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中高层时事解读课2022第11期(总期110期)

部委决策
 
中办国办要求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科技伦理体系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科技伦理治理的意见》(简称《意见》)。《意见》提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科技伦理体系,健全多方参与、协同共治的科技伦理治理体制机制,为增进人类福祉、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有力科技支撑。
  《意见》明确,国家科技伦理委员会负责指导和统筹协调推进全国科技伦理治理体系建设工作,科技部承担国家科技伦理委员会秘书处日常工作。"十四五"期间,重点加强生命科学、医学、人工智能等领域的科技伦理立法研究,及时推动将重要的科技伦理规范上升为国家法律法规。
  《意见》指出,科技伦理是开展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等科技活动需要遵循的价值理念和行为规范,是促进科技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当前,我国科技创新快速发展,面临的科技伦理挑战日益增多,但科技伦理治理仍存在体制机制不健全、制度不完善、领域发展不均衡等问题,已难以适应科技创新发展的现实需要。
  《意见》提出了20字的治理要求,即"伦理先行、依法依规、敏捷治理、立足国情、开放合作"。科技活动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生改善和生态环境保护。科技活动应最大限度避免对人的生命安全、身体健康、精神和心理健康造成伤害或潜在威胁,尊重人格尊严和个人隐私,保障科技活动参与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科技活动应客观评估和审慎对待不确定性和技术应用的风险,力求规避、防范可能引发的风险,防止科技成果误用、滥用,避免危及社会安全、公共安全、生物安全和生态安全。
  对企业主体要求方面,《意见》明确,压实创新主体科技伦理管理主体责任。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医疗卫生机构、企业等单位要履行科技伦理管理主体责任,建立常态化工作机制,加强科技伦理日常管理,主动研判、及时化解本单位科技活动中存在的伦理风险;根据实际情况设立本单位的科技伦理(审查)委员会,并为其独立开展工作提供必要条件。从事生命科学、医学、人工智能等科技活动的单位,研究内容涉及科技伦理敏感领域的,应设立科技伦理(审查)委员会。
  《意见》还要求,财政资金设立的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应加强科技伦理监管,监管全面覆盖指南编制、审批立项、过程管理、结题验收、监督评估等各个环节。加强对国际合作研究活动的科技伦理审查和监管。
提高科技伦理治理法治化水平方面,《意见》明确,"十四五"期间,重点加强生命科学、医学、人工智能等领域的科技伦理立法研究,及时推动将重要的科技伦理规范上升为国家法律法规。
 
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综合施策稳定市场预期 
 
  据悉,国务院总理李克强3月21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实施大规模增值税留抵退税的政策安排,为稳定宏观经济大盘提供强力支撑;部署综合施策稳定市场预期,保持资本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会议指出,针对当前国内外形势新变化,稳定经济运行的政策要抓紧出台实施。今年增值税留抵退税规模约1.5万亿元,这是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对各类市场主体直接高效的纾困措施,是稳增长稳市场主体保就业的关键举措,也是涵养税源、大力改进增值税制度的改革。会议决定,一是对所有行业的小微企业、按一般计税方式纳税的个体工商户退税近1万亿元。其中,存量留抵税额6月底前一次性全额退还,微型企业4月份集中退还,小型企业5、6月份退还;增量留抵税额4月1日起按月全额退还,阶段性取消"连续6个月增量留抵税额大于0、最后一个月增量留抵税额大于50万元"等退税条件。二是对制造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等6个行业企业的存量留抵税额,7月1日开始办理全额退还,年底前完成;增量留抵税额也要从4月1日起按月全额退还。三是中央财政在按现行税制负担50%退税资金的基础上,再通过安排1.2万亿元转移支付资金设立3个专项,支持基层落实退税减税降费和保就业保基本民生等。其中,对新增留抵退税中的地方负担部分,中央财政补助平均超过82%、并向中西部倾斜。会议要求,建立资金预拨机制,逐月预拨、滚动清算,确保地方国库动态存有半个月的退税所需资金。加强资金监管和国库管理,确保退税资金直达市场主体、对地方的补助直达市县基层,对偷税、骗税、骗补等行为坚决打击、严惩不贷。
  会议听取了国务院金融委汇报,指出要高度重视国际形势变化对我国资本市场的影响。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着力办好自己的事,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深化改革开放,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科学有效施策,维护资本市场稳定、保持平稳健康发展。一是加大稳健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坚持不搞"大水漫灌",同时及时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信贷和社会融资适度增长。二是保持政策稳定性,近年来稳定经济运行、激发市场活力的政策要尽可能延续实施,同时开展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防止和纠正出台不利于市场预期的政策。三是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原则,稳妥处理好资本市场运行中的问题,为各类市场主体营造稳定、透明、可预期的发展环境。四是加强部门协同,密切跟踪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未雨绸缪应对新挑战,采取有针对性措施稳定市场预期、提振市场信心。五是继续做好稳外贸稳外资工作,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保持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市场监管总局发布《"十四五"市场监管科技发展规划》
 
  据悉,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科技创新的决策部署和《"十四五"市场监管现代化规划》等有关要求,全面深入推进市场监管科技发展,市场监管总局3月18日发布《"十四五"市场监管科技发展规划》(简称《规划》)。
  根据《规划》,到2025年,较为完善的市场监管科技创新体系基本建立,市场监管战略科技力量进一步加强,市场监管科技创新发展环境不断优化,科技创新支撑市场监管现代化成效显著。
  创新基础更加牢固。争取实现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零的突破",国家科技创新基地达到3-5个。新建国家市场监管重点实验室60个以上、技术创新中心20个以上。建设国家级质量标准实验室10个,新建国家质检中心30个以上,建成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50个以上、国家标准验证点50个以上,新增国家产业计量测试中心10个以上,总局科普基地达到30个。实施总局科技创新人才计划,加大高层次科技人才和国际化科技人才引进力度,培养科技领军人才40 名、青年拔尖人才60 名、重点领域创新团队20个。
  科研攻关实现突破。完成一批市场监管全局性、前瞻性、方向性的基础理论与战略研究成果,取得30个以上市场监管重大关键技术突破,培育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成果3项以上,承担国家科技计划项目(课题)550项以上。建立新一代国家量子计量基标准,量子计量与传感技术取得重要进展;标准数字化技术取得重大突破,研制一批具有引领性的自主技术标准;填补一批民生保障与重要产业领域核心检测技术及安全监管技术空白;研究形成一批认证认可新技术、新方法;突破NQI协同创新和集成应用关键技术50项以上,NQI一体化能力水平显著提升、综合效能充分显现。
  服务效能明显提升。建设全国市场监管大数据中心,逐步实现智慧监管。建设总局科技成果转化基地15个以上,推动100项以上科技成果在市场综合监管和安全监管重点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完善科技成果转化为标准的评价机制和服务体系,促进创新成果产业化应用。健全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加强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和数据资源供给,强化针对中小微企业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建设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平台20个以上,服务中小微企业超过500万家次,助力打造一批具有国际核心竞争力的优势企业。
  国际合作不断深化。国际互认的校准与测量能力(CMC)保持全球前列,我国在国际计量比对方面的贡献率进一步提升,国际法制计量组织证书互认制度在中国的实施稳步推进。互利共赢的国际标准化合作伙伴关系更加密切,国家标准与国际标准关键技术指标的一致性程度大幅提升,国际标准转化率达到 85%以上,我国标准制定透明度和国际化环境持续优化。提升检验检测机构国际竞争力,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检验检测知名品牌。完善认证国际合作互认体系,构建"一带一路"质量认证合作机制,不断提高"中国认证"的国际影响力。推进市场综合监管、安全监管、质量基础设施等领域开展实质性国际科技合作,双边合作机制进一步深化,多边合作取得新突破。
 
最高法发布行政赔偿司法解释
 
  据悉,最高人民法院3月21日发布《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行政赔偿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确保人民法院公正、及时审理行政赔偿案件,实质化解行政赔偿争议。该司法解释自2022年5月1日起施行,最高法1997年发布的相关司法解释同时废止。
  最高法行政审判庭负责人介绍,该司法解释严格落实国家赔偿法和修改后的行政诉讼法的规定,强调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法行使行政职权对其劳动权、相邻权等合法权益造成人身、财产损害的,可以依法提起行政赔偿诉讼。行政机关不仅对作出的行政行为、法律行为违法造成损害要承担行政赔偿责任,对不履行法定职责行为和事实行为违法造成损害的,亦应承担行政赔偿责任。
  据介绍,司法解释科学界定损害赔偿范畴,合理确定"直接损失"的范围,进一步明确财产损害的赔偿标准。其中明确,赔偿金按照损害发生时的市场价格计算损失。市场价格无法确定,或者该价格不足以弥补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损失的,可以采用其他合理方式计算。
  针对司法实践中所占比例较大的违法征收征用土地、房屋导致的行政赔偿案件,司法解释明确,人民法院判决给予被征收人的行政赔偿,不得少于被征收人依法应当获得的安置补偿权益。
  此外,司法解释进一步明确了行政赔偿诉讼中精神损害赔偿的履行方式及判决方式,并规定消除影响、恢复名誉和赔礼道歉的履行方式,可以双方协商,协商不成的,人民法院应当责令被告以适当的方式履行。造成严重后果的,应当判决支付相应的精神损害抚慰金。
  对于行政赔偿请求时效和起诉期限,司法解释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应当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之日起两年内,向赔偿义务机关申请行政赔偿。赔偿义务机关在收到赔偿申请之日起两个月内未作出赔偿决定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依照行政诉讼法的规定提起行政赔偿诉讼。
 
证监会要求一体推进金融反腐和处置金融风险
 
  据悉,中国证监会近日召开2022年全面从严治党暨纪检监察工作会议,要求一体推进金融反腐和处置金融风险,坚决治理政商"旋转门",完善立体化的监督制约机制,深化阳光用权、透明审批,强化重点领域廉政风险防控,提升监督整体质效。
  会议强调,要重点抓好六方面工作:一是强化创新理论武装,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扎实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坚持资本市场正确的发展方向,进一步深化对中国特色现代资本市场发展之路的规律性认识和实践把握。二是坚守主责主业,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维护资本市场平稳运行、推进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等一系列促进高质量发展的决策部署,扎扎实实办好自己的事,以实际行动拥护"两个确立"、践行"两个维护"。三是驰而不息纠"四风"、树新风,深入开展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典型问题专项治理,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着力提升监管服务水平。四是一体推进金融反腐和处置金融风险,坚决治理政商"旋转门"。坚持标本兼治、重在治本。深入推进廉洁文化建设。同步加强行业廉洁从业监管。五是完善立体化的监督制约机制,深化阳光用权、透明审批,强化重点领域廉政风险防控,提升监督整体质效。六是落实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完善干部育选管用机制,树立激励担当作为的鲜明导向,强化对干部的教育管理监督,打造忠诚干净担当的监管干部队伍。
  会议对证监会系统做好2022年纪检监察工作提出明确要求。一是对落实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等重大改革加强监督检查,加强"一把手"和领导班子监督。二是坚持高标准做好纪检监察巡视整改和对会系统巡视整改的重点监督。三是从严纠治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精准整治群众关切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四是保持反腐败工作严的态势,聚焦重点领域强化专项整治和治理。五是以专项监督深化日常监督,优化完善对会机关重点部门、证券交易所和"三委"委员等重点群体的监督检查,加大问责力度。六是进一步强化驻点监督驻巡结合机制的效能,加强对会系统单位纪委的监督和指导,深化与地方纪委监委合作,推动各项监督统筹衔接。
 
财政部证监会要求提升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有效性
 
  3月18日,财政部、证监会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提升上市公司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有效性的通知》。《通知》提出,要重点关注"关键少数"舞弊导致的财务报告重大错报风险,并建立有效的反舞弊机制。实施有效措施,确保上市公司与其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及其关联方不违反法律法规和公司章程干涉上市公司的运作。
  内部控制特别是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是加强财会监督、遏制财务造假、提高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基础。《通知》指出,部分上市公司仍存在对内部控制重视程度不够、内部控制缺陷标准不恰当、内部控制评价和审计未充分发挥应有作用等问题。
  针对当前多发的上市公司财务造假和相关内部控制缺陷,《通知》指出,应提升上市公司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有效性,主要目标是评估和应对为迎合市场预期或特定监管要求、谋取以财务业绩为基础的私人报酬最大化、骗取外部资金、侵占资产、违规担保、内幕交易、操纵市场等动机,对财务报告信息作出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的风险,特别是防范上市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层和实际控制人等"关键少数"的舞弊风险。
  《通知》进一步明确了提升上市公司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有效性的7个重点领域,分别是资金资产活动相关舞弊和错报的风险与控制、收入相关舞弊和错报的风险与控制、成本费用相关舞弊和错报的风险与控制、投资活动相关舞弊和错报的风险与控制、关联交易相关舞弊和错报的风险与控制、重要风险业务和重大风险事件相关的风险与控制、财务报告编制相关的风险与控制。
  其中,资金资产活动相关舞弊和错报的风险与控制方面,要加强资金资产管理舞弊风险评估与控制。一方面,关注为侵占资金资产、粉饰财务报表等目的,伪造、篡改或销毁原始凭证,隐瞒、截留或侵占收入,私签支票,盗用印鉴,违规提现,虚列费用,设账外账、小金库,伪造或篡改银行单据,资产私用,违规担保等相关风险。另一方面,关注不相容岗位的有效分离,资金资产交易真实性,账账、账证、账实一致性等相关内部控制流程和控制措施的有效性。
  《通知》还提出,要加强资金资产活动相关账户及财务报表列报的风险评估与控制。关注货币资金、固定资产、在建工程、存货、无形资产、长期股权投资等报表项目或类别下资金与资产相关账户的发生额、准确性、确认时点、计量金额以及列报风险;关注资金归集管理、银行账户管理、票据管理、支付与授权审批管理、资产管理、坏账管理、担保管理等控制措施的有效性;
  关注违规占用资金的风险,加强对大股东借款、担保、投融资等活动的审核、追踪、预警和披露的控制。
  投资活动相关舞弊和错报的风险与控制方面,要加强投资活动舞弊风险评估与控制。关注为完成业绩对赌、业绩承诺、满足股权激励行权条件、符合市场预期业绩等目的,以投资活动为名进行财务报表粉饰以及其他影响交易真实性、价格公允性的风险;关注对交易标的真实性、交易价格公允性、交易信息披露真实完整性等内部控制流程和控制措施的有效性。
  财务报告编制相关的风险与控制方面,要重点关注"关键少数"舞弊导致的财务报告重大错报风险,并建立有效的反舞弊机制。实施有效措施,确保上市公司与其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及其关联方不违反法律法规和公司章程干涉上市公司的运作;形成有效机制,确保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管理层在决策、执行和监督等方面的分工和制衡,完善公司治理;明确董事会、管理层与相关部门在反舞弊工作中的职责权限,建立舞弊线索的发现、举报、调查、处理、报告和纠正程序,确保举报、投诉渠道通畅。
  《通知》还强调,上市公司作为第一责任人,要确保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有效实施。上市公司应当根据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和通知要求,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科学、客观认定内部控制缺陷,重点对7个领域的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评价,出具年度内部控制评价报告。
  《通知》明确,政府监管部门将形成合力,强化对上市公司和会计师事务所监管。财政部、证监会等监管部门将加强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估和会计师事务所执业质量检查,重点关注上市公司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有效性情况、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情况和内部控制重大缺陷整改情况,加大对财务造假和审计舞弊案例的处罚力度。
 
1.5万亿元留抵退税细节明确
 
  据悉,在国务院作出2022年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安排次日,财政部、税务总局3月22日发文明确政策细节。"政策实施后,所有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以及制造业等六个行业的增量和存量留抵税额问题将得到彻底解决,县区落实新增留抵退税和其他减税降费的实际减收预计能够补齐。"财政部副部长许宏才3月23日在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称。
  中国自2018年起探索建立增值税留抵退税制度,主要针对增量留抵税额。许宏才表示,今年不仅退还2019年4月以后企业新购进设备或投资形成的增量留抵税额,还涉及存量退税,要退还以前年度结存的存量留抵税额,即若干年以来没有通过销项抵扣掉的进项增值税全部可以退还。
  许宏才表示,对于新增留抵退税中的地方负担部分,中央财政补助比例平均超过82%,并向中西部地区倾斜。今年,中央财政在正常的转移支付之外,专门安排支持基层落实减税降费和重点民生等转移支付共1.2万亿元,加上正常的转移支付资金安排,完全能够补齐地方落实退税减税政策的减收部分。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实施新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全年退税减税约2.5万亿元。其中,全年增值税留抵退税规模约1.5万亿元。目前,首批支持小微企业留抵退税的专项转移支付4000亿元已于3月21日下达。
  "2022年大规模留抵退税政策,是实施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的最重要内容。"许宏才表示,通过退给企业实实在在的真金白银,能够直接为企业提供现金流,促进其加快技术改造、设备更新,能够有效提振市场主体信心、增强发展内生动力、推动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大规模的退税,是否会对地方财政造成减收压力?对此,许宏才强调,今年,中央财政在正常的转移支付之外,专门安排支持基层落实减税降费和重点民生等转移支付共1.2万亿元,从总量来看能够支撑地方减收。一次性安排资金和正常的转移支付资金安排相加,预计地方主要是县区落实新增留抵退税和其他减税降费实际的减收完全能够补齐,确保县区财政平稳运行。
  据许宏才介绍,对于新增留抵退税中的地方负担部分,中央财政补助比例平均超过82%,并向中西部地区倾斜。同时,财政部明确了专项资金分配备案、预算下达、资金调拨等管理要求,将专项资金纳入直达资金范围,实行动态监控,既确保及时足额退付留抵退税资金,也防止专项资金闲置挪用。
  此外,国家税务总局副局长王道树还在会上提到,将严密防范和严厉打击骗取增值税留抵退税违法行为。
 
两部门宣布对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免征增值税至年底
 
  3月24日,财政部、税务总局发布《关于对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免征增值税的公告》(下称《公告》),明确自2022年4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适用3%征收率的应税销售收入,免征增值税;适用3%预征率的预缴增值税项目,暂停预缴增值税。
  《公告》同时明确,对《财政部 税务总局关于延续实施应对疫情部分税费优惠政策的公告》第一条规定的税收优惠政策,执行期限延长至2022年3月31日。
  根据此前规定,除湖北省外,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自2020年3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适用3%征收率的应税销售收入,减按1%征收率征收增值税;适用3%预征率的预缴增值税项目,减按1%预征率预缴增值税。湖北省的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自2020年3月1日至5月31日曾适用免征增值税的政策,自2021年4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适用上述减征增值税政策。
  《公告》出台后,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在2021年12月31日前享受到的减征增值税政策将延续至2022年3月31日,与后续免征增值税至2022年12月31日的政策相衔接。
  自年初以来,财税部门已经迅速出台了20多项税费支持政策,尽早让市场主体享受政策红利、提振信心。财政部副部长许宏才在3月23日召开的国新办政策吹风会上表示,实施减税降费是顶住经济下行压力、促进经济平稳健康运行的关键之举,是助力企业应对疫情冲击、促进生产生活稳步复苏的有效保障,是应对困难挑战、复杂多变国际环境的重要抓手,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十四五"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规划方案公布
 
  据悉,应急管理部近日发布《"十四五"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规划方案》(简称《方案》)。《方案》提出,风险隐患叠加并进入集中暴露期,要借助"工业互联网+危化品安全生产",实现对危化品全生命周期和全要素的智能化管理,从根本上提升和保障行业本质安全。
  《方案》认为,"十四五"时期我国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仍处于爬坡过坎、攻坚克难的关键期。原因在于,化工行业高风险性质没有改变,长期快速发展积累的深层次问题尚未根本解决,生产、储存、运输、废弃处置等环节传统风险处于高位,产业转移、老旧装置和新能源、海洋石油、氢能等新兴领域风险突显,风险隐患叠加并进入集中暴露期,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任务艰巨复杂。
  《方案》要求,到2025年,防范化解危险化学品重大安全风险体制机制法制不断健全,安全生产责任体系更加严密,化工园区安全监管责任进一步压实,危险化学品重特大事故得到有效遏制,全国化工、油气和烟花爆竹事故总量以及化工较大事故总量明显下降,建立危险化学品隐患排查治理和预防控制体系。到2035年,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健全明确并得到全面落实,重大安全风险得到有效防控,安全生产进入相对平稳阶段,10万从业人员死亡率达到或接近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安全生产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为了实现以上目标,《方案》在构建危险化学品安全治理体系、实施危险化学品本质安全提升工程、强化相关重点关键领域安全风险防控等方面作出了具体的安排。
  智能化、数字化是《方案》的重点内容。例如,《方案》在提升本质安全水平方面提出了实施"五大工程",其中三条有关数字化。具体而言,一是大型油气储存基地安全防控工程。推动对大型油气储存基地实施设备设施、控制系统升级改造,实现气体检测、视频监控、紧急切断、雷电预警"四个系统"装备率和有效投用率达到100%,外部安全防护距离不足企业清零,推动安全管理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前沿技术试点示范和推广应用。二是危险化学品企业安全改造工程。协同有关部门有序推进城镇人口密集区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搬迁改造,对企业内部不满足要求的平面布局实施改造,持续实施安全仪表系统、自动化控制、工艺优化和技术更新改造,开展安全风险监测预警、罐区仓库智能化信息化管理能力提升改造,推进高危工艺装置现场无人化示范项目。三是"工业互联网+危化安全生产"工程。制定试点建设方案,围绕企业层、化工园区层、政府层,打造若干企业级、行业级、区域级平台,建设一批应用示范工程,推进安全风险管控手段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升级。
 
