为租赁项目提供担保、承诺还款等。
  此外,各融资租赁公司应切实履行风险管理主体责任,全面开展涉地方政府隐性债务业务自查工作,彻底摸清相关业务存量及其风险情况。一旦发现存在相关存量业务,要迅速制定处置方案,逐笔明确还款日期、还款金额和偿债资金来源,稳妥有序化解风险,并及时向监管部门报告。
  通知还要求,各融资租赁公司应认真梳理涉地方城投类项目,重点排查城投类项目是否涉地方隐性债务,按要求填报《融资租赁企业专项排查表》,确保相关信息真实、准确、完整。
  下一步,深圳市地方金融监管部门将持续强化监管,坚决遏制隐性债务增量,并采取随机抽查的方式,对各融资租赁公司落实情况进行检查,对新增隐性债务的情况做到"发现一起,查处一起,问责一起"。
 
海南出台自由贸易港创业投资工作指引
 
  近日,海南省发改委出台《海南自由贸易港创业投资工作指引(2022年版)》(以下简称《指引》),明确海南创业投资企业管理有关规定和优惠政策。要求备案企业注册资本不低于3000万元,投资者不得超过200人,至少3名具备2年以上创业投资或相关业务经验的高级管理人员承担投资管理责任。
  创业投资,指向处于创建或重建过程中的未上市成长性创业企业进行股权投资,以期所投资创业企业发育成熟或相对成熟后,主要通过股权转让获取资本增值收益的投资方式。创业投资企业,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注册设立的主要从事创业投资的企业组织。创业企业,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注册设立的处于创建或重建过程中的成长性企业,但不含已经在公开市场上市的企业。
  《指引》明确创业投资企业管理有关规定,在发展改革部门备案条件为:已在市场监管部门完成登记注册;经营范围符合规定;注册资本不低于3000万元,首期实收资本不低于1000万元,且全体投资者承诺在注册后5年内补足注册资本;投资者不得超过200人。其中,以有限责任公司形式设立创业投资企业的,投资者人数不得超过50人。单个投资者对创业投资企业的投资不得低于100万元人民币。所有投资者应当以货币形式出资;至少3名具备2年以上创业投资或相关业务经验的高级管理人员承担投资管理责任。
  《指引》明确海南创业投资企业优惠政策:1.企业所得税。在海南自由贸易港设立并完成备案的创业投资企业,一是可以按投资于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初创科技型企业投资额的70%抵扣应纳税所得额,二是可以享受海南自贸港鼓励类产业减按15%征收企业所得税优惠。2.个人所得税。符合条件的创业投资从业人员,来源于海南自由贸易港的综合所得、经营所得以及经海南省认定的人才补贴性所得可享受个人所得税实际税负超过15%部分予以免征的优惠政策。
  《指引》还介绍了创业投资企业备案流程、备案办理材料及说明,并对一些常见问题进行解答。
 
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印发促进金融产业发展扶持办法
 
  据悉,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发挥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以下简称合作区)作为促进澳门特别行政区(以下简称澳门特区)经济适度多元发展新平台的积极作用,鼓励优质金融类企业在合作区集聚创新发展,深化琴澳金融合作,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金融发展局印发10月25日发布《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促进金融产业发展扶持办法》(以下简称《扶持办法》),自2022年11月7日起施行。
  《扶持办法》明确,扶持对象包含经国家金融监管部门批准或备案的银行、保险、证券等持牌法人金融机构,持牌法人金融机构的分支机构及后台服务机构,保险代理、保险经纪、基金销售、货币兑换等其他持牌金融机构,融资租赁、商业保理、小额贷款等地方金融组织及其配套服务机构,私募投资基金以及经认定的其他类金融机构等。
  《扶持办法》涵盖了金融企业从落户到经营等全方位的各项扶持措施,包含落户扶持、经营扶持、增资扶持、并购扶持、金融贡献扶持、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投资上市企业扶持、跨境业务合作扶持、澳资企业专项扶持、租赁办公用房补贴、购置办公用房补贴等十大类扶持。
  其中,重点支持澳资企业在合作区落户经营,对申请本办法扶持的澳资企业,按相应扶持标准的1.2倍执行。
 
美国第三季度经济增长2.6%
 
  据悉,美国商务部10月27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第三季度美国实际国内生产总值(GDP)按年率计算增长2.6%,较上季度按年率计算萎缩0.6%的情况有所好转,但衰退疑虑犹存。
  数据显示,第三季度占美国经济总量约70%的个人消费支出仅增长1.4%,较上季度明显收缩。反映企业投资状况的非住宅类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7%,较上季度有大幅好转。
  同时,净出口帮助当季经济增长2.77个百分点,实现连续两个季度增长。但私人库存投资拖累经济下滑0.7个百分点,为该指标连续两个季度下降。
  分析人士认为,虽然美国经济在第三季度实现增长,但鉴于上半年经济连续两个季度萎缩,加之消费者支出和房地产市场正迅速走弱,增幅不足以缓解经济衰退或迫在眉睫的疑虑。与此同时,美元汇率走强削弱了美国出口商品在海外市场的竞争力,净出口数据能否延续强劲存疑。
  美国商务部通常会根据不断完善的信息对季度经济数据进行三次估算。今年第三季度GDP最终修正数据将于11月30日公布。
 
欧洲央行决定加息75个基点
 
  据悉,欧洲中央银行10月27日召开货币政策会议,决定将欧元区三大关键利率均上调75个基点。这是欧洲央行今年第三次加息。
  按照欧洲央行当天公布的货币政策决定,自11月2日起,主要再融资利率、边际借贷利率和存款机制利率将分别上调至2.00%、2.25%和1.50%。
  决定说,近几个月来,能源和食品价格飙升、供应瓶颈以及新冠疫情后的需求复苏导致欧元区价格压力扩大和通货膨胀加剧。目前欧元区通胀率仍然过高,并将在较长时间内保持在目标值之上。欧洲央行预计未来将进一步加息,以确保通胀率及时恢复到2%的中期通胀目标。
  由于担心激进加息可能损害经济增长,欧洲央行决定在开始提高关键利率后的较长时间内,继续将根据资产购买计划购买的证券到期后本金全额再投资。
  为应对持续高通胀,欧洲央行今年7月和9月两次提高关键利率,共加息125个基点。
 
加拿大央行宣布上调基准利率至3.75%
 
  据悉,加拿大银行(央行)10月26日宣布加息50个基点,将基准利率上调至3.75%。这是今年加拿大银行第六次加息。
  加拿大银行同时宣布继续缩减资产负债表规模,以配合加息政策,进一步缓解通胀压力。
  加拿大银行说,加拿大通胀率在过去三个月里有所回落,但价格压力未得到缓解,核心通胀指标和通胀预期保持高位,基准利率仍需进一步提高。加拿大银行行长蒂夫·麦克勒姆说,虽然距离退出货币紧缩的时机更近了,但货币紧缩尚未结束。
  加拿大银行预测,利率上升持续影响经济增长,加拿大经济增长率将从今年的3.25%放缓至明年的1%和2024年的2%。
  新冠疫情2020年年初在加拿大暴发后,加拿大银行迅速下调基准利率,从当年2月的1.75%一路下调至3月的0.25%。今年3月,加拿大银行宣布加息25个基点,4月和6月分别宣布加息50个基点,7月和9月分别大幅加息100个基点和75个基点,将基准利率上调至3.25%。
 
澳大利亚CPI增幅创32年新高
 
  据悉,澳大利亚统计局10月26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三季度澳消费者价格指数(CPI)环比增长1.8%,同比增长7.3%,同比增幅创1990年以来新高。
  澳统计局当天在一份声明中说,三季度CPI上涨的主要原因是新建住宅、天然气、家具价格上涨。其中,房屋建筑行业劳动力短缺导致劳动力成本上升,推高了住宅价格,而材料持续短缺进一步加大了住宅价格上涨压力。
  澳大利亚政府25日公布2022至2023财年(2022年7月至2023年6月)预算案。根据该预算案,在能源价格上涨、澳近期发生洪水灾害等因素影响下,澳通货膨胀率预计将在今年四季度达到7.75%,并在高位持续一段时间。
 
苏纳克成为英国首位少数族裔首相
 
  据报道,在三个月内经过两次英国首相争夺战后,现年42岁的英国原财相里希·苏纳克(Rishi Sunak),终于如愿在英国执政党─保守党的党魁争夺战之中胜出,并将成为新任英国首相。
  出身在英格兰、身为印度裔移民二代的苏纳克,除了是英国第一位非白人的少数族裔首相之外,也是英国现代以来上任时最年轻的首相。出生于1980年5月的苏纳克,刷新了此前由前首相卡梅伦保持的43岁时上任的纪录。
  在任职仅44天就宣布辞去首相和保守党党魁职务的特拉斯因政策失当而表明辞意后,随着特拉斯任命的新任财相亨特表明无意参选此次党魁竞逐,将专注于修改财政计划;以及在7月初不敌保守党内政客逼退潮而辞职的前首相约翰逊表明此次不参加竞选后,苏纳克的上位便已显得水到渠成。
 
