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中高层时事解读课2021第40期(总期90期)

部委决策
 
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实施阶段性税收缓缴措施
 
  据悉,国务院总理李克强10月27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对制造业中小微企业等实施阶段性税收缓缴措施,进一步加大助企纾困力度;决定延长境外投资者投资境内债券市场税收优惠政策,促进对外开放和吸引外资。
会议指出,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基础,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是市场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发展经济、扩大就业、活跃市场、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进一步做好"六保"特别是保就业保民生保市场主体工作。针对大宗商品价格高位运行、生产成本大幅上升等对企业尤其是制造业企业带来的影响,以市场化、普惠式方式加大帮扶力度,助力企业纾困,稳定市场预期和就业,促进工业经济平稳运行。会议决定,对今年四季度制造业中小微企业实现的企业所得税和国内增值税、国内消费税及随其附征的城市建设维护税,以及个体工商户、个人独资和合伙企业缴纳的个人所得税(不含其代扣代缴的个人所得税)实行阶段性税收缓缴。其中,对年销售收入2000万元以下的制造业小微企业(含个体工商户),其实现的税款全部缓税;对年销售收入2000万元至4亿元的制造业中型企业,实现的税款按50%缓税,特殊困难企业可依法特别申请全部缓税。缓税自今年11月1日起实施,至明年1月申报期结束,预计可为制造业中小微企业缓税2000亿元左右。另外,为纾解煤电、供热企业经营困难,对其今年四季度实现的税款实施缓缴,预计缓税总额170亿元左右。上述缓税措施延期缴纳时间最长为3个月。会议要求,各地各相关部门要简化缓税事项办理流程,加快办理进度,加强政策宣介解读,确保惠企政策精准直达快享,严防不符合条件的企业骗取享受缓税政策。各省级财政要做好对市县财政的转移支付安排,确保缓税政策落实和基层保工资、保运转、保基本民生不受影响。同时,面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形势,要抓紧研究下一步对市场主体的规模性减税政策,适时有针对性加强宏观预调微调,回应市场主体关切。
  会议指出,要坚持扩大对外开放,发挥国内大市场的优势,优化营商环境,加大吸引外资力度,鼓励更多外资通过债券市场参与国内发展。会议决定,将境外机构投资者投资境内债券市场取得的债券利息收入免征企业所得税和增值税政策的实施期限,延长至"十四五"末,即2025年12月31日。会议要求,有关部门要依法依规做好向全国人大常委会备案工作,同时强化市场监管,遏制过度投机、操纵市场等违法违规行为。
 
商务部发布首份利用外资发展专项规划
 
  10月22日,中国商务部印发《"十四五"利用外资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这是商务部出台的首份利用外资发展专项规划。
  《规划》展望了2035年利用外资前景,提出"十四五"时期利用外资主要目标,即利用外资规模位居世界前列,利用外资大国地位稳固,利用外资结构持续优化,与对外投资、对外贸易、促进消费的联动作用进一步加强。
  《规划》从推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强化开放平台功能、提升外商投资促进服务水平、完善外商投资管理体制、优化外商投资环境、促进国际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等7个方面,明确23项重点任务,提出具体举措。
  在推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方面,一是压减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二是放宽重点领域准入门槛;三是持续减少市场准入限制。在优化利用外资结构方面,一是优化利用外资产业结构;二是优化利用外资区域布局;三是拓展利用外资国别地区来源。在强化开放平台功能方面,一是推动自贸试验区高质量发展;二是助力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三是深入开展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示范;四是推进国家级经开区创新提升;五是提升边境(跨境)经济合作区发展水平。在完善外商投资管理体制方面,一是完善外商投资管理法律制度;二是健全外商投资监管体系;三是健全外商投资国家安全审查制度。
  另外,《规划》还聚焦"十四五"利用外资的重点领域进行细化分解,以专栏形式明确了外商投资企业境内再投资促进、引资平台建设、招商引资效能提升、全流程外商投资服务提升等4大专项工程。
  商务部外资司副司长孟华婷表示,《规划》有四方面鲜明特点,可以归纳为四个"贯穿始终"。一是把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贯穿始终;二是把提高利用外资质量贯穿始终;三是把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贯穿始终;四是把统筹发展和安全贯穿始终。
  今年以来,中国吸收外资实现了较快增长,成效明显好于预期。但当前稳外资外部环境依然复杂严峻。
  商务部外资司司长宗长青在"十四五"利用外资发展规划暨稳外资工作专题新闻发布会上坦言,一方面,全球疫情仍在持续演变。招商引资跨境活动不便,既难"走出去",也难"请进来",线上招商成效有限,一些外资项目落地和建设进度放缓。另一方面,国际产业链供应链深度重构。受疫情以及个别国家"脱钩""筑墙"等非经济因素影响,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正在深度重塑,跨国投资呈现近岸化、本土化、区域化等趋势,而且各国引资竞争更加激烈。此外,从国内看,中国土地、资源等要素供求关系趋紧,成本不断增加,传统比较优势弱化。
  但宗长青也强调,中国吸收外资仍有不少有利条件,如全球跨国投资显现反弹趋势。此外,中国经济发展持续稳定向好、超大规模市场的吸引力不断增强、外商在华投资预期和信心持续稳定等,也为之奠定良好基础。
  "综合以上因素,考虑到今年前三季度中国吸收外资实现较快增长,我们预计,如无特殊情况,全年吸收外资规模将突破1万亿元人民币,按美元计有望超过1600亿美元,实现稳定增长,能够实现全年稳外资目标。"宗长青说。
  孟华婷透露,下一步,商务部将加快修订发布新版全国和自贸试验区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发布新版国家级经开区综合发展水平考核评价办法,全面清理与外商投资法及其实施条例不符的规定,并加强重点外资企业和项目服务保障,推动一批在谈项目尽快签约落地、一批已签约项目尽快开工建设、一批在建项目尽快完工投产。通过这些举措,确保完成全年稳外资目标任务,同时为明年的稳外资工作打好基础。
 
财政部要求在政府采购活动中平等对待内外资企业
 
  据悉,为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政府采购市场体系,促进政府采购公平竞争,10月25日,财政部发布《关于在政府采购活动中落实平等对待内外资企业有关政策的通知》,要求在政府采购活动中平等对待内外资企业。
  《通知》要求保障内外资企业平等参与政府采购。《通知》指出,政府采购依法对内外资企业在中国境内生产的产品(包括提供的服务,下同)平等对待。各级预算单位应当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在政府采购活动中,除涉及国家安全和国家秘密的采购项目外,不得区别对待内外资企业在中国境内生产的产品。在中国境内生产的产品,不论其供应商是内资还是外资企业,均应依法保障其平等参与政府采购活动的权利。
  《通知》要求在政府采购活动中落实平等对待内外资企业的要求。各级预算单位在政府采购活动中,不得在政府采购信息发布、供应商资格条件确定和资格审查、评审标准等方面,对内资企业或外商投资企业实行差别待遇或者歧视待遇,不得以所有制形式、组织形式、股权结构、投资者国别、产品品牌以及其他不合理的条件对供应商予以限定,切实保障内外资企业公平竞争。
  《通知》要求平等维护内外资企业的合法权益。内外资企业在政府采购活动中,凡认为采购文件、采购过程、中标或者成交结果使自身权益受到损害的,均可依照相关规定提起质疑和投诉。各级财政部门应当严格落实《政府采购质疑和投诉办法》(财政部令第94号),畅通投诉渠道,依法受理并公平处理供应商的投诉,不得在投诉处理中对内外资企业实施差别待遇或者歧视待遇,维护政府采购供应商的合法权益。
  通知指出,对于违反上述要求的规定和做法,以及违规设立产品、供应商等各类备选库、名录库、资格库等规定和做法,各地要及时予以清理纠正,并将清理纠正情况于11月底前报送财政部。
 
发改委印发价格指数行为评估和合规性审查操作指南
 
  据悉,为提升重要商品和服务价格指数行为评估和合规性审查(以下简称"评估审查")工作的科学化和规范化水平,更好促进价格指数市场健康有序发展,根据《重要商品和服务价格指数行为管理办法(试行)》(国家发展改革委令 2021 年第 43 号,以下称《办法》),10月25日,国家发改委发布《价格指数行为评估和合规性审查操作指南(试行)》。
  本指南所称价格指数行为评估审查,是指依据《办法》,对有关重要商品和服务价格指数行为主体、编制方案、数据采集及指数计算发布行为等进行评估和合规性审查,并作出评估审查结论、提出整改意见和处理措施的过程。
  本指南适用于采集或利用境内商品和服务价格信息编制、发布、运行、维护价格指数等相关行为,或对境内商品和服务市场产生重要影响的价格指数行为。
  评估审查主体:价格主管部门可根据工作需要,选择部分重要商品和服务价格指数,对其相关行为进行评估审查;对社会反映强烈、群众举报较多的价格指数,应及时开展评估审查。对反映全国或区域市场情况,或对全国或区域市场产生重要影响的商品和服务价格指数,由国务院价格主管部门或委托省级价格主管部门对其行为开展评估审查;对反映某一省(自治区、直辖市)内市场情况的商品和服务价格指数行为,由该省级价格主管部门对其行为开展评估审查。
  评估审查的内容包括:
  (一)价格指数行为主体。主要评估审查价格指数的行为主体是否具有独立性及必要的专业性。
  (二)价格指数编制行为。主要评估审查价格指数的编制方案是否科学、规范、完整,价格信息采集点的选择、规格品的设置是否具有充分的代表性,价格数据采集是否合法合规,数据样本是否真实可靠,权重确定方式是否合理,价格指数计算公式是否科学,价格指数命名是否规范,价格数据采集、指数计算等行为是否严格按照编制方案开展等。
  (三)价格指数发布行为。主要评估审查价格指数是否有相对稳定的发布渠道,对外发布前是否试运行不少于6 个月,有关重要信息是否在发布渠道显著位置进行披露等。
  (四)价格指数运行维护行为。主要评估审查价格指数的运行维护是否严谨规范,行为主体是否保持客观中立等。
  (五)价格指数自我评估行为。主要评估审查价格指数行为主体是否按照《办法》要求,自 2022 年起每年一季度对上年度价格指数运行情况开展自我评估,是否在指数发布渠道显著位置对外公布评估结果。
  (六)价格指数转让和终止行为。价格指数存在转让或终止情形的,主要评估审查其相关操作是否规范。
  (七)其他相关行为。主要评估审查价格指数行为主体的其他相关行为是否符合《办法》要求。
根据评估审查的具体情况,作出评估审查基本结论。经评估审查未发现不合规或违规情形的,作出“合规”的结论;发现不合规或违规情形的,逐一列明,并作出“不合规”、“明显不合规”、“严重违规”等结论。
 
证监会要求切实加强发行注册的权力监督制衡
 
  10月28日,中国证监会党委与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证监会纪检监察组召开全系统警示教育大会。证监会党委书记、主席易会满在会议上指出,切实加强发行注册的权力监督制衡,做好业务监督与纪检监督、干部监督等相互衔接,大力推进透明审批、阳光用权,强化对发审委、并购委、上市委委员,年轻干部、借调干部的教育、管理和监督,把严的主基调长期坚持下去。 
  易会满指出,近年来证监会党委与驻证监会纪检监察组坚持"两个责任"贯通联动、同向发力,推动会系统全面从严治党不断走深走实。但从通报的系列案件看,教训深刻。资本市场"围猎"和"反围猎"的斗争仍然激烈,证监会系统反腐败任务仍然繁重。要清醒深刻认识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形势的严峻性、复杂性,把严的主基调长期坚持下去,始终保持管党治党不放松、正风肃纪不停步、反腐惩恶不手软,努力打造讲政治、守纪律、负责任、有效率的模范机关。
  一是紧盯关键少数,确保主体责任压实压细。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强"一把手"和领导班子监督的意见,坚持书记抓、抓书记,层层压实上级"一把手"对下级"一把手"的监督责任。带好管好各级领导班子,班子成员要严格落实"一岗双责"。强化"两个责任"贯通联动,加强党委对纪委工作的领导和支持,增强监督合力。严肃管党治党问责追责。
  二是紧盯重点领域,加快完善全流程立体化监督体系。切实加强发行注册的权力监督制衡,做好业务监督与纪检监督、干部监督等相互衔接,大力推进透明审批、阳光用权。压紧压实沪深交易所党委责任,强化政治引领,引导交易所干部职工进一步树牢公权力意识,完善内部治理和监督制衡。加快完善稽查执法标准和流程,强化内外部监督联动,构建全链条的稽查执法监督制约体系。
  三是紧盯"特定群体",提升监督的精准性有效性。强化对发审委、并购委、上市委委员,年轻干部、借调干部的教育、管理和监督,从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全面压实管理责任,督促其认真执行各项廉政规定和纪律要求,对违纪行为及时纠偏惩治。
  四是紧盯作风建设,推动防腐拒腐关口前移。落实加强作风建设的重要政治责任,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坚持抓早抓小,露头就打,严防"四风"问题反弹回潮和隐形变异。坚持把作风建设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到推动提升监管服务水平上来,放到强化干部担当作为上来,持续构建"亲""清"监管关系,积极营造良好的廉洁从业生态。
  易会满强调,要坚持"三不"一体推进,坚决惩治金融风险背后的腐败行为。一是始终保持"零容忍"的高压态势,强化"不敢腐"的震慑。对系统公职人员牟取私利、滥用审批和监管职权的腐败行为,对参与"围猎"和甘于被"围猎"、顶风违纪的行为,一律依纪依规从严查处、严惩不贷。
坚持"一案双查",严查金融风险背后的腐败问题,不断提高对资本市场领域腐败的治理效能。二是强化制度建设,扎牢"不能腐"的笼子。紧盯资本市场和证监会系统腐败行为的新表现,找准监督薄弱环节和廉政风险点,完善更具系统性的治本措施,有针对性地建章立制、堵塞漏洞。落实好重点部门和关键岗位的常态化轮岗交流、公权力监督制衡等制度措施。加快构建权责明确、逐级问责的制度机制,加大问责力度。三是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增强"不想腐"的自觉。以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推动理想信念教育真正入脑入心,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强化宗旨意识,牢记初心使命,不断加强党性修养和作风锤炼,自觉筑牢廉洁自律底线。
 
中证协就北交所网下投资者管理规则征求意见
 
  据悉,中国证券业协会起草了《向不特定合格投资者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北京证券交易所上市网下投资者管理规则(试行)》(以下简称《规则》),近期向各家券商征求意见。
  证券业协会表示,《规则》总体平移新三板精选层网下投资者注册条件,未来根据市场情况适时调整。除券商、基金、信托、财务公司、保险、合格境外投资者等六类机构投资者之外的其他机构投资者证券账户资产或其所管理的产品净资产应不低于1000万元;个人投资者的证券账户资产应不低于1000万元。
  《规则》还借鉴吸收科创板和创业板网下投资者管理的成熟做法和经验,加强网下投资者报价申购行为的约束和管理。
  另外,《规则》在对网下投资者进行分类的基础上,对不同投资者提出不同的规范要求,并针对实践中发生较多的违规情形,建立差异化的违规处理机制,提高自律管理针对性和有效性。
  从严监管抱团报价行为
  证券业协会指出,此次建立公开发行并上市网下投资者分类评价和管理制度,通过发布关注名单、异常名单、限制名单,并采取差异化的自律管理方式,加强网下投资者报价行为监管,引导网下投资者发挥专业能力,维护新股网下发行秩序。
  对于今年资本市场热议的抱团报价话题,证券业协会在《规则》中明确,对此采取严监管态度。比如网下投资者在监测期内参与询价的项目,报价与其他部分投资者报价一致性显著较高,或是网下投资者的报价行为或报价结果引发负面舆情关注,对新股发行秩序造成一定不良影响的,将会被证券业协会列入关注名单。
  证券业协会表示,将会同北交所共同确定网下投资者报价一致性显著较高的认定标准和投资者比例,并根据市场情况进行适时调整。
  若网下投资者连续两次进入关注名单,或者一个自然年度内累计进入关注名单三次(含)以上的,将被证券业协会列入异常名单。
  当网下投资者的违规行为对网下发行秩序造成不良影响,行为性质恶劣或者情节严重,需暂停该网下投资者参与公开发行并上市股票网下询价配售业务的,协会可依据有关规定将其列入限制名单。
  网下打新违规次数独立计算
  对于网下投资者违规行为,证券业协会划分为一般违规行为和严重违规行为,对应有不同的处理方式。
  证券业协会表示,通过网下投资者管理系统及时对配售对象一般违规行为次数进行自动统计和处理,有效保证自律管理工作的及时性和公平性,集中监管资源精准打击严重扰乱网下发行秩序的违法违规行为,进一步提升监管效能。
  针对配售对象的一般违规行为,一个自然年度内的首次违规可免予处罚,再次出现违规情形时,将视违规次数采取列入限制名单6个月或12个月的自律措施。
  针对网下投资者或其管理的配售对象的严重违规行为,将根据其一个自然年度累计违规次数,将网下投资者或其管理的配售对象列入限制名单不同期限。
值得注意的是,考虑到北交所网下投资者与沪深交易所网下投资者主体范围和数量上都存在一定差异,因此《规则》明确北交所网下投资者参与公开发行并上市股票询价配售业务中的违规次数独立计算,不纳入主板、科创板、创业板等板块的违规次数。
 
深交所修订协议转让办理规则
 
  据悉,为贯彻落实深化"放管服"改革要求,做好与上位新规有效衔接,10月22日,深交所发布并实施修订后的《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股份协议转让业务办理指引》及其配套办理指南,继2020年7月改进优化办理服务之后再次打出"减负增效"组合拳,落实两项上位法规最新规定、全面推广电子化办理模式、取消三项材料要求,进一步提升协议转让业务办理便利化、规范化水平。
  全面推广电子系统,推动"数据跑腿"代替"办事人跑腿"。为进一步提高业务办理便利性,2020年底,深交所按照稳妥推进、分步实施的原则,在现场、邮寄等办理方式基础上,试行协议转让电子化办理,实现从提交材料、问题反馈到费用缴纳全流程电子化,办理进度实时可查,办事人"一次都不用跑"即可办成办好。目前,协议转让电子化办理已日趋完善,此次在《指引》层面予以确立,并在配套指南详细说明办理流程,以全面推广电子系统,推动办理模式实现从"办事人跑腿"到"数据跑腿"的转变。同时,为有效防控业务风险,要求办事人签署保证电子与纸质文件一致的承诺函,并邮寄全套办理材料以供存档。
  持续精简办理材料,提升市场主体获得感满意度。《指引》贯彻深化"证照分离"改革精神,明确对于可通过公开的政府官方渠道进行网络核验的营业执照等证照类文件,原则上不再要求办事人提交,并相应取消法人营业执照、法定代表人证明书、协议转让公告文件三项材料要求,改由办事人填写相关信息,深交所通过公开网站核验,进一步减轻市场主体负担。
  优化完善办理情形,确保上位新规得到有效落实。《指引》衔接证监会新修订的《证券市场禁入规定》,明确转让双方任意一方被证监会及其派出机构采取不得在证券交易场所交易证券的市场禁入措施的,不予办理协议转让,但符合豁免条件的除外。贯彻最高院、最高检、公安部及证监会等四部委《关于进一步规范人民法院冻结上市公司质押股票工作的意见》,新增在经法院准许的情况下,可通过协议转让处置被司法标记股票,助力完善质押股票处置流程,持续化解股票质押风险。
 
银保监会发布《保险公司非寿险业务准备金管理办法》
 
  据悉,为进一步完善非寿险业务准备金监管制度,增强非寿险准备金监管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提升保险公司准备金管理水平,10月27日,中国银保监会发布了新修订的《保险公司非寿险业务准备金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
  银保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介绍,原保监会于2005年颁布《保险公司非寿险业务准备金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试行办法》),此后出台了一系列配套的规范性文件。由于制定《试行办法》的时间较早,财险行业关于准备金计提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较大改变,其中的一些规定已不能完全适应当前的相关要求和市场变化,需要通过系统性的修订来进行完善。
  一是会计准则等监管要求的变化是修订《试行办法》的外部客观要求。2009年开始实施的《关于保险业做好<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2号>实施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2号解释》)中关于非寿险业务未到期责任准备金、准备金的现金价值、准备金的风险边际等方面做出了新的要求。2016年开始实施的偿二代监管制度中关于非寿险准备金的口径与《2号解释》的规定一致。《试行办法》存在一些与以上两个制度不相适应的规定,因此需要进行相应修订。
  二是修订《试行办法》是补齐准备金监管制度短板的内在需要。《试行办法》发布时,非寿险行业精算管理处于发展中的阶段,市场环境也比较简单,当时《试行办法》的发布主要是为了规范非寿险准备金的计提方法,而在内控管理、监督管理、法律责任等方面有所缺失。目前,非寿险行业精算管理已经相对成熟,非寿险准备金监管工作中出现的各种情况也愈加复杂,需要对非寿险准备金的监管制度及法律责任进行明确及细化。
  《办法》相比《试行办法》修订的主要内容有六方面:一是将非寿险准备金评估规则与会计准则、偿二代监管制度协调一致;二是总结提炼准备金监管的实践经验,将《试行办法》配套规范性文件中关于准备金监管的相关制度进行了梳理,集中体现在《办法》中;三是增加内控管理规定,督促保险公司完善准备金工作相关制度;四是增加监督管理规定;五是增加法律责任规定,依据《保险法》对准备金相关违法违规行为进行明确;六是删除《试行办法》中的准备金报告章节,作为细则另行发布。
  下一步,银保监会将及时发布《办法》的配套实施细则,明确非寿险准备金监管的细节内容及具体要求,促进保险公司稳健经营,更好地保护被保险人利益。
 
发改委明确电网企业代理购电工作有关事项
 
  据悉,为落实《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进一步深化燃煤发电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的通知》(发改价格〔2021〕1439号)要求,指导各地切实组织开展好电网企业代理购电工作,保障代理购电机制平稳运行,维护发用电市场主体合法权益,促进电力市场规范平稳运行和加快建设发展,近日,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组织开展电网企业代理购电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下称《通知》)。
  《通知》称,建立电网企业代理购电机制,保障机制平稳运行,是进一步深化燃煤发电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提出的明确要求。组织开展电网企业代理购电工作,要坚持市场方向,鼓励新进入市场电力用户通过直接参与市场形成用电价格,对暂未直接参与市场交易的用户,由电网企业通过市场化方式代理购电;要加强政策衔接,做好与分时电价政策、市场交易规则等的衔接,确保代理购电价格合理形成;要规范透明实施,强化代理购电监管,加强信息公开,确保服务质量,保障代理购电行为公平、公正、公开。
  《通知》明确了代理购电用户范围。取消工商业目录销售电价后,10千伏及以上用户原则上要直接参与市场交易(直接向发电企业或售电公司购电,下同),暂无法直接参与市场交易的可由电网企业代理购电;鼓励其他工商业用户直接参与市场交易,未直接参与市场交易的由电网企业代理购电。已直接参与市场交易又退出的用户,可暂由电网企业代理购电。各地要结合当地电力市场发展情况,不断缩小电网企业代理购电范围。
  《通知》说,电网企业要定期预测代理购电工商业用户用电量及典型负荷曲线,现货市场运行或开展中长期分时段交易的地方,应考虑季节变更、节假日安排等因素分别预测分时段用电量。保障居民(含执行居民电价的学校、社会福利机构、社区服务中心等公益性事业用户,下同)、农业用户的用电量规模单独预测。
  《通知》称,为确保代理购电机制平稳实施,2021年12月底前,电网企业通过挂牌交易方式代理购电,挂牌购电价格按当月月度集中竞价交易加权平均价格确定,挂牌成交电量不足部分由市场化机组按剩余容量等比例承担,价格按挂牌价格执行,无挂牌交易价格时,可通过双边协商方式形成购电价格;2022年1月起,电网企业通过参与场内集中交易方式(不含撮合交易)代理购电,以报量不报价方式、作为价格接受者参与市场出清,其中采取挂牌交易方式的,价格继续按当月月度集中竞价交易加权平均价格确定。
 