政策要闻
 
  ▲证监会深入推进基础设施REITs试点
 
  据悉,证监会3月18日表示,证监会正会同相关部委,进一步深入推进基础设施REITs试点。
  一方面,正在研究制定基础设施REITs扩募规则。扩募是REITs产品的重要特性。扩募与首发一样,是REITs市场建设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推出REITs扩募机制,有利于已上市优质运营主体依托市场机制增发份额收购资产,优化投资组合,促进并购活动,更好形成投融资良性循环。目前,证监会正在指导交易所抓紧制定REITs扩募规则,将适时征求市场意见。
  另一方面,抓紧推动保障性租赁住房公募REITs试点项目落地。推进保障性租赁住房REITs项目试点,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住房制度决策部署的有效政策工具,有利于拓宽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资金来源,更好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促进行业向新发展模式转型,实现平稳健康发展。目前,证监会正在会同相关部委研究推动保障性租赁住房REITs试点工作,尽快推动项目落地。
  2021年6月,首批基础设施公募REITs在沪深交易所上市,公募REITs试点正式启动。目前已有11只公募REITs产品上市,市场运行平稳,流动性和价格发现机制总体较好,符合试点预期。
 
▲深交所推减免费用等系列举措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3月18日,深交所发布通知,免收深市上市公司2022年度上市初费、上市年费和股东大会网络投票服务费,以实际行动落实国家减税降费政策要求,支持市场主体应对疫情,加快恢复发展。今年以来,深交所已免收陕西省、河南省和天津市三地上市公司2022年度相关费用。此次扩大减费范围,是深交所全力支持疫情防控和实体经济发展的又一务实举措。
  同时,深交所近期在上市审核、一线监管各条线陆续推出有温度、有弹性的系列监管服务举措,加大对生产经营暂时遇到困难企业的支持力度。在上市审核方面,积极回应市场主体合理诉求,对于中介机构确受疫情影响无法在规定时限内回复审核问询、完成尽职调查等工作的,依申请同意中止审核,给予发行人和中介机构更加充足的时间,准备审核问询相关问题的核查回复。在再融资审核方面,加强与发行人、中介机构线上沟通交流,保障受疫情影响企业再融资审核不断档、服务不打折。创业板小额快速再融资机制继续保持"深圳速度",近期八个小额快速再融资项目从受理至注册生效平均用时仅九个工作日。在公司监管方面,及时了解受疫情影响较重上市公司的困难及诉求,支持上市公司在法定期限内适当延期披露2021年年报,为上市公司线上举办业绩说明会免费提供平台支持服务。在固收业务方面,继续落实疫情防控固收产品相关政策,高效支持疫情防控固收产品快速发行,对因疫情原因无法获得相关签字、盖章的情形,可先由公司债券主承销商或专项计划管理人出具说明,后续及时补充提交签字、盖章文件。
 
  ▲民航局开展行业安全大检查
 
  据悉,民航局3月22日下发通知,要求在前期行业安全督导工作的基础上,立即开展为期2周的行业安全大检查,旨在进一步强化底线思维,加强民用航空领域安全隐患排查,确保航空运行绝对安全,确保人民生命绝对安全。
  此次安全大检查工作将以各单位自查和局方督查相结合,全覆盖、无死角与突出重点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民航局要求,行业各企事业单位要严格落实主体责任,率先开展全面自查。民航各地区管理局要深入开展行业安全大检查,排查隐患,一追到底、整改到位。民航局将继续做好重点安全督导和抽查工作,确保安全大检查取得实效。
  此次安全大检查的范围包括各地区空管局、运输(通用)航空公司、服务保障公司、机场公司、飞行训练机构等。检查工作重点将围绕安全思想认识、专业队伍建设、规章标准执行、安全管理链条、安全保障能力、安全责任落实等开展。
 
国资改革
 
国资委发文深化央企违规经营投资责任追究工作
 
  日前,国务院国资委发布《关于做好2022年中央企业违规经营投资责任追究工作的通知》(简称《通知》)。《通知》明确2022年违规经营投资责任追究工作要求,做实违规问题线索初核工作,严肃查处重大违规问题线索,坚决防止"破窗效应",深化管理提升建议书推广运用,健全完善责任追究工作机制。有效应用监督追责信息系统,各中央企业要于6月底前全面建成监督追责信息系统,并与国资委系统完成对接。
  《通知》指出,在国资委的指导推动和引领示范下,建立了全覆盖的出资人违规责任追究工作体系,切实筑牢国有资产安全防线,以追责促落实、促整改、促发展的监督效能不断增强,为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促进中央企业依法合规经营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但有的中央企业还存在不敢追责、不愿追责、不会追责的"三不"问题,通过责任追究发挥"治已病、防未病"作用还不到位,责任追究队伍的力量配备和业务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通知》明确了指导中央企业扎实做好2022年违规经营投资责任追究工作的重点。其中,特别强调要严肃查处重大违规问题线索。《通知》要求,各中央企业要着力办好党中央、国务院关注和国资委移交的违规问题线索,集中查办中央企业有关综合治理专项行动工作中发现的违规问题,加大对境外违规经营投资问题线索的查处力度,坚决防止"破窗效应"。中央企业集团公司要采取直接核查、联合核查、挂牌督办等方式,强化对所属企业违规责任追究工作的督促指导,重点查处明知故犯、屡查屡犯和长期违规等典型问题线索。
  管理提升建议书作为重点反映企业存在的突出违规问题,深入挖掘违规问题背后的制度缺失和管理漏洞,针对性提出强化管理和制度建设意见建议的载体将进一步推广运用。《通知》要求,2022年,各中央企业将当年办结的一半以上核查项目形成管理提升建议书。
  《通知》还提出,对离职退休人员违规责任追究,损失认定、责任认定工作规范,以及境外、参股、金融类子企业责任追究工作等开展专题研究,做好相关制度机制储备。各中央企业要持续加强监督追责信息系统建设,按照国资监管数字化智能化提升的目标要求,于6月底前全面建成监督追责信息系统,并与国资委系统完成对接。
 
科改示范企业数量增至440家
 
  3月22日,国务院国资委公布最新"科改示范企业"名单。此次入围企业共440家,较首批数量增加一倍多。
  "科改示范行动"指"百户科技型企业深化市场化改革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专项行动",是国务院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小组继国企改革"双百行动""区域性综改试验"后的又一国企改革专项工程,旨在打造一批国有科技型企业改革样板和自主创新尖兵,自2020年4月启动实施。首批正式公布名单中有204户企业完成改革方案备案。
 
自主创新
 
发明专利审查周期减至16.5个月
 
  3月21日,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布《推动知识产权高质量发展年度工作指引(2022)》(以下简称《指引》)。《指引》明确,发明专利审查周期压减至16.5个月,其中高价值专利审查周期压减至13.8个月;商标注册平均审查周期稳定在4个月。
  《指引》提出,到2022年底,知识产权强国建设工作机制进一步健全,进一步激发创新活力,为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撑。
  在知识产权运用方面,《指引》强调,知识产权价值实现渠道进一步畅通,积极稳妥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工作,坚持质量优先、普惠导向,惠及中小企业数量增长10%以上。有效专利产业化率稳步增长。全国专利密集型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GDP)比重稳步提升,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更为突出。
  在知识产权创造方面,《指引》提出,打赢审查提质增效攻坚战,全面完成《提升发明专利审查质量和审查效率专项实施方案(2019-2022年)》既定目标,发明专利审查周期压减至16.5个月,其中高价值专利审查周期压减至13.8个月;商标注册平均审查周期稳定在4个月。
  同时,《指引》提出,"一省一策"建设一批知识产权强省;鼓励省级知识产权局与城市人民政府建立知识产权强市共建机制,高标准建设知识产权强市;在重点发展地区率先打造一批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知识产权强县和园区。
  《指引》要求围绕地理标志立法、数据产权保护等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开展知识产权专题研究,提出相衔接相支撑的政策举措,更好为决策提供参考。加快数据产权、人工智能产出物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研究论证,适应新领域、新业态发展需要。完成专利法实施细则修改和《专利审查指南》适应性修改,落实专利法修改相关部署。加快商标法及其实施条例修改论证,推动解决恶意抢注、大量囤积等突出问题,平衡公共利益,强化使用义务。提出地理标志统一立法的基本框架和主要内容。
  《指引》还提出扩大专利转化专项计划覆盖面,完善实施效果统计,做好绩效指标引导。打造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升级版。完善专利权转让登记制度,修订发布专利实施许可合同备案办法。建立财政资助项目形成专利的声明制度。继续做好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促进知识产权转化运用。积极稳妥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工作,做到扩大规模与防范风险相统一。围绕国家重点产业、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实施一批专利导航项目,完善知识产权支撑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作体系。
  此外,《指引》强调深入推进代理行业"蓝天"专项整治行动,严厉打击违法违规代理行为,加强平台代理机构治理。实施知识产权代理信用评价管理,加强对经营异常和严重违法失信行为的监管,健全行业自律机制。
 
广州资本市场金融科技创新试点落地实施
 
  据悉,广东证监局、广州市地方金融监管局3月20日晚间发布《关于开展广州资本市场金融科技创新试点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即日起正式向机构征集试点项目申报。首批项目遴选征集截止日期为2022年4月15日。
  广州资本市场金融科技创新试点,是继广州获批国家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后,又一项在穗落地的重要金融科技创新试点。
  根据《通知》,此次试点范围涵盖市场核心机构、证券期货经营机构、证券期货服务机构、区域性股权市场运营机构、基金托管机构以及其他中国证监会认可的机构。
  辖区注册登记地或者主要办公地位于广州的试点机构,可以自愿申报参加试点工作。试点机构可以独立申报或多家联合申报。鼓励试点机构与科技企业联合申报;试点机构与科技企业联合申报的,不限定科技企业注册地,且科技企业可作为牵头申报单位。同时建立试点辅导机制,专门面向暂未找到试点机构联合申报试点的科技企业,以帮助科技企业加强对证券期货市场的理解,提升科技企业参与试点工作的便利性。
  申报项目侧重于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对资本市场各类业务的科技赋能,以服务实体经济、提升市场效能、强化合规风控、增强监管能力、保障金融安全为应用导向。
  试点项目实施激励机制,将纳入"广州市数字金融创新案例库",择优推送参与市级、省级乃至国家级的相关创新试点和评选活动等。同时,根据广州区域金融中心建设、金融科技发展、高层次金融人才等相关规定,给予奖励补贴。
  试点也设置了试错和容错机制。试点项目将进行阶段性评估,达到预期效果且未发现明显风险隐患的,可转常规化运营。对未能严格落实试点相关要求、违反试点承诺或借助试点工作从事违法违规活动的机构,视情况暂停或停止试点。同时,创新试点项目在试点期间发生信息安全事件,未造成投资者实际损失或者对投资者损失作出合理补偿,未对证券期货市场平稳运行造成重大影响的,可以从轻或免除对试点机构的处罚措施。
 
节能减排
 
《"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公布
 
  3月22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下称《规划》)。《规划》提出,展望2035年,能源高质量发展取得决定性进展,基本建成现代能源体系。能源安全保障能力大幅提升,绿色生产和消费模式广泛形成,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在2030年达到25%的基础上进一步大幅提高,可再生能源发电成为主体电源,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取得实质性成效,碳排放总量达峰后稳中有降。
  《规划》提出,"十四五"时期现代能源体系建设的主要目标是:能源保障更加安全有力、能源低碳转型成效显著、能源系统效率大幅提高、普遍服务水平持续提升。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五年累计下降18%。单位GDP能耗五年累计下降13.5%。"十四五"期间能源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7%以上,新增关键技术突破领域达到50个左右。人均年生活用电量达到1000千瓦时左右,天然气管网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
  《规划》提出,到2025年,国内能源年综合生产能力达到46亿吨标准煤以上,原油年产量回升并稳定在2亿吨水平,天然气年产量达到2300亿立方米以上,发电装机总容量达到约30亿千瓦;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20%左右,非化石能源发电量比重达到39%左右,电气化水平持续提升,电能占终端用能比重达到30%左右;灵活调节电源占比达到24%左右,电力需求侧响应能力达到最大用电负荷的3%~5%。
  《规划》明确,将重点增强能源供应链稳定性和安全性、加快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优化能源发展布局、提升能源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增强能源治理效能、构建开放共赢能源国际合作新格局。
  在增强能源供应链稳定性和安全性方面,《规划》提出,增强油气供应能力。积极扩大非常规资源勘探开发,加快页岩油、页岩气、煤层气开发力度。石油产量稳中有升,力争2022年回升到2亿吨水平并较长时期稳产。天然气产量快速增长,力争2025年达到2300亿立方米以上。提升天然气储备和调节能力。到2025年,全国集约布局的储气能力达到550亿~600亿立方米,占天然气消费量的比重约13%。
  在加快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方面,《规划》提出,加快发展风电、太阳能发电。开展风电、光伏发电制氢示范。鼓励建设海上风电基地,推进海上风电向深水远岸区域布局。积极发展太阳能热发电。
  《规划》提出,推动电力系统向适应大规模高比例新能源方向演进。
  《规划》还提出,提升终端用能低碳化电气化水平。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占比达20%左右。优化充电基础设施布局,全面推动车桩协同发展,推进电动汽车与智能电网间的能量和信息双向互动,开展光、储、充、换相结合的新型充换电场站试点示范。
  在优化能源发展布局方面,《规划》提出,"十四五"期间,西部清洁能源基地年综合生产能力增加3.5亿吨标准煤以上;东部和中部地区新增非化石能源年生产能力1.5亿吨标准煤以上。
  此外,《规划》还明确一系列电力和油气领域的重点改革任务。包括持续深化电力中长期交易机制建设,丰富交易品种,优化交易组织流程,缩短交易周期,增加交易频次,建立分时段签约交易机制,健全偏差考核机制;稳妥推进电力现货市场建设,推动具备条件的试点地区转入长周期运行,有序扩大现货试点范围;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优化电力市场总体设计,健全多层次统一电力市场体系,探索在南方、长三角、京津冀、东北等地区开展区域电力市场建设试点;放开上游勘查开采市场,全面实施矿业权竞争性出让;深化油气管网改革,推进省级管网运销分离。
 
"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出台
 
  3月21日,国家发改委与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新型储能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技术和基础装备,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支撑,也是催生国内能源新业态、抢占国际战略新高地的重要领域。"《方案》称。
  《方案》提出,到2025年,新型储能由商业化初期步入规模化发展阶段,具备大规模商业化应用条件。其中,电化学储能技术性能进一步提升,系统成本降低30%以上;火电与核电机组抽汽蓄能等依托常规电源的新型储能技术、百兆瓦级压缩空气储能技术实现工程化应用;兆瓦级飞轮储能等机械储能技术逐步成熟;氢储能、热(冷)储能等长时间尺度储能技术取得突破。
  在技术攻关方面,《方案》强调要加大关键技术装备研发力度,推动多元化技术开发。其中包括,开展钠离子电池、新型锂离子电池、铅炭电池、液流电池、压缩空气、氢(氨)储能、热(冷)储能等关键核心技术、装备和集成优化设计研究,集中攻关超导、超级电容等储能技术,研发储备液态金属电池、固态锂离子电池、金属空气电池等新一代高能量密度储能技术。
  《方案》还提出,突破电池本质安全控制、电化学储能系统安全预警、储能电站整体安全性设计等关键技术,支撑大规模储能电站安全运行。
  《实施方案》要求加快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等重点技术的创新示范,以工程实践加速技术迭代和更新,促进成本下降。同时,推动重点区域开展区域性储能示范区建设,结合应用场景积极推动制定差异化政策,在一些创新成果多、体制基础好、改革走在前的地区实现重点突破。此外,吸引更多人才、技术、信息等高端要素向新型储能产业集聚,着力培育和打造储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实施方案》提出,研究建立新型储能价格机制,研究合理的成本分摊和疏导机制。创新新型储能商业模式,探索共享储能、云储能、储能聚合等商业模式应用。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资新型储能项目,建立健全社会资本建设新型储能公平保障机制。
  《实施方案》还列出了"十四五"新型储能区域示范专栏,包括青海省国家储能发展先行示范区重点项目,张家口可再生能源示范区新型储能创新发展,以及在山东、河北、山西、吉林、内蒙古、宁夏等地区开展多种新型储能技术试点示范等。
  根据此前发布的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的《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到2025年,实现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3000万千瓦以上。今年以来,各省市加快推进储能项目的落地,有超过20个省份明确了配套储能设备的配储比例。
 
国家发改委、能源局联合印发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
 
  3月23日,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下称《规划》)。《规划》提出,有序推进氢能多元化应用,包括交通、工业等领域,探索形成商业化发展路径。重点推进氢燃料电池中重型车辆应用,有序拓展氢燃料电池等新能源客、货汽车市场应用空间,不断提升交通领域氢能应用市场规模。
  《规划》明确,氢能是未来国家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用能终端实现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载体。氢能产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重点发展方向。
  《规划》提出,到2025年,基本掌握核心技术和制造工艺,燃料电池车辆保有量约5万辆,部署建设一批加氢站,可再生能源制氢量达到10万吨/年~20万吨/年,实现二氧化碳减排100万吨/年~200万吨/年。到2030年,形成较为完备的氢能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清洁能源制氢及供应体系,有力支撑碳达峰目标实现。到2035年,形成氢能多元应用生态,可再生能源制氢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例明显提升。
  《规划》部署了推动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四项重点任务,分别是系统构建氢能产业创新体系;统筹建设氢能基础设施;有序推进氢能多元化应用,包括交通、工业等领域,探索形成商业化发展路径;建立健全氢能政策和制度保障体系。
  在系统构建氢能产业创新体系方面,《规划》从持续提升关键核心技术水平、着力打造创新支撑平台、推动建设氢能专业人才队伍、积极开展氢能技术创新国际合作等四个方面对氢能产业链创新能力建设进行了部署。其中,《规划》提出,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参与氢能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培育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强的单项冠军企业,促进大中小企业协同创新融通发展。
  "要形成高效完备的产业链,关键是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 发改委高技术司副司长王翔表示,必须坚持创新发展道路,围绕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重大需求,准确把握产业创新发展方向,聚焦短板弱项,适度超前部署一批关键核心技术突破项目,持续加强基础研究、关键技术和颠覆性技术创新,建立健全更加协同高效的创新体系,不断提升氢能产业竞争力和创新力。
  在统筹建设氢能基础设施方面,《规划》提出,因地制宜布局制氢设施。在焦化、氯碱、丙烷脱氢等行业集聚地区,优先利用工业副产氢,鼓励就近消纳,降低工业副产氢供给成本。在风光水电资源丰富地区,开展可再生能源制氢示范,逐步扩大示范规模,探索季节性储能和电网调峰。探索在氢能应用规模较大的地区设立制氢基地。同时,支持开展多种储运方式的探索和实践,逐步构建高密度、轻量化、低成本、多元化的氢能储运体系。
  在推进氢能多元化应用方面,《规划》提出,有序推进交通领域示范应用,重点推进氢燃料电池中重型车辆应用,有序拓展氢燃料电池等新能源客、货汽车市场应用空间,逐步建立燃料电池电动汽车与锂电池纯电动汽车的互补发展模式。积极探索燃料电池在船舶、航空器等领域的应用,推动大型氢能航空器研发,不断提升交通领域氢能应用市场规模。
  《规划》还明确,"十四五"时期将开展氢能产业创新应用示范工程。在交通领域,将在矿区、港口、工业园区等区域探索开展氢燃料电池货车运输示范应用。在有条件的地方,可在城市公交车、物流配送车、环卫车等公共服务领域,试点应用燃料电池商用车。探索氢燃料电池在船舶、航空器等领域的示范应用。
  在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欧阳明高看来,我国北部、东北部、西北部地区的燃料电池汽车具有较大的市场应用潜能,原因是这些地区冬季温度低,影响动力电池出力。相比之下,燃料电池受温度影响较小,电池余热可灵活转化利用,并且这些地区可再生能源资源较为丰富,由可再生能源制取的清洁低碳氢能供应能力强。
  为确保政策顺利实施,《规划》还明确,将强化财政金融支持。发挥好中央预算内投资引导作用,支持氢能相关产业发展。加强金融支持,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按照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性原则支持氢能产业发展。鼓励产业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等按照市场化原则支持氢能创新型企业,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支持符合条件的氢能企业在科创板、创业板等注册上市融资。
  根据中国氢能联盟此前预计,到2030年,中国氢气需求量将达到3500万吨,在终端能源体系中占比5%。到2050年氢能将在中国终端能源体系中占比至少达到10%,氢气需求量接近6000万吨,可减排约7亿吨二氧化碳,产业链年产值约12万亿元。
  中信证券预计,燃料电池车2022年新增量有望达到8000辆~10000辆的水平,其中氢能重卡无论是在补贴金额还是在应用场景上都有明显的推广优势。预计2022年氢能重卡车销量将达到3500辆。此外,制氢、电解槽及储能、运输、加氢产业链设备出货量也将随车辆放量而加速。预计2022年电解槽设备销量或突破1GW,对应市场规模在30亿元~50亿元。
 