德国出台援助计划应对能源危机
 
  10月21日,德国联邦议院正式通过2000亿欧元的一揽子计划,以应对能源危机。
  据了解,德国联邦政府曾于9月29日宣布将投入总计2000亿欧元,应对能源价格上涨。该援助计划包括为电力和天然气价格设置上限以及援助企业。该计划将持续至2024年。
  此前的10月6日,在捷克首都布拉格参加欧洲政治共同体领导人会议的多个欧洲国家领导人也对德国的这一能源计划表示不满。多国领导人称,作为欧洲最大的经济体,德国的这一措施可能对地区小国造成不利影响,并损害欧盟团结。
  拉脱维亚总理卡林斯表示,"并非所有国家都有提供此类援助的预算能力",在能源危机面前,欧盟经济体量大的国家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
  波兰总理莫拉维茨基和爱沙尼亚总理卡拉斯表示,德国的这一能源计划破坏了欧盟统一市场,欧盟的能源政策不该由一家说了算。
  波兰总理莫拉维茨基说,欧盟的能源政策不能由德国来决定,德国的行动破坏了欧洲的统一市场,对此我们必须直言不讳。
  此前,德国总理朔尔茨解释称,其他欧盟国家也制定了自己的能源救济方案,德国此举是为了改善整个地区的能源安全。
  据报道,自俄乌冲突发生以来,欧洲遭遇能源危机,而严重依赖俄罗斯能源供应的德国更是受到强烈冲击。德国总理朔尔茨10月11日表示,能源价格必须"降低到可以接受的水平,但这并非德国甚至整个欧盟可以单方面做到"。
  朔尔茨当天在讲话中呼吁,所有的国际会议就"相互的责任"进行讨论,"我们需要一套经过协调的程序,让价格回归到合理的水平"。
  在七国集团成员国中,加拿大和美国均为能源出口大国,所以两国的能源产品也正成为德国等能源进口国争取的目标。此前,德国副总理兼经济和气候保护部部长哈贝克曾指责美国的能源产品价格过高。
  值得一提的是,德国联邦统计局10月13日公布的数据显示,德国9月通货膨胀率为10.0%,创下1990年以来新高。德国联邦统计局局长格奥尔格·蒂尔当天在一份声明中说,能源价格上涨依然是高通胀的主要原因,但其他商品,尤其是食品价格同样在上涨。
  数据显示,这是今年3月以来,通胀率连续第七个月超过7%。此外,当月德国能源和食品价格同比分别上涨43.9%和18.7%。去除能源和食品价格因素,当月通胀率为4.6%。
  欧盟统计局此前公布的初步统计数据显示,受乌克兰局势影响,欧元区能源和食品价格持续飙升,9月通胀率按年率计算达10%,再创历史新高,超出市场预期。
  经济学家分析指出,鉴于通胀持续居高不下,德国的私人家庭将首当其冲受到价格上涨的巨大压力,预计当地民众明年的购买力将下降4.1%,创下两德统一以来的最大降幅,私人消费前景一片黯淡。
 
汇率暴跌凸显日本货币政策困境
 
  据报道,日元对美元汇率近日一度跌入150日元兑1美元区间。这是1990年日本泡沫经济时期后从未有过的光景,也引发日本舆论对该国经济可能退回30年前的担忧。与2011年10月创下的75.32日元兑1美元历史最高点相比,日元汇率刚好"腰斩"。
  专家普遍认为,围绕加息还是继续保持宽松,日本国内意见对立越来越明显。目前通胀困境很大程度上归结于进口物价暴涨,而美联储激进加息引发日元大幅走软是进口物价暴涨的重要推手。
  用日本经济新闻社编委清水功哉的话来说,日本近期被迫对汇市进行干预,是一场美国总统亲自下场参战的"逆货币战争",日本明显处于劣势,日元贬值压力不会轻易消失。
  日本总务省最新数据显示,9月份日本核心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升3.0%。如果不考虑2014年安倍内阁提高消费税导致物价短期内上涨的特殊情况,9月份通胀创1991年8月以来的最高水平,令习惯了通缩的日本民众很不适应。
  从年初至今,日元对美元年内已贬值约30%。根据日本央行的数据,资源涨价叠加日元大幅贬值,导致企业物价连续19个月同比大涨,9月企业物价指数同比升幅达9.7%。
  一方面,对大多数企业来说,由于缺乏提价话语权,或担心将成本上升压力转移至消费端会造成客户流失,不得不默默承受,苦不堪言。
  另一方面,消费者也被商品普遍涨价困扰。民间机构一项调查说日本涨价商品将达1.8万余种,仅10月就有6000多种商品价格上调。日本民众在接受媒体街头采访时表示"没有办法",只得"尽量在家用餐"。
  如何摆脱眼下困境,日本并无良策。当局坚持超宽松货币政策日益受到诟病,但加息却是日本经济难以承受之重。观察人士认为,当前日本无法加息,至少有三大"苦衷"。
  首先,加息抑制需求。日本经济复苏乏力,长期受到需求不足困扰。日本央行行长黑田东彦认为,日本当前面临的是输入型通胀,不是央行所期待的需求扩张型通胀,不仅不能刺激消费,反而抑制需求。
  其次,加息将对日本财政形成重压。长期持续的超宽松货币政策使政府财政缺乏约束力,不断大胆借债。如果央行加息1个百分点,政府每年需支付的利息就要增加约10万亿日元。
  此外,加息加重企业债务负担。很多中小企业在新冠疫情下本已生存艰难,加息会使这些企业面临破产风险。同时,加息会抑制消费需求,令市场面临萎缩风险,将对企业经营不利。
  黑田东彦多次表示,在美联储强势加息背景下,日本央行即使小幅加息,也不可能扭转日元大幅下滑的趋势,反而可能危及日本经济复苏。
对于超宽松货币政策或将在明年有所调整的猜测,日本央行委员安达诚司日前表示,现在上调利率"负面效果很大","如果负面影响持续累积,日本再次陷入通缩的可能性会加大"。当下世界经济风险不容忽视,调整超宽松货币政策"为时尚早"。
 
日本的国家竞争力为何衰减?
 