交通运输部要求进一步做好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工作
 
  据报道,自《交通运输部关于开展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交规划函〔2019〕859号)印发以来,交通运输部已批准三批共67家单位组织开展相关试点工作。为深入贯彻落实《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充分发挥试点工作在加快建设交通强国中的先行带动和示范引领作用,科学有序推进试点工作实施,日前,交通运输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
  通知要求坚持"点面结合、探索创新,近远结合、滚动实施,因地制宜、分类推进,多方联合、共同实施"的原则,围绕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的重点领域、优势领域、急需领域、关键环节,科学有序推进试点任务实施,明确责任分工,加大支持力度,形成一批先进经验和典型成果,打造一流设施、一流技术、一流管理、一流服务,为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当好先行。
  通知要求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试点管理部门和试点单位要积极制定有利于试点实施的支持政策,优先将试点工作纳入相关规划、计划和年度重点工作,加大要素投入,积极协调推动资金、人才、科技等要素优先向试点工作倾斜,特别是对于科技、制度等创新性试点工作,要大胆推动、深化改革,加大相关领域的"放管服"改革力度,营造有利于试点工作的政策环境。试点单位要创新投融资模式,积极鼓励社会资金、资源投入试点工作。
  通知要求强化成果推广应用。对于取得的创新性、代表性、示范性成果,试点管理部门要积极制定各领域内的成果推广清单,在行业范围内推广应用。对于优秀试点成果,要积极支持推荐申报各类国家级等奖项,支持研究形成标准规范、规章制度和政策性文件。
 
政策要闻
 
▲中证协与沪深证券交易所签署加强网下询价监管协作备忘录
 
  近日,中国证券业协会、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三方签署《加强注册制下新股网下询价监管协作备忘录》,共同加强对注册制下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网下投资者报价行为监管。
  《备忘录》在总结前期网下投资者监管协作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主要就三方面内容事项达成一致:一是明确网下投资者报价一致性显著较高的认定标准。为确保《注册制下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网下投资者分类评价和管理指引》的相关措施落到实处,《备忘录》明确了投资者报价一致性从高到低的排序方式、不同市场情况下认定报价一致性显著较高的投资者数量以及具体认定中的各项量化指标。三方建立认定标准调整机制,根据市场变化情况,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对具体认定标准进行调整。二是加强监管分工协作,形成监管合力。沪深证券交易所发挥信息数据优势,利用大数据分析和科技监管手段,开展网下投资者报价行为监测,协会根据沪深证券交易所监测结果,及时发布网下投资者关注名单、异常名单等。三是明确三方共同加强网下投资者监督检查。为进一步增强自律检查的针对性、有效性,三方协商一致以列入异常名单、关注名单的投资者以及其他存在异常情形、可能影响发行秩序的投资者为重点检查对象,并可视情况开展联合检查。协会按照统一处理标准对出现违规行为的网下投资者采取自律措施。发现涉嫌违法违规或涉嫌构成犯罪行为的,及时移交证监会或司法机关。
  此前沪深证券交易所就新股发行与承销业务实施规则进行了修改,网下询价的有效报价区间显著拓展、报价入围率明显下滑、定价中枢有所上移、中签率中枢上升,导致新股上市首日涨幅有所下滑。近日连续有首日上市的新股破发,过去靠闭眼打新就能"躺赚"的好事儿或已成历史。
  中信证券表示,新规实施后,机构间的报价入围率差异将有所增大,研究能力、定价能力更强的机构将更为受益。可见,对公司研究、认识更准确的机构才能以具备性价比的价格获得网下配售。掌握定价权的专业机构尚且如此,中小投资者如果还想只靠运气打新,将无异于自欺欺人。今后想打新赚钱可能先要当好"研究员",逻辑和价值更应该成为选择申购的依据。
  发行定价市场化是注册制改革的重要一环。中国证券业协会表示,将持续发挥自律管理职能,加强网下投资者自律管理,落实"建制度、不干预、零容忍"方针,与沪深证券交易所按照《备忘录》内容强化监管协作,形成监管合力,共同做好对网下投资者报价行为的监督、监测、检查,共建优胜劣汰的网下投资者生态环境,切实维护市场化发行定价秩序。
 
  ▲工商联和标准委发布《标准化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
 
  据悉,在10月26日举行的民营经济标准创新大会上,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印发《标准化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3年)》(以下简称《计划》),旨在以标准化增强民营企业创新动力,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计划》围绕提升民营经济标准化创新能力、营造民营经济标准化发展良好环境、加大标准实施应用力度、强化民营经济标准化工作服务支撑、推动民营经济标准化国际合作等五大重点任务作出具体安排。
  在提升民营经济标准化创新能力方面,《计划》提出加快构建技术、专利、标准联动创新体系,探索建立标准化运营专员机制,探索建立标准创新型企业制度。
  《计划》表示,应营造民营经济标准化发展良好环境。工商联将加强对民营经济标准化工作的相关政策激励,市场监管部门畅通民营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参与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工作的渠道,支持民营企业、工商联所属商会参与标准化试点示范、申报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
  《计划》还提出加大标准实施应用力度。鼓励民营企业积极开展企业标准化良好行为实践,积极参与企业标准"领跑者"和"对标达标"活动;加大标准化知识宣传力度,开展民营经济标准化宣传交流,传播标准化理念,营造重视标准、应用标准、推广标准的良好氛围。
  在强化民营经济标准化工作服务支撑方面,《计划》提出鼓励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社会团体及相关标准化服务机构充分发挥专业优势,提供专业化服务;支持培养民营企业自身发展急需的标准化人才队伍。
同时,《计划》提出推动民营经济标准化国际合作,大力支持民营企业开展国际标准化交流合作;推动民营企业、工商联所属商会开展标准化合作,服务企业对外经贸活动。
 
▲中期协就期货和衍生品法草案二审稿征求意见
 
  期货市场立法进程不断加速。10月25日晚间,中国期货业协会发布关于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期货和衍生品法(草案二次审议稿)》(下称"草案二审稿")意见的通知,向各期货公司、风险管理公司、资产管理公司征求意见。就在10月23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公布草案二审稿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中期协在通知中称,协会作为行业自律组织,应当充分听取行业建议,反映行业声音,遂向各公司征求意见并将积极反馈至相关部门。
  具体来看,草案二审稿共13章155条。对比与一审稿的14章173条来看,二审稿将一审稿的第二章"期货交易"和第三章"其他衍生品交易"合并为"期货交易和衍生品交易"一章,同时将原来的第十章"行业自律"改为"期货业协会"。
  据了解,作为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期货市场一直缺一部"基本法"。 现行的《期货交易管理条例》由国务院于2007年3月6日发布实施,此后经过多次修订。2013年9月,由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负责组织草案起草的《期货法》正式列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2021年3月份,制定《期货法》被列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工作计划;4月29日,《期货法》一审稿在中国人大网公布,开始征求意见。
10月19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听取了全国人大宪法和法律委员会主任委员李飞作的关于期货法草案修改情况的汇报,草案二审稿将法律名称修改为"期货和衍生品法"。
 
  ▲大商所调整焦煤、焦炭期货各月份合约交易限额
 
  10月27日,大商所发布关于调整焦煤、焦炭期货各月份合约交易限额的通知。通知称,自2021年10月28日交易时(即10月27日夜盘交易小节时)起,非期货公司会员或者客户在焦煤和焦炭期货各月份合约上单日开仓量不得超过50手。该单日开仓量是指非期货公司会员或者客户当日在焦煤和焦炭品种单个期货合约上的买开仓数量与卖开仓数量之和。
  套期保值交易开仓数量不受限制。具有实际控制关系的账户按照一个账户管理。
  大商所将根据市场情况对交易限额进行调整。
 
▲两部委要求严格控制新建超高层建筑
 
  近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和应急管理部发布了关于加强超高层建筑规划建设管理的通知。
  通知说,超高层建筑在集约利用土地资源、推动建筑工程技术进步、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但近年来,一些城市脱离实际需求,攀比建设超高层建筑,盲目追求建筑高度第一、形式奇特,抬高建设成本,加剧能源消耗,加大安全管理难度。
  通知要求各地严格控制新建超高层建筑,一般不得新建超高层住宅;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下城市严格限制新建150米以上超高层建筑,不得新建250米以上超高层建筑;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上城市严格限制新建250米以上超高层建筑,不得新建500米以上超高层建筑;各地相关部门审批80米以上住宅建筑、100米以上公共建筑建设项目时,应征求同级消防救援机构意见,以确保与当地消防救援能力相匹配。
  通知并要求压紧夯实决策责任: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下城市新建150米以上超高层建筑,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上城市新建250米以上超高层建筑,作为重大公共建设项目报城市党委政府审定,实行责任终身追究。
 
  ▲两部门公布第三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区名单
 
  10月29日,国家发改委、人民银行联合发布通知称,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高质量发展的决策部署,按照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区创建工作安排,经自愿申报和组织评审,确定以下34个地区为第三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区:天津市滨海新区,河北省邢台市,辽宁省大连市、营口市,吉林省四平市,上海市徐汇区、普陀区,江苏省常州市、淮安市、扬州市、昆山市,浙江省宁波市、湖州市、金华市、衢州市、舟山市、台州市、丽水市,山东省济南市、烟台市、济宁市、德州市、新泰市,河南省漯河市、南阳市,湖北省荆门市,广东省广州市、深圳市、佛山市,重庆市巴南区、江津区、铜梁区,云南省保山市,陕西省延安市。
  通知强调,上述地区要充分认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对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认真落实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各项工作任务,积极探索创新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充分发挥典型示范作用。
  通知指出,各相关省(区、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牵头部门要加强对示范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的指导督促,及时总结推广经验。其他地方要认真学习借鉴示范区的经验做法,结合实际做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国家发展改革委、人民银行将建立跟踪评估机制,对示范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组织开展评估,并对示范区名单进行动态调整。
 
国资改革
 
王勇要求国资央企千方百计促进煤炭增产增供
 
  据悉,国务委员王勇10月27日到国家电网公司调研并主持召开中央企业做好今冬明春能源电力保供工作座谈会。王勇指出,国资央企要多措并举、综合施策,千方百计促进煤炭增产增供、电力多发满发、天然气增产增储,带头平抑煤炭价格,有效畅通物流运输,全力保障能源安全稳定供应。
  王勇指出,当前能源电力保供形势复杂严峻,国资央企要主动担当、积极履责,切实发挥保供主力军作用,坚决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要多措并举、综合施策,千方百计促进煤炭增产增供、电力多发满发、天然气增产增储,带头平抑煤炭价格,有效畅通物流运输,全力保障能源安全稳定供应。要进一步压紧压实责任,细化保供方案和应急预案,加强资源统筹调度,严格考核奖惩激励,统筹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把各项保供措施不折不扣落实到位。要坚持保生产和保安全两手抓两手硬,坚决防止发生各类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相关部门要加快落实完善支持政策,及时帮助保供企业解决实际困难,推动形成保供工作合力。
 
国资委落实今冬明春能源保供工作
 
  据报道,今冬明春的能源保供成为国资委工作的重中之重。为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能源保供中的积极作用,国务院国资委近日召集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举行了行业协会支持做好今冬明春能源保供工作专题会。
  值得一提的是,国务院国资委前不久针对能源保供,出台今冬明春能源供应保障考核奖惩办法,把保供作为央企今年企业考核的主要指标,实行"一票否决"。
  会议要求,有关行业协会党组织要加强政策研究,多渠道听取行业声音,及时反映企业在执行政策过程中的难点堵点问题;加强与行业企业联系沟通,动员各类企业开足马力、挖潜增产;发挥行业自律作用,稳定煤炭市场;树牢底线思维,确保不发生重大安全事故。
  这是近一个月来国务院国资委召开的第四次有关能源保供的专题会议。9月27日,国务院国资委主任郝鹏主持召开电网、发电、煤炭、石油石化等央企主要负责人参加的能源保供工作专题会议;10月18日,通过党委扩大会议对央企进一步做好今冬明春能源电力保供工作进行再部署再安排;10月21日,召开专题会议,对加快煤炭资源优化、推动煤电联动、增强煤电保供能力等工作作出部署。
  10月18日,国务院国资委党委召开扩大会议,汇集了17家能源央企主要负责人。郝鹏在会议上提出,煤炭企业要推动具备增产潜力的煤矿尽快释放产能,发电供热企业要全力保障机组能开尽开,电网企业要强化大范围资源配置和全网统一调度,石油石化和管网企业要增产增储,提高管网运行效率。
 
自主创新
 
"十四五"国家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规划印发
 
  据悉,国务院日前印发《"十四五"国家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提出知识产权保护迈上新台阶、知识产权运用取得新成效、知识产权服务达到新水平、知识产权国际合作取得新突破等四个主要目标,设立"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等八个主要预期性指标。到2025年,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12件,专利密集型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13%,版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7.5%。
  《规划》围绕五个方面部署了重点任务。一是全面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完善知识产权法律政策体系,加强知识产权司法保护、行政保护、协同保护和源头保护。二是提高知识产权转移转化成效,支撑实体经济创新发展,完善知识产权转移转化体制机制,提升知识产权转移转化效益。三是构建便民利民知识产权服务体系,促进创新成果更好惠及人民,提高知识产权公共服务能力,促进知识产权服务业健康发展。四是推进知识产权国际合作,服务开放型经济发展,主动参与知识产权全球治理,提升知识产权国际合作水平,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国际合作。五是推进知识产权人才和文化建设,夯实事业发展基础。五方面任务,由各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同时,围绕五大任务,《规划》还设立了商业秘密保护工程等十五个专项工程。《规划》还从加强组织领导、鼓励探索创新、加大投入力度、狠抓工作落实等四个方面保障实施,确保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在促进知识产权高质量创造方面,《规划》要求健全高质量创造支持政策,加强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基础软件、生命健康、脑科学、生物育种、空天科技、深地深海探测等领域自主知识产权创造和储备。
  《规划》指出,要完善知识产权转移转化体制机制,推进国有知识产权权益分配改革。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深化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收益权改革,开展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有效落实国有企业知识产权转化奖励和报酬制度。完善国有企事业单位知识产权转移转化决策机制。
  另外,《规划》提出,在完善知识产权转移转化体制机制过程中,要积极稳妥发展知识产权金融。优化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体系,健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管理机制,完善质物处置机制,建设知识产权质押信息平台。支持银行创新内部考核管理模式,推动银行业金融机构用好单列信贷计划和优化不良率考核等监管政策,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扩大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规模。鼓励知识产权保险、信用担保等金融产品创新,充分发挥金融支持知识产权转化的作用。在自由贸易试验区和自由贸易港推进知识产权金融服务创新。健全知识产权价值评估体系,鼓励开发智能化知识产权评估工具。
  同时,鼓励地方探索构建符合区域发展需求的知识产权政策体系。特别提到,推动京津冀高端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强化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知识产权保护。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打造知识产权国际合作高地。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立知识产权金融生态区。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打造保护知识产权标杆城市。支持香港建设区域知识产权贸易中心。
  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申长雨近期表示,将继续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特别是要聚焦创新环境营造、科技开放合作、关键技术攻关等方面,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进一步激发全社会的创新创造活力,努力实现更大的进步。
 
天津滨海新区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出台
 
  日前,滨海新区正式印发《天津市滨海新区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提出,到2025年,滨海新区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值不低于全市平均水平,财政科技投入占本级财政支出比重稳定在8%,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24件,年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500亿元,打造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升级版。
  "十四五"期间,滨海新区将建设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完成新一代超级计算机、国家合成生物技术创新中心、国家先进操作系统创新中心等国家级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加强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引导创新平台向新型研发机构转型。到2025年,市级以上研发中心达到550家,新型研发机构12家。
  《规划》提出,新区将发挥科技领军企业引领作用,面向产业链上下游中小企业,引导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构建大中小企业创新协同、产能共享、市场互动的融通局面。到2025年,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达到5800家,雏鹰企业2100家,瞪羚企业210家,科技领军(培育)企业160家。同时,支持双创载体围绕特色优势产业领域深耕细作、专业化发展,完善"众创空间-孵化器-科技园区"全链条孵化体系。到2025年,国家级众创空间达到28家,国家专业化众创空间达到6家,国家级孵化器达到20家。
  未来几年,滨海新区将构建线上+线下成果转化平台,健全科技金融支撑服务体系,设立滨海新区高成长初创科技型企业投资基金,引导金融资本"投小、投早、投硬科技"。到2025年,科技服务机构达到500家,产业创新基金超过8支,规模达到1000亿元。高水平建设3家大学科技园,打造高校成果转化"首站"和区域创新创业"核心孵化园",为新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力引擎和策源支撑。
  "十四五"期间,滨海新区将重点聚焦智能科技、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建立"创新中心+企业孵化+产业园区"一体化协同发展模式,依托一流院所和龙头企业打造中国信创谷、生物制造谷、京津冀特色"细胞谷"、北方声谷等一批有主题、有灵魂的产业创新集聚区。建设一批重点产业(人才)联盟,到2025年,研发人员数量超过6万人,产业(人才)联盟超过15家。
 
重庆出台新举措激励私募基金支持科技创新
 
  据悉,为贯彻落实《支持科技创新若干财政金融政策》(渝府办发〔2021〕47号)《关于发展股权投资促进创新创业的实施意见》(渝金〔2020〕402号)等文件要求,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日前,重庆市金融工作局、重庆市财政局、重庆市科学技术局近期联合印发了《关于激励私募投资基金支持科技创新的通知》(简称《通知》),决定对私募投资基金支持科技创新进行奖励。奖励对象为在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完成登记的私募投资基金管理人(下称基金管理人),且在2021年1月1日-2025年12月31日期间,以股权投资方式投资重庆市科技创新企业,或投资外地科技创新企业引入重庆市落户。
  《通知》明确了奖励标准:在奖励年度内按投资总额(扣除本市各级政府及国有企业出资)的1%给予奖励,同一基金管理人累计奖励最高不超过1000万元。
  申报条件:被投资科技创新企业注册地在重庆市或投资后注册地迁至重庆市,且已正常开展经营活动的独立法人;被投资企业须入库"重庆市科技型企业系统";投资资金满1年且已全部实缴到位(投资协议约定为分期、分批到位的,可按年度分期、分批申报奖励);若被投企业是股权投资后注册地迁至重庆市落户的,需在重庆市市场监督管理部门登记满1年。
  据了解,重庆市近年来加快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紧扣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关键核心技术等重点领域,加快建立以财政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市场为支撑的多元科技投入体系,为重庆科技创新持续注入金融"活水",先后出台了《支持科技创新若干财政金融政策》《关于发展股权投资促进创新创业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
 
节能减排
 
碳达峰碳中和中央层面总体部署亮相
 
  10月2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下称《意见》)。作为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中的"1",《意见》为碳达峰碳中和这项重大工作进行系统谋划、总体部署。
  《意见》提出,到2025年,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初步形成,重点行业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到2030年,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取得显著成效,重点耗能行业能源利用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到2060年,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和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全面建立,能源利用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80%以上。
  《意见》围绕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深度调整产业结构、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加快推进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提升城乡建设绿色低碳发展质量、加强绿色低碳重大科技攻关和推广应用、持续巩固提升碳汇能力、提高对外开放绿色低碳发展水平、健全法律法规标准和统计监测体系、完善政策机制、切实加强组织实施等十一个方面共提出了35条细则。
  其中,《意见》要求,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盲目发展,新建、扩建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电解铝等高耗能高排放项目严格落实产能等量或减量置换,出台煤电、石化、煤化工等产能控制政策。未纳入国家有关领域产业规划的,一律不得新建改扩建炼油和新建乙烯、对二甲苯、煤制烯烃项目。合理控制煤制油气产能规模。提升高耗能高排放项目能耗准入标准。加强产能过剩分析预警和窗口指导。
  《意见》要求,严格控制化石能源消费,加快煤炭减量步伐,"十四五"时期严控煤炭消费增长,"十五五"时期逐步减少。石油消费"十五五"时期进入峰值平台期。统筹煤电发展和保供调峰,严控煤电装机规模,加快现役煤电机组节能升级和灵活性改造。逐步减少直至禁止煤炭散烧。加快推进页岩气、煤层气、致密油气等非常规油气资源规模化开发。强化风险管控,确保能源安全稳定供应和平稳过渡。
  《意见》明确,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加快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建设绿色制造体系。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第五代移动通信(5G)等新兴技术与绿色低碳产业深度融合。同时,积极发展非化石能源。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海洋能、地热能等,不断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
  《意见》提出,深化能源体制机制改革。全面推进电力市场化改革,加快培育发展配售电环节独立市场主体,完善中长期市场、现货市场和辅助服务市场衔接机制,扩大市场化交易规模。推进电网体制改革,明确以消纳可再生能源为主的增量配电网、微电网和分布式电源的市场主体地位。加快形成以储能和调峰能力为基础支撑的新增电力装机发展机制。完善电力等能源品种价格市场化形成机制。
  《意见》提出,完善投资政策。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引导作用,构建与碳达峰、碳中和相适应的投融资体系,严控煤电、钢铁、电解铝、水泥、石化等高碳项目投资,加大对节能环保、新能源、低碳交通运输装备和组织方式、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项目的支持力度。完善支持社会资本参与政策,激发市场主体绿色低碳投资活力。国有企业要加大绿色低碳投资,积极开展低碳零碳负碳技术研发应用。
  《意见》明确,积极发展绿色金融。有序推进绿色低碳金融产品和服务开发,设立碳减排货币政策工具,将绿色信贷纳入宏观审慎评估框架,引导银行等金融机构为绿色低碳项目提供长期限、低成本资金。鼓励开发性政策性金融机构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提供长期稳定融资支持。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和再融资用于绿色低碳项目建设运营,扩大绿色债券规模。研究设立国家低碳转型基金。鼓励社会资本设立绿色低碳产业投资基金。建立健全绿色金融标准体系。
  《意见》还提出,将推进市场化机制建设。依托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加快建设完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逐步扩大市场覆盖范围,丰富交易品种和交易方式,完善配额分配管理。将碳汇交易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立健全能够体现碳汇价值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健全企业、金融机构等碳排放报告和信息披露制度。完善用能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加快建设全国用能权交易市场。加强电力交易、用能权交易和碳排放权交易的统筹衔接。发展市场化节能方式,推行合同能源管理,推广节能综合服务。
 