河北出台措施推进地热能科学有序开发利用
 
  据悉,河北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等9部门日前联合印发《关于促进全省地热能开发利用的实施意见》(简称《意见》),提出以增加可再生能源供应、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实现可持续发展为导向,深入开展地热资源勘查,因地制宜推进地热能项目建设,规范和简化管理流程,建立完善信息统计和监测体系,促进全省地热能科学有序、清洁高效开发利用。
  地热能是一种分布广泛、稳定可靠的可再生能源,是实施清洁能源替代的重要途径。《意见》提出实施5项主要任务,推进地热能开发利用。
  具体而言,一是深化地热能资源勘查开发工作。组织开展地热资源调查评价,重点对平原区37个基岩热储地热远景区、山区对流型地热田和盆地型地热异常区开展地热资源调查评价,同步在环渤海等地热资源丰富地区组织开展干热岩勘查工作。二是积极推进浅层地热能利用。按照省政府公布的地下水超采区、限制开采区和禁止开采区范围和有关规定,结合供暖(制冷)需求因地制宜推进浅层地热能利用,建设浅层地热能集群化利用示范区。对供暖(供冷)需求集中程度不高的农村地区,在满足土壤热平衡情况下,推行地埋管地源热泵供暖(供冷)。对供暖(供冷)需求集中程度较高的城郊地区,在水文、地质条件适宜、符合地下水资源保护要求的条件下,按照同一含水层取水等量回灌、且不对地下水造成污染的方式,稳妥发展地下水源热泵供暖(供冷)。对已经建成投用的逐步有序改造提升。三是稳步推进中深层地热能供暖。在进行资源评估、环境影响评价和经济性测算的基础上,鼓励采用"密封式、无干扰井下换热"(取热不取水)技术开发利用地热能资源;在充分论证基础上,有序采取"取热不耗水、全部同层回灌"技术,分区开发利用地热能资源。稳步开展中深层地热资源集中利用示范工作,探索有利于地热能开发利用的新型管理技术和市场运营模式,推进区块整体开发方式地热能供暖,禁止采用尾水直排方式开发利用地热能。四是推动地热能开发利用产业化发展。积极推动地热能在供暖(制冷)、旅游、医疗康养、生态农业、工业等方面的应用,纵向延伸地热能产业链,实现地热资源梯级开发、集约化利用。横向拓展地热能产业链,鼓励地热能开发运营与数字化、智能化发展相结合,倡导"地热能+"模式,推广地热能与太阳能等其他可再生能源形成多能互补的能源供给方式,发展地热能利用装备制造、监测服务等关联产业,助推地热能产业规模化发展。五是加大科技攻关力度。加快开展地热尾水回灌及监测技术研究,提高地热水同层回灌率。加强地热开发利用关键技术和核心装备的科研攻关,重点开展深部地热钻井工艺、高温地热动态监测等关键技术研发。开展水热均衡研究,重点研究回灌对地温场的影响,为地热资源可持续高效利用保驾护航。
 
河北公布2022年建筑节能与科技工作要点
 
  日前,河北省住建厅印发《2022年全省建筑节能与科技工作要点》(简称《工作要点》),提出今年河北省将新开工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面积176万平方米,城镇新建建筑中绿色建筑占比达到92%以上,城镇新开工建筑中装配式建筑占比达到26%以上。
  《工作要点》提出,推进建筑绿色低碳发展。落实项目谋划、用地保障、激励措施、人才支撑等支持政策,政府投资或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办公、学校、医院等公共建筑,优先按照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建设。推进星级绿色建筑建设,新建绿色建筑中星级绿色建筑占比达到20%以上。执行《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通用规范》,将城镇公共建筑节能标准由65%提升至72%。因地制宜推进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加强工作统筹,有序推进既有民用建筑节能改造工作。
  《工作要点》提出,大力实施建设科技创新。围绕城市更新和品质提升、城市安全与防灾减灾、智能建造和新型建筑工业化、城乡建设领域绿色低碳发展等方面,开展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完成20项以上高水平科研成果。通过"技术+工程"的组织实施模式,抓好住建部建筑业10项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开展绿色低碳、品质提升和智能化技术应用等建设科技示范,重点完成20项示范工程建设。加快推进城市信息模型CIM基础平台建设,研究制定省级CIM建设方案。
  《工作要点》提出,推进装配式建筑发展和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各地夯实装配式建筑产业发展基础,培育3至4家省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制定《河北省推进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工作方案》和《河北省建筑垃圾再生产品目录》,加大建筑垃圾再生产品推广应用力度,抓好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项目建设。
 
河北发文指导屋顶分布式光伏建设
 
  日前,河北省能源局出台《屋顶分布式光伏建设指导规范(试行)》(简称《指导规范》),规范屋顶分布式光伏建设行为,促进全省屋顶分布式光伏安全、有序、高质量发展,保障人身、设备、电网安全。
  《指导规范》规定了屋顶分布式光伏项目工作流程、规划要求、项目立项、本体设计、接网设计、工程建设、并网调试、工程验收、调控与保护、运行维护、交易结算、用电监察、项目评价等应遵循的基本要求。《指导规范》所提到的屋顶分布式光伏项目主要指利用工业园区、企业厂房、物流仓储基地、公共建筑、交通设施和居民住宅等建筑物屋顶建设的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适用于接入35千伏及以下电压等级的屋顶分布式光伏建设。
  《指导规范》明确,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建设应符合城乡总体规划,并与周边建筑(景观)相协调,综合考虑环境气象条件、建筑条件、运输与施工条件等因素,满足安全可靠、经济适用、环保美观、施工方便、便于系统运行维护和检查等要求。各地要就近消纳、就地平衡,避免远距离、跨区域送电,与开发区域内电网建设发展、用电负荷增长相协调。采用可靠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各设备的生产、设计、制造、安装、使用、检测、维修、改造和报废,应当符合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屋顶分布式光伏所依托的建筑物应该具有合法性,严禁依附违章建筑物建设;分布式光伏依托的住宅应具有不动产权证明或乡镇及以上政府出具的房屋证明。对于居民用户,若屋顶面积受限,也可利用户内闲置用地建设分布式光伏。
 
河南省今年年底半数规上工业企业要实现研发覆盖
 
  据悉,"推进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是河南省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3月18日,省工信厅、省教育厅、省科技厅联合召开2022年产学研对接合作会议,部署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任务,确保今年年底河南省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覆盖率达50%以上。
  省工信厅有关负责人指出,各级工信部门要依托"万人助万企"活动,围绕企业研发需求,推进产学研合作,确保3月底实现企业研发机构与高校、院所"一对一"对接;对已开展产学研合作的企业,要深化与省内高校、科研院所合作,进一步提高企业研发水平、竞争实力,为高校、科研院所提供实战化场景,双向赋能、合作共赢。
  高校是原始创新的重要策源地。省教育厅有关负责人在会上说,全省高校都要参与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要把参与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与企业共建研发中心(平台)纳入"能力作风建设年"活动内容,共同探索"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我们还将建立高校参与企业研发活动长效机制,常态化开展高校技术成果和企业研发需求信息入库工作,实现科技人员与市场、科技成果与企业需求即时双向对接,'订单式'研发。"
  会上,省科技厅发布了可提供研发资源的296家科研院所名单,以及211项可转化的科技成果,涵盖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等。这些成果均为近五年内获得,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和成熟度,符合河南省产业发展需求,预期转化后将产生明显经济、社会效益。
 
2022年江苏将对500余家重点排放单位进行碳核查
 
  据悉,江苏省生态环境厅3月23日披露,江苏今年将对500余家重点排放单位进行核查,涉及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造纸、电力、航空等行业,目的是掌握重点企业年度碳排放量,科学确定碳配额。
  据了解,江苏生态环境部门将实施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推进碳排放权交易等6大类48个具体任务,推进全省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根据计划,江苏今年还将选取15个重点企业开展碳排放监测,逐步构建重点行业碳排放监测技术体系,更好地指导企业参与全国碳市场交易。
 
海南出台实施方案严格能效约束推动节能降碳
 
  据悉,海南省发改委近日联合多部门出台《严格能效约束推动海南省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技术改造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针对海南省炼油、乙烯、水泥、平板玻璃、化肥等五大行业和数据中心,开展严格能效约束推动节能降碳行动。计划到2025年,全省重点领域能效全部达到基准水平,达到标杆水平的企业数量比例超过30%。
  《方案》指出,全省以重点领域节能降碳行动技术改造为契机,加快政策配套,逐步建立完善重点领域绿色发展体系,推动"五行业一中心"节能水平显著提升、碳排放强度明显降低、绿色发展能力持续增强。
  重点任务包括:建立企业改造清单、引导企业技术改造、推进落后产能退出、推动产业集聚协同、加强低碳技术创新研发与应用、加大财税金融支持、推动数据中心绿色发展。
  建立企业改造清单方面,省发展改革委将于今年4月对全省"五行业一中心"能效水平组织开展摸底调查,逐一登记造册。5月组织能效核查。6月将联合多部门组织企业申辩和专家评审,能效达到标杆水平和低于基准水平的企业,分别列入能效先进和落后清单,经省级有关部门联合会审后向社会公开、接受监督。
  引导企业技术改造方面,海南省计划到2025年底前,对于能效介于本行业标杆水平和基准水平之间的项目(装置),经科学论证,通过节能技改措施能达到标杆水平的项目(装置),鼓励结合检修等时机参考标杆水平要求实施改造升级,并明确改造升级时限(一般不超过3年),力争达到能效标杆水平。
  对拒不整改或因企业主观原因整改不到位的,进行通报批评,约谈问责,并在评优等方面加以限制。对于能效低于本行业基准水平的项目(装置),严格对照标准要求,督促具备改造条件的尽快实施改造,做到能改尽改,明确淘汰期限(一般不超过3年),对未能按期改造升级的项目(装置)依法依规关停退出。对于新建项目(装置),一律按照标杆水平引导建设。
  此外,海南省将鼓励重点行业利用绿色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实现节能降耗。优先按需求在海口、三亚、澄迈等重点地区布局大型数据中心,其他市县充分利用运营商云网一体化资源,建设小型数据中心。
 
欧洲多国调整政策加大核电应用
 
  据报道,由于担忧俄乌冲突持续影响能源市场,欧洲多国愈发倚重核电,英国、比利时等国官员纷纷表示将调整政策加大对核电发展。
  英国首相约翰逊3月21日召集核电行业代表时表示,他对英国核电行业发展的缓慢步伐感到"极度沮丧",英国目标到2050年将核电比重占据发电量的25%。
  比利时上周(3月14日-20日)宣布,将2025年废除核能的计划延后十年,主因是俄乌克冲突导致能源价格大幅攀升,打乱了能源供应。
  比利时政府同意将港口城市安特卫普附近的杜尔核电厂4号反应炉与列日附近提昂格核电厂3号反应炉的运转年限,延长到2035年。
  比利时总理德克罗表示,联邦政府已决定采取必要步骤,将两座核反应炉的服役年限延长十年。比利时能源部预定3月底前提出草案,并计划投入11亿欧元(约12亿美元),资助能源转型。
  比利时逐步淘汰核能的承诺已于2003年写入法律,最初是预定转向依赖天然气,计划要在布鲁塞尔北方兴建一座天然气火力发电厂。
  法国2个月宣布重新发展核电计划,将新建6座新型欧洲压水核反应堆,预计第1座将在2035年投入使用。同时研究再修建8座核反应堆的可行性计划,并且要在保证安全性基础上,将现有核反应堆的使用年限都提升到50年以上,只要安全条件允许,法将不再关闭现有核反应堆。
  2021年12月,荷兰提出核能可有效补充太阳能、风能和地热能,通过核电站建设,减少天然气进口依赖,计划新建两座核电站,并让现有核电站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运行更长时间,同时2025年前将为新核电站建设提供5亿欧元财政支持。
  与此同时,欧洲最大经济体德国也出现应重新思考淘汰核能的声浪。
  自俄乌冲突升级以来,铀的价格已经上涨了约40%,处于11年来的高位。虽然冲突并未直接影响到铀的供应,但业内人士指出,欧洲为摆脱对俄罗斯油气的依赖,开始重新考虑转向核电,从而促进了铀价大涨。
  铀是用于产生核能的重要原料,根据核燃料咨询公司UxC的数据,铀价近期已攀升至约每磅60美元,创下自2011年3月以来的最高水平。在今年2月24日俄乌冲突升级以前,铀的价格一直维持在43美元左右。
  UxC总裁汉泽指出,俄乌冲突不会立即产生影响,因为没人会在一夜之间建立新的核反应堆,以弥补石油或天然气的缺口。然而,有迹象表明,一些欧洲国家可能会改变对核能的立场,延长现有核反应堆的使用时间,或者更早地建设新反应堆,因为他们希望摆脱对俄罗斯油气的依赖,实现能源结构多样化。
  欧盟统计局2022年数据显示,包括法、德在内的欧盟13个成员国建有核电站,核能发电量约占欧盟总发电量的25%。欧盟运行中的核反应堆共计109个,其中最大的核电生产国为法国,其核能发电量约占欧盟核能总发电量的52%;其次为德国、西班牙和瑞典,上述四国核能发电量共占欧盟核能总发电量的四分之三以上。中东欧的斯洛伐克、匈牙利、保加利亚和捷克等国也都建有核电站。
 
劳动用工
 
五部门部署做好脱贫人口稳岗就业工作
 
  近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联合印发《关于做好2022年脱贫人口稳岗就业工作的通知》(简称"通知"),进一步部署做好脱贫人口稳岗就业工作。
  通知提出,要按照稳存量、扩增量、提质量的要求,推动全国脱贫人口(含防止返贫监测对象)务工规模不低于3000万人,将160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和易地搬迁集中安置区作为重点地区,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失业返贫的底线。
  通知明确三项重点工作。一是深化劳务协作。健全东西部劳务协作和省内劳务协作机制,丰富拓展东西部人员输出、技能培训、权益保障、产业援建等协作内容,促进脱贫人口外出务工,努力将脱贫人口稳在企业、稳在岗位。二是促进就地就近就业。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支持的优势特色产业项目,优先吸纳脱贫人口就业;加大以工代赈实施力度,提高以工代赈项目劳务报酬占比,动员脱贫人口参与项目建设;推动就业帮扶车间健康发展、壮大升级,对就业帮扶车间吸纳脱贫人口给予奖补;依托乡村建设行动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等,统筹用好各类乡村公益性岗位,托底安置其中符合就业困难人员条件的弱劳力、半劳力和无法外出、无业可就的脱贫人口。三是组织开展"雨露计划+"就业促进专项行动。引导脱贫家庭(含防止返贫监测对象家庭)新成长劳动力接受中、高等职业院校和技术院校教育,发挥建筑、物流、电力等劳动密集型行业的作用,促进雨露计划毕业生实现就业。
  通知强调,各地要进一步加大对脱贫人口就业帮扶的政策扶持力度,压实各方责任,凝聚多方合力,加强考核督促,营造良好氛围,高质量完成脱贫人口稳岗就业各项任务,助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全国将开展高校书记校长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
 
  据悉,教育部日前决定开展全国高校书记校长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以下简称"专项行动"),要求充分调动校友等各方面资源,主动走进园区、行业、企业,通过走访与相关单位建立就业合作渠道,努力为毕业生挖掘更多岗位资源。
  教育部指出,2022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首次突破千万,受新冠肺炎疫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等多重因素影响,就业形势严峻复杂。行动参与者包括全国高校党委书记、校(院)长,以及校级领导班子成员,以就业去向落实率低于当地平均水平的高校为重点。教育部要求,高校书记、校(院)长正职拜访用人单位原则上不少于100家;就业去向落实率低于当地平均水平的高校,校领导班子新开拓用人单位不少于100家。
  教育部提出,高校在努力为毕业生挖掘更多岗位资源,提供更多优质和精准就业信息的同时,还要建立一批毕业生就业实习实践基地,为毕业生创造更多实习和就业机会。各高校还应开展毕业生就业状况跟踪调查,了解毕业生的工作、生活和发展情况,听取毕业生对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建议,不断改进就业指导服务的方式方法;深入了解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以及在思想道德品质、职业素养、专业能力等方面的反馈意见,推动学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专家论坛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特质与世界意义
 
人民日报3月25日刊发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黄群慧、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杨虎涛联合撰写的文章指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形成和拓展,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破除了“现代化就是西方化”的迷思,对中国和世界都具有重大价值和意义。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指出:“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人类现代化史上的伟大创造,破解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诸多难题。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形成和拓展,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破除了“现代化就是西方化”的迷思,不仅对中国,而且对世界都具有重大价值和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下,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深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对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作出了新贡献。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论述,需要深入理解和把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特质和世界意义。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特质
  对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形成过程中所体现的特质,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和把握。
  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经济史和经济思想史的考察表明:对于后发国家而言,一个积极有为、坚强有力的执政党是实现经济赶超的关键。这同样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形成和拓展的关键。在现代化进程中,执政党的重要作用是领导人民构建后发国家所不具备但却是实现经济赶超所必备的基础和条件,包括基础设施、法律制度、产业政策、教育培训等。中国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探索的过程中,内外部约束条件一直处于动态变化中。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面对复杂多变的内外部环境,我国科学制订、不断完善短、中期现代化目标,坚持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长期目标不动摇,充分发掘潜力、抓住机遇,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这个过程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远见卓识和坚强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彰显了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和勇于自我革命的鲜明品格。回顾中国现代化的探索和实践可以发现,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再到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如果没有具有坚定而崇高的理想信念、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中国共产党,就无法在复杂、艰苦、多变的环境中实现社会凝聚和社会动员,也很难始终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更无法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世界历史上,只有像中国共产党这样经过历史和人民选择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才能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因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也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得以形成和拓展的根本保证。
  坚持独立自主。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走自己的路,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立足点,更是党百年奋斗得出的历史结论。”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把“坚持独立自主”作为党百年奋斗的十条历史经验之一。坚持独立自主,是我们党领导人民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一个显著特征。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历史充分证明,在西方发达国家先行构建和主导的世界政治经济体系中,后发国家要实现现代化绝非易事。一些后发国家付出丧失独立性的代价谋求依附性发展,结果却陷入各种发展“陷阱”。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党领导人民坚持独立自主、团结奋斗的结果,适合中国国情,符合中国实际。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我国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当前,世界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指出构建新发展格局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进一步明确了新发展阶段我国经济现代化的路径选择,对于推动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促进世界经济繁荣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坚持并联式叠加发展。尽管现代化不只是工业化和经济发展,但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无疑是现代化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和基础支撑。从世界范围看,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后发国家,通过工业化驱动现代化都是必然的路径选择。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第一个五年计划的156项重点工程,到改革开放以来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业化始终是我国现代化的主要基础和动力。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这是对现代化理论的一个重大创新,表明我们党对现代化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刻、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认识愈益清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现代化同西方发达国家有很大不同。西方发达国家是一个‘串联式’的发展过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顺序发展,发展到目前水平用了二百多年时间。我们要后来居上,把‘失去的二百年’找回来,决定了我国发展必然是一个‘并联式’的过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是叠加发展的。”并联式叠加发展的现代化思想和实践,带来了我国生产力大发展。1952年,我国GDP仅为679.1亿元,人均GDP仅为119元;2021年我国GDP突破110万亿元,人均GDP突破1.2万美元。改革开放以来,在1978年到2020年的42年里,我国GDP年均增速达到9.2%。一个在一穷二白、人口众多的基础上起步的发展中国家,在如此短的时间里实现如此持续稳定的快速发展,无疑是世界现代化史上的一个奇迹。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世界意义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形成和拓展,不仅对中国,而且对世界都具有重大意义。
  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摒弃了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两极分化的现代化、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老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证明:现代化道路并没有固定模式,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不能削足适履。发展中国家要坚定自己的现代化目标,结合本国国情积极探索自己的现代化道路。落后的发展现状与发展愿景之间的巨大差距,只应作为推进国家现代化的强烈意愿和动力源泉,绝不应成为放弃独立自主的理由。发展中国家将强烈的现代化意愿转化成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效果,需要有一个坚强有力、能够始终代表人民利益的执政党。在这样的执政党领导下,才能在长期赶超过程中始终凝聚人民共识、代表人民利益,锲而不舍地追求现代化目标。
  科学回答了社会主义国家如何实现现代化的重大命题。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目的不同,现代化的特征和背后的逻辑也存在很大差异。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服从于资本逻辑,缓解资本积累矛盾、满足资本增殖诉求是根本性和决定性的力量。与之根本不同,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导向,以造福人民为目的,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为了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我们创造性地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既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既充分发挥资本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又防止资本野蛮生长、违背社会主义生产目的。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为了增进人民福祉、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我们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为人民谋幸福的着力点,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中国式现代化充分彰显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科学回答了社会主义国家如何实现现代化的重大命题。
  推动人类进步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成功探索,使中国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展望未来,我国将在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将使人类现代化的总人口规模增加十多亿。十多亿人口整体迈入现代化社会,这无疑是对人类进步事业作出的巨大贡献。中国式现代化是开放的现代化,是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和人类社会进步方向的现代化。作为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中国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方向发展的重要力量。在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中国始终积极承担责任,为世界经济稳定发展贡献力量。无论是在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中,还是当人类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时,中国都充分发挥了压舱石、稳定器、增长引擎的重要作用,为世界经济繁荣稳定作出了巨大贡献。全球发展倡议的提出、共建“一带一路”的倡导和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承诺和行动,体现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动担当和博大胸怀。
 