据悉,广州经济学者韩和元10月28日在证券时报刊发文章指出,长期依赖宽松货币政策、依靠银行减免利息生存的“僵尸企业”持续存在,让日本经济丧失新陈代谢的功能,这正是日本经济增长停滞的根本原因。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近日发布的题为《世界经济展望》的报告预测,2022年日本的人均GDP为3.436万美元。邻国的韩国人均GDP虽然仍然落后于它,但将达3.359万美元。这也将意味着日韩两国在这一指标上的差距,已经大幅缩小至770美元,创下自IMF实施此项统计以来的最低水平。
  早于IMF实施此项统计之始的1995年,那时单从数值上来看,日本经济正处于巅峰期。该年,日本GDP为5.55万亿美元,美国的GDP为7.64万亿美元。当时,日本的经济总量接近美国经济总量的75%。其人均GDP更是高达4.421万美元,高居当时世界第三。彼时,美国的人均GDP却只有2.87万美元,是日本人均GDP的65%。韩国则更低,该年韩国人均GDP虽然已经高达1.257万美元,却不及日本人均GDP的三分之一。如今,日本人均GDP面临着被韩国赶超的可能。
  对于这种变化,日本国内显然也已意识到了危机。《日经新闻》日前就刊文指出,按照人均购买力平价(PPP)标准进行比较,日本在七国集团(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意大利、加拿大)中垫底,甚至已落后于韩国。文章说,日本在过去50年内一直享有发达国家的地位,但各项数据显示日本正在失去这一优势。日本以美元计价的平均工资基本与韩国持平,而在2011年,两国工资水平尚存在两倍差距,若按考虑物价差异的购买力平价计算,韩国的人均工资已经超过日本。
  日媒的忧心绝非危言耸听。君不见如今日本的索尼、松下、夏普江河日下,而三星、SK海力士们势头正劲。在新一轮文化输出上,日流也远不如韩流。在产业结构上,韩国在半导体领域呼风唤雨。反观日本,在半导体生产方面落后于中国台湾地区及韩国,在国际半导体产量方面变成了一个无关紧要的国家。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让日本逐步丧失了其国家竞争优势的呢?有人将其归结为人口因素,认为是日本新生人口不足。但问题在于,韩国也深陷这种日本式困境里。据联合国人口基金会(UNFPA)14日发布的《2021年世界人口情况报告》,韩国总和生育率为1.1,在198个国家中排名第198,连续两年倒数第一名。可见,该理由显然不成立。
  那么真实原因何在?笔者认为,日本政府长期采用的包括低利率及量化宽松(QE)在内的货币政策,才是绞杀其国家竞争力优势的罪魁祸首。
  自1991年经济泡沫破灭后,日本一直采取低利率政策,以期刺激经济,但收效甚微。无论是居民部门还是企业部门,借贷意愿都不高。不仅不高,还个个都抢着还贷,以期早日修复好泡沫破灭后日渐恶化的资产负债表。
  但对于这种现象,日本政府的理解是:利率还是太高了。于是日本央行于2001年到2006年间,在利率本已极低的情况下,仍然通过大量持续购买公债以及长期债券的方式,向银行体系注入流动性,使利率始终维持在近乎于零的水平。他们的主观愿望是:通过对银行体系注入流动性,在较低的贷款利率下诱导企业部门及居民部门扩大借贷,进而增加整个经济体系的货币供给,促进投资以及国民经济的恢复。
  正如笔者在2012年初出版的《全球大趋势2——被债务挟持的世界》一书里所提及的,这种政策的“最大的好处”就是能够让那些毫无竞争力的僵尸企业存续得更久,这也就意味着资源错配的时间更长。长期而言,这只会以有损于一国的竞争力为结果而告终。
  具体到日本,在书中笔者是这样写的:“有人认为,日本失去的二十年是结构性危机,而不是周期性的。这显然是种静态视角观察下的产物。事实上周期性危机是可转化为结构性危机的,其动态情景大抵如下:本是周期性危机,但通过政府放水干预,却培植出大量僵尸企业,那些本应破产的企业无法破产,债务无法出清,更重要的是资源无法优化配置,无法向更具有配置能力的企业、产业转移,进而导致产业固化,于是周期危机便演变成了结构性问题。”
  是的,随着其国内土地成本的日益高涨、人口红利的消失,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一轮新的国际产业转移趋势已经不可避免的出现。可惜的是,随着大泡沫的破灭,日本政府一味地只顾眼前利益,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而不是顺势杀死僵尸企业,出清债务,加快产业结构升级,结果是支撑了其原有的产业模式。
  在这种背景下,日本根本无法享受到韩国、中国这样的新兴经济体大发展所带来的好处。相反,由于新兴经济体加入战团,而使得其国内产业逐渐趋于疲敝——受制于土地成本、劳动力成本,它们在中低端产品上,无法与韩国、中国等国展开竞争。而由于无法实现产业转型升级,他们在高端产品方面,也开始变得无法与欧美国家展开有效的竞争了。也就是说,由于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日本固化了原有产业结构,结果是其经济日渐僵尸化,进而尴尬地卡在了中间。
  简单来说就是,长期依赖宽松货币政策、依靠银行减免利息生存的“僵尸企业”持续存在,日本经济丧失了新陈代谢的功能,这正是日本经济增长停滞的根本原因,也是韩国即将全面赶超日本的原因。
  事实上,前述的那篇日媒文章,也终于认识到低利率、QE这类宽松的货币政策,对维持僵尸企业、令日本经济长期停滞的“贡献”了。而这对于很多经济体而言,无疑也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投资分析点评
 
▲国际实业拟定增募资不超9.64亿元
 
  据悉,国际实业(000159)10月23日晚间公告了2022年度非公开发行A股股票预案。这是证监会10月20日宣布允许满足特定条件的涉房地产企业在A股市场融资后,深市首单再融资案例。
  公告显示,本次非公开发行股票的发行对象为控股股东江苏融能,发行价格为6.68元/股,拟募资不超过9.63亿元,募集资金扣除发行费用后计划全部用于偿还银行借款及补充流动资金。
  国际实业介绍,公司将利用本次非公开发行募集的资金加大对角钢塔、钢管杆(塔)、5G信号塔等电力及通讯杆塔业务的投入,抓住发展机遇,扩大公司经营规模及实际收益。同时,利用公司多年来在油品经营方面的经验及资源,加大对能源批发业务投入,巩固扩大在能源批发行业的优势。
  据了解,证监会相关人士曾于10月20日披露,对于涉房地产企业,证监会在确保股市融资不投向房地产业务的前提下,允许以下存在少量涉房业务但不以房地产为主业的企业在A股市场融资:自身及控股子公司涉房的,最近一年一期房地产业务收入、利润占企业当期相应指标的比例不超过10%;参股子公司涉房的,最近一年一期房地产业务产生的投资收益占企业当期利润的比例不超过10%。
  国际实业2021年年报显示,公司仍有少量房地产业务。数据显示,2021年,公司房地产业务实现销售收入3397.03万元,占全部营收3.04%,不足10%;2022年半年度房地产营业收入264万元,占比0.56%。
  市场人士认为,此次在一定程度上放松了对涉房企业的再融资限制。同时,明确了适用条件,避免了"一刀切",随着符合条件的上市公司响应参与,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作用将得到更好发挥。
 
▲东威科技拟投建昆山东威新能源设备扩能项目
 
  据悉,东威科技(688700.SH) 10月23日公布,公司于2022年10月21日分别召开第二届董事会第六次会议、第二届监事会第六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签订昆山东威新能源设备扩能项目<投资协议书>的议案》,同意公司与巴城镇人民政府签署《投资协议书》,在巴城镇投资建设昆山东威新能源设备扩能项目,主要从事新能源设备(卷式水平膜材电镀设备及磁控溅射卷绕镀膜设备)的研发和设备制造,计划总投资10亿元人民币。
项目建设内容:新能源设备的研发和设备制造,预计年产销300台(套)卷式水平膜材电镀设备和150台(套)磁控溅射卷绕镀膜设备,主要应用于锂电动力电池、储能电池和消费电子类电池行业。
 
  ▲协鑫集成拟投建20GW N型高效TOPCon电池项目
 
  10月24日晚间,协鑫集成(002506)发布关于与芜湖市湾沚区人民政府签署20GW光伏电池及配套产业生产基地项目投资协议书的公告,就投资建设20GW TOPCon光伏电池及配套产业生产基地项目达成合作意向。其中一期产能为10GW,总投资35亿元。这一项目的落地,意味着协鑫集成在N型电池及组件的垂直一体化方向上全面发力。
  "公司会充分发挥N型TOPCon电池技术的领先优势,满足合肥协鑫集成组件基地的产能配套需求。项目建成后,公司将拥有TOPCon电池的自主产能,有效提高产业链整体毛利率水平,并缓解供应链风险,有利于增强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一期项目计划于11月份开工建设。"协鑫集成相关负责人表示。
  随着高效电池项目的落地,协鑫集成的产能结构将得到进一步的优化提升。分析人士认为,一方面,此举可保证供应链的安全,提升电池片自主产能,加强组件及电池片产能的匹配度。另一方面,该项目落地会助力协鑫集成提升抗风险能力,整体盈利水平将显著提高,增强在光伏产业板块中的综合竞争力。
 
  ▲金固股份成为比亚迪新能源轻卡项目车轮供应商
 
  10月24日晚间,汽车钢轮龙头金固股份(002488)公告称,公司近日收到深圳市比亚迪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的中标通知书,公司将作为比亚迪新能源轻卡项目的车轮供应商,为它的新一代新能源轻卡车型供货。
  金固股份是一家以汽车车轮的研发、生产、销售为主营业务的高新技术企业,主要产品包括轿车、微型车等乘用车和部分特种用途车辆的钢制滚型车轮,以及各型号卡车、挂车和客车等商用车的钢制滚型车轮。
  在国内,金固股份是上汽大众、上汽通用、捷豹路虎、比亚迪、吉利汽车、零跑汽车、中国重汽、福田、宇通客车等整车品牌供应商。在国际市场上,公司已成功进入国际汽车零部件配套采购体系,是通用、大众、福特等高端汽车生产商的全球一级供应商。
  除了比亚迪外,金固股份近期还收获了美国通用ATW项目的青睐。10月21日,该公司称于近日收到GM美国通用汽车的ATW(AdvanceTechnologyWork前沿突破技术研发项目)合同,公司将作为美国通用ATW项目的车轮供应商,为它的车型开发阿凡达低碳车轮产品,公司将按照该客户的要求完成产品开发工作。
  实际上,阿凡达低碳车轮是金固股份布局加码的重点。该公司在近期投资者调研记录中表示,计划2023年和2024年分别达到年产500万只、1000万只左右的阿凡达低碳车轮产能。
  金固股份表示,公司阿凡达低碳车轮的售价与成本,相较于普通产品有明显优势,因此毛利率比普通钢制车轮的产品更可观。未来2-3年是公司阿凡达低碳车轮业务发展的关键期,公司将集中资源向阿凡达低碳车轮业务倾斜,确保阿凡达低碳车轮产能按计划扩建。
 