国务院发布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
 
  10月26日,国务院发布《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简称《方案》)。《方案》提出,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2020年下降13.5%,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20年下降18%,为实现碳达峰奠定坚实基础。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5%左右,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顺利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目标。
  《方案》明确,将碳达峰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方面,重点实施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行动、节能降碳增效行动、工业领域碳达峰行动、城乡建设碳达峰行动、交通运输绿色低碳行动、循环经济助力降碳行动、绿色低碳科技创新行动、碳汇能力巩固提升行动、绿色低碳全民行动、各地区梯次有序碳达峰行动等"碳达峰十大行动"。
  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行动中,《方案》明确,推进煤炭消费替代和转型升级。"十四五"时期严格合理控制煤炭消费增长,"十五五"时期逐步减少。严控跨区外送可再生能源电力配套煤电规模,新建通道可再生能源电量比例原则上不低于50%。推动重点用煤行业减煤限煤。大力推动煤炭清洁利用,逐步减少直至禁止煤炭散烧。
  《方案》提出,将大力发展新能源。全面推进风电、太阳能发电大规模开发和高质量发展,坚持集中式与分布式并举,加快建设风电和光伏发电基地。加快智能光伏产业创新升级和特色应用,创新"光伏+"模式,推进光伏发电多元布局。坚持陆海并重,推动风电协调快速发展,完善海上风电产业链,鼓励建设海上风电基地。积极发展太阳能光热发电,推动建立光热发电与光伏发电、风电互补调节的风光热综合可再生能源发电基地。到2030年,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2亿千瓦以上。
  除发展新能源外,《方案》还提出,将因地制宜开发水电,"十四五"、"十五五"期间分别新增水电装机容量4000万千瓦左右,西南地区以水电为主的可再生能源体系基本建立。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有序发展核电,保持平稳建设节奏。加快建设新型电力系统,到2025年,新型储能装机容量达到3000万千瓦以上。到2030年,抽水蓄能电站装机容量达到1.2亿千瓦左右,省级电网基本具备5%以上的尖峰负荷响应能力。
  在节能降碳增效行动中,《方案》提出,加强新型基础设施节能降碳。优化新型基础设施空间布局,统筹谋划、科学配置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优化新型基础设施用能结构,采用直流供电、分布式储能、"光伏+储能"等模式,探索多样化能源供应,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
  在工业领域碳达峰行动中,《方案》明确,将推动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石化化工行业碳达峰。其中,《方案》提出,将引导企业转变用能方式,鼓励以电力、天然气等替代煤炭。调整原料结构,控制新增原料用煤,拓展富氢原料进口来源,推动石化化工原料轻质化。到2025年,国内原油一次加工能力控制在10亿吨以内,主要产品产能利用率提升至80%以上。
  在交通运输绿色低碳行动中,《方案》明确,推动运输工具装备低碳转型。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逐步降低传统燃油汽车在新车产销和汽车保有量中的占比,推动城市公共服务车辆电动化替代,推广电力、氢燃料、液化天然气动力重型货运车辆。到2030年,当年新增新能源、清洁能源动力的交通工具比例达到40%左右。陆路交通运输石油消费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
  在碳汇能力巩固提升行动中,《方案》提出,加强生态系统碳汇基础支撑。建立生态系统碳汇监测核算体系,开展森林、草原、湿地、海洋、土壤、冻土、岩溶等碳汇本底调查、碳储量评估、潜力分析,实施生态保护修复碳汇成效监测评估。加强陆地和海洋生态系统碳汇基础理论、基础方法、前沿颠覆性技术研究。建立健全能够体现碳汇价值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研究制定碳汇项目参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相关规则。
  此外,在完善经济政策上,《方案》还提出,将完善绿色金融评价机制,建立健全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大力发展绿色贷款、绿色股权、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绿色基金等金融工具,设立碳减排支持工具,引导金融机构为绿色低碳项目提供长期限、低成本资金,鼓励开发性政策性金融机构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为碳达峰行动提供长期稳定融资支持。拓展绿色债券市场的深度和广度,支持符合条件的绿色企业上市融资、挂牌融资和再融资。研究设立国家低碳转型基金,支持传统产业和资源富集地区绿色转型。鼓励社会资本以市场化方式设立绿色低碳产业投资基金。
 
上交所将逐步扩大上市公司环境信披范畴
 
  10月24日,在第三届外滩金融峰会上,上交所副总经理刘逖表示,近年来,全球各国积极应对气候和环境问题挑战,加快绿色低碳转型,已有超过130个国家和地区发布碳中和目标。交易所作为资本市场的组织者和一线监管者,在ESG生态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他表示,上交所高度重视、积极行动,全面助力可持续发展相关工作:
  支持绿色企业及项目融资。过去3年,累计有38家新能源、节能环保企业在上交所上市,IPO融资额接近400亿元。共计237只绿色公司债、290只绿色资产支持证券在上交所发行,发行规模达3100亿元。
  刘逖介绍,早在2014年3月,他本人牵头做了一个"中国上市公司碳效率研究"课题,随后在2015年,依据相关研究成果发布了上证180碳效率指数。他指出,这个"碳效率"与ESG不完全一样,但有很多相似之处。这里所谓的碳效率,就是单位产出的碳排放情况。
  此外,上交所持续完善ESG信息披露要求。尤其是在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的制度规则里,主动融入可持续发展理念,在上市申报过程中强化环境信息披露要求。去年,全部科创板公司和近900家沪市主板公司在年报中披露了履行社会责任、加强环境保护等相关信息,约占沪市公司总数的六成。600余家沪市公司发布了社会责任报告,披露比例约三分之一。
  刘逖介绍,上交所已与中证指数公司发布了50多个绿色相关指数,同时,上交所积极加强与基金公司合作,已推动10多只ESG相关基金挂牌上市。近期,上交所与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将要发布一个碳中和指数,未来也考虑基于该指数开发相关ETF产品。
  他认为,"十四五"规划把"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发展绿色金融"作为今后一段时期的重大任务,在新形势下,全力服务可持续发展战略,上交所责无旁贷、大有可为。一是遵循渐进式改革的思路,分步骤、分阶段推进可持续信息披露,在披露内容方面,初期强化碳排放相关信息,随后逐步扩大环境信息的披露范畴,并适时研究完善社会和治理相关信息披露;二是分类施策。可持续信息披露制度建设应综合考虑不同类型企业的差异,针对各类公司分类施策,制定差异化的披露标准和指标体系,提高披露内容的针对性和可比性;三是形成合力,助力绿色低碳转型和经济高质量发展。
 
工信部启动新能源汽车换电模式应用试点
 
  日前,工信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启动新能源汽车换电模式应用试点工作的通知》(简称《通知》),决定启动新能源汽车换电模式应用试点工作。纳入此次试点范围的城市共有11个,其中综合应用类城市8个(包括北京、南京、武汉、三亚、重庆、长春、合肥、济南),重卡特色类城市有3个(包括宜宾、唐山、包头)。
  为贯彻落实《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促进新能源汽车换电模式创新发展,工信部会同相关部门于今年4月印发《关于组织开展新能源汽车换电模式应用试点工作的通知》。在各城市申报和省级主管部门审核基础上,经形式审查、专家材料评审、视频答辩评审,综合确定了此次试点城市名单。
  《通知》指出,新能源汽车换电模式应用的总体推广目标是,推广换电车辆10+万辆,换电站1000+座;突破换电产品关键技术,打通基础设施审批流程;建立换电汽车监管平台;健全换电技术标准体系;形成换电模式产业生态;构建换电政策支持体系。节能减排效果预计达到:节省燃油70+万吨/年;碳减排200+万吨/年。 
  试点内容主要分为加强技术研发、开展示范应用、完善基础设施、加强监测管理、健全标准体系、优化产业生态以及强化政策支持七个方面。
  在技术研发方面,主要包括强化换电模式整车、动力电池、换电装备的技术研发;在开展示范应用方面,主要包含制定合理可行推广目标、鼓励公共领域率先试点以及鼓励私人领域商业运营;在完善基础设施方面,首先应减持适度超前、布局合理、智能高效、集约利用的基本原则,同时完成制定建设规划、保障建设用地、简化电力报装、加大协调力度等重点任务。
  《通知》要求加强监测管理,依托企业和地方监管平台,加强换电车辆、动力电池等动态监测,提高安全运行水平。健全标准体系,制修订换电安全、换电接口、标准化电池箱、模块化电池等标准,鼓励相关团体标准先行先试。优化产业生态,鼓励设立电池资产管理公司提升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利用效率,加强新能源汽车与电网能量互动,鼓励新能源汽车用新能源电,提高能源综合应用经济性。同时,强化政策支持,鼓励地方出台换电车辆应用支持政策、研究推出适合换电模式发展的金融保险产品。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白皮书发表
 
  据悉,国务院新闻办10月27日发表《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白皮书。
  白皮书说,气候变化是全人类的共同挑战。中国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克服自身经济、社会等方面困难,实施一系列应对气候变化战略、措施和行动,参与全球气候治理,应对气候变化取得了积极成效。
  白皮书介绍,中国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不断提高应对气候变化力度,强化自主贡献目标,加快构建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坚定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实施减污降碳协同治理,积极探索低碳发展新模式。加大温室气体排放控制力度,有效控制重点工业行业温室气体排放,推动城乡建设和建筑领域绿色低碳发展,构建绿色低碳交通体系,持续提升生态碳汇能力。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持续推进全国碳市场建设,建立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机制。推进和实施适应气候变化重大战略,持续提升应对气候变化支撑水平。
  白皮书说,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发生历史性变化。经济发展与减污降碳协同效应凸显,绿色已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亮丽底色,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同时,碳排放强度显著下降。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取得显著成效,非化石能源快速发展,能耗强度显著降低,能源消费结构向清洁低碳加速转化。持续推动产业绿色低碳化和绿色低碳产业化。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明显提高。绿色低碳生活成为新风尚。
  白皮书指出,应对气候变化是全人类的共同事业,面对全球气候治理前所未有的困难,国际社会要以前所未有的雄心和行动,勇于担当,勠力同心,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共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道。
  白皮书最后说,中国将脚踏实地落实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强化温室气体排放控制,提升适应气候变化能力水平,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努力和贡献,让人类生活的地球家园更加美好。
 
联合国贸发会议呼吁采取变革性方法适应气候变化
 
  10月28日,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贸发会议)发布报告,呼吁采取变革性方法适应气候变化,制定大规模公共投资方案来应对相关威胁,并通过绿色产业政策推动增长和创造就业机会。
  报告认为,适应不是风险管理问题,而是发展规划问题。政府应有能力实施绿色产业政策,并根据当地情况进行调整。
  报告预测,发展中国家每年的气候适应成本在2030年可能达到3000亿美元,但目前的资金规模还不到750亿美元。
  贸发会议秘书长蕾韦卡·格林斯潘表示,发展中国家需要足够的财政政策空间来调动大规模公共投资,以在面对未来气候威胁的同时确保实现发展目标。
 
美金融监管机构称气候变化威胁金融稳定
 
  据悉,美国金融稳定监督委员会10月21日发布《气候相关金融风险报告》,首次认定气候变化是美国金融稳定"正在出现和日益增长的威胁",要求金融监管机构采取必要措施应对气候相关的金融风险。
  报告指出,随着气候变化持续,金融体系面临的气候相关风险不断增加,气候变化带来的经济成本预计也将不断上升。同时,气候变化带来的经济和金融后果还可能成为冲击金融体系的来源,并威胁金融稳定。报告为美国金融监管机构发现和应对气候相关的金融风险、提高金融体系韧性提出30多项政策建议。
  美国财政部长耶伦当天表示,这份报告及其政策建议标志着美国金融体系在抵御气候变化威胁方面迈出"重要的第一步",这些措施将支持拜登政府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努力。
  耶伦强调,应对气候变化的经济调整应尽快开始。在解决气候变化的根本原因上拖延越久,风险越大。
  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鲍威尔当天表示,美联储将以严谨、透明和合作的方式应对气候变化相关的风险。
  美国金融稳定监督委员会是依据2010年通过的金融监管改革法案《多德-弗兰克法》设立的,由美国财政部、美联储、联邦储蓄保险公司、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等多个监管部门组成,旨在发现和应对美国金融体系面临的风险。
 
劳动用工
 
江苏省推动快递行业集体协商
 
  10月25日,江苏省总工会、省人社厅、省邮政管理局和省快递协会联合下发《关于开展快递行业集体协商工作的指导意见》(简称《意见》),为全省30万快递"小哥"和快递企业通过集体协商维护各自合法权益提供行为准则。这是全国首份快递行业省级集体协商指导文件。
  据了解,继淮安市2019年在全省率先开展快递行业集体协商后,省总工会2020年在泰兴市交流推广了淮安市和泰兴市快递行业集体协商的经验,2021年南京市也开展了市级层面的快递行业集体协商,这些实践探索为《意见》的制定提供了借鉴。
  《意见》明确要求各地充分发挥集体协商制度协调劳动关系的基础性作用,整合系统资源,强化协同配合,至"十四五"末,推动普遍开展快递行业集体协商,不断增强集体协商质效,逐步提升劳动者权益保障水平。
  《意见》明确,快递行业集体协商将聚焦规范劳动用工管理、行业最低工资标准、计件单价、劳动定额、休息休假、劳动保护、职业发展等。要通过协商,引导快递企业增加自有员工比例,履行用工主体责任,逐步实现行业劳动用工规范化;确定行业劳动者最低劳动报酬标准,建立劳动报酬合理增长机制;合理确定劳动者工作量和劳动强度,保障劳动者依法享受休息休假;提升劳动者保险水平,督促企业依法为劳动者购买社会保险;确定企业劳动安全卫生条件,设定符合快递行业特点的快递员休息驿站;完善劳动者职业发展保障,搭建有利于劳动者成长的发展平台。
  《意见》提出,至"十四五"末,全省各地要普遍开展快递行业集体协商,行业集体合同对已建工会快递企业覆盖率达80%以上,行业内劳动者对集体协商工作的参与率达到80%以上、知晓率达到90%以上。
 
专家论坛
 
吴晓求:如何理性系统地看中国经济十大问题?
 
10月13日,由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人大重阳)主办、中国人民大学全球治理研究中心、巨丰金融研究院联合承办的宏观形势论坛(2021年秋季)“从两种杠杆率看我国国家债务水平”报告发布暨研讨会成功举行。中国人民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席、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院长吴晓求在会上发表致辞。
  吴晓求指出,中国经济处在关键的转型期,很多经济问题需要系统、理性思考。我认为,至少有十个问题需要认真研究和正确解读。经济学者的研究需要有深厚的底层逻辑,否则就容易望文生义,误导社会。我们要做一个有理性精神的学者,客观地分析中国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一、 正确的解读我国经济发展外部环境的变化和内部结构的调整。进入新的发展时期,由于各种因素,中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本世纪初的逆全球化到后来的民粹主义、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以及中美关系的不确定、新冠疫情等等,这些都对中国经济的外部环境带来了重大影响。与此同时,中国经济增长的内生性在增强。
  中国经济是一个对外部依存度很高的经济体。2006年中国经济的对外依存度达到了65%,之后加强了内部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对经济的推动作用,2020年降到了32%,但仍然是一个对外依存度较高的经济体,与此同时,中国经济的内生性在增强。这种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对制定中国经济发展战略具有重要作用。
  二、 中国经济发展目标的重新定位。到2035年,要把中国建成中等发达国家,同时还要在2030和2060分别达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目标。我们要深刻理解发展目标的重新定位,做到科学平衡。
  三、双循环发展战略。双循环发展战略不是说我们要回归计划经济体制,也不是说我们要追求自然经济的模式,否定外部市场对中国经济的重要性,实际上是更高程度、更深层次的改革,是新时期重大的市场化改革。因为如果不走市场经济道路,不提高中低收入阶层的收入水平,双循环中以内循环为主的战略是难以实现的。如何提高中低收入阶层的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是双循环发展战略成功的关键。
  四、 双碳目标。这意味着是社会系统的改革。因为双碳目标的实现需要科技进步,需要产业转型的,需要能源结构的调整。更重要的是要以经济增长为前提,没有收入水平的提高,双碳目标是很难实现的。双碳目标的实现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中国对国际社会所作出的重大承诺。我们必须实事求是,根据我们当前的实际情况逐步的朝着这个目标前行。有一段时期有些地方在用运动式的方式实现双碳,急于求成。双碳目标是战略目标,我们要循序渐进,不能是运动式的,不能好大喜功。
  五、 共同富裕。这是当前非常热的话题。只有中国社会进入富裕才有共同富裕的基础,共同富裕的价值基础是共同奋斗,不奋斗,何来共同富裕?共同富裕之路一定是市场经济之路,其他道路能实现共同富裕?实现不了,一定是走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路才能实现共同富裕。改革就是要建立社会财富的有效增长机制,从制度层面上激励财富的创造,要有效地保护财富创造机制,没有财富的创造就没有财富的分配。共同富裕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目标,先让一部分富起来,再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小平同志当年提出了这个战略构想。追求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但是在实现过程中,是有阶段性的循序渐进的,共同富裕不是均贫富,也不是存量资产的平均化。
  六、 金融风险。中国会不会发生金融危机,如果发生金融危机将是一种什么样的危机?如果发生金融危机,我们将如何应对?危机之后,金融体系有没有再生能力?我们必须思考这些问题。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是三大攻坚战任务之一,必须从制度改革和战略目标上高度重视。金融本身都是有风险的,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是战略目标,不应设定期限,不能拿放大镜到处去看,因为金融处处都有风险,金融本质上就是经营风险。哪一种交易没有风险?哪一种金融活动没有风险?哪一种投资活动没有风险?我们还是要从市场化改革的角度去构建能够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的体制机制,构建一个有很强免疫能力的金融结构,形成一种有弹性的金融体系,风险一旦来临,可以有很强的处置能力,风险过后仍有顽强的再生能力。防范金融风险最重要的还是改革,而不是往回走,回到单一金融业态,那是违背了金融发展规律的。单一金融业态对实体经济的服务是极其有限的。大量的中小微企业,大多数的中低收入阶层,是需要获得与其信用相匹配的金融服务的。怎么办呢?只有通过市场化改革,通过科技的力量才能做到。因为通过市场和科技的手段才能解决他们的信用甄别问题,才能使他们获得相应的金融服务。中小微企业是中国经济的未来。所以,对金融风险有一个正确、科学理解的问题,不要以为单一金融业态就能把风险控制住。如果单一业态能有效控制风险,改革开放前就做到了。那时金融业态非常单一,但是效率极低、风险很大,商业银行不良率很高。
  七、 中国金融改革的重点。中国金融改革的重点有三点:第一,推动金融结构的市场化改革。市场改革的核心是金融脱媒,投融资活动走向市场,脱媒或者金融的市场化,核心是要满足融资方和投资方多样化的需求。融资方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都有需要多样化融资工具诉求,而这是衡量金融效率高低的重要判断标准。中国的经济在增长,收入水平在提高,社会要求金融体系必须提供多样化的收益与风险在不同结构层面上匹配的金融资产,只有金融市场的发达,才能满足此要求。第二,科技的力量。科技对金融的进步非常重要。金融除了为大企业、富人服务外,还要想办法通过改革和技术的进步为中小微企业服务、为中低收入阶层服务。他们的信用在传统的大金融里很难甄别。必须通过科技的手段来甄别其信用,甄别了信用之后才能提供金融服务。信用不清楚一定会带来不良和巨大的风险。P2P为什么覆灭了?是因为其信用甄别能力太差,没有相匹配的信用甄别能力,通常都向商业银行买企业信用,这怎么行?所以违背了金融逻辑,必然走向消亡。
  八、 中国金融的未来究竟是什么。当然是构建新的国际金融中心。国际化是中国金融未来的重要任务之一。
  九、 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如何发展好中国资本市场,以构建现代金融体系,是中国金融面临的长期任务。中国资本市场的出路在于法律化和市场化,在于提高透明度。
  十、 中国经济发展的中国模式。中国模式的核心要点是什么?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的时间,极大丰富了现代经济理论体系的内涵,为现代经济理论注入了中国元素,使得现代经济理论更加多样化,更加符合不同国家的国情。这是中国对现代经济学理论体系所做出的重要贡献。当然,这需要学者们做出高度的概括,做出一种范式。这是一个富有挑战性的工作。
 
蔡昉提出实现共同富裕的三个路径
 
  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指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对此,《经济日报》10月25日刊发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高端智库首席专家蔡昉的文章说,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有多种途径,结合当前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可通过以下三方面路径加快推进共同富裕进程。
  一是在做大蛋糕基础上分好蛋糕。这需要做好以下三点。
  首先,要保持经济增长在合理区间。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和基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其中包括人均GDP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充分挖掘我国经济增长的一切潜力。
  其次,要保持经济增长与收入增长同步。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GDP增长和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的同步性明显增强,所以取得了脱贫攻坚的历史性成就。继续保持同步性,就意味着人均GDP的提高可以转化为居民收入的提高。为此,应继续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提高居民收入份额和劳动报酬份额。同时,也要进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缩小各种收入差距。
  再次,初次分配和再分配要叠加发力。国际上通常把0.4的基尼系数作为收入分配差距的"警戒线"。党的十八大以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以及基尼系数都有所下降,但这个下降趋势已趋于平缓,目前我国的基尼系数保持在0.46左右。事实上,初次分配的作用是有限度的,不太可能把收入差距降到0.4以下。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的经验看,初次分配后的基尼系数大多在0.4以上,有些甚至超过0.5。之所以它们最终的分配结果都在0.4以下,有的甚至能达到0.3以下,是因为通过税收和转移支付实现了再分配。我国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发展阶段,再分配应该成为越来越重要的手段。
  二是促进和扩大社会性流动。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破除妨碍劳动力、人才社会性流动的体制机制弊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人口流动,主要是横向流动,比如农民工从原来务农转移到非农产业,以此进入小城镇、中等城市、大城市、沿海地区。当然,在横向流动中也有纵向流动,比如收入和社会身份的提高,以及职业和岗位提升等。这得益于整体教育水平改善速度非常快,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高校扩招让更多的人接受了更高水平的教育,同时也因为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变化迅速,蛋糕做得既大且快。
  随着我国进入中高速增长阶段,劳动力的流动速度放慢。在这个时候,更应关注社会性流动。如果没有切实的手段,社会性流动容易变成零和博弈,相当于挤一辆公共汽车,你挤上来我就掉下去,这种现象会导致社会凝聚力的下降。中央提出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核心就是加速社会流动。
如果按收入将居民分为五组,从宏观上看,要求每组的收入都不断提高,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就谈不上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从微观上看,每个家庭的收入也要不断增加,这是过去的一个重要特点,今后要避免出现零和博弈的现象,就意味着不能造成一些家庭的收入改善速度明显慢于其他家庭的情况。从中观上看,很多家庭可以从低收入群体或次低收入群体不断跨入更高的收入组。收入组别的跨越是社会流动的内涵,也是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关键。在此过程中,主要应该关注脱贫后的农村人口收入提高、进城农民工市民化、让老年人过上中等收入生活等三个重要方面。  
三是社会福利全覆盖均等化。
  长期以来,特别是2012年以来,制约中国经济增长速度的主要是供给侧因素,是潜在增长能力。随着人口增长变化,需求侧的制约效应将越来越明显。这意味着,我国需要在供需两侧同时发力,既要通过创新驱动保持增长动力,也要学会运用积累起的财富实现增长。根据国际经验,人均GDP处于1万美元到2.5万美元之间的国家,平均来看政府的社会福利支出从占GDP比重26%一跃而提高到37%。从现在到2035年,中国正处在人均GDP从1万美元提高到2.3万美元的发展阶段,应该遵循一般规律,建立起自身的福利体系。当然,我们也要遵循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原则,并且要有中国特色,从具体国情出发。
  因此,在从今以后15年的这个发展阶段,我国经济发展既要关注供给侧因素,保持潜在增长能力,也要关注需求侧因素,特别是以促进共同富裕为统领,保障居民消费能力的不断提升,以实现潜在增长率。
 