如何理解“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
 
光明日报3月25日刊发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天津师范大学基地研究员秦龙、吉瑞霞联合撰写的文章指出,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主旋律,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这不但凸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性质,体现了党的初心使命,也丰富了人类现代化的内涵,昭示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价值追求。
  一、过去200多年来,“西方化”几乎是“现代化”的代名词,西方先行者的现代化经验成为亨廷顿、福山等一些学者认为的现代化“模板”和很多发展中国家照抄的“范本”。然而在人类现代化的进程中,不仅鲜有后发国家成功复制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案例,甚至连一些发达国家自身也逐步落入阶级对立严重、经济发展停滞、社会矛盾丛生的“怪圈”。其重要原因就在于,西方现代化是资本主导的、少数人的、物的现代化。以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重要特征的中国式现代化,破除西方强加给全世界的现代化“定理”,为人类发展道路提供了全新选择。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以人民立场摒弃资本立场的现代化。西方现代化的历史也是西方资本主义发展扩张的历史。发轫于18世纪末期的大机器生产,在造就资本主义这种新的生产方式的同时,推动西方国家从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迈向生产工业化、市场自由化和政治民主化,实现了由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的根本转型。西方现代化的资本主义“基因”,决定了它在各个领域必然秉持资本立场、遵循资本逻辑。虽然可以伪装出“普遍利益”的外表,但其本质不外是资产者为了保障自身财产和利益所必然要采取的一种形式,只能是资产阶级而不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致力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坚持民生为本、民利为先、民富为要、民享为重。这与披着华丽“人民”外衣实质却为统治阶级服务的西方现代化形成鲜明对照。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以全体共富取代两极分化的现代化。富裕是现代化的指向目标,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的重要区别就在于是所有人共富还是少数人独富。生产资料私有制特别是资本与劳动的对立,决定了西方资本主义的现代化只能通过剥削、压迫本国以及外国人民的手段达到最大限度榨取剩余价值的目的。无论是在近代大工业生产下,还是在现代以信息化、智能化等为标志的社会化大生产下,财富都会从劳动者流向资本家,致使“在一极是财富的积累,同时在另一极,即在把自己的产品作为资本来生产的阶级方面,是贫困、劳动折磨、受奴役、无知、粗野和道德堕落的积累”,甚至随着西方现代化带来的社会生产力越是发展,这种贫富差距就越是加深。而作为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内在规定,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西方现代化下财富向少数人集中的“宿命”,为解决财富鸿沟、中等收入陷阱等问题提供了智慧方案。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以人的全面富裕超越物的片面富裕的现代化。现代化归根结底是人的现代化。宣扬自由主义、完全市场化的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虽然创造了比过去一切世代总和还要多的生产力,却也造成作为主体的人和作为客体的物的倒置。工业革命以来,商品拜物、资本拜物等粉墨登场,享乐主义、物质主义等大行其道,根源无外于此。马克思指出,“这个媒介富到什么程度,作为人的人,即同这个媒介相脱离的人也就穷到什么程度”。以物的现代化为核心的西方现代化,形成了物质丰裕却精神贫瘠的“单向度的人”。作为以人的现代化为核心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兼顾人的尺度和物的尺度、“富口袋”和“富脑袋”,克服了西方现代化下人成为“现代文明的囚徒”的内在弊病,避免了在现代化过程中人被放逐为“大地上的异乡人”。
  二、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我国已经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再到全面小康的历史跨越,创造了人类现代化历史上的奇迹。究其根本,就是在党的领导下走出了一条适合自己的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之路。新的赶考路上,要坚持好这条道路,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坚持做大“蛋糕”和分好“蛋糕”相统一,在夯实基础、合理分配中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关键在一手抓发展,做大“蛋糕”,打牢共同富裕的基础条件;一手抓分配,分好“蛋糕”,把稳共同富裕的正确方向。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提升发展的能力、潜力和实力。必须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形成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分配结构,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坚持人人参与和人人享有相统一,在共同奋斗、共同分享中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现代化,必须最大限度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只有在人民各尽其能的共建和各得其所的共享中才能实现。必须坚持一切依靠人民,创造更好增强人民发展能力、提升人民发展素质的条件,创造更多充分发挥人民首创精神、奋斗精神的机会,在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中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必须坚持一切为了人民,着眼创造更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加强体制机制、制度政策系统谋划,让人民有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坚持统筹协调和循序渐进相统一,在总体共进、差别有序中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我们要实现14亿多人共同富裕,不是所有人都同时富裕,也不是所有地区同时达到一个富裕水准,不同人群不仅实现富裕的程度有高有低,时间上也会有先有后,不同地区富裕程度还会存在一定差异,不可能齐头并进,而是一个在动态中向前发展的过程。既要统筹协调以缩小差距,坚决防止两极分化,又要循序渐进以逐次推开,不搞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突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必须坚持所有人都富裕的宗旨要求,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规范调节收入分配秩序,脚踏实地、久久为功,提高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包容性,在持续推动中不断取得成效。
 
中小企业
 
两部门宣布进一步实施小微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
 
  3月18日,财政部、税务总局发布"关于进一步实施小微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的公告"。公告称,对小型微利企业年应纳税所得额超过100万元但不超过300万元的部分,减按25%计入应纳税所得额,按20%的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
  本公告所称小型微利企业,是指从事国家非限制和禁止行业,且同时符合年度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300万元、从业人数不超过300人、资产总额不超过5000万元等三个条件的企业。
 
财政部进一步加大小微企业增值税期末留抵退税政策力度
 
  据悉,为支持小微企业和制造业等行业发展,提振市场主体信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3月22日,财政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大增值税期末留抵退税政策实施力度的公告》(以下简称《公告》),明确将先进制造业按月全额退还增值税增量留抵税额政策范围扩大至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含个体工商户),并一次性退还小微企业存量留抵税额。
  《公告》指出,加大"制造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和"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值税期末留抵退税政策力度,将先进制造业按月全额退还增值税增量留抵税额政策范围扩大至符合条件的制造业等行业企业(含个体工商户),并一次性退还制造业等行业企业存量留抵税额。
  《公告》要求,各级财政和税务部门务必高度重视留抵退税工作,摸清底数、周密筹划、加强宣传、密切协作、统筹推进,并分别于2022年4月30日、6月30日、9月30日、12月31日前,在纳税人自愿申请的基础上,集中退还微型、小型、中型、大型企业存量留抵税额。税务部门结合纳税人留抵退税申请情况,规范高效便捷地为纳税人办理留抵退税。
 
刘元春:什么样的方法能更好地救助中小企业
 
  北京日报3月21日刊发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撰写的文章指出,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把稳增长放在更突出的位置,并用大量篇幅讲了就业的问题。"稳就业"是"稳经济"和"稳社会"的关键枢纽。当前,在"稳就业"方面面临一系列的问题:第一,传统的稳增长目标与稳就业目标出现了一些偏差。简单的GDP增速达标不意味着就业率的达标,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GDP就业弹性在逐年下降。增长主要体现在技术进步、产业升级以及技术对于劳动力的替代上,从而导致增长带来的就业并没有特别多,所以就业的压力是在于经济复苏与就业复苏的不匹配上。第二,就业是一个旧问题,但是现在对就业率有了一个新统计,如弹性就业被纳入就业范畴。在新业态新技术的推动下,弹性就业形势在疫情期间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导致就业问题更加复杂和严峻。如何在新的统计口径里正确认识就业问题和相应政策,这就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
  中小企业是"稳就业"的主体,中小企业稳,就业就稳。目前世界上中小企业所解决的就业占全球就业量的70%以上。我国1.4亿的中小微企业贡献了超过85%的就业岗位,而2020年底国有企业的总体就业量是5562万人,仅占总就业比重的7.5%。可以看出,小企业、民营企业的就业比重是非常大的。但是"稳增长"的政策工具、政策包永远是从大企业、国有企业向小企业和民营企业进行渗透的,这是由我们的体制决定的。因此在复苏的进程中,GDP的复苏和就业的复苏具有不同步性,这集中体现在一系列的参数上:比如PMI指数已经连续几个月在荣枯线之上,同时连续两个月出现反弹,但小企业PMI指数不仅没有处在荣枯线之上,反而在荣枯线之下持续回落。另外还存在一个现象,大中企业和小企业间出现了急剧分化,这种分化给就业带来的压力很大。传统的"滴漏效应"、"涓滴效应"、"大河涨水小河满"的现象,在目前这几个月里还没有显现。这也给我们提出了几点警示:
  第一,目前就业形势是持续向好还是需要加速扶持?如果大型企业和小型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发展指数下降,表明目前就业形势并没有像其它参数那样有一个企稳迹象,反而有一个持续承压的迹象。对小微企业来讲,虽然这种持续冲击的增量在下降,但是这种累计效应是小微企业难以承受的,导致的结果是小微企业在救助加速、整体刺激加速的过程中,对就业的吸纳能力反而到了顶点,从而不得不通过裁员、企业关停等举措来解决目前的危机。"稳就业"如果简单地通过稳增长、稳大型企业、启动大型项目来实现,反而可能会出现"J曲线效应",也就是说,在对企业进行救助的开始过程中,就业状况不仅没有变化,反而有所承压。
  第二,到底通过什么样的方法救助中小企业?稳定中小企业发展是《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一个核心,可以说,对中小企业的救助上升到一个很高的高度。目前中国人民大学国家中小企业研究院做了很多的抽样调查发现,小微企业面临的问题:第一大问题是订单不足,开工不足;第二大问题才是由于人力成本、原材料成本所导致的成本上升的问题;第三大问题是日常经营资金的短缺;最后一个问题才是发展资金的短缺。所以,对小微企业进行救助,减税降费的确很重要,降低成本也很重要,但最重要的是要给予它订单,让它能够生产。如果一个企业没有生产,减税降费对它就没有用。政府更重要的是要给予这些企业更细致的支持。一方面要给予相应的纾困基金,直接给予资金的补贴;另一方面是订单,如大型企业、大型项目的订单能否在很大程度上针对一些小微企业展开,政府采购能否对中小企业进行关注。
  从去年第二季度开始,对小微企业的救助力度在持续减弱,持续减弱的理由是对企业的各种冲击和负担在减弱。但是这是不对的,我们知道即使冲击的增量在减少,但是叠加效应是在增加的,压死骆驼的往往是最后一根稻草,而不是第一个巨大的负重。所以,最后一根稻草效应是我们要关注的,要避免最后一根稻草效应的产生。对于小微企业的救助力度,不能因为外部冲击增量减弱就减少它,而是要持续地进行加码。所以说《政府工作报告》的定位非常重要,体现了政府对就业问题的高度关注。希望未来在一些新的路径上,针对目前就业的一些核心问题,进一步进行加码,政策更加精确,在"稳就业"方面取得更好的效果。
 
经贸态势
 
美恢复352项中国进口商品关税豁免
 
  3月23日,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发布声明说,针对特朗普政府时期得到加征关税豁免、但豁免已过期的352项中国输美产品,将继续实行豁免政策。
  美国前总统特朗普执政时期挑起对华贸易争端,依据所谓"301条款",即美国《1974年贸易法》第301条,对每年价值数千亿美元的中国输美产品加征关税。考虑到供应链情况和企业负担,特朗普政府批准对部分产品豁免加征关税。绝大部分关税豁免已于2020年底过期。美国贸易代表戴琪去年10月启动关税豁免审查,拟重新豁免549项中国输美商品的关税,并就此征询公众意见。
  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3月23日在声明中说,继续对其中352项中国输美产品实行豁免,豁免期将回溯至2021年10月12日,直至2022年12月31日。这一数字少于先前纳入豁免范围的549项。
  声明表示,当天美方的决定,是在全面征求公众意见、并与美国相关机构协商后的结果。
  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公布的清单包括泵类产品和电机等工业部件、部分汽车零部件和化学品,以及背包、自行车、吸尘器等消费品。
 
美国宣布对400余个俄罗斯个人和实体实施制裁
 
  3月24日,美国白宫发表声明称,美国已与欧盟和七国集团合作,对400余个俄罗斯个人和实体进行制裁,其中包括328名俄罗斯国家杜马成员、俄罗斯联邦储蓄银行行长格尔曼·格列夫、俄罗斯商人根纳季·蒂姆琴科及其公司和亲属、俄罗斯金融机构Sovcombank的17名董事会成员,以及48家大型俄罗斯国防企业。
  声明指出,七国集团和欧盟还宣布了一项新的制裁规避倡议,旨在防止俄罗斯规避制裁。
 
美国将放宽对英国钢铝产品进口关税
 
  据悉,美国商务部3月22日发表声明说,美国和英国已就一项放宽英国钢铁和铝产品进口关税的协议达成一致。同时,英国也将取消对5亿美元美国出口商品的报复性关税。
  当天,美商务部长吉娜·雷蒙多和英国国际贸易大臣安妮-玛丽·特里维廉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举行会谈。美商务部在会后发布的声明中说,从今年6月1日起,美国每年可免税从英国进口50万吨钢铁产品、900吨未锻造铝产品以及1.14万吨锻造铝产品等,超额进口部分将缴纳关税。同时,英国将取消对价值超过5亿美元的美国出口商品的报复性关税,包括蒸馏酒、农产品和消费品等。
  雷蒙多表示,放宽对英国钢铝产品进口关税将进一步缓解美国对钢铝产品的供需缺口,有利于美钢铝行业,保护美制造业发展,并通过减轻通胀压力来帮助美消费者。同时,通过取消英国对美出口商品加征的报复性关税,美国商品也将重新进入英国市场。
  2018年3月,时任美国总统特朗普以威胁美国国家安全为由,对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钢铁和铝产品加征进口关税,其中钢铁关税税率为25%,铝产品关税税率为10%。2021年10月,美国与欧盟达成一项放宽钢铝进口关税的协议。由于英国退出欧盟,美国加征的钢铝关税对英国依然有效。
  数据显示,2021年美国从英国进口钢铁总量约24.69万吨,不到美国钢铁进口总量的1%。而在特朗普政府实施钢铝关税之前的5年中,美国年均从英国进口钢铁63.58万吨。
 
俄罗斯拟推系列措施应对制裁冲击
 
  据报道,俄罗斯总理米舒斯京3月22日表示,俄罗斯政府计划出台支持经济的一系列措施,以应对西方制裁对俄经济造成的冲击。
  米舒斯京说,相关措施将涵盖药品进口、中小企业和地区发展、电力行业、设计开发等多个领域。
  在药品进口方面,俄政府计划通过简化注册程序、便利采购程序、向制药商和分销商提供贷款利率补贴等方式,支持药品和医疗器械进口。俄政府同时还将进一步实施药品和医疗产品进口替代计划,以确保在任何制裁之下,民众都能够买到必需的药品。
  在中小企业和地区发展方面,俄政府拟扩大对中小企业支持,提供相关担保协议,降低投资门槛,扩大获得联邦工业和科技园区创建补贴的地区名单,提高小企业参与积极性,启动能更好满足特定地区需求的项目。
  在电力行业,相关措施将支持计划近期建设新电厂或增加产能的公司。
  在设计开发方面,俄政府将通过一项特别计划,以快速建立原先依赖进口的材料和工业部件生产能力。
  自俄罗斯在乌克兰开展特别军事行动以来,美国等西方国家对俄施加多重制裁。相关制裁给俄经济带来冲击,同时加剧国际金融、大宗商品市场波动,西方国家经济也不可避免遭到制裁反噬。
 
英国启动与加拿大的自由贸易谈判
 
  3月24日,英国国际贸易大臣安妮·玛丽·特里威廉表示,英国正式启动和加拿大的自由贸易谈判,旨在促进服务业发展,深化数字产业和绿色产业的贸易,提升英国就业。
  目前,英国是加拿大的第三大贸易伙伴,2020年双方贸易额达到190亿英镑。
 
RCEP正式对马来西亚生效
 
  据悉,马来西亚国际贸易和工业部3月18日发声明表示,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协议当日对马来西亚生效。
  声明指出,该协议覆盖15个国家的市场,涉及近三分之一的全球人口和全球GDP,这使得亚太地区的贸易总额预计将增加近420亿美元。在东盟内部,就出口收益而言,预计马来西亚将成为该协议的最大受益者,预计将增收2亿美元。
  RCEP的15个签署方中,目前仅剩印度尼西亚、缅甸、菲律宾尚未生效,生效成员数量已达到12个。
 
投资视点
 
黑龙江发文鼓励总部经济发展
 
  近日,黑龙江省政府办公厅印发《黑龙江省鼓励总部经济发展若干政策措施》,吸引总部企业落户黑龙江省,支持总部企业高质量发展。这些政策措施包括以下十个方面:
  鼓励总部企业来黑龙江省落户。按照相关规定认定新落户企业为总部企业,认定当年给予落户奖励1000万元。
  鼓励总部企业做大规模。经认定的总部企业,认定次年起五年内,纳入省内统计核算的年度主营业务收入较上一年同比有增长,给予相应奖励。
  支持总部企业品牌建设。对总部企业首次被评定为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中国企业家协会)、中国服务业企业500强(中国企业家协会)、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全国工商联)或全国农产品加工业100强(中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协会)的,给予10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首次被评定为中国企业500强(中国企业家协会)的,给予20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首次被评定为世界企业500强(《财富》)的,给予50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
  鼓励总部企业能级提升。总部企业由分公司改制为子公司的,由功能型总部转变为企业总部的,由区域型总部升级为全国总部、亚太区总部和全球总部的,按相关规定给予一次性奖励。
  支持总部企业创新能力建设。支持总部企业参与黑龙江省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和各类政府科技计划项目,按规定给予相关资金支持。支持总部企业整合省内高校、科研院所力量,建立专业领域技术创新联合体,对总部企业独自或联合建设,新认定的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给予一次性1000万元的建设资金补助。上述平台建成运行后,5年内给予一定比例的研发经费支持。
  支持总部企业租用、购买办公用房。总部企业租用办公用房的,连续3年给予租金补助。购买办公用房的,按房价的5%分5年给予补助,累计补助金额不超过1000万元。
  鼓励建设总部基地。支持各市(地)利用闲置国有房产建设总部基地,总部企业入驻的,前3年免房租,后2年房租减半。总部企业自建总部基地,按规定优先纳入年度用地计划指标,采取公开出让方式供地,给予相应奖励。
  鼓励上市公司迁入。外省优质上市公司(不含房地产企业)迁入,可直接认定为总部企业,纳入省内统计核算的年度主营业务收入超过5亿元的,给予最高不超过100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总部企业重组外省上市公司,并将外省上市公司注册地迁入省内的,纳入省内统计核算的年度主营业务收入超过5亿元的,给予最高不超过50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
  支持投资重大项目。总部企业在黑龙江省实际投资额超过2亿元的,按照相关规定给予新增贷款50%贴息支持,贴息期限5年。支持总部企业发起设立各类天使投资、创业投资和产业投资基金,投资重大项目建设。
支持总部企业资本市场融资。此项政策措施包括对在境内成功首发上市的企业,省级财政一次性补助500万元。对新三板挂牌企业成功在北交所公开发行并上市的,省级财政一次性补助800万元等。
 