  ▲甘李药业拟定增8.14亿元
 
  10月24日晚,甘李药业披露定增预案,公司拟以27.12 元/股价格,向控股股东暨实际控制人甘忠如发行不超过3000万股股份,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8.14亿元,扣除发行费用后将全额用于补充流动资金。
  本次发行前,甘忠如直接持有公司股份31.54%,并通过北京旭特宏达科技有限公司间接控制公司8.46%的股权,合计控制公司40%股权。本次发行完成后,若按照发行数量上限计算,甘忠如将合计控制公司43.05%的股权,仍为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
  甘李药业在糖尿病用药领域具有深厚的积累,公司专注于胰岛素类药物的研发、工艺优化及产业化生产,具备完整胰岛素研发管线,拥有五个胰岛素类似物品种以及一个人胰岛素品种,并正在布局和推进第四代胰岛素以及更前沿的糖尿病治疗相关的药物和疗法。
  对于本次定增目的,甘李药业表示,为确保实现战略发展目标,公司需要持续在生产经营中进行投入,相对充足的资本实力是公司稳步发展的重要保障。
 
  ▲道氏技术拟投建新能源电池材料项目
 
10月24日,道氏技术(300409)公告,与龙南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签订《投资兴办新能源电池材料项目合同书》,将以指定的子公司在龙南电子信息产业科技城投资兴办新能源电池材料项目,主要经营范围为石墨烯、碳纳米管粉体、碳纳米管浆料、高纯石墨、球形石墨、可膨胀石墨、纳米硅、锂离子电池正负极材料、新能源电池材料、其他锂系列产品及原辅料、附属材料的研发、生产与销售,项目规划总投资20亿元。
 
  ▲闻泰科技拟30亿元投资孙公司封测厂扩建项目
 
10月24日,手机上游供应商闻泰科技( 600745.SH )公告,孙公司安世半导体(中国)有限公司与东莞市黄江镇人民政府签署《安世半导体(中国)有限公司封测厂扩建项目投资协议》,本次项目投资总额约为30亿元。本次投资的项目从事产业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分立器件、模拟&逻辑ICs、功率MOSFETs。
 
  ▲广汽埃安投资109亿元自研自产电池
 
  10月27日午间,广汽埃安宣布因湃电池科技有限公司正式注册成立,注册资本10亿元,该公司由广汽埃安、广汽乘用车、广汽商贸联合投资,并由广汽埃安控股,位于广州市番禺区,总投资109亿元,开展电池自研自产产业化建设以及自主电池的生产制造和销售。
  广汽埃安表示,对于新能源车而言,电池是动力来源,也是关乎生产制造成本的关键因素。未来新能源车行业竞争的核心是科技和成本,能否在疫情反复、供应链紧张、资源成本上涨等环境下,实现动力电池等核心技术以及相关产业链的自主可控,是车企核心竞争力的一大体现,对车企可持续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广汽埃安对自研自产电池早有酝酿。今年3月,埃安自研动力电池试制线打桩开建,包含了从浆料制备到电池Pack完整的电池全流程生产工序以及材料研发、理化测试、电性能等实验室,该试制线预计2022年底建成并投入运营。此外,广汽埃安还有弹匣电池、超倍速电池和海绵硅负极片电池等技术储备。
  广汽埃安尚未透露因湃电池产能规模和预计量产时间。业内普遍认为1GWh电池产线对应投入约2亿-3亿元。
  广汽埃安相关负责人表示,投产和产能爬坡需要时间,埃安第一步要实现内部供给,暂时不会考虑外供。
  除了电池,广汽埃安在全产业链的布局动作频频。两天前,同样由上述三家广汽系公司投资的锐湃动力科技有限公司也宣布成立,注册资本9亿元,由广汽埃安控股。该公司重点围绕IDU电驱系统进行自主研发及产业化,实现自主电驱研发、试制、试验和量产一体化,预计未来几年将投资21.6亿元。
  此外,广汽埃安还在今年7月投资近50亿元设立能源科技公司,布局充换电及储能领域;8月与赣锋锂业达成战略合作,进军锂矿产业。直至这次因湃电池成立,广汽埃安表示这标志着公司将全面打通上游原材料、研发、制造、电池回收及梯次利用在内的能源生态产业链布局。
  这种构建产业生态的打法也体现在股权融资中。广汽埃安在10月20日完成A轮融资引战,融资总额182.94亿元,释放17.72%股份,估值已经达到1032亿元。引入的53名战略投资者中有不少来自上下游产业,比如南方电网成立的南网能创、国家电网成立的国网英大产业基金、赣锋锂业、晶圆代工企业粤芯半导体等。
  "这轮融资其实大家都觉得太贵了,但是它竟然能够做到超额融资,说明投资人看中的不仅有整车,还包括电池、电驱等产业链环节,这也是广汽埃安估值比较坚挺的一个重要因素。"电车人产业平台创始人马前程表示。
  按照广汽埃安高管此前计划的时间表,B轮战投会在2022年下半年开启,争取2023年IPO。
  据悉,出自把控产业链的欲望,车企自研自产电池已不鲜见。特斯拉、大众、广汽集团、蔚来等车企都有自研自产电池的相关计划,比亚迪更是实现了新能源车零部件的高度自供。
 
  ▲歌诗达邮轮退出中国及亚洲市场
 
  据消息人士10月24日披露,歌诗达邮轮(Costa Crociere)已经在内部正式宣布退出亚洲市场,关掉在中国大陆、中国香港、中国台湾、新加坡、日本和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的所有业务。
  歌诗达邮轮退出亚洲市场与中国目前的防疫政策下,国际邮轮迟迟无法放开有关。2019年,歌诗达邮轮配置在东亚市场的4艘邮轮平均2/3时间以中国港口为母港,接待的主要游客来自中国。
  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院邮轮游艇发展首席研究员谢燮称,疫情下中国市场邮轮复航仍不明朗,即便可以复航,短期内因载客量等原因也难以盈利,歌诗达邮轮的退出在情理之中。
  来自意大利、有着超过160年历史、现隶属于嘉年华集团的歌诗达邮轮于2006年进入中国母港运营。
 
  ▲自动驾驶公司Argo AI即将关闭
 
  据报道,福特汽车和大众汽车集团投资的L4级自动驾驶技术公司Argo AI即将关闭。10月26日,Argo AI发布声明称,公司"将不再继续履行使命",这是与股东协调后做出的决定。
  当日,曾先后于2017年和2019年入股Argo AI、目前各自持股39%的福特、大众先后宣布不再向Argo AI投资。
  福特汽车发布声明称,公司决定投资在短期内更容易实现的辅助驾驶技术,而不是Argo AI规划的完全自动驾驶。
  Argo AI成立于2016年,总部位于美国匹兹堡,主要研究无人驾驶汽车相关技术。2017年2月,福特汽车宣布在未来五年向Argo AI投资10亿美元,作为一家初创公司,Argo AI由此进入大众视野。
 
经营管理
企业改革动态
 
  ▲2022房地产企业品牌价值50强揭晓
 
  10月27日,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发布2022房地产企业品牌价值测评成果,并发布了《2022房地产企业品牌价值测评研究报告》(下称"报告")。
  报告指出,近年来,房地产行业整体向集约化发展迈进,强化品牌策略,完善品牌体系建设,全面提升品牌竞争力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内容。
  根据报告,榜单前三由中海、万科和保利占据。中海继续位列榜首,品牌价值为807亿元,万科、保利分别以758亿元和546亿元位列第二位和第三位,华润置地、碧桂园、招商蛇口、龙湖、金地、金茂和新城分列四到十位。
  报告显示,2022年50强品牌房企位次变动较大。其中,50强榜单变动率为50%,较上年大幅上升36个百分点;20强榜单变动率为40%,较上年上升30个百分点;10强榜单变动率为20%,与上年持平。
  2022年,50强品牌房企中上市房企占比为80%,与上年持平。
  从近五年的情况看,房地产企业品牌10强和50强的进入门槛均在2021年达到顶峰后,于2022年首次下降。其中,品牌价值50强的门槛由2021年的113亿元下降至98亿元;品牌价值10强的门槛由327亿元降至288亿元。
  2022年消费端调研结果显示,房企品牌成为消费者购房行为中越来越重要的考量因素。2022年,在消费者对房企品牌重视程度方面,选择非常重要的达62.34%,较2021年上升2.51个百分点。
  值得注意的是,总体上来看,消费者从买房只看地段和配套的刚需时代,逐步开始关心物业、小区环境等多种因素。
  调研结果显示,2022年,影响消费者购房决策因素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交房保障,其次是物业服务、小区环境和工程质量,占比分别为89.59%、84.37%、73.54%、51.23%。与2021年相比,交付是否有保障更加受到消费者关注,而物业服务、小区环境同样是消费者重要的考虑因素,说明房地产的服务属性越来越与消费者的居住体验相关。
 