公共选择理论与经济学领域拓展
 
据悉,深圳特区报10月26日刊发西南民族大学讲师吴荻枫的文章指出,回顾经济学的发展历程,在20世纪上半叶,社会科学的观点是统一的,行动的人是核心,而社会科学的目标是理解而非预测。
  20世纪社会科学领域有一种引人瞩目的发展,就是经济学的推理方式和测量技术迅速地拓展到其他学科。20世纪五六十年代,历史、法律、政治学和社会学等社会学科经历了一场“理性选择”的革命。转型之初,集中于这样的观念,即分析任何社会生活,行动的人必须处于中心地位,也就是采用方法论个人主义来分析社会科学。
  传统上,社会科学的学科分类的基础是其研究领域,历史关注过去,人类学关注异域,法律关注法庭,政治关注国家,而经济学关注市场。对于这种知识分工,社会学家涂尔干坚持“社会”无所不在,认为社会学将胜过所有这些学科。在这个过程中,他将社会学从人类行为的一般科学(这是斯宾塞、韦伯和齐美尔的社会学)转变为关注社会现实背后的社会力量的学科。无论涂尔干的这种方法有多少优点可言,但这种思想体系的后果是忽视了行动的人,忽视了他或她面对的激励,他或她必须处理的信息以及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
  但是经济学方法的核心从来都是方法论个人主义。20世纪早期,存在挑战边际革命的方法论个人主义的异端声音;而且,从20世纪40年代到70年代,凯恩斯主义的霸权当然拒绝了经济学的方法论个人主义。但是即使在这期间,微观经济分析也从来没有失去它在经济学中的统治地位,因此方法论个人主义从未失去经济学中的强大支点。其他社会科学的情况并非如此。将方法论个人主义重新引入这些学科被认为是所谓“经济学帝国主义”运动的一部分。
  当詹姆斯·布坎南、威廉·赖克或詹姆斯·科尔曼将基本的经济学模型引入其他学科时,经济学这门学科自身的本质已经发生了变化。运用经济学的模式不仅仅意味着方法论个人主义,而且意味着在社会科学中进行建模和测量。为个人建模意味着最优化行为,而测量意味着发现统计意义。对经济学帝国主义的批评集中在三个靶子上,三者未必相关:(1)方法论个人主义的不当性;(2)将最大化模型作为对人类行为的描述的非现实性;(3)(a)在统计检验中最大化模型实证上的失败;(b)在希望进行理解而不是用来预测的学科中,统计意义检测的不恰当性。这些批评中有许多可能确实是正确的。
  但是,对经济帝国主义的这种批评至少存在三个问题。首先,方法论个人主义未必指令学者做出最大化模型并检验其统计意义。其次,与现有的方法论解释相比,即使最令人厌恶的最大化和统计建模也可能更好。换句话说,这种简洁的解释将战胜更为复杂的分析——考察所有影响局势的社会力量的分析。第三,或许可以发现一种社会科学的实证研究方法,既能够在一种比最大化模型更广泛的背景下部署人类行为的模型,又能重点关注选择环境对于人类的意义及如何理解的问题,而不是重点关注对人类社会的预测。
  回顾经济学的发展历程,在20世纪上半叶,社会科学的观点是统一的,行动的人是核心,而社会科学的目标是理解而非预测。这个观点是由经济学家如米塞斯、奈特等推动的。在20世纪下半叶,以布坎南和弗吉利亚政治经济学派为代表的公共选择学派,最明显地重拾了这种研究方案。这种经济学帝国主义与芝加哥学派的实践不同,而人们常常忘记这一点,倾向于把经济学的思维方式运用于市场之外的领域中的各种努力都看成是一样的。
  公共选择学派的另一个分支,文森特和埃莉诺·奥斯特罗姆以及印第安纳大学的政治理论与政策分析研讨会也是推动20世纪早期方法论个人主义研究计划在新领域的研究的最好例子之一。他们所代表的布卢明顿学派(Bloomington School)是公认的与公共选择理论发展相关的三大主要学派之一——另外两大学派是罗切斯特学派(代表人物赖克(Riker))和弗吉尼亚学派(代表人物布坎南和图洛克)。研讨会始建于20世纪70年代,顾名思义,是基于教师和研究生之间进行学术合作的承诺,强调的是理论问题和公共政策的实际问题之间的相互关联。在奥斯特诺姆夫妇早期工作(关于市政的多中心性和公共产品的提供)的基础上,研讨会继续研究联邦制、公共池塘资源和发展的制度分析。奥斯特诺姆夫妇的研究努力,是建立在米塞斯、奈特所提出的方法论个人主义和自发秩序的社会科学方法的基础上,并对之加以改进。他们以这样的方式,有效地在传统边界之外运用和扩展了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同时又避免了对经济学帝国主义的大多数批评。
 
中小企业
 
全国股转公司、北交所将解决好四个关键机制问题
 
  据悉,全国股转公司董事长、北交所董事长徐明10月22日在参加2021金融街论坛年会时表示,企业是创新的主体,中小企业是创新的重要发源地,全国股转系统、北京证券交易所将把支持创新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解决好支持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几个关键机制问题。
  一是创新包容机制。针对创新风险大、不确定性高、周期长的特点,持续优化挂牌上市准入条件,丰富创新评价维度,提高审查包容度,充分体现精准包容的理念。
  二是资金供给机制。支持引导私募基金、公募基金等加大投资力度,推动保险资金、社保基金等长期资金入市,持续优化"小额、快速、灵活、多元"的发行融资制度。
  三是价格发现机制。持续丰富交易机制类型,完善做市商制度,研究推出混合交易、融资融券交易。四是人才激励机制。持续优化股权激励制度和差异化表决权制度,充分体现市场化、便利性,促进管理层、技术人才和资本所有者形成利益共同体,释放中小企业创新活力。
  在谈及如何打造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主阵地时,徐明表示,要科学把握好五个方面的关系。
  一是数量与质量的关系。要坚持数量与质量并重,在一段时间内聚集一批高质量的创新型中小企业,达到一定的市场规模,形成品牌效应。实践中,对市值、财务指标、业绩波动等方面的包容,并不意味着放松审核,北交所发行上市审核严守财务真实性和信息披露充分性底线,压实中介机构责任,强化监管执法,把好公司质量关。
  二是内部与外部的关系。市场内部,北京证券交易所作为主阵地的"龙头",发挥示范引领和"反哺"作用,激发整体市场活力;基础层、创新层是基础,承担规范培育功能,源源不断为北京证券交易所输送优质上市资源。市场外部,通过转板机制,加强与沪深交易所、区域性股权市场互联互通,支持商业银行开展投贷联动、并购贷款等业务创新,形成多层次资本市场间协同发力、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双轮驱动的局面。
  三是融资端与投资端的关系。投融两端协调平衡发展是改革顺利推进的重要保障。打造主阵地要从融资端和投资端两头发力,充分发挥中介机构沟通投融两端的重要作用。一方面,加强融资端改革,大力推进融资工具创新,完善发行承销制度,不断提升审核注册透明度和可预期性,深化信息披露差异化安排,增强信息披露针对性和有效性。另一方面,加强投资端优化,持续完善投资者适当性管理,丰富投资者类型,推动持股行权、代表人诉讼、先行赔付等投资者保护机制落地,培植理性投资、价值投资、长期投资的文化。
  四是创新发展与风险防控的关系。针对创新发展中可能出现的各类风险,做到事前预研预判,事中加强监管和监测,事后稳妥处置化解,对违法违规行为"零容忍",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五是近期与远期的关系。近期,通过充分的市场调研,积极探索构建支持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政策、制度、监管和服务体系,完善挂牌准入、发行上市、交易、持续监管等基础制度安排,夯实市场发展基础,保障改革顺利实施,确保北京证券交易所平稳运行。中长期,不断总结市场运行实践,持续深化改革,加大创新力度,完备市场功能,健全产品体系,探索发展与中小企业投融资需求相匹配的股票、债券、基金及衍生品市场,强化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的特色和品牌。
 
经贸态势
 
亚投行成员数量增至104个
 
  10月28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亚投行)第六届理事会年会闭幕。在年会期间,非洲国家尼日利亚加入亚投行的申请获得批准,至此,亚投行成员数量增至104个,其中11个为非洲成员。
  亚投行表示,目前已获准的非洲成员占非洲大陆国内生产总值的60%以上,占非洲人口的46%以上。
  亚投行宣布,到2023年7月1日,亚投行所有投资项目将实现与《巴黎协定》相关目标完全保持一致,并承诺将加大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融资,预计到2030年,其累计气候融资总额将达到500亿美元。
  此次对于《巴黎协定》相关目标一致性的承诺,将适用于包括通过金融中介机构进行投资在内的主权和非主权项目。
  亚投行行长金立群表示,"在未来与成员、合作伙伴携手推进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道路上,我们期待动员更多私营资本聚集更广泛合力,共建一个更加包容、公平和可持续的未来。"
  谈及今后发展,金立群表示,加强对低收入成员气候适应性的投资、培育新兴技术用以推动应对气候变化都将是亚投行未来重点关注的投资领域。
  本届年会为期三天,以视频形式举行,由阿联酋主办。闭幕当天,亚投行理事会还宣布第七届年会将于2022年由俄罗斯主办。
 
投资视点
 
证监会将继续支持北京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高质量发展
 
  据悉,证监会新闻发言人高莉10月22日在参加2021金融街论坛年会时表示,证监会将推动北交所改革平稳落地,全力保障北交所平稳开市,带动新三板市场整体功能发挥,进一步提升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对实体经济的覆盖面和适配性。
  高莉指出,证监会坚持把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发展和服务实体经济等重点任务,与服务首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特别是"两区"建设更好结合起来,9月初启动了深化新三板改革、设立北交所的重大改革,以精选层为基础设立北京证券交易所,聚焦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整体平移精选层公开发行、交易、转板、退出等基础制度安排,并同步试点证券公开发行注册制。目前北交所已完成工商注册登记,主要制度规则完成公开征求意见,技术系统基本就绪,各项工作正在有序推进中。
  同时,积极支持北京证券基金期货行业创新发展,北京地区证券基金机构数量位居全国前列。积极支持北京完善要素市场体系,开展股权投资和创业投资份额转让试点,目前已完成8单。这对进一步畅通私募股权和创投基金"募、投、管、退",促进创新资本形成将起到积极作用。在北京开展资本市场金融科技创新试点,着眼于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在资本市场领域落地应用,广泛征集试点申报项目,从26家机构申报的51个试点项目中,遴选产生首批试点项目,目前正组织开展专业评估,近期将正式对外公示。
  高莉指出,下一步,证监会将继续采取有力措施,支持北京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高质量发展,努力为首都经济社会发展贡献积极力量。
  一是推动北交所改革平稳落地。坚持稳中求进,牢牢守住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市场定位,在维护市场稳定运行的基础上,扎实细致做好制度、企业和市场等各项准备,加强政策宣传引导和解读,全力保障北交所平稳开市,把大事办稳、好事办好,带动新三板市场整体功能发挥,进一步提升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对实体经济的覆盖面和适配性。
  二是促进各类市场主体高质量发展。以深入开展上市公司治理专项行动为抓手,进一步推动北京地区上市公司提升治理水平;发挥资本市场股债融资、并购重组等功能,更好支持北京地区上市公司改善经营、提质增效。积极助力北京创造更加公平的市场环境,支持证券基金期货机构参与北京金融发展。支持中小券商专业化特色化发展,鼓励券商加大对新三板公司的投研力量和金融服务,协同推进北京地区资本市场发展。
  三是继续支持北京稳步开展金融科技创新。进一步完善北京资本市场金融科技创新试点机制,调动科技企业申报试点的积极性,在保障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推动北京地区市场核心机构、证券期货经营机构和服务机构数字化转型。同时,指导北京区域性股权市场借助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手段,打造新型金融基础设施,进一步提升对中小企业的服务能力。
 
上海浦东发力国际贸易、航运中心核心区建设
 
  据悉,上海浦东新区10月21日发布《深化上海国际贸易中心核心区建设"十四五"规划》、《深化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核心区建设"十四五"规划》等两份文件。
  浦东深化上海国际贸易中心核心区建设"十四五"规划发布
  "十三五"时期,浦东基本建成以贸易集聚、资源配置和贸易创新为特征的上海国际贸易中心核心区。
  《浦东新区深化上海国际贸易中心核心区建设"十四五"规划》提出,到"十四五"期末,将浦东新区打造成为离世界更近、开放度更高、辐射性更强、产业配套更优、市场主体体验度更佳的国际贸易中心核心区。
  《规划》提出,到2025年,形成贸易结构更完善、贸易主体能级更高、资源配置能力更强、贸易功能更突出的国际贸易中心核心区,为上海打造国际贸易枢纽,建设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国际国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提供重要支撑。对此,《规划》用具体数字明确了多个目标:到2025年,实现浦东新区货物贸易占全市比重60%以上,浦东新区服务贸易进出口总规模占全市的比重上升到55%;培育和引进一批在细分行业、细分领域有重要影响力的电商交易平台企业,百亿级电商企业达到10个;浦东港口集装箱吞吐量达到4200万标准箱,浦东国际机场货邮吞吐量达到370万吨,占全市比重分别保持90%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000亿元,商品销售总额超过5.5万亿元等。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浦东将聚焦六大方面发力:
  提升贸易竞争力。稳定贸易规模,建设高能级贸易平台、推动贸易主体升级、提升外贸综合服务企业服务功能,推进优化国际市场布局、国内区域布局,强化浦东新区口岸作为世界级口岸枢纽的地位,保持贸易规模稳步增长。
  落实国家战略。承接进博会溢出和辐射效应,进口贸易的带动效应显现,打造全球优质进口商品集散地。深化服务"一带一路"桥头堡功能,提升"一带一路"投资贸易服务功能。强化对长三角地区的服务功能,在区域开放、集散功能、贸易服务等方面加强辐射共享。
  深化枢纽功能。打造具有亚太影响力的大宗商品市场,提升会展业配置全球资源的能力,打造贸易价值链上的高能级枢纽节点,推进国际经济组织集聚计划。聚焦海空枢纽门户建设世界级物流通道,支撑上海成为世界一流海空枢纽门户,更好地服务上海以及长三角贸易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
  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增强国际消费中心"标识度"。围绕"高品质",增强高品质消费供给,推进全球消费品牌集聚计划,吸引更多国际国内知名商业品牌和主体集聚浦东。围绕"最时尚""新体验",培育新模式新业态。发展首发经济、夜间经济、购物退免税,推动商业数字化赋能,同时完善商业布局体系。
  完善拓展特色功能区。充分发挥制度创新和产业基础优势,形成货物贸易集聚区、服务贸易示范区、贸易综合服务区、商贸数字化转型示范区。
  营造一流的贸易环境。深化自贸区制度创新,积极推动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向制度型开放全面拓展。制度创新促进高端贸易升级,深化离岸转手买卖先行示范区建设,深化生物医药特殊物品进口监管制度创新,提升全球贸易便利化水平。优化信用体系建设,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
  浦东深化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核心区建设"十四五"规划发布
  根据10月21日正式发布的《浦东新区深化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核心区建设"十四五"规划》,"十四五"时期,浦东新区要打造成为世界领先的航运枢纽门户、国际航运改革系统集成地、高端航运产业集聚地、智能航运创新策源地、航运服务效能示范地,基本建成航运资源高度集聚、要素流动协同高效、规则标准接轨国际、航运服务品牌凸显的国际航运中心核心区。
  "十三五"期间,浦东新区作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核心区,国际海空枢纽能级持续提升,航运资源要素快速集聚,航运改革创新不断突破。
  "十四五"是浦东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关键时期,也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从"基本建成"迈向"全面建成"的历史新阶段。世界一流的国际航运中心核心区,将是什么模样?《规划》用12项预期指标,围绕海空枢纽、产业规模、功能引领三方面描绘蓝图,包括:浦东港口集装箱吞吐量达到4200万标准箱,占市比90%左右;浦东机场货邮吞吐量达到370万吨,占市比90%左右;现代航运服务业营业收入达到3000亿元;飞机、船舶融资租赁资产规模达到4400亿元;国际知名航运功能性机构数量占市比75%以上;国际船舶管理企业数量占市比70%以上等。
  为全力实现发展目标,"两带+两区"的产业功能布局一一明确:
  --沿海航运集疏运体系发展带。以外高桥港、浦东国际机场、上海铁路东站、洋山港、南港为基础,重点发展港口物流和保税物流,形成现代航运物流示范地。
  --沿江东岸现代航运服务业发展带。以陆家嘴-世博等黄浦江东岸区域为重点,促进航运服务业向国际化、高端化、智能化发展,打造现代航运服务品牌优势。
  --浦东航空经济集聚区。浦东机场地区打造世界级国际航空枢纽。以机场周边区域为空间载体,建成全球领先的航空资源配置和服务业高地。
  --临港新片区先行启动区。利用临港新片区制度优势,实施航运业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打造航运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高地。
  浦东航运还将进一步聚焦推进五大重点领域任务:
  第一,优化多式联运体系建设,打造国际海空枢纽开放门户。包括推动实施小洋山北侧综合开发,推进浦东国际机场四期扩建工程和第五跑道投用,推进沪通铁路二期项目,建设外高桥港区铁路专用线等。
  第二,探索制度创新先行先试,推动航运高水平改革开放。包括在洋山港试点实施船舶登记管理制度、外贸集装箱沿海捎带、船舶检验业务开放试点、船用保税油等制度功能开放,推进优质航运企业先行先试跨境人民币结算便利化、跨境税收服务制度支持等。
  第三,强化航运产业高端引领,增强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包括建设融资租赁产融结合服务平台,培育国产豪华邮轮修造产业集群等。
  第四,鼓励创新科技赋能航运,培育航运发展新动力:推进航运智能化升级改造。包括支持洋山港智能集卡示范运营项目实施,鼓励研究制定智能船舶相关行业标准和规范等。
  第五,提升公共平台服务效能,优化航运营商环境。包括推进外高桥港综合保税区、陆家嘴智能航运特色产业园区、大飞机产业园、高东邮轮产业园等航运特色产业园区建设;探索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航运人才制度体系等。
 
上海国际再保险中心建设总体框架基本成型
 
  10月26日,在第三届陆家嘴国际再保险会议上,中国银保监会、上海市人民政府联合发布《关于推进上海国际再保险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下称《指导意见》),对上海打造国际一流再保险中心进行了整体规划,提供了高水平政策和制度支持。
  中国银保监会财产保险监管部(再保险监管部)副主任毛利恒在会上介绍,《指导意见》坚持把整体工作放在中央对上海发展的战略定位上谋划推动,强调面向世界前沿科技,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提供高质量的再保险保障。
  毛利恒介绍,《指导意见》起草工作历时数年,于今年8月终于确立了"32411"总体发展思路,就是创新推出三个首次、发挥两个特殊作用、重点做好四个保障、健全一个基础设施、实施一揽子人才政策。上海国际再保险中心建设总体框架基本成型。
  具体来看,《指导意见》创新推出三个首次,突出敢闯敢试。首次提出支持在临港新片区开展跨境再保险交易试点,对标国际成熟市场,逐步扩大跨境再保险市场规模。首次提出支持自贸试验区保险分支机构,上海航运保险中心,开展再保险分入业务,厚植上海再保险市场发展优势。首次提出通过国际再保险会议机制,营造再保险业务集中交易场景,促进业务撮合与国际交流,打造国际再保险市场开放窗口和门户枢纽。
  《指导意见》注重发挥两个特殊作用,对接国际规则。一方面注重发挥自由贸易账户在自贸试验区对外开放中的特殊作用,支持为保险和再保险业务的资金托管与跨境结算提供优质高效金融服务。为跨境再保险业务形成的收入提供境内外投资便利。另一方面注重发挥上海金融法院在金融司法领域的特殊作用,在涉及跨境再保险业务活动中,探索建立仲裁、诉讼的境内外对接机制,优化上海再保险市场司法环境。
  《指导意见》明确重点做好四个保障,聚焦精准发力。鼓励为电子信息、先进制造,生物制药等国家重点项目以及国家重大科技攻关成果转化应用中的大型风险,特殊风险提供更有利的保险保障。注重提升对乡村振兴、绿色发展等方面的保险保障。突出强调,对洪水、冰雹等极端天气风险的保险保障,大力发展全球保单分入业务,对"一带一路"海外项目提供全面风险保障,主动融入全球再保险市场体系,加利引领全球再保险行业发展。
  《指导意见》要求健全一个基础设施,强化科技赋能。支持上海保险交易所建设立足上海,辐射全球的数字化再保险登记清结算服务体系和再保险区块链数据交互规范。对接受登记清结算体系风险监测的再保人赋予相应的偿付能力信用风险因子,通过有效集聚再保险交易的数据、信息和资金,切实提升中国金融领域市场规则、数据标准的全球影响力,更好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
  《指导意见》提出实施一揽子人才政策,构筑人才高地。鼓励上海高校加强再保险学科建设,培养专业知识过硬的再保险人才,鼓励再保险机构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培养高层次人才。支持再保险机构推荐符合条件的人才参加上海金财工程评选,支持相关部门为再保险行业紧缺人才提供落户、永居、人才公寓等便利,支持地方海外培训机构涵盖再保险高层次人才。
  据了解,《指导意见》从提供高水平制度供给、提高再保险产品供给与创新能力、推进高水平制度性开放、加快建设再保险人才高地等四个方面共推出13项重点任务。
  这13条重点任务包括:支持在上海集聚再保险机构;支持在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开展跨境再保险交易试点;支持自贸试验区保险分支机构、上海航运保险中心探索开展再保险分入业务;强化行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上海再保险市场交易活跃度;优化再保险业务跨境资金流动环境;完善陆家嘴国际再保险会议交流机制功能等。
  会上,数字化再保险登记清结算平台也正式发布,该平台是银保监会和上海市人民政府指导建设的立足上海、辐射全球的数字化再保险登记清结算服务体系,也是此次上海推进国际再保险中心建设的核心载体,填补了全球再保险基础设施空白,为打造未来国际再保险中心建设的"上海模式"提供助力。
今年7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意见》正式发布,首次对上海建设国际再保险中心予以支持,也首次明确上海保险交易所作为国家级金融基础设施在服务上海国际再保险中心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此次《指导意见》的发布,是对前述文件的落实落细和持续深化。
 