辽宁省印发"十四五"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
 
  日前,辽宁省印发《辽宁省"十四五"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就全省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发挥信用对推动全省产业结构优化、经济发展提质增效支撑作用作出安排部署。
  《规划》提出,到2025年末,要实现信用联合奖惩在全省政务服务领域全覆盖,基本建成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信用体系。
  《规划》指出,辽宁省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将按照国家统一部署,结合实际,有计划、分步骤推进。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共建原则,充分发挥政府的规划、组织、协调、监管、引导、推动和示范作用,注重发挥市场机制协调和优化资源配置作用。同时,完善地方信用立法,健全标准规范体系;以应用场景为导向,积极探索"公共+市场"信用信息融合应用模式;坚持需求导向,深入推进信用服务供给侧改革;围绕经济社会发展要求,选择重点行业、重点部门和重点领域,开展信用体系示范建设。
  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离不开建立和完善信用法规和标准化体系。《规划》提出,要积极推进地方信用立法,着力完善信用标准体系,实现信用法规基本健全,使信用信息从归集到应用的各个环节有法可依,信用信息标准规范一致,为加快全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提供法治保障。在推进实施《辽宁省社会信用条例》、贯彻落实《辽宁省惩戒严重失信行为规定》时,重点推动政务诚信、司法公信建设。参照全国公共信用信息基础目录的制定程序,研究制定适用于本地的公共信用信息补充目录,完善信用信息归集、公示、共享、安全管理和权益保护机制。
  《规划》还确定了诚信建设的重点领域,在推进政务诚信建设方面,要提升政府依法行政水平、加大政务信息公开力度、积极推动政府守信践诺、健全政府信用管理体系,并推进公职人员诚信教育常态化;在推进商务诚信建设方面,要重点围绕安全生产领域、企业、工程建设领域、金融领域、税务领域、价格领域、跨境电商领域、交通物流领域、统计领域、中介服务业、会展广告业、家政服务领域开展信用建设;在推进社会诚信建设方面,要聚焦与民生密切相关的领域,推动社会信用体系与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相融合,加强对劳务用工、知识产权、环境保护、医疗卫生、电力等方面信用监管;在推进司法公信体系建设方面,要严格公正司法,依法办案,坚决惩处司法腐败,不断提升司法公信力。
  全面构建信用联合奖惩大格局,是辽宁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辽宁省提出,要依法依规强化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措施,积极开展跨地区、跨部门、跨领域、跨行业信用联合奖惩,加快形成政府部门协同联动、行业组织自律管理、信用服务机构积极参与、社会舆论广泛监督的共同治理格局。创新信用信息的全程监管体系,注重保护信用主体合法权益,持续营造良好的诚信社会环境。
  此外,《规划》还就健全平台一体化信用信息归集共享机制、加快实施一体化信用应用服务平台建设,以及全面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等作出具体安排。
 
河北省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林草生态保护修复
 
  日前,河北省林草局印发《关于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林草生态保护修复的具体措施》,就社会资本参与林草生态保护修复,制定了鼓励和支持具体措施,推动全省林草事业高质量发展。
  措施明确,对于符合国家或者地方绿化工程项目要求并经验收合格的,优先按照相关规定享受补贴政策。对于符合公益林条件并按规定纳入公益林区划的,可以同等享受相关政府补助政策。对于造林面积达到100亩以上的,在符合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前提下,允许依法依规利用不超过3%的林地面积,进行森林康养、观光旅游、林产品加工流通等产业开发。对于规模经营的人工商品林,可单独编制森林采伐限额,统一纳入年采伐限额,经审批可依法依规自主采伐。社会资本依法自主采伐其他自有林木的,可按照已审批的森林经营方案优先安排采伐限额。
  草原治理修复方面,措施规定,建设草种繁育基地的,经验收合格后,对引种、田间基础设施建设可享受全额国家补贴,对购置的设施设备按30%补贴,补贴上限为平均每亩2000元。实施的草原生态修复项目验收合格后,可享受国家补贴。集中连片开展,达到2000亩以上和预期目标的,在符合国土空间规划前提下,可利用不超过3%的修复面积从事生态产业开发。
  湿地保护修复方面,采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实施湿地保护修复项目的,按照相关规定招投标后,享受合同规定相关政策。
  自然保护地保护修复方面,在保护优先和符合管控政策的前提下,鼓励和引导当地居民、公益组织等依托自然保护地内国有森林资源、森林景观,以及访客中心、野外生态保护宣教点、展览馆、标本馆等平台,积极参与科普宣教、自然体验、科学实验等活动。
  林业产业发展方面,社会资本参与经济林、花卉和林下经济等基地建设,对符合条件的纳入现代林果花卉产业基地建设项目支持范围,给予资金扶持。建设经济林、花卉和林下经济特色产业园区且符合条件的,优先推荐申报国家现代林业产业示范园区。
 
河北省印发海洋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
 
  近日,河北省自然资源厅和省发改委联合印发《河北省海洋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简称《规划》)。《规划》提出,打造"一带、三极、多点"的海洋经济发展新格局,即一带隆起,建设沿海蓝色经济带;三极带动,打造曹妃甸区、渤海新区、北戴河新区蓝色经济增长极;多点支撑,培育壮大秦皇岛、乐亭、滦南、南堡、沧州临港、南大港等沿海经济园区。
  《规划》明确了七项重点任务:构建优势特色全面彰显的海洋经济布局;打造竞争有力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构建富有活力的海洋科技创新体系;维护绿色可持续的海洋生态环境;塑造开放共赢的海洋经济合作局面;建立支撑有力的海洋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打造协同高效的海洋经济政策体系。规划确定了海洋经济总量持续增长、海洋产业发展提质增效、海洋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海洋生态环境稳定改善、海洋经济保障服务能力持续加强5个目标,并实现8个预期性、2个约束性共10项指标。
  《规划》提出,到2025年,全省海洋生产总值力争达到3200亿元,海洋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的作用更加重要。全省港口年设计通过能力达到12.5亿吨,集装箱吞吐能力达到700万标准箱,海洋二次产业占比达到35%左右。
  "十四五"期间,海洋科技投入显著增加,海洋生态环境稳定改善。到2025年沿海地区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增长率达到10%左右,同时,各类入海污染源排放得到有效控制,主要入海河流入海断面水质100%达标,重要河口湿地、浅海滩涂等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功能基本恢复,海洋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明显提升。到2025年,海洋类型自然保护地面积达到4.84万公顷,近岸海域优良水质比例达到98%。到2035年,河北省海洋经济综合实力明显增强,海洋产业竞争力大幅提升,对国民经济的引领和支撑作用跃上新台阶,美丽海洋建设目标基本实现,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蓝色家园的美好向往,高水平对外开放新格局初步形成。
 
河北公布违法违规占用耕地与补充耕地指标挂钩管理办法
 
  据悉,为坚决遏制新增违法违规占用耕地行为,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3月9日,河北省自然资源厅印发《河北省违法违规占用耕地与补充耕地指标挂钩管理办法(试行)》(简称《办法》),在全省实施新增非农建设违法违规占用耕地与补充耕地指标挂钩制度。
  《办法》所称的违法违规占用耕地与补充耕地指标挂钩管理,是指对违法违规占用耕地从事非农业建设的,先冻结违法违规用地所在地区补充耕地储备库中同等数量、质量的补充耕地指标,应当依法依规拆除复耕的,拆除复耕后解除冻结;可以依法补办用地手续的,在市、县完成组卷报批时,解除冻结补充耕地指标。
  《办法》明确,对自然资源部下发的疑似违法违规用地图斑,县(市、区)及时组织核查判定,认定是否属于新增违法违规占用耕地;市级对县(市、区)判定结果进行审核;省级对各地上报的核查成果进行内业审核,存在疑异的进行现场核实,确定违法违规占用耕地数量和质量,逐月形成市、县(市、区)补充耕地指标冻结清单。日常执法监管发现新增违法违规占用耕地的,一并纳入补充耕地指标冻结清单。
  《办法》提出,根据补充耕地指标冻结清单,省自然资源厅通过全国耕地占补平衡动态监管系统冻结违法违规用地所在县(市、区)储备补充耕地指标,对县(市、区)可补充耕地指标少于应冻结指标数量的,从设区市储备库中补足。冻结期间,违法违规用地所在县(市、区)不得在省级平台申请调剂补充耕地指标。
  根据《办法》,各市、县(市、区)应当加大违法违规用地查处整改力度,原则上3个月内消除违法状态。河北省自然资源厅执法局对各地上报整改成果进行审核确认,形成市、县(市、区)补充耕地指标解冻清单。对未能按期限整改到位的,进行公开通报;对6个月内仍未整改到位、违法占用耕地数量较大的,进行约谈问责。同时,省自然资源厅根据补充耕地指标解冻清单,解除相应的补充耕地冻结指标。
 
河北省发布康养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近日,河北省发改委、省卫生健康委、省民政厅等七部门联合印发《河北省康养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十四五”时期,将着力打造“一环引领、两极带动、三带集聚、多点支撑”的康养产业空间发展格局。到2025年,全省康养产业体系基本健全,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服务能力显著提高,产业竞争力明显增强,产业品牌不断涌现,形成较为完整的康养产业链,打造一批功能齐全、设施完善的康养园区、基地和小镇,形成若干千亿、百亿级康养产业集群。
  根据规划,“一环”即京津周边康养产业环;“两极”为石家庄康养产业增长极和秦皇岛康养产业增长极;“三带”是燕山—坝上生态康养产业带、太行山生态康养产业带、沿海休闲康养产业带;“多点”指依托雄安新区、廊坊、衡水等重点地区、重点城市特色资源优势和现有康养产业基础,建设若干具有一定辐射能力的重要支撑点,培育康养产业新高地。
  康养产业是最有发展前景的新兴产业之一。河北省主要围绕康养服务业和康养制造业两个方面,促进康养业态深度融合,实施8个方面主要任务,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康养服务需求。
  深化康养产业京津冀协同发展。拓展区域健康养老合作,支持环京津地区开展京津冀一体化养老试点建设,推进京津优质养老服务资源向环京津区县延伸,在北京周边县(市、区)谋划一批高端护理专科医院和医养结合机构,构建集医护养学研于一体的健康养老产业圈。
  增强产业载体承载能力。打造一批康养小镇,推进崇礼太子城冰雪小镇、北戴河阿卡康养小镇、涞源白石山温泉康养小镇、三河燕达国际健康城、塞罕坝森林小镇等康养小镇建设。建设一批康养产业基地,推进安国中医药都、邯郸生物提取物产业基地、仙台山森林康养基地、固安智慧健康养老示范基地等建设。
  壮大市场主体培塑品牌。做大做强康养龙头企业,对标国际先进水平,加快培育具有世界知名度和竞争力的大型健康产业“单项冠军”企业,支持国内外健康产业龙头企业集团在河北省设立区域总部、研发中心和生产基地等。实施中小微企业成长计划,开展品牌培育提升行动,充分利用“中国品牌日”等活动弘扬河北品牌文化,不断提升河北康养品牌知名度、美誉度、影响度。
  加快康养产业消费升级。拓展康养消费市场,增加普惠性康养服务项目,探索将康养项目更大范围纳入医保体系,着力破解中低收入群体康养消费能力受限问题,让城乡居民能消费、愿消费、敢消费。培育康养消费新业态,结合乡村振兴战略,探索乡村旅居康养、森林康养、食疗康养等“康养+旅游”“康养+林业”“康养+农业”多产业融合模式。
  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程,围绕提升河北省康养产业链技术竞争力,以生物医药、中医药、临床诊断、公共卫生等领域为重点,布局系列重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超前部署一批前沿引领技术,突破一批“卡脖子”和“杀手锏”技术。
  推动康养产业智慧发展。推动康养大数据共建共享,坚持政府统筹协调,依托省电子政务网,搭建覆盖城乡的智慧康养平台,整合康养产业相关数据,打通数据资源共享通道,强化医疗服务、健康养老等应用信息系统数据采集,建设河北省康养大数据库。加强康养大数据创新应用,推动智慧医疗、智慧养老、智慧康旅、智慧体育等平台的应用开发。
  培养壮大产业人才队伍。推进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开设高层次人才来冀创新创业“绿色通道”,研究制定人才需求、项目、资源和政策四张清单,实现引进一批康养产业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打造一批康养产业新增长点的目标。实施技能型人才培养计划,引导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大力培养“高精尖缺”技能人才,开展康复护理、体育健身、老年照护、健康旅游等领域从业人员职业技能培训。
  持续优化产业营商环境。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探索康养产业发展正面引导和负面清单相结合的管理方式,简化项目审批环节,优化审批程序,建立市场准入、重点项目审批“绿色通道”。提升金融财税支持能力,加大金融支持康养产业发展力度,支持符合条件的康养企业以股权融资、同业并购、发行债务等方式融资;落实好健康服务机构按规定享受的税收优惠政策、行政事业性收费减免政策和价格政策。
 
河北省发布康养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近日,河北省发改委、省卫生健康委、省民政厅等七部门联合印发《河北省康养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十四五"时期,将着力打造"一环引领、两极带动、三带集聚、多点支撑"的康养产业空间发展格局。到2025年,全省康养产业体系基本健全,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服务能力显著提高,产业竞争力明显增强,产业品牌不断涌现,形成较为完整的康养产业链,打造一批功能齐全、设施完善的康养园区、基地和小镇,形成若干千亿、百亿级康养产业集群。
  根据规划,"一环"即京津周边康养产业环;"两极"为石家庄康养产业增长极和秦皇岛康养产业增长极;"三带"是燕山-坝上生态康养产业带、太行山生态康养产业带、沿海休闲康养产业带;"多点"指依托雄安新区、廊坊、衡水等重点地区、重点城市特色资源优势和现有康养产业基础,建设若干具有一定辐射能力的重要支撑点,培育康养产业新高地。
  康养产业是最有发展前景的新兴产业之一。河北省主要围绕康养服务业和康养制造业两个方面,促进康养业态深度融合,实施8个方面主要任务,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康养服务需求。
  深化康养产业京津冀协同发展。拓展区域健康养老合作,支持环京津地区开展京津冀一体化养老试点建设,推进京津优质养老服务资源向环京津区县延伸,在北京周边县(市、区)谋划一批高端护理专科医院和医养结合机构,构建集医护养学研于一体的健康养老产业圈。
  增强产业载体承载能力。打造一批康养小镇,推进崇礼太子城冰雪小镇、北戴河阿卡康养小镇、涞源白石山温泉康养小镇、三河燕达国际健康城、塞罕坝森林小镇等康养小镇建设。建设一批康养产业基地,推进安国中医药都、邯郸生物提取物产业基地、仙台山森林康养基地、固安智慧健康养老示范基地等建设。
  壮大市场主体培塑品牌。做大做强康养龙头企业,对标国际先进水平,加快培育具有世界知名度和竞争力的大型健康产业"单项冠军"企业,支持国内外健康产业龙头企业集团在河北省设立区域总部、研发中心和生产基地等。实施中小微企业成长计划,开展品牌培育提升行动,充分利用"中国品牌日"等活动弘扬河北品牌文化,不断提升河北康养品牌知名度、美誉度、影响度。
  加快康养产业消费升级。拓展康养消费市场,增加普惠性康养服务项目,探索将康养项目更大范围纳入医保体系,着力破解中低收入群体康养消费能力受限问题,让城乡居民能消费、愿消费、敢消费。培育康养消费新业态,结合乡村振兴战略,探索乡村旅居康养、森林康养、食疗康养等"康养+旅游""康养+林业""康养+农业"多产业融合模式。
  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程,围绕提升河北省康养产业链技术竞争力,以生物医药、中医药、临床诊断、公共卫生等领域为重点,布局系列重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超前部署一批前沿引领技术,突破一批"卡脖子"和"杀手锏"技术。
  推动康养产业智慧发展。推动康养大数据共建共享,坚持政府统筹协调,依托省电子政务网,搭建覆盖城乡的智慧康养平台,整合康养产业相关数据,打通数据资源共享通道,强化医疗服务、健康养老等应用信息系统数据采集,建设河北省康养大数据库。加强康养大数据创新应用,推动智慧医疗、智慧养老、智慧康旅、智慧体育等平台的应用开发。
  培养壮大产业人才队伍。推进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开设高层次人才来冀创新创业"绿色通道",研究制定人才需求、项目、资源和政策四张清单,实现引进一批康养产业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打造一批康养产业新增长点的目标。实施技能型人才培养计划,引导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大力培养"高精尖缺"技能人才,开展康复护理、体育健身、老年照护、健康旅游等领域从业人员职业技能培训。
持续优化产业营商环境。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探索康养产业发展正面引导和负面清单相结合的管理方式,简化项目审批环节,优化审批程序,建立市场准入、重点项目审批"绿色通道"。提升金融财税支持能力,加大金融支持康养产业发展力度,支持符合条件的康养企业以股权融资、同业并购、发行债务等方式融资;落实好健康服务机构按规定享受的税收优惠政策、行政事业性收费减免政策和价格政策。
 
《西安都市圈发展规划》获批
 
  近日,国家发改委批复同意《西安都市圈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这是继南京、福州、成都、长株潭都市圈规划之后,国家批复的第5个都市圈规划,也是目前西北地区唯一1个。
  国家发改委批复指出,《规划》实施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发挥西安国家中心城市辐射作用,更好带动周边城镇联动发展,加快西安-咸阳一体化发展,积极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分工协同协作、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生态环境共保共治、建立健全同城化协调发展机制和成本共担利益共享机制,提升都市圈对关中平原城市群的支撑能力,更好助推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更好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更好融入共建"一带一路"。   都市圈是以超大特大城市或辐射带动功能强的大城市为中心、以1小时通勤圈为基本范围的城镇化空间形态,已经成为承载发展要素、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空间载体。2019年国家发改委印发《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并在全国选取一些前期工作基础好、具备发展潜力的都市圈予以规划指导。2021年4月,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的《2021年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中,正式将《西安都市圈发展规划》列为年度编制计划。
  西安都市圈规划范围主要包括西安市全域(含西咸新区),咸阳市、铜川市、渭南市部分区县和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面积约2万平方公里,2020年底常住人口1800多万人,地区生产总值约1.3万亿元。《规划》提出,围绕构建"一核、两轴、多组团"的空间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都市圈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创新协同高效、产业分工协作、改革开放协同推进、生态环境共建共治、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文化传承发展、城乡深度融合。到2025年,西安国家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进一步提升,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更加协调;到2035年,圈内同城化、全域一体化基本实现,全面建成具有全国影响力和历史文化魅力的现代化都市圈。
 
“金融31条”支持浙江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
 
据悉,为全面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要求,进一步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建立与浙江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相适应的金融体制机制,支持浙江打造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3月18日,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外汇局、浙江省人民政府联合发布《关于金融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简称《意见》)。《意见》从总体要求、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提升跨境金融服务水平、创新小微金融服务模式、深化农村金融改革、提升金融服务水平、深化绿色金融改革、完善金融风险防控、保障措施等九个方面展开,提出共31条举措,描绘金融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具体路径。
《意见》要求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发挥浙江市场经济活跃、民营经济发达、经济外向型程度高的优势,持续扩大金融对内对外开放,努力打造国内大循环的战略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枢纽。把促进共同富裕作为金融工作的出发点和着力点,以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和收入差距问题为主攻方向。探索金融支持碳达峰碳中和的浙江方案,高水平建设美丽浙江,全面推进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
  《意见》要求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升金融服务科技创新能力,强化金融支持先进制造业。完善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和"专精特新"企业的金融服务。加大对传统制造业技术改造的信贷支持力度,提升中长期贷款占比。
  《意见》提出健全资本市场服务高质量发展机制。加快推动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通过并购重组等方式引领带动一批现代产业集聚发展。支持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北京证券交易所、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等与浙江共建企业培育和专项服务机制,引导企业精准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创新区域性股权市场与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合作机制,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在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基础层和创新层挂牌、在北京证券交易所上市。加快推进区域性股权市场创新试点,探索市场化参与拟上市企业辅导规范,支持区域性股权市场推广县域企业服务基地模式。鼓励证券公司参与区域性股权市场,发起设立专项投资基金服务挂牌企业投融资,最高出资比例可达50%。按规定设立中外合资证券公司,探索开展股权投资和创业投资份额转让服务,稳步发展公开募集基础设施证券投资基金。支持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推进国际油气交易中心建设,深化与上海期货交易所期现合作,共建保税商品数据中心,推动双方仓单业务合作,完善长三角油气交易市场体系。
  《意见》要求创新小微金融服务模式,助力缩小收入差距。深化小微金融服务。实施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能力提升工程,推广应用"贷款码",优化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差异化细分工作,持续开展首贷户拓展专项行动,深化小微企业贷款授权、授信、尽职免责"三张清单",扩大融资覆盖面,提升融资便利度。助力低收入群体增收。拓宽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渠道,支持公募基金公司落户浙江。
  《意见》要求深化绿色金融改革,打造绿色金融浙江样板。推动银行保险机构探索开展气候风险评估,引导和促进更多资金投向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投融资活动。推进上市公司环境、社会和治理(ESG)信息披露,发展绿色债券,探索绿色资产证券化,研究建立绿色证券基金业务统计评价制度。强化碳达峰碳中和金融支持。鼓励金融机构积极参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建设。支持浙江按规定使用碳减排支持工具,推动绿色债券增量扩面。探索推进金融机构实现自身运营和业务的碳减排。
  《意见》指出要完善金融风险防控,守牢金融安全底线。要落实金融安全战略,推动所有金融活动依法依规纳入监管。加大金融领域反垄断和反不当竞争监管力度,防止资本无序扩张,实现事前事中事后全链条监管,坚决维护金融市场公平竞争。完善金融业综合统计体系及风险预警体系。依托中小法人银行流动性实时监测系统,加强流动性风险管理。进一步健全金融创新监管协调体系,确保风险防控能力与金融改革创新相适应。坚决防范和打击非法集资等各类非法金融活动。加强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引导投资者树立正确理性观念,提高防范风险能力,维护人民群众财产安全。
 