  ▲华润啤酒123亿收购贵州金沙酒业55.19%股权
 
  10月25日,华润啤酒(控股)有限公司(简称"华润啤酒",00291.HK )发布公告称,其间接全资附属公司华润酒业控股有限公司(下称"华润酒业"),与贵州金沙窖酒酒业有限公司(下称"金沙酒")达成收购协议,华润酒业将收购金沙酒55.19%的股权。
  该交易代价总金额为123.0亿元,包括华润112.7亿元购买金沙酒50.58%的股份,以及10.3亿元增资,购买股权和增资完成后,华润将持有金沙酒55.19%的股权,成为控股股东,金沙酒的业绩、资产及负债将并入华润啤酒的财务报表。
  据了解,2007年,金沙酒业因扩产需要引入投资方湖北宜化(000422)集团,在此次华润啤酒投资前,金沙酒业由湖北宜化集团持有40%,另外60%由后者旗下宜昌财源持有,湖北宜化由宜昌市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100%持有。增资及购股完成后的金沙酒业,华润酒业控股持股55.19%,成为第一大股东,宜昌财源持股比例降为44.81%。
  据称,华润看重贵州金沙酒业的高利润率及强健经营现金流,希望通过此次收购提升自身盈利能力和估值。
  金沙酒业位于贵州省金沙县,是贵州最早的国营白酒生产企业之一,2007年,原金沙窖酒厂增资扩股改制为贵州金沙窖酒酒业有限公司。公司固定资产达35亿元,年产基酒达2.4万吨。2021年,金沙回沙和摘要双品牌价值合计1036.45亿,位居中国白酒第12名、中国酱酒第3名。此外,公司也是贵州省重点扶持白酒生产企业。"十四五"期间,将投入85亿元进行产能扩能,"十四五"末达到5万吨/年基酒产能和20万吨基酒储存规模。
 
▲天风证券明确国资控制
 
  据报道,过去多年来,天风证券( 601162.SH )一直被认为是"国资搭台,民营操盘"的券商,股权结构分散。这一格局随着湖北省级金控平台湖北宏泰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宏泰集团")的步步加码,宣告结束。10月23日晚间,天风证券公告称,宏泰集团与武汉商贸集团有限公司(下称"武汉商贸")于10月19日签署了《一致行动协议》。协议约定,武汉商贸将与宏泰集团采取一致行动,作出相同的意思表示,双方意见不一致时,以宏泰集团意见为准。 
  上述《一致行动协议》签署后,宏泰集团及其一致行动人将合计持有天风证券22.62%的股权,天风证券的控股股东变更为宏泰集团,湖北省财政厅将成为天风证券实际控制人。
  据悉,天风证券于2018年10月上市,在本次权益变动前,天风证券不存在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
  宏泰集团是湖北省政府国资委监督管理的国有独资商业一类平台企业,由湖北省财政厅100%持有。今年以来,宏泰集团启动了对天风证券股份的收购。3月与原天风证券第二大股东人福医药签署协议,受让其持有的7.85%的股份,并于9月28日完成过户;9月30日又与天风证券第三大股东联发投集团及联投集团签署股份转让协议,将受让联发投集团所持的天风证券5.99%股份。目前上述股权转让事项仍在推进中,相关股份尚未完成过户。待相关股份过户完成后,宏泰集团将直接持有天风证券13.84%的股份,成为其第一大股东。
武汉商贸是武汉市国资委独资企业,前身为武汉市国有资产经营公司,2009年成为天风证券股东,长期以来都是其单一第一大股东。目前,武汉商贸持有天风证券8.78%的股份。
 
▲山东华鹏拟易主转型
 
  10月21日晚,停牌近两周的山东华鹏(SH603021,前收盘价5.65元,市值18.08亿元)正式披露重大资产重组预案。
  根据预案,通过股权转让,山东海科控股有限公司(简称"海科控股")或将成为上市公司控股股东,随之公司实控人也将易主。同时,海科控股旗下赫邦化工作为交易标的,有望实现重组上市。山东华鹏表示,本次交易完成后,公司主营业务将从日用玻璃转型为从事烧碱行业,未来或面向新能源、新材料方向布局发展。
  山东华鹏是国内日用玻璃行业的企业之一,于2015年登陆A股市场,后通过收购天元信息涉足地理信息测绘板块业务。公司上市后业绩承压,其中,2019年度和2021年度,公司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出现亏损。今年上半年,公司业绩依然未能扭转颓势。
  在业绩下滑的同时,公司不断筹划重组自救,曾欲跨界消防机器人、化妆品业务等,但均未能成功
  根据山东华鹏此次披露的重大资产重组预案,公司此次重组的交易标的是海科控股旗下的赫邦化工。山东华鹏拟以4.7元/股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方式购买海科控股持有的赫邦化工100%股权,交易完成后,赫邦化工将成为上市公司的全资子公司。由此,赫邦化工将实现重组上市。
  与此同时,上市公司或将实现易主。公司第一大股东张德华10月21日与海科控股签订了股份转让协议,拟将其所持有的上市公司7785万股股份(对应持股比例为24.33%)通过协议转让方式转让给海科控股。转让价款5.52亿元,转让单价为7.09元/股,与停牌前价格5.65元/股相比溢价25.48%。目前,该事项尚需履行国资转让上市公司控制权批复、反垄断审查等审批程序。如股权转让顺利实施完毕,海科控股将成为上市公司控股股东,海科控股的实控人杨晓宏将成为上市公司新的实控人。本次交易完成后,海科控股持有的股权比例或将进一步增加。
  此外,公司还将逐步处置增长乏力、未来发展前景不明的现有业务。公司公告称,已与山东发展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山发控股")签署了资产出售协议。如公司在前述重组交易获得证监会核准/注册时,未找到合适的意向购买方,则拟向山发控股出售公司于该时点持有的剩余全部资产、负债及权利。
山东华鹏方面表示,如本次交易成功实施,未来公司将围绕"氯碱-环氧氯丙烷-环氧树脂"绿色循环产业链,继续做大、做强、做精,并充分发挥现有资源优势,面向新能源、新材料方向布局发展。
 
▲紫金矿业10天斥125亿元收购三座矿
 
  据悉,为扩大公司新能源金属布局,增强自身黄金储量,国内最大黄金矿商紫金矿业( 601899.SH )10日内买下两座金矿和一座钼矿。10月21日晚间,紫金矿业宣布以59.1亿元的对价,从安徽金钼地矿手中收购金沙钼业84%股权,后者拥有沙坪沟钼矿,是全球储量最大单体钼矿。
  钼是一种稀缺的小金属,原先用于钢铁冶金等传统领域。双碳背景下,钼也开始应用在光伏、风电等新能源领域,开始被市场成为"未来金属"。
  沙坪沟钼矿位于安徽金寨县,是世界级超大斑岩型钼金属矿床,钼资源量233.78万吨,建成达产后年均产钼约2.72万吨。研究机构CRU数据显示,2021年全球钼供应量约26.4万吨,沙坪沟钼矿建成后年产能约占全球的10%,有望跻身全球领先的钼矿。
  紫金矿业说,此次交易完成后,公司权益钼资源量将从92万吨提升至290万吨,将占中国总量三分之一。中国是世界钼资源大国和最主要的钼生产国及消费国,作为传统优势矿种之一,中国钼总体资源量约830万吨、年产能约10万吨,分别占全球总量的46%和38%。
  紫金矿业预计,到2025年,公司伴生的钼金属产能将近1万吨;后续沙坪沟钼矿建成后,紫金矿业钼产能有望突破4万吨,成为中国最大的钼生产企业。
  据了解,紫金矿业在2021年进军新能源行业,大手笔买下阿根廷3Q盐湖锂矿在内的多个锂资源项目,跻身全球主要锂企资源量前十,远期规划年产能15万吨以上碳酸锂当量。
  此外,紫金矿业还在增加自身在传统黄金资源方面的优势。10月12日,紫金矿业宣布出资39.8亿元收购山东瑞银矿业30%股权,成为中国最大单体金矿-山东莱州海域金矿的第二大股东。交易完成后,紫金矿业新增权益黄金资源量168.7吨,矿山计划2025年建成,投产后年矿产黄金约15至20吨,成为中国最大的黄金矿山。
  紫金矿业10月18日再斥资25.6亿元收购南美洲苏里南Rosebel金矿项目,后者为南美洲最大在产金矿之一,保有黄金资源量约217吨;2004年投产以来年均产金超过10吨,今年上半年产金约3.5吨,初步预估未来年均产金8.6吨以上,且有进一步扩能潜力。 
 