上海要求全力做好今冬明春能源电力保供金融服务工作
 
  近日,上海银保监局办公室下发《关于做好煤电行业正常生产和商品市场有序流通金融服务保障经济平稳运行有关事项的通知》(下称通知)提出,保障煤电、煤炭、钢铁、有色金属等生产企业合理融资需求。辖内银行保险机构特别是开发性、政策性银行、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和全国性股份制银行,要全力做好今冬明春能源电力保供金融服务工作,满足能源电力供应合理资金需求。
  通知提出,对符合支持条件的煤电、煤炭、供暖等企业建立快速响应机制,开辟绿色办贷通道,优先安排贷款审批投放,确保人民群众温暖过冬。严禁对符合支持条件的煤电、煤炭等企业和项目违规抽贷、断贷,防止运动式减碳和信贷"一刀切",促进更多资金投向绿色低碳发展领域,推进绿色高质量发展。对上述行业中短期偿付压力较大但符合支持条件的企业或项目,在风险可控、自主协商的基础上,可予以贷款展期、续贷。根据需要适当提高不良贷款监管容忍度。
  通知提出,严防银行保险资金影响商品市场正常秩序,并强调严禁挪用套取信贷资金或绕道理财、信托等方式,违规参与煤炭、钢铁、有色金属等大宗商品投机炒作、牟取暴利。严禁银行保险资金违规流入股市、债市、期市,影响大宗商品价格,避免脱实向虚、空转套利。
  通知还提出,要切实加强和改进信贷管理。及时主动调整完善信贷政策,相关授信条件应严格遵循相关法律法规,以宏观经济政策、产业政策、投资政策和环保政策为导向,不得高于国家标准,防止抬高融资准入门槛。
  上海银保监局强调,将严查银行保险资金违规流向商品市场情况,严厉打击银行保险资金被挪用于投机炒作、囤积居奇、哄抬价格等违法违规行为。
 
天津有序放开全部燃煤发电电量上网电价
 
  据报道,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进一步深化燃煤发电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的通知》规定,为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电价的机制,保障电力安全稳定供应,日前,天津市发展改革委就深化电价改革有关事项发出通知,有序放开全部燃煤发电电量上网电价。
  根据通知,自2021年10月15日起,天津市燃煤发电电量原则全部进入市场,上网电价在“基准价+上下浮动”范围内形成,其中基准价为每千瓦时0.3655元,上下浮动不超过20%。高耗能企业市场交易电价不受上浮20%的幅度限制。电力现货价格不受上述幅度限制。
  通知强调,保持居民和农业用电价格稳定。居民(含学校、社会福利机构、社区服务中心等执行居民电价的公益性事业用户)、农业用电由电网企业保障供应,仍执行现行政府制定的目录销售电价政策。天津市风、光等低价电源优先保障居民、农业用电。
  通知提出,有序推动工商业用户全部进入市场。电网企业首次向代理用户售电时,至少提前1个月通知用户。有序放开工商业用户用电价格。工商业用户进入电力市场的,按照市场价格购电;由电网企业代理购电的,代理购电价格主要通过市场化方式形成,取消工商业目录销售电价;已参与电力市场交易、改为电网企业代理购电的用户,其代理购电价格按照电网企业代理其他用户购电价格的1.5倍执行。在电网企业代理购电前,代理用户用电价格仍按照原工商业目录销售电价执行。
  通知要求做好与转供电价格政策衔接。转供电主体按照《市发展改革委关于进一步明确转供电环节价格政策的通知》要求,对终端用户按政府制定的工商业峰谷分时电价或平段电价收取电费的,应调整收费方式,可按平均购电价或分摊电费的收费方式向终端用户收取电费,与电价市场化改革政策有效衔接。
 
辽宁沿海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规划出炉
 
  近日,国家发改委印发《辽宁沿海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规划》(下称《规划》),以加快辽宁沿海经济带新旧动能转换,发挥辽宁沿海经济带在东北全面振兴中的示范引领作用,推动东北振兴取得新突破。
  《规划》强调,辽宁沿海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要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绿色低碳发展为引领,做好改造升级"老字号"、深度开发"原字号"、培育壮大"新字号"三篇大文章,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完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全面推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
  在培育壮大"新字号"方面,新能源产业成为重要一项。《规划》提出,推动核电、风电、太阳能、氢能等新能源产业和配套装备制造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扎实推进红沿河核电站二期、徐大堡核电站建设,推进庄河核电站前期工作,推动渤船重工海上核动力平台研发建设。科学合理开发海上风能资源和沿海光伏资源,加快5 兆瓦及以上风机整机设计研发,建设风电装备核心零部件研发基地。
  《规划》提出,辽宁沿海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要围绕东北地区产业结构优化的先导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行区、引领东北开放合作的新高地、东北亚重要的国际航运中心、东北亚海洋经济发展合作区等发展定位,根据区位条件、资源禀赋、产业基础以及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加快提升大连的示范带动作用,加强"渤海翼"和"黄海翼"协同发展,充分发挥国家级新区、自贸试验区、开发区等重点开发开放平台作用,形成"一核引领、两翼协同、多点支撑"的高质量发展总体布局。
 
辽宁省出台方案服务"六稳""六保" 激发市场活力
 
  日前,辽宁省制定出台《服务"六稳""六保",进一步做好"放管服"改革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工作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明确了进一步推动优化就业环境、减轻市场主体负担、扩大有效投资、激发消费潜力、稳外贸稳外资、优化民生服务、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等7项主要任务。
  为优化就业环境,《方案》提出推动降低就业门槛,支持提升职业技能,拓宽就业领域和渠道,支持和规范新业态发展,落实完善财税、金融等支持政策。《方案》强调,要严格执行国家职业资格目录,进一步梳理压减准入类职业资格数量,取消乡村兽医、勘察设计注册石油天然气工程师等职业资格,合理降低或取消部分准入类职业资格考试工作年限要求;将技能人才水平评价由政府认定改为社会化认定,在完善企业、技工院校自主评价的同时,推进职业技能等级社会评价,形成职业技能培训评价社会多元化、市场化的工作格局。
  为推动减轻市场主体负担,《方案》要求完善直达机制,优化税务服务,加强信用监管,规范水电气暖等行业收费,规范提升中介服务,提高认证服务效率和优化涉企审批服务。按照财政部要求,辽宁省将惠企资金纳入直达资金管理,结合实际,进一步细化完善财政资金直达机制相关政策制度;依托监控系统,跟踪预算下达、资金支付和惠企资金发放情况,对直达资金监控系统预警情况进行实时监控,防止挤占挪用、沉淀闲置。
  在优化涉企审批服务上,推进"证照分离"改革全省全覆盖。《方案》要求,严格规范省本级设定的涉企经营许可事项,建立涉企经营许可事项清单管理制度;大力推进政务服务减环节、减材料、减时限、减费用,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推动企业开办、企业注销改革,提升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效率。规范审批服务行为,统一制定省、市、县三级政务服务事项办事指南,确保同一事项在不同地区办理一致。
  《方案》要求,为推动扩大有效投资,要深化"标准地"改革和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为推动激发消费潜力,要清除消费隐性壁垒,扩大文化旅游市场,便利新产品市场准入;为推动稳外贸稳外资,要持续优化外商投资环境,推进通关便利化,加强口岸收费监管;为推动优化民生服务,要创新养老服务,优化医疗审批服务,实施社会救助精准服务,优化简化便利服务;为加强事中事后监管,要加强取消和下放事项监管,创新监管方式方法,严格规范行政执法,完善企业和群众评价机制。
 
山东省放开城镇液化天然气销售端价格
 
  据悉,山东省发改委近日印发《关于放开液化天然气(LNG)销售价格的通知》。通知说,近年来,山东省液化天然气(LNG)消费量快速增长,城燃企业(LNG)销售占比大幅上升,对政府管理的天然气终端销售价格影响越来越大。为优化天然气终端销售价格管理,决定放开城镇燃气销售端液化天然气(LNG)销售价格。
  通知说,城镇燃气企业合同(上下游企业签订的年或季度天然气购销协议)外购进的液化天然气(LNG)从综合购进价中剥离,实行"购进价+配气价"销售,高进高出、低进低出,不再计入城镇燃气企业天然气综合购进价实行上下游价格联动。
  实行高进高出政策销售的液化天然气(LNG),仅限于上下游燃气企业年(季)度购销合同外,城燃企业由市场采购的液化天然气(LNG),不得随意扩大范围,防止上下游燃气企业不认真签订和履行合同,任意采购市场高价气,向用户转嫁市场矛盾的行为。
  城镇燃气企业严格按照液化天然气(LNG)购进量组织顺价销售,购销数量必须相符,并每月或每季报当地价格主管部门校核,凡销售量大于购进量的,所得利益须在当季向相关用户返还,凡当季未返还的,按乱涨价进行查处。
  实行高进高出政策液化天然气(LNG),应由城镇燃气企业与终端用气户签订协议,按协议量组织液化天然气(LNG)购销。实行季清月结,原则上不允许跨季销售,因特殊原因当季销售不完需跨季销售的,应按本季市场液化天然气(LNG)采购价格进行疏导,严禁以高进高出政策为借口强买强卖。
  进入天然气销售旺季合同外购进的液化天然气(LNG)用于补足居民用气的,不实行高进高出政策,仍按政府明确的居民销售价格销售。
  通知说,各市要加大天然气购销价格监管。在用好合同外液化天然气(LNG)价格疏导政策同时,重点抓好民生用气价格监管,灵活运用价格联动政策,确保采暖季天然气市场销售价格基本平稳。
 
山西省对重点涉气行业企业实施秋冬季错峰生产
 
  据报道,山西省工信厅、山西省生态环境厅近日发布2021-2022年秋冬季错峰生产的通知,提出从2021年11月1日至2022年3月31日,对钢铁、焦化、有色(电解铝、氧化铝)、铸造、化工(煤制氮肥、炭黑)、建材(砖瓦、耐火、陶瓷、石灰、水泥熟料及粉磨站)等重点涉气行业企业实施秋冬季错峰生产。
  在实行错峰生产工作过程中,山西省将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充分考虑民生保障,对城市供热、供气的企业,根据供热、供气需求,制定科学合理的错峰生产措施。对满足环保排放要求且污染物排放总量小,对稳增长、稳就业、稳外贸等影响大的生产企业,可适度减少错峰。
  山西省各市工信局和生态环境局将对参与错峰生产企业开展常态化督导检查,通过电量分析、现场核查、台账核查、运输核查、在线监控等手段持续跟踪错峰生产落实情况。山西省工信厅、山西省生态环境厅将适时对各市错峰生产落实情况开展工作抽查,及时研究解决工作推进中存在的问题,确保工作取得实效。
  山西省要求各级各部门要加大服务力度,协调督促企业利用错峰生产间隙期,加快工艺装备、环保设施升级改造和更新大修,及时协调解决错峰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重点难点问题。
 
四川出台20条措施推进财政金融互动
 
  据悉,四川省政府办公厅近日印发《关于深入实施财政金融互动政策的通知》,提出综合运用激励奖补、贷款贴息、费用补贴等多元化财政支持方式,发挥财政资金的撬动作用,引导银行、证券、保险、担保、基金等金融机构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此次出台的政策,是在系统评估此前政策实施绩效的基础上,结合四川省"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以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大战略任务要求而制定的,将之前零星、散见于不同层面的财政支持金融发展、财政金融互动协同的政策进行了统筹整合。
  这些政策共包括五个部分、20条具体措施。其中,四川将通过财政奖补、贷款贴息、风险分担等方式,引导金融机构重点支持创新驱动、绿色低碳、产业链供应链、跨境贸易以及制造业等重点领域和重点产业发展。
  在支持普惠金融方面,四川将通过贷款贴息、费用补贴等方式,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小微企业首笔贷款和信用贷款,降低小微企业和"三农"融资成本,促进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从而助力保市场主体,助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四川还将通过财政奖励、费用补贴等方式,支持金融企业来川设立机构,加快西部金融中心建设,支持县域金融生态环境打造,支持各大金融机构做大信贷增量、加大保险资金入川力度。
 
深圳拟加快培育壮大市场主体
 
  近日,深圳市发改委发布《加快培育壮大市场主体的意见(2021-2025年)(征求意见稿)》,就"加快催生、壮大、繁荣深圳市各类市场主体,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的相关举措向社会公开征集意见。
  意见稿涉及扶持的企业涵盖了中小微企业、规上企业、上市公司等不同阶段的市场主体,其中特别提出将大力培养"专精特新"企业和"独角兽"企业,并在金融服务、产业空间、数字化赋能、政府服务方面提出了全方位的保障。
  意见稿在深入培育和推进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方面做了以下安排:
  首先,从行业来看,深圳将从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及基础软件等领域,遴选一批专注于细分市场、创新能力强、成长性好的中小企业作为培育对象。
  其次,针对企业不同的成长阶段,深圳将完善捕捉寻找、孵化培育、扶持壮大机制,形成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制造业单项冠军培育梯队。
  最后,在激发专精特新企业创新活力方面,深圳将强化企业人才支撑,鼓励小巨人企业与学生、职业院校签订紧缺工种技能人才定向培养协议,并按月发给定向培养生在校学习补助,各区可给予适当补助。
  在大力培育"独角兽"企业方面,深圳将制定独角兽企业遴选发现指标体系,联合第三方高端智库、风险投资机构等组成独角兽企业评价委员会,聚焦生物医药与健康、半导体与集成电路、智能机器人、智能网联汽车、新能源、新材料、量子科技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方向,精确锁定具有"硬核"科技、爆发式成长潜力的企业,建立独角兽企业培育库。
  此外,将优化独角兽企业培育体系。提供"服务资源包"支持,搭建政府、入库企业、投资或服务机构等开放式协同对接平台,围绕入库企业成长需求,量身定制支持重点和支持方向。
  将支持独角兽企业上市和挂牌交易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配套环境的完善,其中,金融的支持至关重要。为大力培训"独角兽"企业的发展,意见稿指出,将鼓励国有创投机构积极参与入库企业培育孵化。支持市属国资参股符合深圳市产业发展方向的独角兽项目,对符合条件的可量化投入,可视同考核利润。支持独角兽企业上市和挂牌交易,协助境外上市的独角兽企业回归境内上市,争取境外独角兽企业落户。
  此外,还将大力发展直接融资,鼓励企业以IPO、再融资、债券等形式拓宽融资渠道。完善产业并购体系,吸引并购投资基金集聚,有序推动重投集团等专业平台围绕重点产业发起并购,鼓励金融机构发展并购贷款业务。优化私募和创投企业市场准入和发展环境,引导股权投资机构加大对非上市企业不同成长阶段投资力度。鼓励股权投资投早、投小、投"硬科技",支持国有创投机构依法合规实施股权激励和跟投,建立容错免责机制。
针对创新企业用地方面,征求意见稿特别强调将强化企业用地保障。严守工业用地区块线,加快打造"两个百平方公里级"高品质产业空间,布局20大先进制造业园区。推广"联建总部大楼"模式,组织符合条件的企业联合竞拍土地、统一委托建设,满足中小企业自有用地需求。滚动开展优质产业空间供给试点,以"总成本+微利"方式供应高品质、定制化产业空间,精准匹配专精特新、单项冠军等优质成长型企业用房需求。
 
深圳发布出口额800万美元以下企业统保政策
 
  据悉,为推进深圳贸易高质量发展,发挥出口信用保险支持外贸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保障和促进作用,深圳市商务局日前制定了2020年出口额800万美元以下企业统保政策,符合要求的企业可直接向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深圳分公司领取出口信用保险保单,在"走出去"时规避可能发生的贸易风险。
  这份保单的保障范围是在有效期内被保险人(即企业)与买方签订销售合同并以被保险人名义报关的2021年1月-2022年6月期间全部出口业务(不予承保的国别除外),保障风险种类一是商业风险,如无力偿还债务、买家破产、拖欠货款、拒绝接受货物,以及开证行破产、停业、被接管、拖欠、拒绝承兑等;二是政治风险,如买方/开证行所在国家发生战争、动乱、贸易管制、外汇管制等。
  保障金额方面,按企业出口损失金额的80%赔付,单一买方/开证行责任限额15万美元(以正式保单约定为准)。保险期限为1.5年。企业如有符合上述保障风险种类范围项下的出口损失,均可向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深圳分公司提出索赔申请。
  此外,这份保单还可为统保企业提供一揽子服务,如海外买家资信报告、国别风险信息、海外市场信息、风险提示信息等。
 
深圳出台制造业"专精特新"企业遴选管理办法
 
  据悉,为梯度培育一批制造业优质企业,引导深圳市制造业企业专注于细分行业产品创新、产品质量提升和品牌培育,提升深圳市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深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制造业单项冠军遴选管理办法》近日正式印发。
  根据《管理办法》,深圳市制造业单项冠军是指长期专注于制造业细分行业产品研发和生产,具备较好的创新基础条件和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生产技术或工艺达到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单项产品市场占有率位居全球或国内行业前列的制造业企业或工业产品。深圳市制造业单项冠军包括深圳市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和深圳市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
  深圳市工信局表示,《管理办法》旨在引导和推动深圳市制造业企业扎根所属细分行业产品精耕细作,专注于细分行业产品创新、质量提升和品牌培育,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精"的核心竞争力,突破关键技术核心零部件"卡脖子"环节,提升深圳市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管理办法》明确,申报单位应符合六个基本条件:坚持专业化发展,从事相关细分产品制造领域的时间达到10年及以上,属于新产品的应达到3年及以上;市场份额全球领先,在相关细分产品市场中,拥有较高的市场地位和市场份额,产品市场占有率位居全国前3位或全球前5位;持续创新能力强,年度研发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3%以上;质量效益高,关键技术参数性能指标处于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主营业务收入4亿元以上,符合条件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不受此限制;具有健全的财务、知识产权、技术标准和质量保证等管理制度。
  根据《管理办法》,市工信局将建立深圳市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库,对获得深圳市制造业单项冠军称号的企业纳入单项冠军企业库管理,予以重点扶持发展。对获得深圳市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和单项冠军产品称号的,分别给予200万元和10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
  另外,对获得深圳市制造业单项冠军称号的企业优先推荐申报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并推荐纳入市领导挂点服务及便利直通车服务企业范围。
 
江苏发布“十四五”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
 
  10月27日,《江苏省“十四五”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下称《规划》)经省委、省政府批准,正式印发实施,提出到2025年,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农业现代化迈上新台阶,农村生活设施便利化水平巩固提升,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机制基本建立。
  《规划》要求,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坚持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现代化一体设计、一并推进,统筹发展与安全,全面推进乡村“五大振兴”,坚决守牢粮食和重要农副产品稳产保供底线,大力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大力提升农村美丽宜居水平,大力提升农村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加快构建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全面开启农业农村现代化新征程。到2025年,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农业现代化迈上新台阶,农村生活设施便利化水平巩固提升,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机制基本建立。粮食和重要农副产品供应保障更加有力,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显著提升,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取得积极进展,美丽乡村建设取得更大成效,乡村面貌发生根本变化,乡村活力显著增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缩小,农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提高。有条件的地区开展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探索。
  《规划》共设置25项主要指标,其中:10个核心指标、8个导向性指标、7个常规监测指标。农业现代化方面设置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370亿公斤以上、肉类总产大于300万吨、高标准农田面积大于5000万亩、省级示范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数量大于6000个等核心指标;农村现代化方面设置了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实现程度大于95%,村集体经济收入大于30万元等核心指标;农民现代化方面按照十年收入倍增设置了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大于34200元等指标。
关于全面增强农业基础地位,《规划》明确了5项重点任务,包括稳定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8000万亩以上;保障重要农副产品有效供给,猪肉自给率达70%以上,禽蛋100%,水产养殖面积稳定在900万亩左右,蔬菜播种面积2000万亩以上;加快现代种业创新发展,实施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生物育种前沿技术、重点育种协作攻关、企业主体培育、种业供给能力提升“五大工程”;增强农业产业配套支撑能力,实施农业生产全程全面机械化、农机装备智能化绿色化提升“两项行动”,增强设施农业配套发展能力;首次提出推进农业关联产业发展,加强农业关联产业和供给体系建设,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和多重价值。
 
湖南七部门出台30条金融举措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据悉,为加快构建乡村振兴金融服务体系,引导更多金融资源向乡村振兴领域聚集,近日,人民银行长沙中心支行、湖南银保监局、湖南证监局、省地方金融监管局、省财政厅、省农业农村厅、省乡村振兴局联合印发了《湖南省金融支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出台了30条硬核措施,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汇聚金融力量。
  《实施方案》提出了四项目标,即信贷投放"两个不低于"、"两个高于"的目标。"两个不低于",是力争2021-2025年期间,全省每年涉农贷款新增额不低于上年,全省涉农贷款余额年末增速不低于同期全国涉农贷款余额平均增速。"两个高于",即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和各国有商业银行湖南省分行,力争每年对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的各项贷款余额增速,高于本机构同期各项贷款余额平均增速;各银行机构要力争对乡村振兴示范创建区的各项贷款余额增速,高于全省同期各项贷款平均增速。
  《实施方案》提出,要聚焦湖南省乡村振兴重点领域,支持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加快发展,完善种业融资服务体系,做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金融服务,探索金融支持乡村建设和绿色发展的新模式。强化金融资源与旅游资源对接,积极做好乡村旅游和红色文化旅游精品线路融资需求摸排、融资对接等工作,加强乡村旅游金融服务。保持脱贫人口小额信贷政策连续稳定,大力发展创业担保贷款业务,严格落实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强化对重点群体的金融支持。
  湖南将按村设立"金融村官"
  《实施方案》明确,要加快完善乡村振兴金融组织体系,全面构建多层次、广覆盖、各类型机构参与的服务体系。开展乡村振兴金融服务站三年建设提升行动,按村设立"金融村官",打造"一站多能、一网多用"的农村综合服务平台。实施农村移动支付"双百工程",推动农村支付服务提质升级。探索开展农村普惠金融示范区创建,推动农村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开展"国债服务直通车"活动,推动储蓄国债下乡。加强农村金融知识宣传教育和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
  创新乡村振兴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也是方案强调的一大重点。方案提出,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用于乡村振兴,力争2021-2025年期间发行不低于100亿元。稳步扩大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抵押贷款业务规模,开展生猪活体、活禽、活牛、活羊抵押贷款。支持养殖圈舍、大型养殖机械、农机具和大棚设施等依法合规抵押质押融资。积极推广首贷、信用贷款和中长期贷款产品。提高保险保障综合服务水平,丰富涉农保险产品种类。
  根据《实施方案》要求,湖南将进一步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逐步推动建立健全省级农村信用信息系统,深入开展信用户、信用村和信用乡(镇)创建工作,有条件的地区可探索开展信用县(市)创建工作;引导涉农金融机构将信用评价结果等信用信息作为农业经营主体贷款授信的重要参考指标。
  完善乡村振兴金融服务配套支持政策方面,《实施方案》要求创新多种"再贷款+"模式,用好扶贫再贷款展期政策,加大乡村振兴金融服务财政奖补力度,对符合条件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涉农企业在债券发行、贷款等方面予以一定比例补贴,健全农村融资担保体系和风险补偿机制等。
 