湖南省出台园区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
 
  据悉,湖南省工信厅近日印发《湖南省园区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提出,到2025年,全省园区要实现产业规模显著扩大、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产业结构显著优化、集聚水平显著提高、质量效益显著提升、开放经济显著发展。
  在空间布局上,构建园区联动新格局。突出长株潭园区的核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推动省域副中心及高铁经济带园区建成全省产业发展主战场。按照国家级园区"二主一特"、省级园区"一主一特"的原则,推动全省园区产业集群化特色化差异化发展。
  在产业领域上,聚焦"3+3+2"领域。做优三大重点产业,推动全省建设4至5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工程机械产业主导园区,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园区形成"一核集聚、一极支撑、多点联动"的发展格局,中小航空发动机及航空航天装备形成"航空动力+通航整机+零部件及维修+北斗导航+配套衍生"的产业形态布局。做强三大优势产业。电子信息产业聚焦"芯魂固基、屏端突破",构建以长沙、株洲为核心,岳阳、湘潭、益阳、娄底、邵阳联动发展的产业格局。新材料产业以长沙、株洲为核心引领,优化发展娄底、湘潭、岳阳、衡阳、郴州等多个新增长极。新能源及电力装备、节能等产业链规模加快取得较大突破。
省直相关部门将统筹整合资源要素,支持园区的重大产业项目、重大产业载体、重大创新平台等建设,在优化园区用地供给、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创新园区金融服务、强化人才支撑、降低企业用能成本等方面加强保障。
 
广西发文指导地方法人金融机构高质量发展
 
  据悉,为深入实施《广西金融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推动广西地方法人金融机构高质量发展,构建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现代地方金融体系,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近日印发《广西地方法人金融机构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以下简称《计划》),提出2024年12月31日前,力争实现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总资产2.8万亿元,银行业存款余额1.9万亿元、贷款余额1.6万亿元,保险保费收入100亿元。
  在完善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组织体系方面,《计划》提出,要争取设立民营银行、消费金融公司、保险资产管理公司、银行理财子公司等机构,填补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牌照空白;在推动地方法人金融机构转型发展方面,《计划》支持发行小微企业、"三农"、绿色专项金融债券,推广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业务,并鼓励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向县域下沉机构网点延伸服务,对符合条件的新设市级分行和县级支行分别给予100万元和50万元奖励。
  为提升综合金融服务能力,《计划》支持广西北部湾银行、柳州银行、桂林银行优化股权结构和公司治理,专注服务地方经济、少数民族聚集地区、小微企业和城乡居民。
  《计划》还表示,要加大地方持牌类金融机构引进力度。从2022年起,凡经金融监管部门批准,在广西注册设立全国性保险中介机构、保险科技公司、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公募基金公司、期货公司、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等新牌照法人金融机构,或外地法人金融机构将注册地迁入广西的,按有关规定给予奖补。对重点法人金融机构和项目,可采取"一事一议"的方式予以支持。
  此前发布的《广西金融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到,《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正式签订、国家稳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等,将为广西建设面向东盟的金融开放门户带来更多红利,为推动金融业高质量发展提供重大机遇。
  《计划》要求,广西大力推进面向东盟的金融开放门户建设,积极争取国家有关地方金融改革创新政策在桂先行先试,完善配套政策措施,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地方法人金融机构购置或租赁自用办公用房补贴等支持政策,引导地方法人金融机构以及各类金融中介机构进驻中国-东盟金融城聚集发展。
  另外,《计划》从"持续提升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实力、构建可持续的资本补充机制、强化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发展支撑"三大方面,对广西壮族自治区农村信用社联合社提出"支持农村信用社深化改革、引入优质投资者、健全现代金融企业制度"三项具体要求:
  在"持续提升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实力"方面,《计划》提出,支持农村信用社深化改革。坚持农村信用社系统党的垂直领导和统一管理,保持农村信用社县域法人地位总体稳定,持续推进农村信用社深化改革。把加强党的领导贯穿到农村信用社治理全过程各环节,理顺与"三会一层"等治理组织架构主体的关系,形成权责法定、透明和有效制衡的公司治理机制。支持坚守服务"三农"和小微企业市场定位,创新和强化乡村振兴金融服务,健全风险防控体系,强化监督执纪问责。2024年12月31日前,力争实现农村信用社资产规模12500亿元、存款余额10500亿元、贷款余额8500亿元。
  在"构建可持续的资本补充机制"方面,《计划》提出,引入优质投资者。支持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合理制定增资扩股计划,在严把股东资质关基础上引入优质战略投资者,增强资本实力,优化股权结构。强化对股东和实际控制人的穿透管理,防范大股东违规干预经营。合理调整国有金融资本在地方金融行业的配置比重,提高资本配置效率。
  在"强化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发展支撑"方面,《计划》提出,健全现代金融企业制度。全面加强党的领导,确保党的领导与公司治理相融合,实现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加强"三会一层"建设,强化股东股权监管,健全董(理)事选聘机制,切实发挥监事会功能,规范高级管理层遴选,完善公司治理机制及董(理)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履职考核评价和激励约束机制。
 
国务院批复同意北部湾城市群建设"十四五"实施方案
 
  据悉,国务院日前发布《关于北部湾城市群建设"十四五"实施方案的批复》,原则同意《北部湾城市群建设"十四五"实施方案》。
  批复称,北部湾城市群建设要以西部陆海新通道为依托,深度对接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区域重大战略,协同推进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融入共建"一带一路",积极拓展全方位开放合作,大力发展向海经济,加快建设蓝色海湾城市群,在推动城市群高质量发展上闯出新路子,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上展现新作为,在推动绿色发展上迈出新步伐,在维护边疆海疆安宁上彰显新担当。 
  批复称,广西壮族自治区、广东省、海南省人民政府要落实主体责任,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协同机制,细化任务举措,形成工作合力,确保《北部湾城市群建设"十四五"实施方案》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实施中涉及的重要政策、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要按程序报批。
  批复称,国务院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研究制定支持北部湾城市群建设的具体政策措施,在体制机制改革、重大项目建设、试点示范等方面给予积极支持。依托城镇化工作暨城乡融合发展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国家发展改革委要做好协调指导,适时组织开展实施情况评估,重大事项及时向国务院报告。
 
福建省出台乡村振兴贷实施暂行办法
 
  据悉,为有效缓解中小微农业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问题,福建省农业农村厅、省财政厅等五部门日前联合出台《福建省乡村振兴贷实施暂行办法》(简称《办法》)。
  乡村振兴贷是指金融机构依托福建省金融服务云平台,借助省级政策性优惠贷款风险分担资金池提供贷款风险补偿作为增信手段,通过"快服贷"产品,为符合条件的中小微农业企业提供流动性融资服务的信贷产品。其服务对象是在福建省(不含计划单列市)登记注册、守法经营、无不良记录的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以及经农业农村部门核准登记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办法提出,建立服务对象企业池,采用名单制动态管理。企业若涉违法经营、出现不良记录等,不再符合相关条件,经农业农村部门核实后,移出企业池名单。
  乡村振兴贷单户企业的贷款规模原则上控制在1000万元以内,实行优惠贷款利率。各政策性银行、大型银行和邮储银行按不超过最近一次公布的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发放贷款的为优惠利率,其他银行业机构按不超过最近一次公布的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加100个基点发放贷款的为优惠利率。贷款期限由银行与企业自主选择,原则上不超过一年,鼓励银行采取无还本续贷方式延长企业贷款期限。
  企业可通过金服云平台"快服贷"专区乡村振兴贷产品模块,在线发起贷款申请,也可直接向银行申请乡村振兴贷,并由银行协助通过金服云平台线上办理。
  《办法》提出,省内人民银行可合规运用再贷款再贴现等政策工具,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乡村振兴贷投放力度。金融机构发放的乡村振兴贷情况将纳入人民银行金融支持乡村振兴考核评估范围。
 
海南发文振作工业经济运行
 
  据悉,为进一步发挥工业对壮大实体经济、支撑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作用,海南省发改委、省工信厅近日联合出台《关于振作工业经济运行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的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
  推动重大能源项目建设
  《方案》提出,打通堵点卡点,确保工业经济循环畅通。推动昌江核电二期、昌江小型堆示范工程、万宁气电、海口气电、洋浦热电联产等重大能源项目建设;推动南山气电、三亚东气电、海口气电二期等项目开展前期工作;推动集中式光伏发电、海上风电项目建设,配套建设储能设施。
  做好烯烃、芳烃等原材料生产供应企业的运行跟踪,协助企业稳产保供;积极提升天然橡胶生产能力与胶园管护水平,保障岛内天然橡胶供给稳定。推动扩大天然橡胶"保险+期货"项目覆盖面,发挥价格风险管理工具作用,促进天然橡胶产业健康发展。合理布局新能源汽车相关产业,支持重点项目建设,培育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企业,逐步形成良好的产业生态。
  鼓励汽车经销企业开设"夜市"
  在挖掘需求潜力,拓展工业经济市场空间方面,围绕海洋油气、生物医药、互联网、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车、海工装备、航空航天、节能环保等领域,高质量谋划一批工业和信息产业重点投资项目。
  围绕种业、深海、航天三大未来产业,加强前瞻谋划,集聚优质资源,建设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持续加大新能源汽车推广力度,开展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鼓励汽车经销企业开设"夜市",举办展销会,促进新能源汽车消费。稳步推进全省新能源汽车换电模式试点工作,指导三亚市做好国家新能源汽车换电城市试点工作。
  引进、孵化跨境电商经营主体和相关服务企业,实施跨境电商平台培育计划;推动社区电商、直播电商等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鼓励和支持家具家电"以旧换新",鼓励"老字号"企业加大产品开发、品牌建设力度,拓展品牌文化内涵,提升品牌竞争力,带动品牌消费。
  鼓励和支持优质制造类企业上市
  《方案》提出,强化政策扶持,健全工业经济保障措施。积极推动省内传统汽车制造企业向新能源汽车先进制造业转型,同步带动供应业提质升级。
  鼓励银行机构结合职能定位,按照商业化原则,向制造业企业提供适应其生产和建设周期特点的中长期融资;进一步做好"信易贷"平台推广使用,引导银行机构积极入驻"信易贷"平台,创新"信易贷"产品和服务,加大对制造业守信主体的信贷支持力度;鼓励和支持优质制造类企业上市(挂牌)、发行债券和资产证券化产品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破解企业用工难题。
 
海南率先出台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实施办法
 
  近日,海南自由贸易港公平竞争委员会在全国率先出台《海南自由贸易港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实施办法(暂行)》。该暂行办法自今年5月1日起实施,将有效规范政策制定机关自身行为,防范和制止出台排除、限制竞争的政策措施,逐步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保障和促进公平统一高效的市场环境。
  建立公平竞争委员会。对标国家最新政策要求和《海南自由贸易港公平竞争条例》有关规定,要求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建立由分管领导担任主任的公平竞争委员会,统筹协调、监督指导本地区公平竞争审查工作。
  强化公平竞争理念。强调各级领导干部应当带头学习公平竞争政策和法律制度。明确各级行政学院应当将公平竞争政策和法律制度列为重要培训内容。政策制定机关作出涉及市场主体经济活动的重大决策前,其主要负责人应当听取公平竞争审查意见。
  实施内部特定机构统一审查机制。实施政策制定机关内部特定机构统一审查机制,实施统一审查程序,提升公平竞争审查规范化、专业化程度。
  建立健全抽查、会审、评估、约谈等工作机制。结合海南实际,从组织保障、机制建设、强化刚性约束等方面对公平竞争审查制度进行了优化,提升公平竞争审查工作规范化水平,完善公平竞争制度体系。
 
联合国贸发会议将2022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测下调至2.6%
 
  3月24日,联合国贸发会议发布贸易和发展报告,预计今年全球经济增长前景恶化。
  报告显示,受俄乌冲突及各国近几个月的宏观经济政策变化影响,联合国贸发会议将2022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测从3.6%下调至2.6%。发达经济体加息以及全球金融市场的无序变动可能对发展中经济体造成毁灭性打击。
  联合国贸发会议预计,发展中国家今年将需要3100亿美元来偿还外部公共债务,俄罗斯经济今年将经历深度衰退,西欧、中亚、南亚和东南亚的部分地区经济增长率也将显著放缓。
  联合国贸发会议秘书长格林斯潘表示,俄乌冲突带来的经济影响将加剧目前的全球经济增长放缓趋势,并削弱从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中的复苏。战争导致物价飙升、汇率不稳定,食品和燃料价格飞涨将对发展中国家的最脆弱人群产生直接影响。继一些发展中国家在2021年底因通胀压力而采取紧缩政策后,当前的俄乌冲突可能会使发达国家加强货币紧缩趋势,并可能削减预算。此外,全球需求减弱、国际层面的政策协调不足以及疫情导致的债务水平上升将产生金融冲击波,把一些发展中国家推向债务违约、经济衰退和发展停滞的境地。
 
联合国秘书长呼吁为全球性危机寻找全球性的解决方案
 
  据悉,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3月23日表示,世界目前正陷入一场全球性危机,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应为共同寻找全球性的解决方案贡献力量。
  古特雷斯当天在"全球粮食、能源和金融危机应对小组指导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指出,许多发展中国家正在努力从新冠疫情中实现经济和社会复苏,但它们普遍都面临创纪录的通胀、利率飙升以及高企的债务负担等压力。另一方面,发达国家也在面对自身不断出现的各种问题。
  古特雷斯说,虽然这个世界不缺乏粮食、能源和资金,但严重的不平衡、分配和物流堵塞意味着供应链中断,"我们必须采取共同的协调行动,才有可能战胜这场危机"。
  他认为,要努力消除各种瓶颈性问题,防止粮食和能源的囤积和投机,同时要改革金融框架,"让需要资金购买必需品的国家能够获得这些资金"。由于各种危机都是紧密相连的,"零敲碎打"的方法无法解决相关问题,反而会使情况变得更糟。"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需要共同制定策略,以使利益相关者围绕解决方案进行协调,以一致性为核心,并通过数字化工具解决相关问题。"
  针对当前危机的紧迫性,古特雷斯呼吁国际社会加速行动。要加强各种数据分析,加强伙伴关系,建立从会员国和联合国系统到国际金融机构、区域组织、国家集团、地方政府、私营部门、民间社会、学术界等的伙伴关系。
 
美联储新一轮加息影响几何
 
据悉,人民日报3月22日刊发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张明的文章,分析了美联储新一轮加息影响。
  日前,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宣布上调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25个基点到0.25%至0.5%之间,这是2018年12月以来美联储首次加息。因美元以及美国经济在全球经济中所占的分量,美国货币政策的调整备受国际社会关注。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美国实施了极其宽松的财政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方面,美联储在短时间内将联邦基金利率调降至0—0.25%,并实施了大规模量化宽松政策,资产负债表从4万亿美元左右扩张至8万亿美元以上。财政政策方面,2020年美国联邦财政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比率达到15%。
  在“撒钱”式刺激下,美国经济从疫情造成的衰退中实现复苏。继2020年萎缩3.4%后,美国经济2021年增长5.7%,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22年有望增长4.0%。由于经济增速显著高于潜在增速,以及国内消费复苏快于生产复苏,美国通货膨胀率不断上升。2022年2月,美国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7.9%,创40年来新高。同期,失业率降至3.8%。在增长强劲、通胀高企、劳动力市场走强三大前提下,美联储不得不加快收紧货币政策。
  除了此次宣布加息25个基点,美联储预计,今年底联邦基金利率将升至接近2%的水平,这意味着美联储在今年剩下的6次货币政策会议上均将提高利率。此外,美联储还考虑在今年特定时期开始缩表。从历史上看,美联储步入持续加息周期往往会给国际金融市场带来冲击,但主要影响范围不尽相同。
  有时候,新兴市场首当其冲。随着美联储步入加息周期,美国与新兴市场国家之间的利率差通常会缩小,这很可能导致短期国际资本从新兴市场国家回流美国。在此情景下,新兴市场国家通常会面临国内资产价格下跌、本币对美元贬值、外币债务压力上升的困境。一旦应对不当,就可能爆发货币危机等,例如20世纪80年代拉美债务危机、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2003年,美联储宣布将考虑结束宽松货币政策时,也曾引发部分新兴市场国家的金融动荡。
  有时候,则是加剧美国自身金融动荡。如果美国国内资本市场或房地产市场的估值显著超过合理水平,那么随着美联储步入加息周期,国内借贷成本将会显著上升,进而打压国内的估值水平,导致资产价格大幅下滑,甚至引发金融危机。在2000年美国互联网泡沫破灭、2007年美国房价泡沫破灭前,都曾发生过美联储多次加息的情况。2015年至2017年的连续加息也曾导致2018年美国股市下跌20%左右。
  美联储本轮加息究竟会显著冲击外部市场还是自身金融市场,目前答案尚不清楚。考虑到当前国际形势,本次加息或给全球经济带来滞胀挑战。同时,如果未来加息路径如美联储预期的那么“陡峭”,新兴市场与美国金融市场或许都会面临不小的影响。
  在外部冲击加剧的背景下,新兴市场国家应未雨绸缪,做好危机应对预案。首先,稳健的国内基本面是抵御外部冲击的首要前提,应千方百计维持国内经济稳定增长;其次,避免出现过大的经常账户逆差,防止本币面临较大贬值压力;再次,保持本币对美元汇率的较大弹性,缓释负面外部冲击的力度;第四,保留适当的资本流动管制,防范出现资本大量流出与本币贬值预期之间的恶性循环,尽量做到有备无患。
 
鲍威尔称美联储或更激进加息应对通胀
 
  据悉,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美联储)临时主席鲍威尔3月21日表示,目前美国就业市场非常强劲,同时通胀过高,且面临俄乌冲突带来的不确定性,美联储必要时将采取一次性加息25个以上基点的措施,以降低通胀水平。
  鲍威尔当天在出席美国全国商业经济协会一场活动时说,美国当前的劳动力市场供应比疫情前还要紧张,名义工资正以几十年来最快速度增长。他表示,通胀上升比普遍预期幅度更大、持续时间更长,其中一个原因是供应链瓶颈的严重性和持续性被低估。
  鲍威尔说,为了恢复价格稳定,美联储有必要迅速采取行动。"如果我们认为在一次或多次会议上采取更激进的行动,将联邦基金利率提高25个以上基点是合适的,我们就会这么做。"
  他表示,今年的通胀前景在俄乌冲突之前就已显著恶化。他同时警告,俄乌冲突和西方对俄罗斯的制裁可能会对美国经济产生重大影响。除了全球石油和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直接影响外,俄乌冲突和相关制裁可能会抑制经济活动,进一步扰乱供应链。
  鲍威尔还援引历史经验,分析了货币政策在不引发衰退的情况下降低通胀的可能性,但也表示,在当前环境下实现软着陆并非易事。
  美联储3月16日宣布上调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25个基点到0.25%至0.5%之间,以应对居高不下的通胀,这是美联储2018年12月以来首次加息。同时,美联储预计将在接下来的货币政策会议上开启缩减资产负债表进程。美联储日前发布的最新一期经济前景预期显示,美联储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18名成员一致认为,今年内联邦基金利率有望升至1.25%以上。
 
美证交会将要求上市公司公开气候变化相关风险评估
 
  据报道,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3月21日提出新规,首次要求美国上市公司在其业务报告中除了向投资者和监管机构提供财务及面临风险的数据信息之外,还需提供其企业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以及气候变化对其影响的相关信息。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主席加里·根斯勒(Gary Gensler)在一份支持拟议规则的声明中表示,新规中气候变化对企业构成的风险评估是为回应投资者和公司愈加强烈的需求。如果监管机构批准新规,上市公司将被要求在注册为上市公司时以及年度报告中提供与气候相关的信息报告。
 
德国3月综合PMI环比下降
 
  据悉,标普全球公司3月24日公布的月度调查结果显示,德国3月综合采购经理人指数(PMI)从上月终值55.6降至54.6。
  调查显示,德国3月服务业PMI从上月终值55.8降至55.0;制造业PMI从上月终值58.4降至57.6,为3个月来低点。
  德国综合PMI是衡量该国制造业和服务业总产出的指标。该指标高于荣枯线50意味着相关行业经济在扩张,反之则为收缩。德国综合PMI之前由埃信华迈公司发布,目前标普全球和埃信华迈已经合并。
  标普全球公司专家菲尔·史密斯表示,在俄乌冲突爆发前,由于供应瓶颈出现缓解迹象,加上新冠疫情限制措施也在放宽,德国经济开始蓄势待发;但俄乌冲突令德国经济面临"更加不确定的道路"。
 
意大利拟对能源企业额外征税因应能源价格高企
 
  据悉,意大利政府3月18日通过政令,以多项举措帮助民众和企业应对能源价格高企,包括针对能源企业的"额外获利"一次性征税。这一揽子方案金额共计44亿欧元,资金来自针对能源企业的额外税收等。
  据报道,能源企业过去6个月利润猛增,政府将对企业在那一时期的额外获利一次性征税,税率为10%。
 