  ▲广发银行第六大股东拟清仓7.6亿股权
 
  据北京产权交易所近日披露,广发银行第六大股东--中航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下称"中航投资")拟转让广发银行约7.62亿股股份,占该行总股本的3.5%。该笔股权的转让底价约68.67亿元。
  据悉,中航投资入股广发银行至今已将近4年。2018年,中航投资参与广发银行增资扩股,以不超过53亿元自有资金认购广发银行7.6247亿股,认购价格为6.9511元/股。此次增资后,中航投资将持有该行不超过3.88%股份。
  根据广发银行2018年定增公告,该行彼时共定向增发约42.85亿股新股。其中,中航投资认购上述股份后,位列该行第五大股东。随后,因中航投资未参与该行后续定增,其持股比例稀释为如今的3.5%。
  此次中航投资挂牌转让底价为68.67亿元,为9.0063元/股,若排除分红等因素,该笔股权转让底价较当初入股价格增值29.57%。
  中航投资是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旗下A股上市公司中航产融的控股子公司。截至今年6月末,中航产融持有中航投资73.56%的股权。中航投资拥有中航证券、中航期货及中航信托等公司。
  据报道,今年以来,广发银行股份也有多次变动。广发银行曾公告,今年1月,该行完成新增发股份约21.03亿股后,总股本约为217.9亿股。
今年7月27日,广发银行公告称,国网英大国际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国网英大")向财政部无偿划转其持有的广发银行11.37亿股股份。股权变更后,财政部比例为5.2178%,成为第五大股东,国网英大持股比例由原来的15.647%下降至8.919%,第二大股东席位让位于中信信托,位列第三;而持股43.686%的中国人寿仍是广发银行第一大股东。
 
  ▲中金支付九成股权挂牌转让
 
  据北京产权交易所10月24日披露,持有互联网支付牌照的中金支付有限公司(简称"中金支付") 90.01%股权正挂牌转让,底价为2.655亿元。
  相对而言,去年10月,第三方支付机构--重庆联付通网络结算科技有限责任公司100%股权转让以底价4亿元成交,经营范围与中金支付相同,均只限于互联网支付。
  "支付行业这两年整体都不景气,因为行业集中度高、费率持续下降、竞争激烈,支付业务不赚钱早就已经是行业共识了。"星智金融研究院研究员黄大智说,近年来支付牌照的转让价格也出现下降。
  据悉,中金支付的前身是中金金融认证中心有限公司(英文简称"CFCA")在国家发改委设立的专属项目--"统一的电子商务安全网上支付平台"。
  目前,中金支付是CFCA的全资子公司,CFCA则分别由中国银联通过子公司上海联银创业投资有限公司持股约79.5%,由银联商务通过子公司广州银联网络支付有限公司持股约20.5%。
业界称,中金支付此次股权转让或是受其股东之一--银联商务合规调整的影响。2021年1月,央行发布的《非银行支付机构条例(征求意见稿)》(简称"非银支付新规")拟作出"同一法人不得持有两个及以上非银行支付机构10%以上股权,同一实际控制人不得控制两个及以上非银行支付机构"等规定。这一规定对银联商务影响较大。据称,银联商务共控股7家支付机构,同时还参股了包括中金支付在内的至少3家支付机构。
 
  ▲蔚来20亿元成立电池公司
 
  据悉,蔚来电池科技(安徽)有限公司于10月21日成立,注册资本20亿元,法定代表人为曾澍湘,董事长为李斌。
蔚来电池科技(安徽)有限公司系蔚来控股有限公司全资子公司,经营范围包括:电池、电池销售,石墨及碳素制品销售,新型膜材料销售,新能源汽车电附件销售,人工智能应用软件开发等。
 
  ▲中国平安CFO换人
 
  据悉,保险行业的龙头企业之一中国平安10月26日发布公告称,决议聘任张智淳出任该集团首席财务官(CFO)。该集团执行董事、联席首席执行官及常务副总经理姚波不再兼任首席财务官。
  姚波离任中国平安集团CFO后仍将留在平安集团,且其平安集团联席CEO等其他职务没有变化,分管领域亦没有变化。平安集团拟任CFO张智淳将向姚波汇报。
  据悉,中国平安10月26日发布公告称,该集团于当日召开第十二届董事会第十二次会议,决议聘任张智淳出任该集团首席财务官(CFO)。该集团执行董事、联席首席执行官及常务副总经理姚波不再兼任首席财务官。姚波离任中国平安集团CFO后仍将留在平安集团,且平安集团联席CEO等其他职务没有变化,分管领域亦没有变化,平安集团拟任CFO张智淳将向姚波汇报。
  公告显示,张智淳出任中国平安集团CFO仍须取得银保监会核准的任职资格后方可生效。
  张智淳曾先后在平安寿险企划部、产险企划部、集团财务企划中心任职,具备集团和成员公司多次轮岗锻炼经历,在各个岗位上均表现突出。
 
  ▲德国批准中远海运入股汉堡港
 
  据报道,历时一年多,中国航运央企中远海运集团入股汉堡港一事终于落定。10月26日,汉堡港口与物流股份公司(以下简称HHLA)宣布,德国政府已经有条件批准中远海运集团收购汉堡港Container Terminal Tollerort码头(下称"CTT码头")少数股权(即低于25%的股权,24.9%),而不是最初计划的35%股份。
  通过这种方式,联邦政府希望防止中国国有企业持有拥有否决权的少数股权,从而能够影响相关港口码头运营公司的决策。就目前来看,作为少数股东,中远集团将无法对管理层施加任何正式影响。
  HHLA执行董事会主席Angela Titzrath同时表示,HHLA将在不久的将来与中远海运集团就原协议的相关调整进行会谈。
  据悉,2021年9月,中远海运港口宣布计划收购德国汉堡港"福地"(Tollerort)集装箱码头35%的股份。当时,德国有关部门都没有对这笔交易表达疑虑。不过,俄乌冲突爆发后,他们均声称中国可能会利用经济影响力来谋取自身地缘战略利益,而对中资入股持反对态度。德媒此前报道称,德国经济部长哈贝克等人放言反对交易,并呼吁德国减少对华依赖,但联邦总理府选择站在支持收购案的德国企业界一边。而绿党籍汉堡副市长菲戈班克表示,中国是德国和欧洲的重要贸易伙伴,他们希望未来继续与中国进行贸易。汉堡市长辰切尔也多次公开支持与中远的交易。
 
▲大宗商品交易巨头摩科瑞回购中国化工所持少数股权
 
  据报道,瑞士大宗商品巨头摩科瑞10月26日确认,公司今年三季度回购了中国化工所持有的所有少数股权。
早在2016年,中国化工通过旗下负责炼油和贸易的子公司中国化工油气公司,完成收购摩科瑞12%股权,成为摩科瑞的重要少数股东之一。2018年4月,中国化工计划增持摩科瑞股权,两次交易均未披露增持的数量和所涉金额。 
 
▲露华浓上市26年后将从纽交所退市
 
  10月20日,国际美妆巨头露华浓公司(NYSE:REV)公告称收到纽交所通知,决定启动程序将露华浓A类普通股从纽交所退市。10月20日收盘,露华浓在纽交所停牌。此前,露华浓已申请破产保护。
  接下来,纽交所仍需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提交露华浓的退市申请。退市后,露华浓A类普通股将在粉单市场交易。
  截止停牌,露华浓股价大跌5.34%至3.9美元,当前总市值约为2.117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5.34亿元)。
  据了解,由于没有及时跟上行业和市场趋势,露华浓一直面临着过多债务、行业激烈竞争以及近期的通胀与供应链压力等挑战,于今年6月正式向美国纽约南区破产法院申请破产保护,总债务高达37亿美元,其中包括2024年到期的票息为6.25%的优先票据以及总额为26亿美元的10笔未偿贷款。目前,露华浓的破产重组仍在进行当中,露华浓在此前的公告中曾表示,破产重组并非意味着企业倒闭,目前不会出售或解散旗下任何品牌。
  对于此次重组,露华浓表示能够帮助其战略性地重组和修复遗留的资本结构,在面对持续的全球挑战(供应链中断和通胀上升)以及对其贷款人的债务带来流动性限制等情况下,改善其长期发展前景。
  据了解,1932年,Charles和Joseph Revson兄弟及化学家Charles Lachman创立了露华浓,主打时尚美妆产品。1940年,露华浓成为美国第二大化妆品生产商。1955年,露华浓在纽交所上市。
  1996年,露华浓(Revlon)走进了中国市场。2014年春天,露华浓宣布从中国市场全面撤退。2016年露华浓高调回归,然而多年来,露华浓迟迟没能推出可以与早期相媲美的爆款产品,曾经凭借营销开拓出一个现象级市场的辉煌已不再。疫情到来后,露华浓的供应链问题进一步凸显,连年亏损和债台高筑已然难以应付。
 