江西深化农业产业链建设加强龙头企业带动作用
 
  据江西省农业农村厅近日披露,为加快农业全产业链培育发展,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绿色食品产业链的核心作用,江西将打造一批支撑绿色食品产业链上下游发展的"链主型""群主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力争到2025年,全省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1000家。
  江西将严格产品质量安全管控,将企业主体、生产、产品信息纳入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台监管,建立健全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信用档案,按照"区块链溯源+食用农产品达标合格证"合二为一的模式开具合格证。
  同时,江西全面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或农户"模式,牵头组建由龙头企业牵头、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跟进、广大农户参与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原则上核心龙头企业为省级龙头企业的联合体带动农户的数量应达到2000户以上,核心龙头企业为国家重点龙头企业的联合体带动农户的数量应达到4000户以上。
  在硬件设施方面,江西突出储运环节,补齐冷链物流建设短板。重点发展预冷、保鲜、冷冻、清洗、分级、分割、包装等设施,逐步满足不同企业对农产品贮藏保鲜和商品化处理的需求。提高农产品商品化处理和错峰销售能力,实现减损增效。
 
广西出台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三年提升行动计划
 
  据悉,为全面落实《西部陆海新通道总体规划》和《"十四五"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高质量建设实施方案》,更好推动高水平共建西部陆海新通道,近日,广西印发实施《广西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三年提升行动计划(2021-2023年)》。
  根据《行动计划》,广西将深入实施港口扩能优服、通道高效畅通、物流提质增效、产业融合发展四大提升行动,力争到2023年,通道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北部湾港综合服务能力显著提升,通道物流运营更加高效,通关效率继续保持全国领先水平,通道带动沿线经济和产业发展作用明显增强。
  --北部湾国际门户港功能明显增强。北部湾港港航设施进一步完善,大型化、专业化、智能化水平大幅提高,货物通过能力超过4亿吨。集装箱吞吐量力争达800万标箱,其中外贸集装箱吞吐量力争达160万标箱。集装箱航线力争达90条以上,其中外贸航线力争达60条以上、远洋航线力争达19条以上。航运综合服务能力明显增强,港产城融合发展取得新进展。
  --北部湾国际门户港功能明显增强。铁路主通道西线贯通工程取得实质进展、中线能力有效提升、东线持续完善,以铁路为骨干、高等级公路为补充的干线运输能力大幅提升,西江航道通行能力显著提升,平陆运河开工建设,通道与西江黄金水道联动发展取得新突破,物流枢纽布局和功能持续优化,高效一体集疏运体系基本形成。
  --通道运行质量与物流效率大幅提升。通道班列运输品牌国内国际影响力显著提高,海铁联运班列开行8500列以上,发运集装箱42.5万标箱以上,中越班列开行1500列以上。物流运营组织效率大幅提升,综合物流成本进一步降低。通关便利化水平持续提升,并保持全国领先水平。机场航线网络进一步织密。中国-东盟多式联运联盟初步构建,多式联运"一单制"逐步推广应用。
  --通道经济融合开放发展取得进展。南宁临空经济示范区和东兴、凭祥、百色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加快发展,与通道沿线地区及东盟国家共建共享通道水平不断提升,国际省际产能合作持续加强,临港、临空、沿边产业快速发展,物流园区、产业园区建设成效显著,市场主体活力不断增强。
 
刘元春认为世界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分化依然在相对合理范围
 
  10月28日,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在2021天府金融指数线上发布会上表示,世界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分化依然在相对合理范围,结构性因素与超常规刺激政策可以提供一致性的逻辑说明。
  刘元春说,全球金融市场的推动力十分复杂,不能用泡沫化来进行简单的总结,必须看到疫情冲击下带来的各种结构性问题。
  当前,市场上有观点认为,实体经济的低迷与资源脱实向虚密切相关。因此,经济复苏可能需要对金融进行整顿,需要快速退出货币宽松和刺激政策,使金融泡沫得到很好的抑制,使各种资源回归实体经济,从而推动宏观经济的良性循环。
  与上述观点相匹配的一种主张,就是要快速加息,退出量化宽松和宽松政策,出台新的需求扩张政策。但在刘元春看来,这种主张的研究基础和理论基础并不是很扎实。
  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也是泡沫吗?对此,刘元春认为,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原因有很多种,比如需求复苏,发达国家基础设施投资计划大规模推行,供应链瓶颈约束以及产业链供应链服务体系的全面重构,从而导致新旧体系转换过程的不畅。此外,双碳、绿色发展与能源转型对于金属和能源需求的冲击,也是导致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原因。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简单用泡沫化来衡量可能存在问题。
 
IMF总裁呼吁二十国集团携手促进世界经济复苏
 
  据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总裁格奥尔基耶娃10月27日呼吁二十国集团携手采取行动,促进世界经济复苏,尤其要增加对发展中国家的资金援助和疫苗供应,尽早结束新冠疫情。
  格奥尔基耶娃当天在IMF官网刊登的博客文章中说,得益于各国超常规政策措施和新冠疫苗推广,世界经济复苏的基础尚且牢固,但变异新冠病毒对供应链乃至经济造成影响,阻碍了复苏进程。
  格奥尔基耶娃表示,最近,IMF将今年世界经济增速预期下调至5.9%。未来全球经济前景存在极大不确定性,下行风险占据主导地位。同时,许多发展中国家严重缺少疫苗等资源,难以支撑其经济复苏,各国经济复苏前景持续分化。
  格奥尔基耶娃认为,二十国集团应立即牵头开展联合行动,优先关注以下三方面:第一,缩小资金缺口,分享疫苗;第二,帮助发展中国家应对财政挑战;第三,坚持不懈实施一揽子综合举措,力争在本世纪中期实现净零排放。
  格奥尔基耶娃指出,疫苗分配不均和各国财力悬殊加剧了疫情的负面影响。为此,务必要实现IMF与世界银行、世卫组织和世贸组织共同提出的目标--即到2021年底将所有国家的疫苗接种率至少提高至40%,到2022年中期至少提高至70%。然而,目前仍有70多个国家无法实现2021年的疫苗接种目标。
  格奥尔基耶娃表示,为帮助这些国家完成上述目标,二十国集团应进一步提供200亿美元赠款,用于病毒检测、病患治疗以及提供医疗物资和新冠疫苗,并且增加对发展中国家的疫苗供给。
  格奥尔基耶娃警告,如果新冠疫情长期存在,相对于目前预测而言,今后五年全球国内生产总值将额外减少5.3万亿美元。
 
美国第三季度GDP仅增长2%
 
  据悉,美国商务部10月28日公布的首次预估数据显示,今年第三季度美国实际国内生产总值(GDP)按年率计算增长2%,增幅远不及第二季度的6.7%。
  具体来看,第三季度个人消费支出仅增长1.6%,反映企业投资状况的非住宅类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
  同时,随着联邦政府停止发放与新冠疫情相关的失业救济福利,联邦政府支出下降4.7%,继今年第一季度大幅增长后连续两个季度下滑。在商品出口下降影响下,净出口拖累当季增长1.14个百分点,为该指标连续5个季度拖累经济增长。
  分析人士认为,劳动力短缺和商品供不应求导致美国供应链出现严重堵塞,抑制美国经济疫情后持续复苏。与此同时,今年夏天以来新冠变异病毒德尔塔毒株在美快速蔓延阻止消费快速反弹,拖累经济增长步伐。
  经济学家预计,随着感恩节和圣诞节购物季即将来临,美国供应链瓶颈问题可能在今年年底前持续升温,直至假期结束后才有望得到缓解。同时,因供应链导致的通胀加剧问题或至明年才有望降温。
  美国商务部通常会根据不断完善的信息对季度经济数据进行三次估算。今年第三季度经济数据修正值将于11月24日公布。
 
美国2021财年财政赤字达2.77万亿美元
 
  据悉,美国财政部10月22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21财年(2020年10月1日至2021年9月30日)美国联邦政府财政赤字达到2.77万亿美元,低于上一财年创纪录的3.13万亿美元。
  数据显示,2021财年美国财政收入约为4.05万亿美元,高于上一财年的3.42万亿美元;财政支出约为6.82万亿美元,也高于上一财年的6.55万亿美元。2021财年联邦财政赤字占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上一财年的15%降至12.4%。
  美国财政部表示,2021财年联邦财政赤字比上一财年减少3600亿美元,反映出美国经济复苏的改善。赤字收窄部分得益于国会批准的经济救助计划和新冠疫苗接种取得的进展。
  美国财政部长耶伦当天发表声明说,当前美国经济复苏好于其他发达经济体但仍然脆弱,美国国会应当批准总统拜登提出的经济计划,继续推动美国经济增长,改善美国长期财政前景。
  然而,由于民主党内部在应对气候变化、对企业和富人加税、经济计划资金规模等关键议题上分歧较大,过去几周拜登政府的经济议程推进并不顺利。
  美国独立研究机构联邦预算问责委员会指出,为应对新冠疫情和促进经济复苏,2021财年的高额财政赤字并不令人感到意外,但这会导致美国长期背负很高的债务,国会议员们必须专注于制定一项削减财政赤字的长期计划。
 
专家认为三大原因导致美国供应链危机
 
  据报道,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运输与物流中心主任约西·谢菲日前指出,美国政府在新冠疫情暴发后出台的广泛财政刺激措施、疫情对全球供应链的破坏以及美国基础设施老化,是导致当前美国出现供应链危机的三大原因。
  谢菲说,疫情暴发后美国联邦政府为遭受经济困境的民众发放现金支票。这种做法虽然可以理解,但却是"错误的"。"我认为应该把钱给真正需要的人,但美国政府为太多(无需帮助的)人发钱。"
  他认为,美国联邦政府广泛的财政刺激措施,加之美国经济重新开放,刺激民众大举消费,但生产能力和物流水平有限,"不以人们的消费欲望而转移"。
  据谢菲介绍,在美国部分港口,由于船只持续堵塞,数万个集装箱无法卸货。陆路运力不足也导致货物无法及时运输以满足消费需求,同时仓库等储存空间也出现短缺。"这是在洛杉矶等地普遍出现的状况。"
  他说,出于对疫情、物流等不确定性的担忧,"囤货"行为难以避免,进一步加剧了全球供应链紧张。
  谢菲说,虽然美国公路、铁路等交通基础设施曾全球领先,但目前包括洛杉矶和长滩在内的美国港口没有建立国际标准的自动化系统,这些问题短期内难以解决。
  随着圣诞购物季临近,不少港口被迫延长工作时间。例如,洛杉矶港被要求一周7天、每天24小时不间断运作,长滩港也从几周前开始实施夜间和周末轮班的运转方式。
  不过,谢菲预计,至2022年第三季度,美国供应链紧张状况有望缓解,甚至出现供大于求的状况。
 
欧洲央行维持货币政策不变
 
  据悉,尽管面临通货膨胀关切,欧洲中央银行10月28日仍旧决定维持货币政策不变,保持现有利率水平。
  欧洲央行当天发表的声明指出,尽管经济增长势头有所放缓,但欧元区经济增长依然强劲。预计到今年年底,该地区产出规模将恢复到疫情前水平。如果供应短缺和能源价格上涨持续更长时间,可能会减缓经济复苏步伐。
  对于当前的通胀形势,欧洲央行表示,不断上涨的能源价格、需求的复苏和供应瓶颈正在推高通胀,但预计这些推动价格上涨的因素将在明年有所缓解。欧洲央行预计,欧元区中期通胀水平仍低于其2%的目标。
 
欧盟能源部长举行特别会议商讨能源问题
 
  据悉,欧盟能源部长10月26日在卢森堡举行特别会议,就能源价格上涨问题交换意见,并讨论成员国和欧盟的应对措施。
  近期欧洲能源价格持续攀升。欧盟轮值主席国斯洛文尼亚基础设施部长耶尔内伊·伏尔托维奇在当天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绿色转型不是造成能源危机的原因,而是解决方案的一部分。实现应对气候变化及能源独立两个重要目标,必须投资可再生能源和新技术。
  关于短期措施,欧盟能源部长一致认为,成员国应采取紧急措施保护弱势消费者利益,欧盟委员会制定的"工具箱"为协调各国行动提供了框架。部长们还讨论了中长期措施,包括电力市场改革、自愿联合购气计划以及欧盟能源存储方案。
  会议同意持续评估能源价格变化,以及欧盟委员会"工具箱"中的措施实施情况。12月,欧盟领导人将就应对能源问题再次展开讨论。
  欧盟委员会10月13日制定"工具箱",帮助欧洲企业和民众应对当前能源价格不断攀升的局面。"工具箱"包括一系列中短期措施,短期措施包括向消费者和家庭提供收入补贴或减税,向企业或行业提供援助等;中期措施包括加大对可再生能源投资,拓展能源储存能力等。
 
西班牙向欧盟请求退出欧盟电力价格市场体系
 
  据报道,西班牙政府近日拟定了一份文件,意在请求欧盟允许其在欧盟电力价格体系之外自行设定电力价格。
  文件指出,在当前能源危机的特殊背景下,欧盟应当允许各成员国根据其具体情况调整电力价格体系。西班牙提出制定一项新的市场体系以解除天然气价格的升高对电力价格的影响。
  西班牙政府指出,目前的能源危机已经影响到新冠疫情中该国经济恢复进程的初始阶段,因此计划退出目前欧盟施行的边际成本定价机制。
 
英国政府秋季预算案计划削减债务
 
  据悉,英国财政大臣里希·苏纳克10月27日在议会公布秋季预算案时说,英国经济复苏情况好于预期,政府计划降低债务规模。
  苏纳克说,英国预算责任办公室将今年经济增长预期从3月的4%上调至6.5%,并预计明年经济增速将达6%。
  苏纳克表示,未来几年,英国政府借款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占比将逐年下降。同时,政府将加大对基础设施、研发和技能培训等方面的投资。
  据报道,由于新冠疫情对公共财政造成巨大挑战,在截至2021年3月的财年里,英国政府借款达到约3200亿英镑,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4.9%,为二战以来最高水平。
  苏纳克说,英国通货膨胀水平可能进一步上升,预计明年消费者价格指数的平均水平为4%。他说,通胀上升主要缘于全球性供应瓶颈和能源价格上涨带来的压力,需要数月时间才能缓解。
 
德国政府下调今年经济增长预期
 
  据报道,德国联邦经济和能源部10月27日发布秋季经济预测报告,下调今年德国经济增长预期至2.6%,比4月份发布的增长预期低0.9个百分点。
  报告认为,德国经济状况出现分化,一方面服务业受疫苗接种人数增加得以显著改善,另一方面制造业遭受前所未有的供应短缺,经济恢复进程受阻。
  报告还预测,德国经济2022年将增长4.1%,经济增速在2023年将恢复至1.6%的正常水平。此外,今年德国通胀率将为3.0%,明年和后年将分别为2.2%和1.7%。
  德国联邦经济和能源部长彼得·阿尔特迈尔在报告中表示,鉴于目前的供应瓶颈和全球能源价格高企,德国经济将不会出现预期的"年终冲刺",但2022年经济增长将重获动力。
  德国五大权威经济研究机构此前发布秋季联合经济预测报告,下调今年德国经济增长预期至2.4%,比春季发布的增长预期低1.3个百分点。
 
德国10月份通胀率创28年以来新高
 
  据报道,德国联邦统计局10月28日发布的初步统计结果显示,德国10月份的通胀率将同比上升4.5%,创下28年以来的新高,上一次德国通胀率上升4.5%还是在1993年的10月。
  德国通胀率已持续数月上升态势,据专家预测,到今年年底,德国的通胀率上升比例或将突破5%。
 
德国11月消费者信心先行指数环比上升
 
  据悉,德国市场研究机构捷孚凯10月27日发布报告称,11月德国消费者信心先行指数为0.9点,环比上升0.5点。
  报告同时把10月德国消费者信心先行指数从0.3点调整为0.4点。
  捷孚凯专家罗尔夫·比尔克勒说,由于担忧通胀,德国消费者购买倾向上升。如果价格继续飙升,将给德国消费者情绪带来压力,经济复苏可能进一步推迟。
  德国联邦统计局此前公布的数据显示,德国9月通胀率升至4.1%,为1993年12月以来最高值。
  自1980年起,捷孚凯每月对大约2000名德国消费者进行信心指数问卷调查。该指数是预测德国经济走势和居民消费趋向的先行指标。
 
新兴经济体再现加息潮
 
  据报道,通胀预期再度成为全球资本市场热议的话题,新兴市场央行的加息潮再现,而且"加息旋风"越刮越猛。
  10月27日,巴西央行宣布加息150个基点,将该国基准利率从目前的6.25%上调至7.75%,这已经是今年以来巴西央行连续第六次加息。目前,巴西基准利率已经达到2017年以来的最高水平。巴西地理统计局的数据显示,在截至今年9月的一年内,巴西通胀率累计为10.25%,为2016年2月以来的最高水平。鉴于当前巴西通胀水平较高和潜在的通胀压力增大,巴西央行不得不加大加息速度和幅度,预计于今年12月举行的下一次加息会议将按同样幅度加息。
  近日,俄罗斯央行公布最新利率决议。宣布将政策利率上调至7.5%,远超市场预期的7%。俄罗斯央行同时表示,不排除在未来货币政策会议上继续加息的可能性。为控制通胀继续上行,今年以来俄罗斯央行已经连续6次加息。
  就在9月底,墨西哥、哥伦比亚央行相继宣布加息。随后,波兰也加入全球央行的加息队伍。
  面对通胀和加息,与发达经济体不同的是,新兴市场经济体通常"等不起"。分析人士表示,即使是短暂的通胀也会严重影响一些新兴市场经济体货币的币值,而且随着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变化预期,利率上升或将使此前流入新兴市场的资本出现外逃现象,也是其中的风险之一。对于新兴市场的央行来说,形势正在发生转变,但时机很不好--多数新兴市场尚未完全从疫情的衰退中复苏。
  另一边,被称为发达经济体最"鹰派"之一的加拿大央行宣布提前结束量化宽松(QE),并将加息预期提前至最早明年二季度。英国巴克莱银行在最近的前瞻报告中称,如果要解决英国经济的结构性问题,英国央行将于12月加息15个基点,随后分别于明年2月和5月各加息25个基点。不仅如此,新西兰央行也宣布将基准利率上调25个基点,并表示明年将进一步加息,以抑制通货膨胀和不断上涨的房价,此次加息结束了新西兰因疫情影响而维持18个月的低利率时代。
  而在美国,纽约联储的消费者最新月度调查结果显示,美国9月消费者通胀率预期再创历史新高。目前,市场聚焦即将举行的美联储议息会议,预计美联储大概率将宣布缩减购债,同时可能释放偏鹰派的信号。一些美联储官员表示,如果通胀率居高不下,会支持提前加息。美联储理事沃勒最近表示,如果通货膨胀指标在今年继续居高不下,美联储可能需要推出更有力的措施政策应对通胀,而不仅仅是逐渐缩减购债。安联集团首席经济顾问Mohamed El-Erian在一篇文章中表示,美联储未能抛开其顽固坚持的"暂时性通胀"观点,没有及时采取行动遏制通胀,可能会对美国乃至全球市场造成严重破坏。
 
日本央行下调本财年经济增长预期
 
  据报道,日本央行10月28日在结束货币政策会议后宣布,将其对2021财年(截至2022年3月31日)日本经济增长预期下调至3.4%,同时继续保持当前货币政策宽松力度,维持利率水平不变。
  日本央行当天发表的经济与物价展望报告指出,日本经济复苏面临严峻形势。服务业依然低迷,出口及工业生产受海外供给制约出现减速。央行将2021财年日本实际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预期由此前的增长3.8%下调至3.4%,将2022财年经济增长预期由2.7%小幅上调至2.9%。
  报告同时下调了本财年物价上涨预期,预计日本剔除生鲜食品的核心消费价格指数(CPI)将与上一财年持平,2022财年预计CPI上涨0.9%。
  日本央行宣布,继续将短期利率维持在负0.1%的水平,并通过购买长期国债,使长期利率维持在零左右;继续保持目前的货币政策宽松力度,维持为应对新冠疫情而采取的各种宽松政策;继续支持企业融资,并通过购买资产维护金融市场稳定。
日本央行行长黑田东彦当天在记者会上重申,日本央行将继续坚持2%的通胀目标,如有必要将毫不犹豫推出进一步的宽松措施。
 
投资分析点评
 
▲川能动力拟与四川路桥、比亚迪合资开发磷酸铁锂项目
 
  据悉,川能动力(000155)10月28日晚间公告称,为推进公司对锂离子动力电池全产业链的战略布局,公司拟与四川路桥(600039)、比亚迪(002594)及马边彝族自治县禾丰国有资产有限公司共同出资成立合资公司,综合开发马边县磷矿资源及磷酸铁锂项目。其中,公司认缴出资2亿元,占合资公司注册资本的20%;四川路桥出资6.7亿元,占比67%;比亚迪出资1000万元,占比1%。另外,川能动力拟向四川路桥转让所持四川能投锂业有限公司5%股权。
 
▲红杉资本将成立常青基金
 
  10月26日,红杉资本发表了一封公开信,宣布将在美国和欧洲市场设立一支名为Sequoia Fund(红杉基金)的单一、永久基金,改变传统基金的组织模式,不再为其设立存续期。该基金将成为全球第一支真正意义上募、投、管、退跨度从种子期初创企业到公开市场上市公司的全链条交叉基金。
  红杉美国合伙人Roelof Botha在公开信中说,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风险投资机构就一直严格遵守为期10年的基金存续期。不同于封闭式的传统风投基金,红杉基金将是一支流动投资组合的开放基金,由红杉精选的常青公司的公开市场头寸组成,红杉基金将相应地分配资金到一系列封闭式子基金(Sub-Fund)中,这些子基金将在一级市场上对初创企业从成立到上市的每个阶段进行风险投资。红杉的LP将把资金投入红杉基金中,每年都保有回购权和向子基金分配资金的权利。子基金的收益将持续循环回流到红杉基金中,所有的投资将不再有"到期日",红杉基金和旗下的子基金互为补充,互相支持。
  红杉在公开信中称,这种新结构彻底消除了基金与企业合作中所有人为设定的时限。未来,红杉基金的唯一重点就是为成员企业和LP创造长期增量价值。
  目前,红杉在美国和欧洲市场持有的上市公司股票总值高达450亿美元(成本约在20亿美元),而且绝大多数将被纳入红杉基金中,其中包括Airbnb等明星企业的股票。
 
▲特斯拉上海创新中心与数据中心宣布落成
 
  10月25日,特斯拉中国宣布其上海研发创新中心和上海超级工厂数据中心均已落成,并于近期投入使用。
  事实上,数据中心的建设是特斯拉为业务的合规而作出的决定。由于特斯拉的车辆配备了一系列的传感器用于收集道路数据,因此外界担心特斯拉收集的中国数据会外流至境外,对国家安全形成挑战。
  为了规范智能汽车的数据收集,工信部在4月7日发布的《智能网联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指南(试行)》(征求意见稿)中明确指出,智能网联汽车生产企业应依法收集、使用和保护个人信息,实施数据分类分级管理,制定重要数据目录,不得泄露涉及国家安全的敏感信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运营中收集和产生的个人信息和重要数据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在境内存储。因业务需要,确需向境外提供的,应向行业主管部门报备。
  对此,特斯拉全球副总裁陶琳在4月13日中国发改委组织的圆桌论坛上表示,特斯拉在中国采集的数据会严格遵守中国对于数据管理的法律法规,实现本地储存。其后,特斯拉在今年5月宣布已经在中国建立数据中心,以实现数据存储本地化,并将陆续增加更多本地数据中心,确保所有在中国大陆市场销售车辆所产生的数据,都将存储在境内。
  据了解,新落成的特斯拉上海研发创新中心则是特斯拉首个设立在海外、以整车开发为基础的研发中心,包括软件、硬件、电子、材料、动力及能源工程团队。据悉,研发中心共设置28个实验室,现阶段专注于特斯拉在华软硬件、流程和技术的开发工作,同时承担中国市场的应用适配和标准测试,并参与全球AI机器学习的相关研发工作。其中,低压电子实验室、固件实验室、材料实验室是该研发中心三个颇具代表性的中国本土化研发团队。
 