英国2月CPI同比涨幅再创近30年来最高
 
  据悉,英国国家统计局3月23日发布的数据显示,英国今年2月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6.2%,再创近30年来最高纪录。
  英国国家统计局首席经济学家格兰特·菲茨纳表示,当月食品、玩具、游戏类等商品和服务价格上涨,去年因商店关门而下降的服装和鞋类价格今年也恢复上涨。此外,家具和地板材料价格在新年促销结束后开始回弹,也抬高了2月通胀水平。
  物价上涨加重了英国民众的财务负担。英国慈善机构"公益经济学"首席执行官马特·惠特克表示,一个四口之家今年的花费可能会较2019年高580英镑。目前的高通胀率主要是受食品和燃油等必需品涨价推动,因此对低收入群体影响最大。
  英国CPI连月来居高不下,去年12月同比上涨5.4%,今年1月同比上涨5.5%。英国中央银行英格兰银行预计,未来几个月英国通胀率将进一步上升,第二季度将达8%左右,下半年甚至可能更高。
  英国央行17日宣布将基准利率从0.5%上调至0.75%。央行当天公布的会议纪要指出,未来几个月,全球通胀压力将进一步大增,包括英国在内的能源净进口国经济增长可能放缓。
 
阿根廷参议院表决通过450亿美元外债重组协议
 
  3月17日晚,阿根廷参议院经过近10个小时的激烈辩论,最终以56票赞成、13票反对和3票弃权的投票结果,批准通过阿政府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达成的偿还450亿美元贷款的债务重组方案。3月初,相关协议已获阿根廷众议院表决通过,预计将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执行董事会审议表决后生效执行。
  2018年下半年,为缓解国内经济下行压力,阿根廷前政府累计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借贷约570亿美元短期贷款,其中450亿在2019年底阿根廷政府换届前已拨付阿方。随后,阿根廷新一届政府在上台伊始即表示无法按协议规定从2022年起按期还款,并在2020年4月启动了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债务重组谈判。
  根据今年3月初双方达成的最终协议,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延展中期贷款"机制下,在未来两年半的时间里,该组织将分期审核评估阿根廷的经济形势和执行协议情况,根据评估结果向阿进行融资支持,以此重新调整还款期限,即允许阿根廷自2026年开始至2034年分期还款。与此同时,协议还规定了阿方必须完成的任务和经济指标,包括改善阿根廷公共财政状况、减少财政赤字、降低政府能源补贴比例、有效控制物价及通胀、增加基础设施和科学技术等领域投入。
 
阿根廷央行今年第三次加息
 
  据报道,阿根廷中央银行3月22日宣布,将基准利率由42.5%上调至44.5%。这是阿根廷央行今年来第三次加息。
  阿根廷央行当天发表公报说,1月和2月两次加息之后,阿根廷希望通过利率政策确保投资者获得实际回报,保持货币及外汇市场稳定。
  阿根廷媒体分析认为,两个因素促使阿根廷央行频繁加息。一是阿根廷通货膨胀近期持续走高,去年12月、今年1月和2月的环比通胀数据呈加速上涨趋势;二是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达成了有关债务问题的协议,其中包括要求阿根廷储蓄能够获得实际回报,即储蓄回报应高于通货膨胀。
  阿根廷近期与IMF就约445亿美元的债务再融资计划达成协议,从而暂时避免出现债务违约。阿根廷国家统计与普查研究所预计,阿根廷今年年度通胀率将达52.1%。
 
南非央行连续第三次加息
 
  3月24日,南非储备银行(南非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宣布从3月25日起将回购利率再上调25个基点至每年4.25%。这是自2021年11月以来,南非央行连续第三次加息,这也使得银行的优惠贷款利率达到7.75%。
  货币政策委员会表示,将通过加息来抑制近几个月来不断升温的通货膨胀。南非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月份南非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同比增长5.7%,已经接近南非储备银行目标范围3%到6%的上限。
  此外,俄乌冲突引发了大宗商品价格的大幅上涨,也将增加南非未来几个月的通胀压力。由于食品和燃料价格上涨,南非央行对今年总体通胀的预测已从4.9%上调至5.8%。但同时,央行也上调了对南非经济增长的预期,从货币政策委员会1月份会议上的1.7%上调到2.0%。
 
巴西央行将2022年通胀预期提高至7.1%
 
  3月24日,巴西央行发布2022年第一季度通货膨胀评估报告,将巴西今年通胀预期从此前的4.7%调高至7.1%。
  巴西央行报告显示,2022年该国将连续第二年突破政府设定的每年通胀率维持在2%至5%区间的上限。此前巴西国家货币委员会(NMC)将2022年的通胀率设定在3.5%左右。
  本月初巴西国家石油公司宣布大幅提高燃料价格后,该国央行便发布了今年通胀率可能超出预期的警告。巴西央行行长罗伯托·坎波斯·内托本周又表示,俄乌冲突将使全球进入一个"相对较长"的通货膨胀率较高、经济增长率较低的时期。
  实际上,在官方调整今年通胀率预期前,金融市场分析人士早在2021年底就悲观地认为,2022年巴西不可能守住5%的通胀率上限。作为巴西通胀指数风向标的全国消费价格指数在2021年增长了10.06%,是6年来的最高涨幅。
  为应对快速升高的通胀率,巴西央行已经于3月16日将基准利率提高至11.75%,这是5年来的最高水平。
 
日本财政预算连续十年创新高
 
  据报道,日本国会参议院3月22日批准总额为107.6万亿日元(1美元约合120日元)的2022财年(截至2023年3月)财政预算案。这也使日本财政预算连续十年创新高。
  由于国会众议院已于2月通过这一预算案,参议院的批准意味着日本2022财年预算案在国会得以通过。
  据日本政府公布的文件,2022财年预算比上财年增加9867亿日元。其中社保相关开支增加4393亿日元,是财政开支的最大增项。社保负担不断加重也使日本社保预算首次突破36万亿日元。政府预留5万亿日元用于应对新冠疫情。此外,国防、科技振兴费等预算均为历史最高。
  根据预测,日本2022财年税收收入预计为65.2万亿日元。为弥补收支缺口,政府拟新发36.9万亿日元国债。
 
日本央行决定维持大规模金融缓和政策
 
  据报道,日本央行3月18日召开了金融政策会议,决定维持目前的大规模金融缓和政策。
  日本央行18日决定维持目前广泛的货币宽松措施,将短期利率引导到负0.1%,长期利率引导到0%左右。
 
投资分析点评
 
▲晶科能源拟208亿元投建光伏项目
 
据悉,晶科能源( 688223.SH )3月18日公告,公司拟在上饶市广信区投资建设24GW高效光伏组件和10万吨光伏组件铝型材项目,项目总投资约108亿元(含流动资金)。同日,另一公告表示,公司拟在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所辖南川工业园区内规划投资建设30GW单晶拉棒光伏产业项目,项目总投资约100亿元(含流动资金)。
 
  ▲阿里将回购规模由150亿美元增至250亿美元
 
  3月22日,阿里巴巴(NYSE:BABA/09988.HK)发公告称,将回购计划的规模由150亿美元增至250亿美元,计划有效期两年,至2024年3月止。
  据阿里之前的回购计划,截至3月18日,阿里共回购了5620万股美国存托股,总额约92亿美元。
  阿里同时宣布,任命太盟投资集团(PAG)执行董事长单建伟为董事会独立董事与审计委员会委员,而Brje Ekholm将离任董事与审计委员会,人事变动将于3月31日生效。
 
▲茅台集团正式进入种业市场
 
  3月19日,茅台集团红缨子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在仁怀市坛厂街道正式揭牌成立。由此,茅台集团正式全面进入种业市场,布局酿酒原料种子业务。
  茅台集团总经理李静仁表示,发展以高粱、小麦种业为主的农业科技产业,是茅台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和储备战略资源、保障茅台酒品质源头的内在需要。"作为全省唯一集育、繁、推、研一体化的酒用高粱种子生产企业,茅台红缨子公司要始终牢记'为世界蒸馏酒第一品牌'育种的使命,下大力气加强专业技术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下深功夫开展高粱、小麦种子核心技术攻关,以专业的团队、过硬的技术抓好种子资源保护和挖掘,深化良种选育,确保'红缨子'高粱'根正苗红','中弱筋'小麦色正质优,确保茅台酒永不变味。"
 
  ▲北京现代股东双方同时增资
 
  3月18日晚,北京汽车(01958.HK)发布公告,子公司北京汽车投资有限公司(下称"北汽投")与韩国现代汽车订立协议,双方一致同意向北京现代增加注册资本9.42亿美元(约合人民币60亿元),其中,双方各增资约4.71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0亿元),增资后北汽投与现代汽车持股比例不变,各自占比仍为50%。
  2002年10月,北汽投与现代汽车共同出资成立北京现代,双方出资额各占注册资本的50%。截至2018年,北京现代在国内累计销售汽车超过1000万辆。2016年北京现代达到销量巅峰,当年销量为114万辆,此后销量不断萎缩,2021年销量为38万辆。由于大量产能闲置,北京现代已于2021年将位于北京顺义的第一工厂出售给理想汽车。
  近两年,处于转型期的北京现代在产品、技术、渠道、销售等方面都作出了不少的改变,但想要改善经营状况仍然面临着的不少挑战。
  北京现代表示,本次增资不仅能让北京现代更为有效应对后续面对中国汽车产业电动化所需的进一步投资需要,还能持续强化北京现代资金运转的安全性。此外,本次增资还将为北京现代的新产品导入,加大新能源汽车领域布局、扩大出口等业务提供有力资金保障。
 
  ▲力拓在中国设立技术与创新中心
 
  据悉,力拓近期于北京成立了中国技术与创新中心。该中心拟成为集团的全球研发中心之一。
  力拓中国区战略与发展部、中国技术与创新中心总经理南利辉表示,该中心未来聚焦五大领域,分别是流程优化、数字化和智能矿山、可再生能源与能源转型、工程和项目建设、绿色金属。
力拓集团首席科学家司南杰表示,力拓正在积极推行电气化。目前力拓76%的电力来自于可再生能源。未来,力拓希望把剩下24%的能源结构也实现可再生能源的电气化。力拓还致力于澳大利亚氧化铝厂的去碳化、电解铝的脱碳、移动化脱碳等。
 
▲百度投资轻美电器
 
  据悉,宁波轻美电器科技有限公司(下称"轻美电器")于3月21日发生工商变更,新增股东为百度关联公司三亚百川致新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
  轻美电器是一家创新型家电公司,成立于2019年10月,旗下氧芬品牌专注于净水细分领域,致力于研究亚洲用户特点,为用户提供高品质的净水产品,第一款氧芬洗脸柔水仪产品,主打洗脸水产品。
 
  ▲高通设立1亿美元骁龙元宇宙基金
 
  据悉,高通3月21日晚间宣布,设立总金额高达1亿美元的骁龙元宇宙基金,用于投资打造独特的沉浸式XR体验以及相关核心AR和AI技术的开发者和企业。
  该基金计划通过以下方式部署资金:通过高通创投对领先的XR公司进行风险投资,以及通过高通技术公司的资助项目,为打造丰富XR体验(包括游戏、健康、媒体、娱乐、教育和企业级应用)的开发者生态提供资金。
 
  ▲LG新能源计划投资14亿美元在美建厂
 
  3月23日,韩国电池生产商LG新能源(KRX: 373220)在韩国宣布,计划2024年之前在美国亚利桑那州投资14亿美元建设电池工厂,以满足重要初创企业以及其他北美客户的需求。
  LG新能源是美国电动汽车制造商特斯拉(NASDAQ:TSLA)和Lucid的电池供应商。
  LG新能源称,这是其在美国第一家生产圆柱形电池的工厂,目前这种电池已经用在特斯拉和Lucid的汽车。工厂将于2022年第二季度开工建设,2024年开始大规模量产,预计年产能为11GWh。
  LG新能源在2021年的动力电池装机量同比增长75%,增速落后于宁德时代和比亚迪,二者同比增长均超过150%。
 
  ▲铃木汽车与SkyDrive合作推动飞行汽车商业化
 
  据报道,越来越多的车企开始涉足飞行汽车领域。3月22日,铃木汽车宣布与日本飞行汽车企业SkyDrive在技术研发和量产方面展开合作,推动飞行汽车商业化运营。
  汽车、摩托车、舷外发动机是铃木汽车的三大业务板块。铃木汽车称,希望联手SkyDrive开发出飞行汽车业务板块。
  据称,SkyDrive与铃木汽车计划首先瞄准印度市场。印度也是铃木汽车最大的海外市场。
  铃木汽车并未提及是否会对SkyDrive进行投资。SkyDrive上一次融资是在2020年8月。彼时,SkyDrive获得日本发展银行(Development Bank of Japan Inc.)等10家投资者共计39亿日元的B轮融资。
 
经营管理
企业改革动态
 
▲广汽集团拟设立广汽能源生态科技有限公司
 
据悉,广汽集团3月22日公告称,董事会同意设立广汽能源生态科技有限公司,将围绕国家双碳战略目标,构建充换储能源补给生态和电池循环利用生态,搭建智慧高效能源云平台,推动研究储能系统技术、"车-站-网"协同互动的智慧充换电服务技术及产品开发应用,项目总投资49.6亿元。
 
  ▲国民养老保险公司获批开业
 
  据悉,银保监会近日对国民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国民养老保险")的开业申请予以批复。银保监会表示,经审核,同意国民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开业;这也是国内获批开业的第10家养老险公司。
  根据批复,国民养老保险营业场所为北京市西城区,注册资本111.5亿元,法定代表人黄涛担任总经理,叶海生担任董事长。叶海生此前来自国家外汇管理局资本项目管理司,黄涛此前任上海银行副行长。
  国民养老保险的股东包括:工银理财、农银理财、中银理财、建信理财、交银理财、北京市基础设施投资、国新资本,持股比例分别为8.97%;中邮理财,持股比例分别为5.83%;信银理财、招银理财、兴银理财、民银金投资本管理(北京)、北京熙诚资本控股,持股比例分别为4.484%;华夏理财、中信证券,持股比例分别为2.69%;泰康人寿、中金浦成投资,持股比例分别为1.79%。
  国民养老保险业务范围为:年金保险业务;人寿保险业务;意外伤害保险业务;健康保险业务;上述业务的再保险业务;受托管理委托人委托的以养老保障为目的的人民币和外币资金;与养老金管理相关的咨询服务业务;国家法律法规允许的保险资金运用业务;经银保监会批准的其他业务。
  国内其他9家养老险公司分别为平安养老、太平养老、国寿养老、长江养老、泰康养老、大家养老、人保养老、新华养老、恒安标准养老保险。不过,除恒安标准养老保险的股东为外资养老金公司之外,其他8家均为保险集团或寿险公司,相较国民养老保险多元化股东背景,这9家养老险公司股东背景较为单一。
 
▲通用21亿美元回购软银所持股份
 
  3月18日,通用汽车(NYSE:GM)公告称,其将从软银手中回购其所持Cruise股份,回购价格为21亿美元,交易完成后通用汽车在Cruise持股比例大约为80%。
  Cruise是一家汽车自动驾驶技术初创公司,成立于2013年,总部位于旧金山。2016年通用汽车以约10亿美元代价全资收购Cruise,保持其独立运营。2018年5月,Cruise首次外部融资,投资方便是软银愿景基金。
  知情人士透露,软银向Cruise投资资金共计约12亿美元(约76亿人民币),相当于赚了9亿美元(约57亿人民币)。软银退出之际,通用将继续为Cruise的汽车商业部署投资13.5亿美元(约86亿人民币)。
  有报道称,软银退出Cruise或与自身资金链问题有关。过去几年,软银经历过WeWork等几次大的投资失败导致资金紧张,显然软银正在通过出售一些股权来回笼资金。
  不管是从公司估值、团队规模、测试车队规模还是技术水平来看,通用Cruise都算得上是美国排名第二的自动驾驶公司,仅次于谷歌Waymo。
  对于这位美国自动驾驶"老二"来说,现在正处于一个重要的十字路口。去年12月,由于和通用汽车的发展思路不一致,Cruise的首席执行官Dan Ammann离开公司,其职务由Cruise创始人和CTO Kyle Vogt接任,相当于是通用加强了对Cruise的控制力。
  据报道,通用汽车和Cruise近日还宣布启动"员工股权回购计划",这意味着,Cruise员工可以将其股权出售给通用汽车。Kyle Vogt表示,员工可以以第三方价格出售任意数量股权,或者继续持有,等待升值。
  Cruise高层认为,公开上市会分散精力,"经常性流动机会"计划可向员工提供类似于上市交易股份的机会。
  据称,Cruise正在等待监管许可,以允许其向乘客收取在旧金山推出的无人驾驶叫车服务的费用。此前,Cruise向美国监管机构申请的允许自动驾驶汽车不再配备方向盘等要求也被批准,很快就会推出该类型自动驾驶汽车,未来的发展可谓一片大好。
 
▲PropertyGuru在纽交所挂牌上市
 
  3月18日,号称东南亚最大房地产科技公司PropertyGuru ( NYSE: PGRU ) 成功借壳SPAC(特殊目的收购公司) Bridgetown 2 Holdings,正式在美国纽交所挂牌上市,股票代码也从BTNB变更为PGRU。
  这是继Grab之后,新加坡又一家企业通过借壳SPAC公司挂牌上市。
  截至收市,PropertyGuru总市值为3.16亿美元。
  PropertyGuru是2007年于新加坡推出的在线房地产平台,为C端用户提供房产买卖、租赁及VR看房服务,依靠中介订阅费及广告费盈利。目前,该集团业务已扩展至面向房地产开发商的销售支持平台及贷款平台等服务,业务覆盖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和越南等市场。2019年,该公司取消了在澳大利亚上市的计划。
Bridgetown 2 Holdings,是李泽楷旗下的第二家SPAC(特殊目的收购公司),其于2019年11月20日发起,于2021年1月27日完成首次公开募股,发行单位2600万,筹集资金2.6亿美元,每个单位仅由一股A类普通股构成。
 
  ▲"小赌王"何猷龙发起港股SPAC
 
  据报道,澳门已故"赌王"何鸿燊最年长的儿子何猷龙,旗下家族办公室及私人投资旗舰黑桃资本与中银香港资管联合发起SPAC公司黑桃亚洲,并于3月20日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书。
  从今年1月1日起,港股市场正式引进SPAC上市制度,何猷龙成为香港第11家递表的SPAC,瑞银为独家保荐人。
  值得一提的是,黑桃亚洲是何猷龙旗下的第二家SPAC。
  SPAC,这类公司通常被称为空白支票公司,又称特殊目的收购公司。与传统上市方式相比,SPAC具有上市时间更快、成本更低以及融资效率等优势。
  黑桃亚洲成立于2021年12月29日,为开曼群岛获豁免有限公司,截至2021年12月31日,该公司的负债净额为66528港元,如今成立时间不足3个月便向港交所发起冲击。
  根据递交的文件显示,黑桃亚洲是目前港交所递表的SPAC公司中,第一家将聚焦娱乐及生活时尚领域的公司。目前,黑桃亚洲并无从事任何业务,亦无产生任何收益。
  黑桃亚洲的发起人大有来头,黑桃资本由何猷龙全资拥有。何猷龙是何鸿燊和二太蓝琼缨所生,与姐姐何超琼属于同一脉,被外界称为"小赌王"。目前何猷龙担任新濠博亚娱乐和新濠国际的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
  黑桃资本成立于2017年10月。2021年7月,在美国发起SPAC计划于纽交所上市,筹集资金近10亿元人民币,重点用于支持技术、生活方式品牌、产品或服务以及娱乐媒体。
  黑桃资本已经投资过如51信用卡、Blued、探探、豆果网等多家内地互联网公司,尤其是大中华区投资信息技术、医疗及绿色能源领域,且从部分上市公司中获利不菲。
  去年9月17日,黑桃资本旗下中国全资子公司壹桃私募基金管理(上海)有限公司获得合格境内有限合伙人(QDLP)执照。壹桃基金去年1月成立,7月完成备案登记,资产管理规模在5亿元以下。
  何猷龙的新濠国际早在1910年就已经成立,是香港最早成立的公司之一,后被何鸿燊纳入旗下产业,但发展多年不见起色。2001年何鸿燊将新濠国际交给何猷龙打理。何猷龙除了维持博彩业之外,还大力发展旅游业。经过5年努力最终获得何鸿燊的认可,接任了主席兼首席执行官的职位,开始持有新濠国际35.4%的股权,成为大股东。
  2014年,何猷龙曾以34亿美元身家名列福布斯香港富豪榜第12位;如今在最新的排行榜上,他目前身家为12.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80亿)。
 