▲瑞信拟出售资产、裁员、融资自救
 
  据报道,深陷危机的全球第五大财团、瑞士第二大银行瑞士信贷(Credit Suisse AG,下称瑞信)10月27日公布的三季报显示,当季损失40.34亿瑞郎(约294.29亿人民币);该公司同时发布了一系列架构调整和自救措施,包括拟融资40亿瑞郎补充资本、投资银行业务深度重组等。
  自2021年美国对冲基金Archegos Capital爆仓事件让瑞信损失55亿美元后,一年多来瑞信一直风波不断。Greensill Capital破产事件,让瑞信100亿美元的投资仅追回70亿美元;此后,瑞信在涉嫌帮毒贩洗钱的诉讼中被判有罪。声誉受损和业绩拖累,让瑞信的股价在今年已下跌约六成。市场甚至将瑞信的危机与雷曼兄弟相提并论。
  据称,拟出售其大部分证券化产品业务,募资40亿瑞郎补充投行资本充足率,2025年底前裁员9000人。具体来说,瑞信宣布将从三个方面采取行动。一是通过引入新的证券化产品业务模式、出售、退出和募资,提升CET1比率,重新部署资本,聚焦核心业务。二是对投资银行业务实施深度重组,通过战略行动转变投行业务的风险状况。三是加速成本转型,降低成本、精简复杂架构,力争削减至少15%(25亿瑞郎)的支出,到2025年将成本降至145亿瑞郎左右。
  方案显示,瑞信的改革计划还包括降低成本、加速成本转型,并已于今年下半年实施,其中包括在今年第四季度裁员约2700名全职员工。瑞信预计到2025年底,集团将有约43000名全职员工,而目前的三季度末为52000名。瑞信还计划同期(截至2025年)削减25亿瑞士法郎的成本,相当于其成本基础的15%。
 
管理视点
 
动荡时期制定战略,需要遵循五个步骤
 
《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10月28日刊发贝恩公司组织及战略实践领导者、得克萨斯州奥斯汀办公室合伙人迈克尔·曼金斯(Michael Mankins),贝恩绩效改善及战略实践领导者、达拉斯办公室合伙人马克·戈特弗雷德松(Mark Gottfredson)联合撰写的文章指出,制定战略时,公司往往难以应对动荡。运用传统的战略规划模型,管理者试图预测市场演化方向和竞争对手的应对方式,制定出为期数年的计划,希望在预测中的未来获得胜利。随后组织就要实行计划。对业绩进行常规监控,表面上是为了让所有人都沿着正确的轨道行进。
  如果市场较为稳定,影响未来增长及利润的主要因素容易预测,上述方法的确会有不错的效果。但现在世界变化如此之快,没有哪家企业能够为将来的所有可能性做好规划。我们认为,企业领导者需要重新考虑动荡时期何谓好的战略,将战略制定视为一个连续的过程,制定出活的、动态的计划。本文阐述了在不确定的环境下如何才能实现理想的成果,并提出已经在多家领先企业发挥过作用的实用战略发展模型。
  连续过程
  戴尔科技(Dell Technologies)就是实现了这一转变的公司之一。2014年,迈克尔·戴尔(Michael Dell)将公司私有化之后不久,公司领导者推出了连续性的制定战略、配置资源的新方法。其核心是“戴尔议程”(Dellagenda),逐一列出为改善公司长期绩效和内在价值亟待解决的战略问题和机会。戴尔高管团队并未制定一套“战略规划”应对议程中的问题,而是为公司各项业务设计了为期数年的展望(multiyearoutlook,简称MYO)。MYO根据领导层已经做出的决策,预测各项业务的绩效轨迹,不包括领导者将来可能做出的决策。
  MYO对比另一套分开制定的多年绩效目标,这套目标与领导层对公司的战略及财务期望挂钩。MYO和这样的期望之间始终会有差距。这是有效的,也是这种方法的基石:戴尔议程使得公司高管关注弥合差距所必要的决策。此外,戴尔议程可以一直使用:一个问题得到有效解决(MYO随之更新,反映出由此获得的绩效保障),就会有另一个亟待解决的新问题提上议程。于是戴尔有了“活的计划”,捕捉所有已经做出的决策,并且关注以决策推进绩效。
  把战略制定当作一个连续的过程,建立动态的计划,让高管能充分利用现有的应对不确定性的工具,实现更灵活的战略和更敏捷的战略制定方法。
  下面详细来看这种新方法的五个步骤,以及每一步如何利用在不确定环境中制定战略的工具。
  设定极端但合理的情景
  采用情景规划的公司,尝试预测政治、经济、技术和社会状况会如何演化,随后建立最佳案例、最坏案例和基本案例情景,权衡其可能性,用于评估战略举措。
  根据我们的经验,以这种方式看待情景,往往会导致公司当前方向上的渐进式思维调整,而非过程中的整体变革,但这种时候需要的通常就是变革。突破性洞见,来源于考察极端但合理的情景。这项分析针对大量可能的结果,目的不是了解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而是寻找新的不同的竞争和取胜方法,考虑到有太多可能的结果,并揭示在大多数情景下应该值得采取的“无悔”行动。
  关注战略决策中的对冲和选项
  不确定的环境里,灵活性十分重要。举个例子,你在出行前预测到了交通拥堵的可能性,或许就会选择绕开高架桥(出入匝道很少),不惜绕远路,以更灵活的路线节省时间。同样,企业领导者可以将灵活性的价值融入战略决策,分析多个选项的利弊对冲。
  实物期权分析,是一种帮助企业更好地发挥这种价值的方法。实物期权代表一项承担部分商业决策的权利而非义务,期权持有者可以推迟进一步投资,等待分析附加信息。基于金融期权定价的技术,让分析师只要有正确的数据,就能将推迟或放弃某项投资的价值量化。21世纪初,实物期权分析被广泛视为一种先进的工具,用于评估自然资源投资、制定新的产品开发计划、分析研发开支、进行收购以及评估技术投资。可惜的是,这种方法从未在战略规划方面得到应用。战略决策者无法足够具体地指定这个模型的参数,因此难以令其结果发挥作用。
  我们认为,公司过早地冷落了实物期权分析,过于关注确定具体实物期权绝对价值的机制,而不是借助这种工具的基本原则理解各种相互冲突的战略选项的相对价值。例如,倘若两个选项都可以解决公司的竞争力问题,但其中一个可以更灵活地转变路线、推迟投资或根据后来得到的更详实的信息重新分配资源,那么在大部分情况下,这个选项的相对价值就更高,应当选择。我们鼓励领导者在评估战略选项时考虑灵活性的价值,虽然灵活性的价值很难评估(也许根本无法评估)。
  战略灵活性有多种来源。一些情况下,新技术可以带来灵活性。例如,很多铁路公司给老化的火车换上新的引擎。燃料价格波动幅度增加,为将来的火车引擎选择燃料成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自2016年起,汽油和天然气价格的差距明显拉开,创造了改用天然气为未来引擎供能的机会。可是,没有人能确定价格差距是会持续还是会变化、是会增大还是缩小。与此同时,引擎技术不断变化,灵活动力成为代替单一燃料引擎的可行选项。单一燃料引擎成本较低,但灵活性显然也低得多。根据铁路的路线结构、顾客群体和战略,新引擎带来的灵活性可以抵消多出来的采购成本。
  实际情况往往更不明确,领导团队必须在多个收益迥然不同、取决于未来如何发展的选项中做决定。高管将灵活性的价值纳入考量,通常能找到可以在保留未来有价值选项的同时对冲赌注的战略。
  锁定投资之前先试验
  亚马逊创始人杰夫·贝索斯(Jeff Bezos)将试验视为创新的关键。亚马逊的很多实验推动了利润丰厚的新业务,如Marketplace、亚马逊网络服务(AWS)和亚马逊高级会员(Prime)。不过,其他表现欠佳的试验项目都被迅速终止:进军多人游戏领域的项目Crucible,与摩根大通、伯克希尔哈撒韦合作的医疗健康业务Haven,还有类似Instagram的购物平台Spark。即便是这些失败的项目,也带来了重要的经验,帮助贝索斯及其团队在将来进行更成功的投资。这种尝试和学习的文化让亚马逊成为世界上最具创新性、最有价值的公司之一。
  领导者应当就试验范围制定具体的指导方针,因为轻率地进行多个小规模试验很快就会降级成多个小额赌注——如前所述,这是一种失败的战略。例如在亚马逊,试验仅限于测试“梦幻般的”创意——客户喜欢,可能发展成很大的业务,可能带来十分强劲的回报,而且很可能长期维持下去。
  Marketplace、AWS和Prime全都符合这些标准。比如会员服务:亚马逊团队没有人能拿出数据证明让顾客付一年订阅费用获取免费送货服务可以回本。试验先是在某几个选定的市场进行,之后扩大到全球,证明这一创意可行。Prime推出15年后的2020年,Prime已经发展成为价值250亿美元的业务。总而言之,小规模试验完全没问题(其实应该鼓励),但每个试验应当与很有前景的项目相关,确保试验值得进行。倘若运用得当,试验可以为大赌注验证可行性。
  找到触发点、信号指标和衡量标准
  选项的价值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行动时机。在赢家能够获得未来大部分利润的领域,领先于竞争对手会有巨大的优势。比如优步(Uber)和Lyft,优步开始提供拼车服务的时机只比Lyft早了18个月,这点先机让优步得以建立可观的优势,获得了拼车市场70%的份额,Lyft自此一直被限制在30%的市场。即使是先行者优势少得多的市场,把握行动时机也很重要。所以,领先企业会找到相应的触发点、信号指标和衡量标准,赶在竞争对手之前察觉变化,充分发挥战略灵活性。
  信号和触发点不会是固定的。这些指标反映的是管理层在特定时间点对于影响公司战略的“已知的未知”的理解程度。随着更多“未知的未知”变成已知,路标和触发点必须进行修改和调整。比如奈飞可能不会提前把迪士尼收购BAMTech当作信号,但必须采取应对措施,否则就有失去主导地位的风险。同样,2022年1月之前,就我们所知几乎没有公司发现俄乌冲突的信号。少数几个根据这一事件迅速调整战略的公司能比其他竞争对手更好地保证员工安全和业务稳定。
  战略必须回应市场和竞争环境中出乎预料的变化。如果环境突然改变,领导者必须用最初制定衡量指标的方式迅速调整要追踪的触发点和信号。公司关注的触发点越贴合当下环境,就越能成功地应对外部冲击。
  提供规范的监督
  大部分公司的绩效监督比天气预报好不到哪里去。领导团队定期(通常是每季度一次)会面,评估各部门绩效,对照之前的计划寻找差异。有时领导者会督促员工提升绩效,还有一些时候只会调整计划弥合差异。这种绩效评估提供不了什么有用的针对未来变化的监督,也无法就公司是否应当考虑改变方向给出有用的指导。
  要想更加适应变化的环境,领导者必须换一种新的绩效评估思维。核心问题不能是“我们过去表现如何”,必须改成“我们是否应当改变方向”。
  回答这个问题,需要更多不同的信息。领导者必须了解实际绩效未能达成计划的根本原因。而且必须准备好应急预案,在市场或竞争环境出现重大变化时可以迅速执行。一些行业领先的公司设定了临界值,将指示信号分为绿、黄、红三种。信号指标超过临界值,预示着方向改变(红)或需要进一步调查(黄)。
  虽然已经有很多有潜力的工具被开发出来应对不确定性,但对于大部分高管而言,这类工具很难长期用于改善决策。要在不确定的时期取胜,需要新的战略发展模型。公司若能迅速行动、采用本文介绍的更加动态的方法,就能取得领先,并在今后几十年里保持领先。死守“先计划再行动”的老方法,可能会落后到再也赶不上来。
 