  ▲LG化学和日本东丽株式会社将在匈牙利建立电池隔板合资企业
 
  据报道,LG化学10月27日发布声明称,LG化学和日本东丽株式会社将向匈牙利的电池隔板合资企业投资超过1万亿韩元。合资企业将以50:50的持股比例开始运营,LG化学计划在30个月内追加收购东丽20%的股份,以确保经营权。
  建设将于明年上半年开始,到2028年,工厂年生产能力将达到8亿平方米。
 
  ▲索尼考虑与台积电合作在日本建芯片工厂
 
  据报道,索尼公司首席财务官 Hiroki Totoki 10月28日在财报电话会议上证实,正在考虑与台积电合作,在日本西部熊本县建设一家芯片工厂。
  Hiroki Totoki 说," 在芯片供应紧张的局面下,半导体的稳定采购是一个关键问题,而台积电的工厂可能是一个解决方案。"
 
经营管理
企业改革动态
 
▲《2021胡润百富榜》发布
 
  10月27日,胡润研究院发布《2021胡润百富榜》,农夫山泉67岁的钟睒睒财富比去年增长250亿,即7%,以3900亿元首次成为中国首富。抖音创始人38岁的张一鸣财富增长至去年的3倍,增长了2300亿,超过马化腾和马云,以3400亿元跃居第二。新能源汽车电池供应商宁德时代53岁的曾毓群财富增长至去年的近3倍,增长了2000亿,以3200亿元首次进入前三;
  50岁的腾讯公司现任董事会主席兼首席运行官马化腾财富比去年下降730亿,即19%,以3,170亿元位列第四。去年首富马云财富下降1,450亿,即36%,以2,550亿元位列第五,是今年榜单上许家印之后财富下降最多的企业家。
  2017年首富恒大的许家印财富比去年下降1,620亿,是今年榜单上财富下降最多的企业家,以730亿从去年的第五位跌至第70位。华夏幸福(600340)54岁的王文学财富下降400多亿至60亿元。
  长城汽车的魏建军、韩雪娟夫妇财富增长至去年的近5倍,增长了1730亿,以2180亿元跃居第七。
  今年房地产行业前两名是碧桂园40岁的杨惠妍和恒基兆业93岁的李兆基,分别以1,850亿元和1,700亿元位列榜单第11位和第15位。胡润表示:"房地产行业第一次没有一位企业家进入前十。"
  838位新人上榜,包括运动鞋制造商华利实业73岁的张聪渊,财富880亿元;锂电池材料生产商中伟股份的邓伟明、吴小歌夫妇,财富645亿元;医美材料生产商爱美客58岁的简军,财富440亿元;快时尚跨境电商平台希音37岁的许仰天,财富400亿元。
  上榜企业家总财富比去年的27.5万亿增长24%,达到34万亿,是十年前的6倍。千亿级企业家比去年增加4人,达45人,十年前一个都没有。十亿美金级企业家比去年的878人增加307人,达1,185人,是十年前的5倍。
  从财富下降的比例来看,今年降幅最大的是校外培训机构好未来40岁的张邦鑫,下降94%(近900亿)至57亿元。新东方俞敏洪财富从去年260亿缩水至75亿,高途教育陈向东从去年800亿到今年落榜。
  因资金问题宝能姚振华从去年1,050亿到今年落榜,苏宁张近东财富从去年1,020亿缩水至240亿,泛海卢志强财富从去年620亿缩水至200亿。
  制造业上榜人数占比和财富占比都增长最多,仍然是上榜企业家的第一大财富来源,人数占总榜的27%,比去年增加3个百分点,财富占总榜的24%,增加5个百分点。其中先进制造占六成。大健康行业人数占比10.8%保持第二。房地产行业人数占比继续下降,以9.4%位列第三。化工行业上升,人数占比6.4%升至第四。
 
▲辽港股份拟85.24亿元收购鲅鱼圈港区相关资产
 
  据悉,辽港股份(601880)10月28日晚间公告称,为推进辽宁省港口整合,并进一步规范和解决公司与控股股东营口港集团的关联交易、同业竞争问题,公司拟通过下属子公司营口有限,现金收购营口市鲅鱼圈港区相关同业竞争资产,具体包括营口港集团持有的营口港散货码头有限公司100%股权、用于港口生产及辅助业务经营性资产,交易对价暂定85.24亿元。另外,公司拟注册发行不超过80亿元公司债。
 
▲伊利股份溢价近14%收购香港上市乳企股权
 
  10月27日晚间,伊利股份(600887)公告称,公司拟通过全资子公司金港控股以协议转让、认购新股并触发全面要约义务的方式,收购澳优乳业的股权,交易价格10.06港元/股。其中,金港控股将购买卖方转让的澳优乳业合计30.89%股份,总价53.4亿港元;以现金方式认购澳优乳业9000万股新股,认购总价9.05亿港元。上述交易完成后,金港控股将持有澳优乳业已发行股本的34.33%,并触发全面要约。
  澳优乳业目前为港交所上市公司,最新市价为8.85港元/股,而本次收购价格较市价溢价近14%,可见伊利对婴配奶粉细分龙头澳优的看好。
  具体来看,伊利股份本次收购澳优乳业部分股权分为两步走。首先,金港控股以每股10.06港元的价格,收购中信农业产业基金旗下全资子公司CitagriEasterLtd.、晟德大药厂股份有限公司及其关联企业BioEngineCapitalInc.等合计持有的5.3亿股澳优股份,约占澳优已发行股份总额的30.89%,购股协议交易总对价为53.4亿港元。
  其次,澳优乳业以每股10.06港元的价格向金港控股定向发行9000万股新股,募集资金9.05亿港元。所募资金将用于进一步提升澳优的研发、生产、销售与分销能力及优化财务结构。上述交易完成后,金港控股将持有澳优乳业已发行股本的34.33%。
  上述交易完成后,金港控股将持有澳优股份合计6.20亿股,占其扩大后股份总额的34.33%,涉及金额为62.45亿港元。根据相关规定,本次交易将触发全面要约收购,金港控股须向上市公司所有的已发行股份提出强制性全面要约,并按照相关规定启动交易。
  上述交易完成后,伊利股份将间接成为澳优单一最大股东。
  据披露,澳优乳业为一家在全球拥有从奶源收集、产品研发、生产到市场终端销售全产业链条的婴幼儿配方奶粉及营养食品企业,在全球共有十个工厂,形成婴幼儿配方奶粉、儿童奶粉、成人奶粉、营养品的生命全阶段营养呵护体系。尤其在羊奶粉领域,澳优在荷兰拥有全球领先的奶源资源优势,澳优佳贝艾特KABRITA品牌的羊奶粉在国内进口羊奶粉市场连续多年市场占有率第一;在超高端奶粉领域,澳优海普诺凯品牌的产品近年来保持了持续的高速增长。
  公告显示,交易及交割结束后,伊利股份将继续支持澳优的独立运营,维持澳优在香港资本市场的上市地位,澳优现有营运及业务不会做出任何重大变动。
  伊利股份是中国乳业领域的巨头,目前已稳居全球乳业第一阵营,并多年蝉联中国及亚洲乳业第一,同时也是中国规模最大、市值最高、产品品类最全的乳品企业。
 
▲Facebook正式更名为Meta
 
  10月28日,Facebook首席执行官马克·扎克伯格在Facebook Connect大会上宣布,Facebook将更名为"Meta",公司股票代码将从12月1日起变更为"MVRS"。
  根据新的安排,Facebook的同名服务降级为该公司的子公司之一,与 Instagram 和 WhatsApp 并列,而不是总体品牌。
  外界认为,公司更名为Meta,意味着其企业名称与最近陷入麻烦的社交网络平台Facebook将脱钩,凸显出公司专注于转向以虚拟现实为主的新兴计算平台。
 
管理视点
 
领导者的四种性格缺陷,会将组织带入危险境地
 
战略执行是组织最大的难题之一,而领导者的性格缺陷会对战略选择的质量和执行产生极大的影响。这时候领导者无法清晰地思考,而是倾向于遵循根深蒂固的性格缺陷所造成的习惯。哈佛商业评论10月28日刊发署名罗恩·卡鲁西(Ron Carucci)、戴维·兰斯菲尔德(David Lancefield)联合撰写的文章,总结出四种领导者性格缺陷及其对战略的具体影响。针对每种类型,领导者都可以采取相应的缓解措施。
  过度自信、习惯性肯定的领导者
  过度自信、习惯性肯定的领导者倾向于过度承诺、制定不现实的战略,导致负责执行的人产生不必要的焦虑。这类领导者苦于短视和过度决定论,忽视长期趋势、复杂动态和行业新入者干扰的影响。等他们意识到发生了什么,往往为时已晚,来不及再应对。
  戴维的客户约翰是一家中型企业的CEO。他对未来做出大胆激进的宣言,不听其他观点。他不鼓励团队,反而近似疏远团队。戴维提出的第一个行动可以让他意识到自己的处境,但不要求他做出多大的改变:指定一位自己尊敬且经验丰富的行业顾问作为导师。这样为约翰创造了一个安全的环境,用于反思自己计划隐含的假设是否有效。
  如果你倾向于对自己的观点过度自信,可以参考以下方法减轻这种习惯性肯定:
  ◆ 安排辩论和异议
  在会议开始时明确询问有无不同意见,表明可以反对。更进一步,安排两个不同的团队——由背景、专业知识和风格不同的人组成——各自展示相反的主张。
  ◆ 集合有勇气反对你的人
  抵御跟一味附和自己的人共事的诱惑。寻找对能力有自信、在目前职位如鱼得水的人,鼓励他们在有不同意见时坦率直言。
  ◆ 深入体会外部发展情况
  投入时间寻找微弱的信号,特别是关于消费者行为和技术创新的信号;观察竞争者的动向;与关键利益相关者交流,充分了解他们关注的问题。
  ◆ 引入外部的声音
  留下既有经验又能保持局外人视角的咨询顾问和前高管,让他们在看到有限或错误的假设时发出警告,质疑不明智的举动。
   冲动型领导者
  我们都见过有“新奇事物综合症”的领导者。这类领导者无法抗拒新点子和新风潮的诱惑,渴望那种率先进入未知领域的兴奋。在此过程中,他们让组织精疲力竭,超量挥霍资源,对客户和股东过度承诺。他们会用浮夸的宣言将员工卷入热情的漩涡。但人们一旦看穿他们下星期就会去追逐新创意的秉性,这种热情就会迅速熄灭。他们无法对某一个重点保持长期关注。
  罗恩的客户爱德华多,在某全球服装公司担任部门总经理。他以自己推出新产品、影响时尚潮流的开创性成功为荣,但却无法克制自己的冲动,很难冷静地将战略坚持到底,为这个问题付出了高昂的代价。零售商不再信任爱德华多的品牌,仓库里堆满了被拒绝的存货。绝望令他更加冲动。到了最后,他最好的解决方案就是在公司里另找一个更适合发挥自己创造才能的职位。
  如果你难以抗拒“下一个新鲜事物”,可以参考以下建议:
  ◆ 在战略决策过程中增加时间和数据
  设置门槛因素,强迫自己停下来。特别是要让别人提出相互冲突的事实,在战略决策过程中留出充分的时间认真讨论。这样可以在行动之前测试你的想法。
  ◆ 在战略决策过程中增加额外的约束,让别人主持决策
  要意识到虽然你可以凭直觉给出许多创意,但你自己并不适合主导战略规划流程。在身边安排有原则的领导者,他们可以用你平时会回避的方法发展、审查和尝试战略机遇。这样可以公开测试你的观点,在此过程中建立信赖。
  ◆ 注意风险因素和资源需求
  要格外留意自己的创意内在的风险,花时间弄清楚具体实施需要投入多少能力和资源。多听听悲观者的意见,充分理解涉及的风险。
  ◆ 把握住你所追求的兴奋感的核心
  新点子和随之而来的多巴胺影响会让人上瘾。深入挖掘自己的动机,寻找这种兴奋感满足了什么深层需求。在爱德华多的例子里,我们发现他的身份认同深植于要当时尚先锋的观念,依赖既有想法让他觉得自己无能。
  严格控制型领导者
  一些领导者建立了高度控制的环境。所有工作和所有人都要按照规定的方式运转和行动。这类领导者难以容纳非传统的新颖视角。这种环境会让员工无法发声,因此只能制定出几乎没有发展前景的低风险战略,免得遭到领导者的严厉批评,放弃探索创新。执行战略时,战战兢兢的组织不敢尝试任何新事物,改变的速度很慢,甚至根本不可能实现改变。
  戴维的客户萨拉是一名典型的控制型领导者。会议被精确安排,她的日程也排得很紧,只跟精挑细选过的人交流。她发现自己被排除在创意讨论之外,其他人认为她没有能力探索自己视野外的领域。维持高强度控制令她(以及支持她的人们)精疲力竭,并且影响了她的健康。久病之后回归职场,她发现下属在自己不在的时候表现得很好。于是她开始反思可以在哪里放松控制,把空出来的时间用在其他更好的地方。
  要减轻过度控制的倾向,可以参考以下方法:
  ◆ 增加透明度
  分享更多关于业务表现及活动进程的信息和洞见。这样可以促进信赖,并且让其他人投入时间,帮助他们减轻不确定感和对他人动机的忧虑。
  ◆ 承担有限度的风险
  找一些不敏感或不重要的场合,尝试赋权他人、分担责任的新方法。
  ◆ 让信赖的同事测试自己的观点
  学会向自己尊敬的人传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逐渐将其他人纳入这个交流圈,你会发现这样的交流不仅能帮助自己提升最初设想的质量,还可以更好地说服别人接受。
  ◆ 思考自己对好奇心的反感
  花时间想一想职业生涯乃至人生中可以解释自己控制倾向的事情。你是否在模仿上司的风格?控制是你对冒名顶替综合症的反应吗?你是否曾在表现出好奇心的时候受到过批评?想一想,这类经历如何阻碍你充分发挥才能。最重要的是,设法克服过往经历的负面影响。
  不安型领导者
  每一位领导者都会偶尔遭遇信心危机,但部分领导者总是忍受着巨大的自我怀疑。他们担心别人对自己的想法,焦虑自己无法满足别人的期望。很多人设法用自信的面具和谨慎的行动遮掩这种深层心理,一些人表现得异常友好。用友好的欣慰换取他人的尊重,能减轻这类领导者内心深处对失败和拒绝的恐惧。
  这类领导者会对战略产生特殊的负面影响。他们总是被更强势的领导者利用,被哄骗着答应所有要求。而且很多不安型领导者害怕失败,最终陷入“分析瘫痪”,一味努力减轻只有他们自己能看到的风险。他们总是把过去的失败作为现在担心风险的基础,不管过去的失败已经过去了多久、在那之后吸取了怎样的教训。
  罗恩以前的客户琳达就是这样一个例子。她在一家正在发展的清洁能源公司担任首席营销官,负责重新定位公司品牌、服务多个新市场。她的背景经历完全能胜任这项工作,但她对失败的忧虑影响了其他人的信心。CEO希望她拿出完善的想法和推荐,但她一直只给出“草案”,借口是鼓励团队成员的自主性,其实真正的动机是难以满足的对肯定和认可的需求。她的不安导致多次市场投放延迟,品牌传递的信息也不明确。所幸,罗恩帮助她找到了自己恐惧的根源,成功转向,挽回了一些损失。
  如果你苦于自我怀疑和焦虑,可以参考以下方法,减轻战略受到的影响:
  ◆ 把握这份恐惧的核心
  可以在教练或治疗师的帮助下,认识到这种无处不在的不安代表着未解决的深层问题。琳达找到了自己需要他人肯定的源头,最终对自己的能力有了更客观的认识。
  ◆ 设想最坏的情况和最好的情况
  不要觉得失败是灭顶之灾,要利用可靠的数据设想切合实际的场景,预测目前在考虑的战略可能带来哪些结果。
  ◆ 关注机遇
  不要一味关注哪里可能出错、别人可能对你有什么不好的看法,要强迫自己看到正在探索的机遇好的一面。可能出现的最好的结果是什么?组织能获得怎样的益处?这样一来别人会如何赏识你?
  ◆ 回忆过去的成功经历
  有时平息高度不安的最佳方法是想一想过去的成功。你在哪里遇到过相似的选择,最终顺利解决?现在可以借鉴当时的哪些经验?请可以信赖的第三方为你提供关于过去经历的客观视角。
  所有领导者都有一些性格上的缺陷。这是我们人格的一部分,可以借这些弱点与我们领导的其他人建立联系。可是,如果缺陷的影响太大,可能会对我们构建的愿景和正在实施的战略产生巨大的负面作用。对于一些人来说,问题不是“哪部分才是真正的你”,而是“什么时候才是真正的你”。要在竞争之中将自己的热望在公司付诸实践,注定会遇到许多障碍。不要让自己的性格也成为障碍之一。
 
信息化建设
 
三部门发布"十四五"电子商务发展规划
 
据悉,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发展数字经济、建设数字中国的总体要求,进一步推动“十四五”时期电子商务高质量发展,近日,商务部、中央网信办、发改委三部门联合发布《"十四五"电子商务发展规划》(简称《规划》)。《规划》确立了"十四五"时期发展目标和2035年远景目标,首次建立电子商务发展主要指标体系。
  《规划》提出,到2025年,我国电子商务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电子商务交易额预期达到46万亿元。这比2020年末全国电子商务交易额增长超过两成。
  《规划》提出了电子商务发展的七大主要任务、23个专项行动和六条保障措施。主要任务包括:塑造高质量电子商务产业、培育高品质数字生活、助力产业数字化转型、带动下沉市场提质扩容、开拓国际合作新局面、优化要素资源配置和深化电子商务治理等。
  《规划》在"高质量发展电子商务"的专栏中提出,支持电子商务技术服务企业融资上市,推动电子商务技术产业化,为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及虚拟现实等数字技术提供丰富电子商务应用场景。
  在引领消费升级,培育高品质数字生活方面,《规划》提出,支持各类企业运用 5G、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增强现实、3D打印等新技术构建形式多样的线上消费场景,探索人机互动新模式。丰富线上生活服务新供给,大力拓展文旅、医疗、教育、体育等便捷化线上服务应用。在服务乡村振兴,带动下沉市场提质扩容方面,《规划》提出,培育农业农村产业新业态,推动农村电商与数字乡村衔接。
  《规划》还提出,坚持底线思维,健全电子商务相关法规制度,提升数字化治理水平,强化各市场主体权益保护,促进公平竞争,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加强平台企业网络和数据安全能力建设,增强电子商务在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中的作用,推动电子商务持续健康发展。加快修订《反垄断法》,推动修订《电子商务法》,制定数据安全、个人信息保护等相关法律的配套规定,完善平台治理规则体系。研究制定数据确权、收集、使用、交易、流动、共享制度和人工智能、算法应用等规则。细化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规则,预防和制止平台经济领域垄断、不正当竞争等行为,引导平台经营者依法合规经营。健全电子商务行业标准,重点开展直播电商、社交电商、农村电商、海外仓等新业态标准研制。
 
国家网信办拟规范互联网用户账号名称信息
 
  据悉,为了规范对互联网用户账号名称信息的管理,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维护良好网络生态,营造清朗网络空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等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对2015年3月1日正式施行的《互联网用户账号名称管理规定》进行了修订,并于10月26日发布《互联网用户账号名称信息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
  意见稿指出,互联网用户账号使用者注册账号时,应当与互联网用户账号服务平台签订协议,提供真实身份信息,遵守平台内容生产和账号管理规则、平台公约和服务协议。未成年人注册账号时,应当取得其监护人的同意并提供未成年人本人居民身份证号码用于真实身份信息核验。互联网用户账号服务平台应当按照"后台实名、前台自愿"的原则,要求互联网用户账号使用者在注册账号时提供真实身份信息。
  互联网用户账号使用者注册、使用的账号名称信息,不得有下列情形:(一)违反《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第六条、第七条规定的;(二)假冒、仿冒、捏造党政军机关、企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等组织机构的名称、标识的;(三)假冒、仿冒、捏造新闻媒体的名称、标识,或擅自使用新闻、报道、报刊等具有新闻属性的名称信息的;(四)假冒、仿冒、关联国家行政区域、机构所在地,标志性建筑物等重要空间的地理名称、标识的;(五)故意夹带二维码、网址、邮箱、联系方式等,或者使用同音、谐音、相近文字,拼音、数字、符号、字母和无意义文字等侵犯他人合法权益、谋取非法利益或者损害公共利益的;(六)法律、行政法规禁止的其他行为。
  针对互联网用户账号服务平台,《意见稿》要求,互联网用户账号服务平台应当履行互联网用户账号名称信息管理主体责任,配备与业务规模相适应的管理人员和技术能力,建立健全并严格落实账号名称信息管理、真实身份信息核验、账号专业资质认证管理、信息内容安全、生态治理、应急处置、个人信息保护、信用评价等管理制度。
  《意见稿》要求,对申请注册从事经济、教育、医疗卫生、司法等领域信息内容生产的账号,应当要求互联网用户账号使用者在注册时提供其专业背景,以及依照法律、行政法规获得的职业资格或者服务资质等相关材料,并进行必要核验。对申请注册向社会公众提供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的账号,应当要求互联网用户账号使用者在注册时提供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并进行必要核验。
  《意见稿》要求,互联网用户账号服务平台应当采取必要措施,确保其收集、存储的个人信息及账号名称信息安全,防止未经授权的访问及信息泄露、篡改、丢失;未经互联网用户账号使用者授权同意,不得收集、存储、使用、加工、传输、提供或者公开个人信息及账号名称信息。不得非法买卖互联网用户账号名称信息。互联网用户账号使用者注销账号后,互联网用户账号服务平台应当依法删除其个人信息、账号名称信息。
 