管理视点
 
加里·哈默:透过海尔的实践,你可以看到组织的未来 | 特别策划
 
  按:僵硬的管理模式是如今大多数企业沉重的负累。管理者应该如何解锁每位员工的创新力和潜能?如何解决机能不足问题,让僵化的组织再现生机?针对这些问题,3月22日,在以“应对不确定的未来:组织的转型与变革指南”为主题的直播活动中,伦敦商学院战略及管理教授加里·哈默与海尔集团创始人张瑞敏共同进行了探讨,给企业家、创业者、管理者都带来了有价值的启发。
  如今商界流行讲述快速变革和创造性破坏的故事,独角兽公司不断增加,在位企业的寿命不断缩短。这样的时代让大公司的管理者们总是感到恐慌。他们并非看不到颠覆性变革的来临,也并非不知道只有变革与创新才能创造新的竞争优势,也不缺少应对这些颠覆的资源,但他们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组织创新活力不足的病症。
  这是当今企业普遍面临的难点和挑战。ADP研究院的一项全球敬业度调查表明,全球范围内大约只有16%的员工愿意将激情全部投入工作。如何进一步激发每个员工的创造潜力?如何让僵化的组织变得更有生机、更有活力?这是所有企业都要思考的问题,也事关组织的未来。
  重塑企业的世界观
传统的官僚主义体制限制了管理者的思维模式,如果不对过时的管理模式进行发明再造,企业就无法应对这个新的时代。—— 加里·哈默
  今天,每18个月人类的知识总量就会翻一倍。对于一个组织而言,要应对快速的变革,迫切需要建立起三种能力:进化、创新和激励。这是世界战略管理大师加里·哈默在其新书《组织的未来》中提出的观点。
  他是这样解释的:如今,组织最重要的不是在某个时间点取得竞争优势,而是能否像周围的世界一样快速进化;进化离不开创新,只有不断尝试新的思想、进行新的突破方能实现;创新则要调动每个员工的潜力,需要通过激励让员工将天赋、激情完全投入到工作中。
  时代的巨变让人们固有世界观中的缺陷逐渐暴露了出来。在传统的管理哲学中,资本、股东利益是核心,追求的是极致的效率,而人的价值则被严重忽视。这套世界观主导了整个人类工业文明时代的企业管理,被全球绝大多数企业所秉持,但现在却使得它们很难去主动拥抱变革或提前进行变革,直至陷入困局。
  原因在于,这种世界观之下,企业普遍建立了科层制的管理模式,自上而下地实行层层管制、约束、督促、推动。企业认为管理者非常清楚如何高效完成工作,上传下达的指令总是有效,而员工只是管理者思想和手臂的延伸,只需要机械地执行指令,按照规章制度行事。员工被当成了工具,难以充分释放自身的创造力,便会逐渐趋向懒惰、懈怠、敷衍。这种模式对内造成官僚主义严重,信息流动不畅,组织创新效率低下;对外则让企业难以快速响应市场的需求变化,无法获得更大的发展。
  因此,面对一直在变的用户、行业和时代,企业只有打破牢固的科层组织,来解放人被禁锢的创造力。人活了,企业才能活。而这其中的关键就在于,树立一种新的以人为本的世界观。
  以人为本建立生态系统
  新时代的组织进化应该遵循两个方向,一个是必须变成生态,第二个就是必须和用户交互。—— 张瑞敏
  以人为本说起来简单,但想要将之融入组织体系却并不容易。正如很多管理者知道科层制是组织创新的“罪魁祸首”,却又难以根除。
  他们的考虑是,一方面科层制的确有一定的作用,可以明确职权,划分部门职能,分配标准化任务,而且科层制在各行业、各种文化及政治体系中大同小异,令人感到熟悉安心。另一方面,取消了科层制,该用什么新机制来替代?
  海尔的人单合一模式为企业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人单合一模式下的海尔打破了科层制组织,把整个公司变成由4000多个拥有决策权、用人权和分配权的小微构成的生态型企业,形成员工创造价值和分享价值合一的自组织。该组织能够持续不断地自我生产,自然融合与演化,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这种模式也支撑海尔如今发展成为全球营业额超3000亿元、利税总额超400亿元的全球化企业。
  在海尔集团创始人、董事局名誉主席张瑞敏看来,以人为本,充分发挥人的潜力,正是人单合一模式的本质。这种模式创造了一种新的组织体系,从传统垂直命令式的管理体系转变为横向协同共生的管理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每一个员工都可以成为自己的CEO,员工不再是被动执行者,而是创业者和合伙人,如此来激发员工围绕用户需求进行创新。
  这种变革也让海尔更有机会打造物联网时代的生态品牌,从有边界、有围墙的企业,不断发展成为一个无边界的热带雨林式生态系统。因为物联网时代要求企业的整个价值链都要以用户为中心,直面用户,与用户零距离,来不断迭代用户体验,而只有当员工都拥有自主权,他们才更有可能以用户需求为导向,及时采取切实有效的创新;也只有打破组织边界,开放创新,通过与用户、合作伙伴联合共创,企业才能对用户的真实体验保持着敏锐的洞察,不断提供无界且持续迭代的整体价值体验,最终实现用户及生态各方共赢共生。
  这一理念在海尔的实践中有所印证。海尔旗下的卡奥斯平台已经赋能化工、模具、能源、服装、汽车等15大行业,链接企业近80万家,服务企业7万余家,并在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复制推广。
  基于此,加里·哈默对海尔模式有着很高的评价,认为透过这种模式能够看到组织的未来。在他看来,海尔模式体现了两种大的转变:其一是思维方式的转变。以往企业只依靠高层的少数人去寻找未来,忽视了组织内99%的主动性和独创性,而海尔认为每个人都有机会成就完善的自我,并打造了一个大型创业平台,让每一位员工都能像创业者那样思考和行动;员工不再是工具,而企业变成了工具,这无疑是180度的变化。其二,权力架构的转变,从传统的金字塔式转向网络式架构。在旧的架构中,人们很难发出自己的声音,而今天的新现实是,世界已经变得更加平行,不应该再谈层级感;今后也不再存在企业和企业之间的竞争,只有生态和生态之间的竞争。这是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海尔所做的就是建立一个生态圈,有超过4000家小微企业组成的生态系统,这也是一种深刻的变革。
  海尔模式的全球适用性
  人单合一的思想,符合全球企业的发展方向,因为每个人都需要尊严,尊严就是要把人的价值最大化,所以不管什么国家、什么文化都可以接受它。—— 张瑞敏
  如果单纯看海尔自身的成绩,可能还不足以说明人单合一模式及其背后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在全球更大范围内的适用性。
  但事实上,当前人单合一模式已经复制到了全球各个国家的不同行业。在餐饮行业,意大利餐饮品牌康维斯在将组织向小微转型上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在通信技术行业,富士通欧洲总部开始向小微组织转型;在纺织行业,印度最大的地毯制造商斋普尔正积极试验小微模式;在钢铁行业,俄罗斯最大的钢铁企业之一谢韦尔钢铁公司正为人单合一模式的落地做准备。
  一个更加典型的案例是,2016年海尔收购了美国通用电气公司想要剥离、停滞不前的家电业务,并在该领域实施了自己的商业模式。用各个标准来评判,无论是盈利能力、股东价值、公司排名还是新增市场份额等,都可以说海尔模式让通用家电重新焕发了生机。比如,在被海尔收购仅仅18个月后,通用家电就实现了两位数的利润增长,也是其十年内最好的业绩表现。
  这种广泛适用性的深层逻辑在于,人单合一强调的以用户为中心,动态满足用户在不同场景下的需求,这是物联网生态下所有产业发展的本质要求。更重要的是,它也抓住了所有文化中人与企业同源的追求——肯定人的价值第一。让每个人都能有尊严地创造价值,是中西文化都认同的共性价值观,也是全球企业都需要遵循的新的管理原则,这一点不分文化、不分地域、不分种族。
 
信息化建设
 
央行要求高质量推进金融数字化转型
 
  近日,人民银行金融科技委员会召开会议强调,2022年要多措并举推动《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规划(2022-2025年)》落地实施,高质量推进金融数字化转型。一是扎实做好新阶段规划政策的宣传解读、落地实施。二是建立健全金融科技伦理监管框架和制度规范。三是深化运用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工具。四是深入实施金融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示范工程、金融数据综合应用试点。五是强化数字化监管能力建设。
  会议认为,2021年人民银行推动金融科技三年发展规划圆满收官,显著提升守正创新能力和惠民利企水平。顺利完成6部门10省市金融科技应用试点,深入开展数字化转型伙伴行动,进一步健全无障碍金融服务体系。全面实施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工具,实现人民银行创新监管工具与香港金管局监管沙盒联网对接。出台多项监管规则规范,加强网络金融平台监管,筑牢金融科技风险防火墙。推动新一代金融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深化监管科技在支付清算、货币发行、会计核算、征信等领域应用,提升金融监管效能和风险技防能力。
 
12部门联合印发IPv6技术创新和融合应用试点名单
 
  近日,中央网信办等12部门联合印发通知,确定IPv6技术创新和融合应用试点名单,包括了22个综合试点城市和96个试点项目。    
  通知明确,各试点城市和试点单位要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明确可量化、可检查、可评估的试点目标和任务,细化工作计划,提出具体可操作、可落地的实施举措。加快推动IPv6关键技术创新、应用创新、服务创新、管理创新持续突破,积极构建"IPv6+"技术产业生态体系,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做法经验。
 
国家新闻出版署启动实施2022年度出版融合发展工程
 
  据悉,国家新闻出版署近日印发《关于组织实施2022年度出版融合发展工程的通知》(简称"通知"),要求推动出版深度融合发展,进一步巩固壮大数字时代网上出版主阵地。
  出版融合发展工程于2021年正式启动,首先实施了数字出版精品遴选推荐计划和出版融合发展示范单位遴选推荐计划,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打造示范样本,有力发挥了对出版融合发展的引领带动作用。
  通知指出,2022年度出版融合发展工程优先启动实施数字出版优质平台遴选推荐计划和出版融合发展优秀人才遴选培养计划,与已经实施的2个子计划,共同构建出版融合发展工程项目矩阵。在工程总体框架下,每年开展2个子计划遴选工作,同步推荐展示4个子计划相关成果,推动出版业提升融合发展的整体能力和水平。
  通知强调,数字出版优质平台遴选推荐计划重点遴选一批方向导向正确、优质内容集聚、技术应用领先、资源储备丰厚、两个效益统一的数字出版平台项目,出版融合发展优秀人才遴选培养计划重点遴选一批思想政治素质过硬、创新创造能力突出、引领发展表现出色的出版融合发展复合型人才,各申报单位须对照相关计划的遴选范围、资格条件、申报要求、材料报送等进行申报。申报单位主管主办部门和所在地省级出版管理部门要加强组织领导,精心部署安排,扎实做好申报组织工作。
  通知指出,国家新闻出版署组织专家对申报项目进行综合评审,对入选的平台和人员,组织集中宣传,并作为申报单位社会效益评价考核、有关评奖评优的参考依据;对入选的数字出版优质平台,给予一定经费资助,加强示范价值挖掘和案例宣介推广;对入选的出版融合发展优秀人才,在行业培训、课题调研、重大项目等方面给予平台和资源支持,在相关人才评选评优中予以重点推荐,并推动优秀人才所在单位出台配套支持措施。
 
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发布打造网络安全产业集群行动方案
 
  据报道,根据《上海市建设网络安全产业创新高地行动计划(2021-2023年)》,3月24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发布《临港新片区发布打造网络安全产业集群行动方案(2022-2025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
  《行动方案》提出,到2025年,临港新片区网络安全产业的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有效需求加快释放、结构布局更加优化、创新生态持续完善,基本建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特色网络安全产业集群。具体而言,扩大规模:网络安全产业规模争取突破3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增长超过50亿元,培育5家具有行业影响力的网络安全标杆企业。优化布局:做好临港新片区优势产业与网络安全产业融合发展,重点依托临港特色园区、重点企业优化网络安全产业布局。做强供给:形成一批网络安全关键技术、产品和服务创新成果,深化网络安全技术、服务和保险等金融产品创新结合,引导政企单位加大网络安全投入,提升网络安全风险管理体系和应急响应能力。创新应用:围绕城市经济、生活、治理数字化转型中的工业互联网、数字新基建、人工智能、数据合规等创新场景,采用"揭榜挂帅"、"赛马制"等新机制推动至少50个安全需求开放,深化网络安全技术、产品和服务创新应用。培育生态:加快推进临港新片区国际数据产业发展和国际数据港建设,支持产教融合培养网络安全人才,支持举办具有影响力的网络安全活动,吸引国际企业落地发展,做好数据跨境流动的"试验田",探索构建对标国际规则的数据安全风险防控体系。
  主要任务包括以下方面:
  一是提升创新能力。聚焦工业互联网安全、智能网联汽车安全、数据跨境流通安全等方面,深化多方安全计算、联邦计算、安全沙箱等隐私计算技术研发应用,强化与人工智能、区块链技术等新技术在网络安全领域联动研发,支持企业自主开展数据流通安全、多云安全、身份安全、渗透测试、融合安全、算力加密安全、量子安全等核心产品和关键技术课题研究,力争形成不少于20项创新成果。积极引进海内外网络安全企业资源组建数字安全联合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创新联合体等至少5个,抓住元宇宙产业发展先机,探索研究新模式、应对新风险。
  二是推动场景开放。围绕"滴水湖金融湾"、"信息飞鱼"、"国际数据港"等重要载体和特色园区建设,聚焦国际创新协同区、现代服务业开放区和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推动至少50个安全需求开放,打造面向数字交通、数字贸易、数字经济等典型场景的网络安全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和同步使用"三同步"解决方案,初步探索面向外资、大型、中小企业至少30家单位开展定制化网络安全保险服务。
  三是探索创新应用。聚焦临港新片区 "数联智造"行动,推动临港新片区企业围绕基础设施安全、ICT供应链安全、生产运营数据安全、边缘云安全、工业APP隐私合规等方面,联合行业机构面向临港新片区智能工厂、重点企业、特色产业园区,探索不少于30项工控安全创新应用。
  四是加强监测预警。打造综合性网络安全风险监测预警平台,通过数据安全管控、物联网安全监测、大数据安全态势感知等方面建设,加强城市网络安全风险监测预警能力。强化网络安全事件应急处置能力,鼓励临港新片区关键信息基础设施运营者、重点政企单位、跨境金融机构等"常态化"开展应急演练和攻防演练。
  五是创新完善机制。率先在临港新片区智能网联汽车、金融服务、工业互联网等领域制定形成低风险跨境流动数据目录。聚焦数据安全备案、数据离岸管理等,编制至少5项数据安全相关标准。针对生产制造、跨境金融、国际航运物流等数据流通示范项目,推进落实网络安全、数据安全新机制率先落地新片区。
  六是提升防护能力。配合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长三角国家枢纽节点建设,确保全球数据汇聚流转枢纽平台、数据便捷流通公共服务管理平台、贸易数据平台、国家(上海)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等重要系统和设施安全有序运行,推动提升信息基础设施的网络安全态势感知、威胁发现、应急处置、攻击溯源等网络安全综合防护水平,梳理基础安全运营服务项目不少于100项,构建一体化的网络安全运营能力。
  七是培育特色生态。通过国际贸易真实性验证平台,推动至少形成100个数字安全合规方案;鼓励市场主体、产业联盟、专业机构与临港高校组织数字安全人才实训;办好临港网络安全宣传周、国际网络安全产业创新大会等至少5场具备国内外影响力的网络安全活动,推动网络安全技术和产业聚集。
 
上海发布5G应用"海上扬帆"行动计划
 
  近日,上海市通信管理局发布《5G应用"海上扬帆"行动计划(2022-2023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力争到2023年,把上海打造成为全国重要的5G应用创新发展高地、5G发展引领区和示范区。
  《行动计划》提出持续提升"四大传统赛道",涵盖5G+工业互联网、5G+智慧交通、5G+智慧城市、5G+智慧园区等领域。
  主要内容包括,打造1-2个5G全链接工厂标杆,积极推动新建工厂100%使用5G网络,改造场景5G网络使用率不低于50%;推动5G网络与公路、铁路、机场、桥梁、隧道、枢纽等基础设施的同步规划、同步建设,深化远程监测、安全预警等应用;对市政桥梁、城市隧道、城市照明、窨井盖、公共停车等市政基础设施进行5G数字化改造,推进5G行业专网和城市管理部件泛在互联的试点示范应用,扩大智能泊车、智能门禁、智慧用电、智慧家居、智能照明等领域应用,提高数据收集、政务处理、城市治理能力等。
  在5G+智慧园区领域,《行动计划》提出要加快全市产业园区5G网络深度覆盖,持续完善以5G网络为基础的园区感知网络设施、虚拟专网、边缘云计算设施等新型基础设施,打造园区智能中枢平台,构建园区运行生命体征指标体系等。
  根据《行动计划》,2022、2023年,上海5G物联网终端用户数年均增长率超200%。5G网络流量的占比2022年超过50%,2023年超过60%。
  探索元宇宙赋能文旅
  《行动计划》提出重点开拓"四大新兴赛道",涵盖5G+智慧医疗、5G+智慧教育、5G+文化旅游、5G+长三角智慧航运一体化等领域。
  主要内容包括,力争到2023年,所有三甲医院100%实现5G深度覆盖和5G典型业务上线,其他医院不低于50%实现5G深度覆盖和5G典型业务上线;到2023年,全市高等院校100%实现5G深度覆盖和5G典型业务上线,重点中小学校、中高职院校实现5G深度覆盖和5G典型业务上线;探索元宇宙赋能全市文旅融合方案,加速打造一批数字博物馆、数字文化馆、智慧景区,提供沉浸式实景观赏、三维图形视觉、四维图形动感等创新型游览体验;进一步引导通信行业利用5G技术为智慧航运赋能,体系化、分步骤运用数字科技实现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港口、航运、陆运、物流园区、货物仓储等环节的资源整合与共享等。
  《行动计划》还提出精准聚焦"六大战略区域",促进5G融合应用赋能五大新城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的经济、生活和治理数字化转型。
  主要内容包括,助力南汇新城建成"上海核心、亚太枢纽"的全球领先5G通信网络发展示范区;助力松江新城做大做强智能制造装备、电子信息等产业集群;助力嘉定新城建设国家智慧交通先导试验区,打造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智能传感器、高性能医疗设备等产业集群;助力青浦新城积极发展数字经济,打造"长三角数字干线";助力奉贤新城推动新城智慧交通、绿色农业产业建设,加快打造"数字江海"新地标;助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协调两省一市信息通信行业资源,统筹推进生态、生产、生活三大空间数字化转型。
  根据《行动计划》,2022年、2023年,上海将每年新增5G基站1万个。到2023年底,上海5G基站密度提升到每平方公里10个,每万人拥有5G基站数提升至28个,80%楼宇实现5G室内覆盖。5G用户数2022年超过1800万,2023年超过2100万。
 
中国算力进入全球领跑者行列
 
  据悉,清华大学及国际数据公司IDC等机构日前联合发布《2021-2022全球计算力指数评估报告》,通过对全球15个主要经济体的计算能力、计算效率、应用水平和基础设施进行全面评估,发现过去一年各国算力评分均有提升,其中中国增幅最大,以总分70分进入全球领跑者行列。
  清华大学全球产业研究院副院长李东红介绍,算力指数每增长1点对GDP的推动在中国达到3倍,所以算力对中国经济增长已经发挥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报告显示,制造业首次进入全球计算力水平前三名,与互联网业、金融业一起成为算力投入增长最快的行业。2021年,中国制造业在信息技术方面支出占到全球市场15%左右,预计到2025年将达到20%。
  从算力形态看,各国正在加快布局人工智能算力领域,15个国家人工智能算力占总算力支出的比例已经从2016年的9%增加到12%。中国不久前全面启动"东数西算"工程,通过建设高效集约、普适普惠的新型基础设施,推动计算力向绿色化和集约化方向加速演进。
 
澳大利亚拟强制科技巨头上交虚假信息处理数据
 
  据悉,澳大利亚政府3月21日表示,澳大利亚正在起草新的法规,规定澳大利亚媒体监管机构将可以强制互联网公司上交数据,并公布其治理虚假信息和误导性谣言的解决方案。
  澳大利亚通信和媒体管理局(ACMA)将能对不合作的平台执行互联网行业守则,并与世界各地的机构一道,寻求减少有害谣言在线上传播的方法。
 
企业信息员园地
 
让更多“千里马”竞相奔腾
 
特约信息员:王协忠
治国经邦,人才为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了“2035年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建成人才强国”的战略目标。
 “人才者,求之则愈出,置之则愈匮。”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离不开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
2022年3月7日下午,盐城市高层次人才协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在驿都金陵大酒店隆重召开。这是江苏省地级市首家成立的高层次人才协会。来自全市各行各业的563名会员中,既集聚了在盐“两院”院士、省“双创计划”人才、“黄海明珠领军人才”、科技企业负责人、名校优生等个人会员,又集聚了高层次人才比较集中的企事业单位会员。
  盐城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费坚出席会议并讲话。费坚与新当选的协会第一届理事会会长郭玉生共同为协会揭牌。市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市公务员局局长成辉主持协会成立大会,市委组织部部务会成员、市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中心主任倪一华作筹备工作报告,协会会员代表、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相关成员单位负责同志、各科技镇长团团长、各县(市、区)委组织部、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组织部、盐南高新区党工委组织人事部分管负责同志参加会议。
  郭玉生表示,“今天会员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盐城高层次人才有了自己的家园。协会将以更强烈的前沿意识和更广阔的视野格局,为人才的创新创业创造搭建平台、打造梯台、铸就戏台,让各位人才走向干事创业的舞台中央,让更多人才在盐城实现精彩人生。”



          

新枣庄企联三会.jpg

 枣庄企业家     枣庄市企联三会


640.png


地址:山东省枣庄市新城巨山街道武夷山路1866号院内  邮箱:zzqixie@163.com 邮编:277000 电话:0632-8257966
鲁ICP备2021003606号
Copyright©枣庄市企业联合会版权所有 2023-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