信息化建设
 
深圳发文推动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
 
  据悉,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新时期促进集成电路产业和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国发〔2020〕8号)、《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印发"十四五"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规划的通知》(工信部规〔2021〕180号)等文件精神,推动深圳市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以及"国际软件名城",近日,深圳市人民政府正式印发《深圳市推动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
  《若干措施》明确了软件产业重点发展方向:
  一是聚力攻坚核心软件。重点支持云计算、物联网、车载、移动终端、嵌入式等操作系统及配套工具集,分布式、混合事务分析处理等数据库,高性能高可靠中间件,数据备份、灾难恢复、工业控制系统防护等安全软件。围绕离散制造业及流程制造业,重点支持计算机辅助设计、科学计算与系统建模仿真、电子设计自动化(EDA)等研发设计类软件,制造执行系统(MES)、分布式控制系统(DCS)、数据采集和监控系统(SCADA)等生产控制类软件。加快可见光通信与光计算、量子信息、脑科学与类脑智能等前沿领域软件技术研发。
  二是强化布局新兴平台软件及行业通用软件。重点支持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5G、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元宇宙等新兴技术平台软件。支持小程序、快应用、低代码、原子化服务等新型轻量化平台发展。面向金融、建筑、能源、交通、口岸、医疗等重点行业,重点支持金融核心业务系统、建筑信息模型和城市信息模型、智慧能源管理、智慧交通管理、智能通关、智慧医疗等应用软件。
  另外,《若干措施》还要求全方位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充分发挥市政府投资引导基金的作用,吸引投资机构、行业领军企业等社会资本投入,成立深圳市工业软件(基础软件)基金。探索研究软件云服务税收优惠政策。将深圳市重点软件企业列为深圳市中小微企业银行贷款风险补偿资金池补偿对象,对其产生的符合条件的贷款项目给予相应标准的风险补偿。落实"星耀鹏城"计划,对完成股改和上市辅导且成功上市的基础软件、工业软件企业和开源商业化软件企业,给予最高不超过400万元资助。建立深圳市重点软件企业与"深i企"、深圳市创业创新金融服务平台对接机制,鼓励金融机构运用知识产权质押、知识产权证券化等融资手段,为软件企业提供优质金融服务。
 
企业信息员园地
 
未来十年工业互联网的展望与建议
 
  特约信息员  王协忠
  未来十年工业互联网平台可能依然处在探索与安装期,但可以确定的是,未来十年一定是一场大交叉、大融合与大协同的盛宴。技术、科学、产业、区域经济、社会间的高度交又带给工业互联网的更大范围的"混合"与"交叉",在大规模的"混合"与"交叉"中、将涌现出更多的新模式、新业态、新现象与新的价值创造方式。主要呈现以下五个方面的特点:
  普惠化——工业数字技术的成本将在末来1——3年迎来戏剧性的下降,中小制造企业将真正享受到与大企业一样的数字红利。
  智能化——"数据+算力+算法"形成的智能决策将渗透到企业的每一个角落。全局的智能决决策能力将让企业得以站在"上帝视角,对企业管理进行系统性优化。
  区域化——区域工业互联网平台崛起。末来每一个带有明显产业集群效应的区域,都将配有一个或多个工业互联网平台,并成为推动区域数字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抓手。
  去中心化——工业有几十个大类,上百个小类,这意味着工业互联网不是一片蓝海,而是一个个垂直领域的"湖",每一片湖都将形成自有的生态体系。
  去边界化——面向未来的创新必须源自更大范围的连接与客户交互。平台的边界广度与跨度决定了新价值网络的规模,以及创造"新物种"的能力。
  根据以上特点,务必以全球视野推进四个方面的协调发展建议:
  第一,聚焦硬核技术,夯实研发基础。在工业互联网建设方面,必须聚焦硬核技术,夯实研发基础,基于原创技术建立一套技术体系,加强长板的同时,要加紧补齐短板,这既要推动产学研融合,也要注重发挥龙头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加强与高校院所等科研机构合作。
  第二,协同发展,关注内需。对于硬核技术来说,做芯片也好,做数据库也好,做操作系统也好,真正强大的是一套完整的技术体系和生态体系,将消费互联网和工业互联网两个轮子的协同力量发挥出来。
  第三,注重跨界人才和新场景,重视运营和生态。工业互联网最为缺失的是复合型的人才,工业互联网需要丰富的是应用场景,场景的丰富程度和应用能力很大程度决定了工业互联网平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作用。工业互联网的发展,不能仅重视建设,还要重视运营和生态体系的维护。相应的,这一特点也对创新的软环境和相应的跨界人才供给提出了新的要求。
  第四,全球视野和区域发展。基础设施的一大功能是互联互通,数字基础设施也可加强全球的互联互通,因此,发展工业互联网需要具备全球视野。从区域发展的角度,通过工业互联网等平台推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推动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以及其他沿海发达城市更早地去实践运用。




          

新枣庄企联三会.jpg

 枣庄企业家     枣庄市企联三会


640.png


地址:山东省枣庄市新城巨山街道武夷山路1866号院内  邮箱:zzqixie@163.com 邮编:277000 电话:0632-8257966
鲁ICP备2021003606号
Copyright©枣庄市企业联合会版权所有 2023-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