银保监会公布互联网人身保险业务新规
 
  据悉,为加强和改进互联网人身保险业务监管,规范市场秩序、防范经营风险,促进公平竞争,切实保护保险消费者合法权益,银保监会近日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保险机构互联网人身保险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下称《通知》)。
  《通知》分为三个部分,共二十二条,同时配套下发《关于试运行互联网人身保险业务定价回溯工作的通知》。主要内容包括:一是明确互联网人身保险业务经营条件。满足偿付能力充足、综合评级良好、准备金提取充分、公司治理合格相关要求的保险公司,可以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互联网人身保险业务。二是实施互联网人身保险业务专属管理。明确保险公司可通过互联网开展的人身保险业务范围,细化互联网人身保险产品开发规则,加强互联网渠道经营行为监管。重点解决互联网人身保险产品定价不科学、宣传销售不适当、管理服务不到位等问题。三是加强和改进互联网人身保险业务监管。首次实施分渠道定价回溯监管,建立登记披露机制,探索问题产品事后处置机制。
  《通知》着力规范互联网人身保险领域的风险和乱象,统一创新渠道经营和服务标准,旨在支持有实力、有能力、重合规、重服务的保险公司,应用互联网、大数据等科技手段,为社会公众提供优质便捷的保险服务。
  银保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答记者问时表示,保险公司通过设立自营网络平台,或委托保险中介机构在其自营网络平台,面向非特定人群,公开销售互联网人身保险产品,适用本《通知》,可在全国范围内经营;支持保险公司线下渠道(包括个人代理渠道、银邮代理渠道和专业中介渠道等)应用移动设备和信息技术提升经营效率、改善服务水平;此类线上线下融合开展人身保险业务的,不得使用互联网人身保险产品,不得将经营区域扩展至未设立分支机构的地区,销售行为监管遵循《办法》第五条有关规定。严肃整治假借互联网人身保险业务之名、规避相关监管制度规定的问题,防范监管套利。
  下一步,中国银保监会将持续完善互联网保险监管制度,规范经营行为,压实主体责任,维护市场秩序,切实保护保险消费者合法权益,促进互联网保险业务高质量发展。
 
三部委发布《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行动计划》
 
  据悉,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的通知》、《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国发〔2019〕13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9〕5号)、《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办发〔2020〕45号),进一步推动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10月22日,工信部、民政部、国家卫健委等三部委联合印发《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5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
  《行动计划》指出,智慧健康养老产业是以智能产品和信息系统平台为载体,面向人民群众的健康及养老服务需求,深度融合应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新兴产业形态。
  《行动计划》提出,到2025年,智慧健康养老产业科技支撑能力显著增强,产品及服务供给能力明显提升,试点示范建设成效日益凸显,产业生态不断优化完善,老年"数字鸿沟"逐步缩小,人民群众在健康及养老方面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稳步提升。
  --科技支撑能力显著增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健康养老融合发展更加深入,芯片、传感器及操作系统等底层技术进一步夯实,行为监测、生理检测、室内外高精度定位、健康数据分析等一批关键技术的集成创新及融合应用能力大幅增强,全面满足智慧健康养老需求。
  --产品及服务供给能力明显提升。健康管理、康复辅助、养老监护等智能产品种类不断丰富,产品质量与性能持续提升,应用场景进一步拓展,服务内容进一步丰富,服务模式进一步创新,跨界融合的发展局面基本形成。
  --试点示范建设成效日益凸显。持续推进试点示范建设,拓展试点示范类型。在现有试点示范的基础上,面向不少于10个应用场景,再培育100个以上示范企业,50个以上示范园区,150个以上示范街道(乡镇)及50个以上示范基地,进一步强化示范引领效应。
  --产业生态不断优化完善。加快构建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产业生态,推动建设5个以上公共服务平台,建立智慧健康养老标准体系,研究制定20项以上行业急需标准,检验检测、展览展示、资本孵化等产业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另外,《行动计划》提出强化信息技术支撑,提升产品供给能力;推进平台提质升级,提升数据应用能力;丰富智慧健康服务,提升健康管理能力;拓展智慧养老场景,提升养老服务能力;推动智能产品适老化设计,提升老年人智能技术运用能力;优化产业发展环境,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六大重点工作任务及智慧健养老产品供给工程、智慧健康创新应用工程和智慧养老服务推广工程三个专项工程。
  关于强化信息技术支撑,提升产品供给能力。《行动计划》提出要通过实施智慧健养老产品供给工程,重点发展健康管理类、养老监护类、康复辅助器具类、中医数字化智能产品及家庭服务机器人五大类产品,带动传感器、微处理器、操作系统等底层技术突破,实现多模态行为监测、跌倒防护、高精度定位等实用技术攻关。
  关于推进平台提质升级,提升数据应用能力。《行动计划》提出要做强智慧健康养老软件系统平台,实现数据的有效归集与管理。要完善数据要素体系,鼓励各地建设区域性健康养老大数据中心,建立健全基础数据库,搭建数据中台。鼓励企业研究健康养老数据挖掘理论与方法,运用数据安全技术,保障个人信息安全。
  关于丰富智慧健康服务,提升健康管理能力。《行动计划》提出要通过实施智慧健康创新应用工程,加快促进信息技术产品在预防、医疗、康复、护理、安宁疗护全生命周期中普及应用,重点发展远程医疗、个性化健康管理、互联网+护理服务、互联网+健康咨询、互联网+健康科普等服务。
  关于拓展智慧养老场景,提升养老服务能力。《行动计划》提出要通过实施智慧养老服务推广工程,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及智能设备在居家、社区、机构等养老场景集成应用,重点打造家庭养老床位、社区助老餐厅、养老院等智慧化解决方案,创新互联网+养老、"时间银行"互助养老、老年人能力评估等智慧养老服务。
  关于推动智能产品适老化设计,提升老年人智能技术运用能力。《行动计划》提出鼓励企业开发具有适老化特征的智能产品,开展与老年人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互联网网站、移动互联网应用适老化改造,持续优化老年人使用体验,同时开展老年人智能技术运用培训,提升老年人对信息技术产品的接受度。
  关于优化产业发展环境,提升公共服务能力。《行动计划》从科技创新、标准制定、检测认证、推广应用、创业孵化五个方面着手开展工作,通过建设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搭建标准及检测公共服务平台,开展行业交流活动,编制《智慧健康养老产品及服务推广目录》,推动设立智慧健康养老产业投资基金等手段,提升公共服务能力。
  如何保障《行动计划》落地见效?
  三部门表示,为保障落实各项重点任务和专项工程要求,《行动计划》提出四项具体保障措施:
  一是加强组织协调。进一步完善部际协同推进、分工负责的工作机制,协调解决落实过程中的重大事项,加强产业分析监测研究和督促指导。强化部省联系,支持地方加强工作成效考核,出台政策措施,上下联动形成合力。
  二是强化产融结合。依托工信部国家产融合作平台,开展产融精准对接以及"早期投资支持产业科技创新"专项工作。鼓励支持符合条件的创新企业在科创板、创业板上市融资。
  三是开展试点示范。围绕不少于10个重点应用场景,再培育100个以上示范企业,打造50个以上示范园区,创建150个以上示范街道(乡镇)及50个以上示范基地,并建立层级动态管理机制,强化示范引领。
  四是加快人才队伍培养。鼓励支持科研人员进入智慧健康养老行业,支持和指导高等院校、职业院校设立相关专业和开设相关课程,提升为老服务人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及水平。
 
2022年我国将初步建立物联网基础安全标准体系
 
  据悉,工信部近日发布《物联网基础安全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21版)》(简称《指南》)。《指南》要求,到2022年,初步建立物联网基础安全标准体系,研制重点行业标准10项以上;到2025年,推动形成较为完善的物联网基础安全标准体系。
  《指南》明确,物联网基础安全标准主要是指物联网终端、网关、平台等关键基础环节的安全标准。物联网基础安全标准体系包括总体安全、终端安全、网关安全、平台安全、安全管理等5大类标准。
  《指南》要求,跟踪物联网新技术、新应用的发展趋势,主动适应物联网安全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加强标准体系的动态更新和完善,有效满足产业安全发展需求。
  《指南》称,鼓励行业协会、标准化技术组织等面向生产者、用户、第三方检测认证机构等,开展重点标准的宣传和培训,引导企业对标达标,推动标准落地实施。支持中外企业、协会、标准化机构等开展物联网基础安全标准的国际交流合作,积极参与物联网安全国际标准制定,为提升全球物联网安全水平贡献中国技术方案。
 
上海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十四五"规划出炉
 
  据悉,根据《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关于全面推进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的意见》,10月27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上海市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十四五"规划》。
  《规划》明确了"十四五"时期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的"1+4"目标体系。其中,一个总体目标是:到2025年,上海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取得显著成效,对标打造国内一流、国际领先的数字化标杆城市,国际数字之都建设形成基本框架,为2035年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数字之都奠定坚实基础。
  此外,还包括四方面16项具体指标:比如,经济领域,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比例达到80%,建设标杆性智能工厂200家;生活领域,打造生活数字化转型标杆场景100个、数字化转型示范医院50个;治理领域,"一网通办"平台实际办件网办比例达到80%,"高效办成一件事""高效处置一件事"标杆场景数量分别达到50个和35个;底座支撑方面,建成物联感知终端数超过1亿个,开放公共数据规模超过15亿条。
  围绕上述目标,《规划》提出了"1+3+6"的任务体系。其中,"1"是厚植一个转型基础,完善城市AIoT(人工智能物联网)基础设施,构建城市数据中枢体系,打造城市共性技术赋能平台,加快推动城市形态向数字孪生演进。"3"是三化联动推进转型,包括以经济数字化转型助力高质量发展,以生活数字化转型创造高品质生活,以治理数字化转型实现高效能治理。"6"是实施六大工程,包括"数字价值提升、数字技术策源、数字底座赋能、数字规则引领、应用场景共建、转型标杆示范"工程,为城市全面数字化转型提供坚实的支撑。
 
黑龙江省出台20条政策推动数字龙江建设
 
  10月20日,黑龙江省政府印发《推动"数字龙江"建设加快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以下简称《措施》)。《措施》提出,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和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培育本省经济发展新动能,力争到2025年黑龙江省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0%,关键业务环节全面数字化的大型制造企业比例达到60%左右、规模以上企业比例达到40%左右,数字经济发展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措施》提到加快推动产业数字化、加快推进数字产业发展、加强要素保障三个方面,共20条政策措施。包括培育工业互联网应用新模式、支持企业争创产业数字化国家级试点示范、实施中小企业上云用云工程、开展中小企业数字化改造、推动智慧农业建设、推动智能交通和智慧物流建设、推动智慧矿山建设、加快数字政府和数字社会建设、培育壮大数字产业企业、支持市(地)依托省级以上开发区建设数字经济特色园区(基地)、推动建设全省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服务体系、实施黑龙江省数字产品制造业倍增行动、支持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企业做优做大、支持首版次软件创新产品应用推广、加快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科技创新、加大人才培引、加大金融支持、降低数字经济企业办公场地租赁成本、支持培育数据要素市场等。
  《措施》中提到许多"真金白银"的奖补政策措施。例如,培育服务中小企业云平台,积极引导黑龙江省平台企业提升服务中小企业规模和质量,对于经认定具有标杆示范作用的平台企业,按照服务企业数量,省级财政给予分档奖励,最高不超过500万元。每年认定中小企业数字化示范标杆企业50户,省级财政对每户企业一次性奖励50万元,其中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一次性奖励100万元。对履行统计填报义务、营业收入首次达到10亿元的数字产业企业,省级财政一次性奖励企业核心团队500万元。支持企事业单位建设国家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对通过评估,接入20家以上企业的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省级财政给予建设单位一次性补助500万元。
 
中国互金协会呼吁把数字人民币打造成全球最佳的央行数字货币
 
10月23日,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区块链研究组组长李礼辉在2021全球财富管理论坛上表示,应该把数字人民币打造成全球最佳的央行数字货币。打造全球最佳的央行数字货币,不仅有利于推进普惠金融,而且有利于在数字经济时代促进全球货币金融体系的均衡和协调,维护我国的货币主权,保护我国的金融安全,进一步提升我国的国家实力。
  他表示,必须进一步完善底层技术架构,完善应用场景设计,完善央行数字货币运营管理的体制机制,确保数字人民币在高并发市场中的规模化可靠应用。
  “与此同时,有必要筹划数字人民币的国际化。”李礼辉认为,央行数字货币有条件成为改善全球支付环境的主要工具。我国的央行数字货币实验领先全球,在央行数字货币全球化进程中,应力争主导地位,抓紧研发数字人民币的批发型功能,适应金融机构之间支付清算的需求,谋划建设数字化国际金融中心和数字化国际财富管理中心。
  李礼辉表示,在全球数字金融全球制度建设中,我国应该主动参与并积极争取话语权,加强国际监管协调,促进达成监管共识,努力建立数字金融国际监管统一标准。
  此外,李礼辉还表示,去中心化金融既是未来国际金融竞争的热点,更是未来全球金融监管的热点。我国作为经济大国,实行更高水平的经济开放、金融开放包括资本市场开放,是基本国策;维护经济金融稳定大局,主动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是金融底线。因此,应有必要深入分析分布式对等架构、去中心化架构等数字化技术已经具备及潜在的“颠覆性”性能,重点研究基于全新数字技术的去中心化金融工具穿越金融基础设施屏障的可能路径,研究技术对策和政策预案,构建数字金融安全屏障。
  李礼辉还认为,应当建立穿透式数字金融监管。金融创新呼唤监管创新,数字化金融监管系统应该由金融监管部门共建共享,可以对多方数据进行快速解耦和组合,可以共享多方监管数据,可以执行一致化的合规标准,应该覆盖所有的金融机构,应该穿透不同的金融市场和金融业务,实现金融监管全流程、全方位的智能化,超越流程复杂、耗费资源的现场监管,降低监管成本和被监管成本。
 
法国宣布投资8亿欧元发展机器人产业
 
  据悉,法国总统马克龙10月25日说,法国将投资8亿欧元发展机器人产业,旨在通过尖端科技助力法国实现再工业化。
  马克龙当天视察位于法国圣艾蒂安市的一家智能机器人公司时说,在"法国2030"投资计划中,将有8亿欧元用于发展机器人产业,其中一半资金将用于制造结合人工智能技术的机器人。
  马克龙表示,希望借助这些投资,用"未来"科技实现法国再工业化。
  10月12日公布的"法国2030"投资计划总额为300亿欧元,主要涉及半导体、生物制药、核能、电动汽车、农业等领域。"法国2030"是为了提高法国通过创新实现经济增长的能力。
 
尼日利亚推出非洲首个数字货币
 
  据悉,尼日利亚10月25日正式推出央行数字货币"e奈拉",成为首个正式启用数字货币的非洲国家。
  尼日利亚总统布哈里当天在首都阿布贾举行的"e奈拉"启用仪式上说,近年来,随着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全球商业活动和支付交易中使用现金的情况在减少,数字货币是大势所趋。尼政府2017年开始研究发行数字货币,"e奈拉"的推出使尼日利亚成为首个正式启用数字货币的非洲国家,同时成为全球率先发行数字货币的国家和地区之一。
  布哈里说,"e奈拉"的推出可以助力跨境贸易、提升普惠金融水平并提高金融政策的执行效率,从而推动国家经济发展。有研究预测,数字货币及相关区块链技术有望在未来10年使尼日利亚国内生产总值增加290亿美元。
  尼日利亚央行行长戈德温·埃梅菲莱说,政府推出数字货币的目的是为了在新形势下补充和加强本国的支付生态和金融架构,维护支付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目前,尼央行已向金融机构发放2亿奈拉(约合48万美元)的数字货币。
 
企业信息员园地
 
道路客运业数字化转型的探索性思维
 
  特约信息员:国家级质量管理诊断师、微软专家王璟
  移动互联信息技术,潜移默化的向实体经济渗透,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习惯。新常态下,道路客运行业如何有效实践转型升级战略部署,相对 “城际高铁”、“亲民航空”是“博弈”抑或“融合”?究竟何去何从?李克强总理在相关会议上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揭示了包括工业、金融、交通、商务等行业跨平台融合的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道路客运数字化转型的背景
  “互联网+交通”是道路客运数字化转型的主要形式。从近年来有关客运行业影响较大的政策来看,诸如卧铺客车上线、1000公里长途线路等停止审批,实载率低于70%不再新增运力,凌晨2:00-5:00强制休息等制度执行,以及GBOS、GPS运行过程监控程式实施,道路客运安全标准化达标规范考评,包括现有长途班线的接驳试点、专项整治、安全月、安全年等政策的接连出台,从表面来看,道路客运行业日趋管理规范化、法治化,而就企业本身而言,运输发展方式与创新途径却受到了重重局限。
  在交通领域,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抉择中,运输企业几乎无一例外的经历过市场封闭、管理界限、区划壁垒等限制,一度呈现出运输组织粗放、经营发展盲目等困惑,直至交通综合运输体系背景下,逐步暴露出“运能过剩”与“运量不足”的矛盾,并将“城际高铁”、“亲民航空”等运输方式的理性发展视若大敌,以“降低运价”、“疏密班线”、“增值服务”等方式来“应对”或“竞争”,“敌对式”的思路显然并未让道路运输企业形成各类经济指标的有益突破,相反,却背负了更加沉重的运营成本,并未形成期望的“突围”效果。
  李克强总理在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指出,互联网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工具。并在全国人大会议上,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以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从“两会”的风向标中,不难解读出“互联网+”将在未来较长一段时期内,成为鼓励产业创新、促进跨界融合、惠及社会民生,推动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创新发展的强大驱动力。然而,必须明确的是,“互联网+”并非是对传统产业的颠覆,而是换代升级。
  二、道路客运数字化转型的的现状
  当前,基于移动互联技术的云数据、云服务等为代表的科技浪潮风起云涌,各类信息终端也形式多样,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移动媒体、可穿戴设备等,以智能终端实现手机支付、投资,完成商品或服务定制等,其极大的便捷性、强大的信息流,更易为人们接纳并使用,也促其渐成流行生活之常态。道路客运企业虽然在网络购票、手机订票、自助购票等方面已加以运用,但由于种种原因,并未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互联”,种种局限显而易见。
  一是信息运用的范围界限。目前较多运输企业仍以运用OA办公系统、网络售票,作为融入互联网的主要途径,但却在企业内部还未能突破职能范围的界限,如OA仅用于处理公文,网络售票也仅在车站单独使用,相关的信息流未能实现高效的统计分析和运用。
  二是关键环节的人工管理模式依然存在。大多数运输企业各职能部门还未形成有机结合,工作范畴主要集中在网站的维护、售票系统的跟踪、公司的日常业务等方面;在车辆安全管理中,人工管理模式偏重,业务办理、单据结算、车辆运行调度等方面,还未完全突破旧有经营管理瓶颈。
  三是不同运输方式间的“竞争”情绪仍然严重。不少道路运输企业坚守“班线就是企业生命线”的思路,坚信“创业难、守业更难”,而忽视市场的调节作用,一味的坚守、巩固,导致盲目的参与所谓的“竞争”,诸如部分企业对超长途线路采取的“降低运价”等方式,导致经济效益的巨幅下滑。
  四是信息化建设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信息化建设不仅包括“运输信息”、“产品展示”,更涵盖了“文化平台”、“品牌平台”等诸多方面,很多道路运输企业以建设网站,及时公布企业生产管理动态,作为融入“互联网+”的唯一途径,显然难以发挥应有的功能。
  三、道路客运数字化转型的思路与建议
  (一)形成变中突“围”的发展思路
  着眼网络互联、信息互通、行业互建的新常态,道路运输企业必须要找准市场定位,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决定性作用,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坚持“四个基本定位”不动摇。一是转型发展。就是要始终坚持通过转型解决企业发展中的矛盾和突出问题,促进企业更好地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使企业保持更好更快地发展。二是改革发展。就是以全面深化改革为主线,破解制约企业发展深层次的问题,转变经营机制,激发企业活力。三是引领发展。就是要抓住企业面临的新机遇,要把各方面的优势充分发挥起来,整合内外部资源,引领行业发展,率先实现转型目标。四是科学发展。就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移动互联网规律,统筹推进,促进各项业务健康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管理上不断推陈出新,从管理理念上进行转变,对企业的运营方式进行变革,对企业的内部体系架构与外部行业联盟的进行优化,力争五指并拢。其次,应当挖掘企业自身资源优势,变劣势为优势,吸取外部资源力量,强强联合,避免被市场边缘化,将互联网思维融合到运输组织形式的不断优化之中。
  (二)创塑变中突“围”的品牌对策
  依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经济运行的不同阶段,市场需求也在发生相应变革,运输服务的“个性化”内容将更加丰富。以“互联网+交通”为平台,兼顾“个性”与“共性”的需求实现,就要求运输企业紧贴市场脉搏,以“三化”对策灵活调整运输组织方式。
  一是生产信息化。信息化促进了各种运输方式的衔接,旅客越早掌握出行信息,就越有益于选择出行方式与时间,有效规划行程。要积极依托移动互联网技术,确保车辆信息的适时查询。一方面,实体售票、网络订票、手机购票等等统计数据,及时反馈到企业生产信息系统,内部运输组织、运输服务、安全机务,包括车辆维护等子系统,第一时间内得以响应;另一方面,运输企业对于某一时段、某一线路的运输产品,适度辅以营销企划,引导旅客出行,努力实现“O2B”式的良性互动,优化运输组织形式,提升运输生产效率。
  二是服务个性化。建立完善多渠道、多层次、多方式的出行信息服务体系,让出行信息更加丰富,加快推进联网售票系统建设,借助城市交通枢纽平台,加强与铁路、航空、港口的疏运衔接,加强不同运输方式间的互通信息查询与订购,支持网上售票、手机售票、自助购票等微支付为主的运输产品销售,让旅客获取信息更加便利。同时,加快推进“运游组合”、“城市微循环”等增值服务系统开发,让客户体验更加完善。
  三是管理精细化。进一步转变管理模式,从零散型管理向集约型管理转变,从粗放化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转变。在管理手段上,利用移动互联网、内网联控技术,实现人、车、物实时联通,推进客运运输实时监管、远程管控等平台的建设与发展。
  (三)推动变中突“围”的管理思维
  一是尽快完善企业信息数据库。针对现有OA系统进行升级改造,逐步完善各类子网或子系统信息库,如人力资源信息库、车辆信息库、驾驶人员信息库、生产经营信息库、财务数据库等,包括引进智能系统,减少纸质票,实行检票智能化;以及手机检票、报班与调度、售票与结算、车站与运输单位信息互通,通过“云计算”、“云服务”等途径,逐步实现内网的数据对接与运用,推动内网与外部铁路、航空、港口等运输载体,以及公交、出租等方式的互联互通,搭建高效的信息化管理平台。
  二是着力推动公司化经营为主的转型升级战略。对各类营运班次公营改造率要量化目标,加强对运行质量考核,进一步健全完善稽查、监管机制。加快探索实施市场重点客户战略,深化VIP贵宾会员制等服务举措,提供特色或增值服务,切实将服务力转化为新的营销力,最大程度的满足乘客出行需求多元化。
  三是推进运输产品组成多元化。“互联网+交通”不仅需要班次运行相关的丰富信息,更期待更加多元的运输产品选择。道路客运企业在充分把握政策的前提下,利用好自身的运营资质条件,积极参与校车运营,以及城乡、县乡客运公交化改造,包括借助交通道路的改善和拓展、客车技术的进步,加强中、短线旅游产品与道路客运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挥较铁路、飞机运输更优的灵活性,增强企业的市场活力。



          

新枣庄企联三会.jpg

 枣庄企业家     枣庄市企联三会


640.png


地址:山东省枣庄市新城巨山街道武夷山路1866号院内  邮箱:zzqixie@163.com 邮编:277000 电话:0632-8257966
鲁ICP备2021003606号
Copyright©枣庄市企业联合会版权所有 2023-2024